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后的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9:5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晚香嶺 于 2011-10-30 09:59 编辑

                  最后的家园
                                  ———走盐帮古道
    住居城中与山水生态不免隔膜,好在俱乐部在菊茂蟹肥之时,受约西行新昌,参与第四届天姥登山节。地点新昌大市聚东峁山外大坑村的水帘庵。初到水帘庵,见是一被废弃的学校,一路彩旗飘飘,仰头高耸一岩,曰水帘洞,但水已干涸,洞里供奉一佛,洞内有一泉,曰菡萏泉,滴水成泉。据说一九七五年前被参天古木包围的三进佛殿(观瀑楼,僧舍)被当地人民公社改造成了一所中学。又据说原水帘庵历代都是一流高僧的修行之地。
    上午即上山,从水帘庵营地出大门左行就是山道。主办方安排“轻舟”
为“海天”领路,到了队伍上山前,“蚂蚁”死活不肯走,我和“阿不”硬拽着他,“蚂蚁”无奈只得上山走了一程,蘧然,“蚂蚁”不走了,悄悄说“内裤裹得难受,”不料被“阿不”撞见,“阿不”说:“你脱了得了”。“蚂蚁”冁然一笑,脸一红,回头走了!我知道这又是寂寞的旅程,看看“阿不”,摇摇头,苦笑一声。行不远渐臻佳境,东峁山,又名水帘尖,海拔655米,孤峰独拔,凌霄插汉,据传有追遁庵,顾名思义是为追缅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代表人物支遁而建的,可我们没有见到。更遑论以往的名流觞咏了。上山是陡峭的山路,我默默跟着“阿不”,一路波澜不惊,爬到山巅“轻舟”对大家作了一番介绍,接着下山。
    晚上新昌林业局的长官一番热情的致辞和动听的清唱,把晚会带入高潮,晚会由各驴友组织选派的节目。年轻的驴友汪洋恣肆,各擅才情,而台下的驴友大声的喝彩,伴着纵情狂饮,以彰显节日的气氛和盛年的劲力。整个现场酒池肉林,海天的菜肴是最丰富的。节目结束,海天的狂饮还没结束的意思;紧接着兄弟俱乐部相互出访和回访,白天爬了一整天的山,饧涩的眼帘终于不敌欢快的场景而沉沉睡去。
    第二天,行程是大坑—平山—旧坞—结局山—青宅,再回到大坑。
宁静的秋日里的古道,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碎石铺就的路面,落满野木的枯叶,秋日的阳光透过路边的林子,被筛成朵朵斑驳的碎片,如果没有一拔拔驴友陆续的行进,古道几尽空寂无人,空濛的心思也随树叶缝隙中的光影作无连贯的默想。
    路边间隙有成片的竹林,烂漫的野菊,行到高处,俯视新嵊大地,平畴无际;心旷于秋山,神怡于静谧。下得山来,长河落日,苍山渺霭,遥想此地六朝以来,人文荟萃,谅不虚也。
    当年的盐贩挑夫,訄于生计,择鹾为业;民之所需,商之本源。崇山峻岭浪迹,日晒雨淋罔顾。或肇始于汉唐,或起源于魏晋,多无从考证。然四季有别,而生计无分;春夏秋冬,竞日在古道上穿梭,是盐贩弱小的身影。高天回暖,大地吐绿,汗水湿透挑夫薄薄的春衫;雁飞南国,秋风萧瑟,山雨侵袭盐贩简陋的草鞋;苦乎?累乎?
    盐帮古道,在文人眼里充满诗情,“长溪流水碧潺潺,古木苍藤暗雨山”;可他们没有文人的雅兴,他们只知道用盐换取一些银子;古代的盐税是国家的钱袋子,这指的是官盐,而私盐为官盐的辐辏所不及。从地理上看,盐源估计源于奉化、宁海一带,极有可能逃过了一道盐税,所以价格较官盐低廉。盐贩在新嵊的山道间穿越,主要销售对象是山民。清代吴慈鹤在《官盐行》里这样写道:
官盐如泥直四十,
私盐二十翻雪粒。
官盐在城不在村,
村人买盐还入城。
私盐远近随所至,
夜半为市常喧争。
   说明在清代以前私盐同官盐的竞争主要在穷乡僻壤,并且远近都有,白天不敢,半夜偷偷地卖。盐贩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赚取一些行脚钱,正如民间所谓的“辛苦铜钿”。无畏蛇虫出没,看惯萤蝶乱舞,遍闻春蚓秋蛩;夜间,游荡于山村不时发出单调的吆喝。
    走一个回程,最终以几两银子换取家用。城里有饭馆客栈、青楼茶肆,这些高消费的场所他们是不会去的,那是有钱人去的地方。盐贩的生涯是一根扁担,一幅箩筐。
     我们快到平山村了,一个亭子,从中间穿过,青石的门框,做工细腻,式样倒也规整,一看有些年份了,边上房子已经坍塌。下面稻田几垄,稻秸若干凉在那里,只是农具十分原始。平山村感觉很大,我随意走一户村舍,屋前凉晒着棉花,女主人在厨房烧火,桌上放着生面和擀面杖,厨房干净亮堂,女主人倒水献茶,很热情留我们吃饭,由于我们在女主人家逗留的时间长了,三江早已走远,以至于迷失了方向,“阿不”联系“三江”怎么走,一位大姐上前带我们走了一段宅后的小路,边走边说:受人之托,她没有吃饭,正等着我们,然后叮咛我们如何走,让我们很是感动。时人多叹,人心不古,然平山村民迥然于时人,我们从平山村里穿过,村里很整洁,村口有几颗古枫树,荫笼四面,涵盖八方的,前面是一座新建的庙宇,可爱美丽的山村。
出平山村一直往山下走,看到水渠再走,过一个涵洞,往下,再往下,我们会合了,这是旧坞村。
    我们的午饭在旧坞解决,八个人在旧坞会合后,步入村口的大祠堂,里面已有许多驴子就餐、休息,大祠堂的门口摆放着一张长桌,桌边烧着水,桌子上放些许茶杯,泡满了茶水,疲乏的正午有一杯热热酽酽的茶水,心里自然是感激不尽,当然还有烧水阿姨一张朴实的笑脸,甜在了心里。
我们正吃着,一位老太太过来,说一些我们不懂的新昌官话,我们愕然,无奈,她走了。过了一会儿,“林源”拿着几支煎饼菓子,说老太太要让我们吃。噢,原来如此。里面是些野菜,虽然味道平平,但是山民的好客,并没有随风气的变化而消亡,心底顿时暖流阵阵。坐着,吃着,喝着,想着,听着“三江”讲述宁海“老胡”与“海东”的故事,我也曾听“一木”讲过,从此对“老胡海东钦佩有加!旧坞,善良的人,灿烂的笑容,美好的记忆注入心田。
    说着,聊着,接着走,快接近结局山了,公路的上方就是!结局山民舍的黛瓦粉墙从老远就能望见,从公路上蹬上百余台阶便是村口,村口一棵八百年树龄的香榧矗立,其树态之挺拔,树相之优美,树龄之久远,让人啧啧称赞!蹀躞于古木之下,不由不让人神思凝重;别处寥寥的汉桧唐柏,几尽东歪西斜,而眼前这棵宋榧英姿峭拔,凡人世沧桑,朝代更迭,关隘兴废,都邑盛衰,在宋榧的记忆中都成了过路云烟。
   由于宋榧的关系,使我对结局山格外关注。村建在一个缓坡上,地形宽敞,光照充足,视线良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还保留那么多的旧宅,而旧宅圆圆的拱门,精雕的门楣,优美的廊檐,显然有别于别处格局呆板,空间逼仄,环境杂遝的农舍。结局山迷一样的山村;农舍的黛瓦层层叠叠,层次感极好;离开结局山有些不舍,一步三顾;当我站在古村南端的台地上,举目四顾,顿觉心胸夐远;山之窅窈,水之隈隩,夕阳西边,而崦嵫何方?旷望无涯的群山和永远也散之不尽的炊烟,令我等俗骨,行若踏云,心轻如烟;桃园一般的世界,仙境一般的村庄!驴行到这样的地方,我愿永远走下去,结局山我要再来!
    走得有些热,水已经喝干,前方一小亭,正好歇息,亭中供奉几尊山神,壁下一水泉,泉水清冽可口,颇有特色。再往前走,另有一亭,甚古且宽敞,西北墙壁青筋般的藤蔓攀满了外壁,外壁挂满了青青的野果,苍凉而富有情趣,“东篱居士”对这个亭子陡生爱意,愿意结庐云云。
    下一村便是青宅,没有进村,看见一大石碑,我以为是什么古迹,仔细一看是青宅的梁家祖坟,大石碑记载了梁氏祖先落户青宅及重修祖墓的经过,祖墓座落在一馒头型圆圆的山包的中间,四周都是茶树,在馒头型山包的顶部,树木葱郁,像一顶帽子。祖墓斜对着一口池塘,这样的风水祖墓在民间真是凤毛麟角,十分罕见。在溪边行走,水石冲激,蒲藻交舞,踵趾互错的山脚一色秋林,“轻舟”跟我们同行,62岁的人,步履如燕,态度和蔼,让人从心里服贴。大坑就在前面。
     这次行程,我惊羡新昌至今还保留着那方净土,没有被商业化的秽气所污染的那种净土;从人心、从环境、从生态、从习惯,从农耕方式……亦是“海天”人心结中的最后家园,留着吧,留给子孙后代,天姥、峁山愿您青山长住!
                                 晚香嶺
                                                                                                              2011.10.27
   后记
    回家后,初步考证一下,关于水帘庵营地。日本佛学专家镰田茂雄在《简明中国佛教史》中写道:这里是竺道潜修行的地方,是佛教般若学修行者的中心地。竺道潜,号法深,琅琊人,东晋王导之堂兄,永嘉中避乱于江南,晋廷钦其风德,欲拜他为相,坚辞不受,于成帝太和,咸宁年间在水帘洞旁建造山馆,隐居达三十年,卒于山馆。晋孝武帝在《诏赙竺道潜》的圣旨中称赞他“理悟虚远,风鉴清贞,弃宰相之荣,袭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笃勤非懈。”并派人星夜从京都送十万钱到水帘庵,处理他的后事。其德望之高于此可见。竺出身贵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他既是高僧,又是名士。此后,有一大批高僧名士接踪而来,天姥之沃洲,天姥之峁山,遂有此后的十八高僧和十八名士。他们在这里研究学问,教化风俗,吟诗作画,使这里成为当时佛学者的修行中心和中国山水诗画的发祥地,并由此吸引了大批唐代诗人,形成蔚为壮观的“唐诗之路。到禅宗大兴的宋代,天姥水帘庵以优昙禅师为代表,再次形成小高潮。
     关于峁山,峁山,俗名水帘尖。又是顾欢的隐居地。顾欢,南朝齐著名道教学者,诸多史书都清楚记载顾欢的隐居地。顾欢“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南齐书·顾欢传》,《中国道教》第一卷。《天台山道教史》亦云“避乱至剡天台山”,《天台山方外志》卷三形胜考云“东峁有顾欢读书堂故址”。
有关史籍记载:
(竺)潜虽复从运东西,而素怀不乐,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于是逍遥林阜,以毕余年。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欲为幽栖之处……后遁还剡,经由于郡……
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
《高僧传》卷四
“支道林因人就买印山,深公答曰:‘欲来便给,未闻巢由买山而隐’”,《世说新语》第二十五。
“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
《世说新语》
“东峁山……在浙江绍兴府新昌县东四十里……
周围为里凡四十,脉自菩提峰来,菩提峰盖接天台华顶之北……《东峁志略》。
由此见新昌的当地学者陈百刚、竺岳兵在他们的专著《六朝剡东文化》《天姥山研究》有专门的论述和考证。只是这里尚存在两个问题:
1、
竺道潜、支遁、顾欢在峁山的具体位置无从考证;
2、
关于支遁的般若学研究无从考证,目前国内的般若一流学者,对于支理尚无法剖译,对新昌的本地学者,般若学不啻是一头雾水。
    我们海天这次参加第四届天姥登山节,主人特意安排水帘庵营地和水帘尖的徒步,在这种深厚的人文背景下活动,足见主办方的良苦用心和美好的文化操守,借此论坛,表示谢意!向为海天领路的“轻舟”致谢。

                                 晚香嶺

                                                                                                       2011.10.27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1-10-30 10:01:59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0-30 10:02:14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10-30 16:30:06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30 17:42:55 | 只看该作者
记录非常详细
6#
发表于 2011-10-30 17:49:02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家园
7#
发表于 2011-10-30 20:30:14 | 只看该作者
新昌人说顾欢隐居在峁山,估计欢岙人要不答应啦,哈哈
8#
发表于 2011-11-3 21:29:33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1-4 13:44:3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4 07:52 , Processed in 1.0854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