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恶女 于 2012-12-26 20:26 编辑
天台的老建筑
天台城市化进程中老建筑的命运是整个社会城市化的一个缩影。与其说我们还算幸运可以管窥现存“三透九明堂”遗迹而略知江南四合院,那么最不幸的是我们再也无法见到“石阶子路”(弹格路)那优美的身段。
天台的“石阶子路”曾经是天台建筑古风的一大特色。大院、爬满“羊巴藤”的高墙和黑白相间的“石阶子路”构成了天台古建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今,我们已经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这样的人文景观。
天台城关的东部地区,尤其是四方塘,蓝田塘以及龙门坦巷一带,过去曾经是“达官贵人”的聚居区,这样的景致便是江南非水乡地区人们的审美标准的体现。黑白相间的“石阶子路”仿佛一条条柔软的链条,很有灵性地把那一个个“三透九明堂”串在了一起。每天清晨,雾霭朦胧中挑着豆腐担的小贩就在这些狭窄的“石阶子路”中穿行,天台的早晨就是在他们的吆喝声中渐渐醒来。
“石阶子路”几乎以黑色为主色调,或以白色或黄色的鹅卵石镶边,或以在白色鹅卵石中用黑色鹅卵石镶嵌出简单的图案,在一片老房子中间向前延伸。为何以前的人们都用鹅卵石铺设“石阶子路”呢?我想除了好看以外,实用性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江南多雨,泥路容易涝,石板路无法解决排水问题,砖似乎不够经济(绍兴等水乡地区有很多砖路,天台也曾有,在一小背后一段)。鹅卵石路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鹅卵石路的旁边始终伴随这一条排水沟,上面用石板覆盖,并且始丰溪带来了廉价的建材鹅卵石。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石阶子路”曾经在天台盛行的由来。
80年代后,自行车逐渐增多,石阶子路只方便走路的人,对于自行车来说的确不方便,况且年久失修,排水沟经常堵塞,上面覆盖的石板损坏得不到修补,下雨之后,便水漫金山。从那时候起,石阶子路便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其实,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我们接收新事物的速度太快了,以致于没来得及全面地审视这些事物的价值,便匆忙将它扫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诸如“济公故里”这样的假古董。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7 23:25: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