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弄堂面孔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7-2-27 03:52:00 | 只看该作者
仔看了一遍,发现自己都没在意过这些地方,有时间要去逛逛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16:00:37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此帖久未更新了。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6-11 16:14 编辑 ]
63#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16:05:40 | 只看该作者


【柒】上巷·中巷·下巷


   溪头有三条小弄从城墙外的墙角通往始丰溪,从西到东,分别为上巷、中巷和下巷。三条小巷相隔30多米,其中,中巷是最为热闹的,当年的溪头为始丰溪的水运码头,从城里的中山西路,经三角街,过广济门的城门洞,就是中巷了,中巷连接着广济门与溪头码头。上巷与下巷则是属于百姓的,二条小巷的二侧均为民房。这种格局基本上沿袭到上个世纪末,现溪头属于旧城改造的范围,大部分民房都在拆迁之中。

    现在的中巷从人民西路通往溪岸西路,人民西路也是上世纪70年代旧城墙拆除后所建成的大街,溪岸西路也就是当年的大塘街,原来的大塘街临溪而建,作为水运码头的商业街,自然是热闹非凡,当上世纪80年代沿溪建起了防洪大坝后,溪岸东路也就成为一条弄堂了。

    中巷三米多宽,北端有几幢民国风格的洋房,二层的楼房很有气派,现已基本拆了,中巷的两边多为石板墙的民房,巷的南端为涌禹庙,涌禹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庙后有石鱼,故当坡街许氏在此建庙时,称其为“涌鱼庙”,因溪头每年都涨大水,相传大禹治水,于是,人们就将其更名为“涌禹庙”。现庙中祀文昌、关羽,因关羽的生日为五月十三,所以溪头就有了五月十三送大水饭的风俗,这一天溪头人家家户户都做馒头等糕点,送于城里的朋友与亲戚,一旦溪头做大水了,朋友与亲戚也必定挣着竹排,送大水饭于溪头人的家中。在涌禹庙的东北面,溪头的古戏台还在,当时这儿是十分热闹的,戏台两侧的柱子上还有一幅对联,为乡贤姜作新于1919年所撰,对联言:“山水助清音,子夜弦歌弥嘹亮;柳桥团落絮,翁离妙舞共蹁跹”。现此联已迁至涌禹庙内。涌禹庙的东边,就是横跨溪丰溪的广济桥,广济桥建于1926年,为六孔的水泥桥,桥两面石刻的“广济桥”三字分别由王震和叶乃瀚所书,这座当时被称为“江南第一桥”于上世纪80年代倒塌,现只留二孔,成为一座断桥。


中巷巷景。




中巷巷标。



中巷北端的民居。




涌禹庙。




溪头古戏台。




广济桥。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6-12 07:1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16:08:49 | 只看该作者


    中巷的东边为下巷,下巷只有二米来宽,几经弯曲通往溪岸。两旁的石板墙建筑成了天台民居的一大特色。民居一楼的墙体为半米来宽,二米多高的的石板相拼在一起,在一人高处,往往雕一石窗,用于采光通风,图案多为直条等几何图形,简朴得很,二层才为砖头墙体。溪头的民居只所以采用石板作为墙体,是因为对岸的水南村盛产石料,同样考虑到每年的涨大水,石板墙能经得起洪水的浸泡。下巷的西侧,有一幢民国时期所建的三合院,因临水而建,故名“得月楼”,宅院的两侧建有小天井,东边小天井的水井旁,由石板构成一鱼池,极有情趣。49年后,得月楼曾为县棉织厂用房,得月楼已于去年拆除。

下巷石板墙建筑民居。




下巷巷标。



拆除中的得月楼。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6-12 07:1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16:11:29 | 只看该作者
   中巷的西边为上巷,相比之下上巷最为狭窄,只有一米来宽,两侧多为石板墙建筑的民居。在上巷的西边,姜宝山与涌江堂现也处于拆迁的范围。姜宝山位于溪岸西路50号,宅主姜竹林为光绪间候补守备,姜宝山也是天台古航运最早的“过塘行”之一,原建筑为三个半大道地,49年后,其中二个半道地为县棉织厂厂房。

   涌江堂坐落于溪岸西路47号,此民居有新旧两幢宅院,老宅始建于康熙年间,为天台姜氏高祖元旦所建,世称书香门第。新宅为清末民初的建筑,宅主为姜佩康,原宅中留有许多匾额,如宅主所书的对联:“筑室临流,半村半廊;开轩面圃,可读可耕。”和褚传诰先生所写的“乐鱼轩”、“滨待楼”等。现宅中的匾额均为后人重写。

  处于拆迁中的溪头,倒处可见的是“拆”字的标示,中巷、上巷和下巷这三条弄堂和弄堂两侧的民居都将从古城中消失。

上巷巷景




姜宝山门楼。



姜宝山道地。



涌江堂门楼。



涌江堂民居。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6-12 07:2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6#
发表于 2007-6-11 16:15:15 | 只看该作者
读此偶有黍离之叹。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16:20:2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ab祖上姜姓滴!

溪头人?
68#
发表于 2007-6-11 16:28:46 | 只看该作者
算半个溪头人吧,但不是姜宝山这支的。小时候常在这边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7 07:44 , Processed in 1.0612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