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群培旺堆 的帖子
海拔5000米左右、约3000万立方米的楔形山体突然崩塌
1900年后的近一百年里,札木弄沟一直都相当平静。光阴荏苒,沧桑轮回,到了1998年5、6月间,沟内开始时闻有崩塌声,表明自1900年以来的相对平稳期已经结束,随着山体岩石结构破坏加剧和松散堆积物的累积,其稳定性已逐渐降低至临界状态。是年冬季发展到几乎每天可闻山岩的垮塌声,甚至一天高达十余次。此现象持续一年有余,至2000年3月中下旬,崩塌日益频繁。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易贡地区持续高温,导致大量冰雪融化,4月9日前又连降大雨,是为札木弄沟特大山崩的直接诱因。崩塌前的4月8日上午,还曾有许多人在札木弄沟与易贡藏布汇流处钓鱼,他们惊奇地发现,札木弄沟水量明显减小,沟水由清变黑,并发出异臭味,而这正是大灾难来临的前兆。
2000年4月9日19时59分,在蒙蒙细雨之中,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大爆炸般的轰响,易贡茶场的居民感到地面剧烈晃动,很快黄黑色的烟雾便铺天盖地而来。据茶场的职工回忆,人们不知是什么大灾降临了,妇女小孩因惊恐而哭泣不已。震动平静以后,有人来到易贡湖边查看,不禁目瞪口呆:易贡湖前端已完全被札木弄沟内倾泻而出的巨量石块、泥沙物质所堵塞,这一段的易贡藏布河谷几乎被填平。由于担心湖水上涨,茶场的人们纷纷离开房屋,到村后的山坡上搭帐篷暂住。
专家组随后赶到现场调查,发现这完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崩塌或滑坡,因此用什么术语来定义它也颇费脑筋。有的专家称之为高速远程滑坡,也有的专家称之为巨型山体崩塌滑坡。如果从过程的分析来看,它是一种世界罕见的、以前尚未被充分研究的崩塌-滑坡-碎屑流一体化的灾害类型,它好像一本地质灾害的百科全书,为形成连锁反应的多种典型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完整信息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研究场所。
这一场大灾害起源于札木弄沟尾海拔5000米左右、体积约3000万立方米的楔形山体突然崩塌!骤然下坠的山体,猛烈冲击下部山坡上的巨量岩土堆积体,从而诱发产生高速滑坡。巨大体积的崩塌、滑坡体在运动中因强烈地撞击、振动,已完全解体,并转化为由石块、砂、泥土、气体、水混合成的高速运动的流态物质,这个庞大的流态物体因气垫作用,宛若一条腾跃的巨龙,在空中呈悬浮状翻滚前冲,因受到札木弄沟中段峡谷地形紧束的影响,使这个密度很高的“碎屑流巨龙”疯狂加速,伴随着强大的冲击波,如雷霆万钧,所到之处,不仅把山坡表面的植被和浮土铲蚀得一干二净,露出大片基岩,而且还在岩石表面留下许多深深的划痕、刻痕。
碎屑流呈抛射状冲出札木弄沟口后,继续铲削山体,摧毁森林。在沉降和堆积过程中,因为碎屑流中的气体和水被挤压排出,从而产生了强烈了泥沙浆喷涌现象。
最后,在札木弄沟口的易贡藏布上,形成长4.6公里,前沿宽3公里,高60至100米的喇叭状天然坝体,整个堆积体的方量竟达3亿立方米。据专家们计算,崩滑物体运动的垂直落差达3000米,其水平最大运动距离约8500米,平均运动速度达到每秒48米。如此超高速运动,远距离运移,巨大堆积方量的特大崩塌滑坡为我国第一,世界罕见,而整个崩滑与堆积过程仅仅用了6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大自然完成了相当于11座长江三峡大坝的浇筑方量。
巨量堆积物的雍堵,使易贡湖水位快速上涨,又时值冰雪融化期和雨季,湖水涨幅日渐加剧。在62天的时间里,湖水位日平均涨幅为0.95米,最大日涨幅达2.37米,水位累计上升55.36米,最大水深由7.2米增加到62.1米,湖面积由9.8平方公里扩展到52.7平方公里,为山崩堵江前的5.4倍,造成湖区大片土地被淹。
山崩发生后,经过现场调研和反复论证,人们选择了“开渠引流”的排险方案,以期尽快降低堆积体的高度、降低下泄洪水水头,减轻灾害。为此,西藏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施工力量集结。并在短短的33天中,就挖成了一个深24米、长850米、宽150米的导流渠,创造了西藏工程史乃至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但相对于极其庞大的崩塌滑坡堆积体来说,这不过是在它表面挠了一条浅浅的抓痕,溃坝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也许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溃坝洪水的惊天动地之势和强大破坏力,狂泄的洪水在几小时之内便使下游河水水位暴涨40至50米,河水最大流量达到每秒12.4万立方米,竟是雅鲁藏布江年平均流量(每秒4425立方米)的28倍!
洪水过处令下游河道两岸尽是疮痍:易贡藏布、帕隆藏布及雅鲁藏布江沿岸40多年来陆续建成的所有桥梁、道路、通信设施全部被毁,河道断面形状由“V”形被改造为“U”形,河道加宽2至10倍以上,原来相对稳定的谷坡受到强烈冲蚀和改造,从而造成大面积山体失稳,在河谷两侧诱发了广泛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
这次特大山崩引发的高速滑坡、堵江、淹没、溃坝、洪泛等连锁灾害,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足可供人们观赏体验和考察研究的灾害遗迹景观,并成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由通麦沿易贡藏布而上,沿途可见溃坝洪水在河床两岸形成高约50米左右的冲刷带,原来的森林、表土剥夷殆尽,裸露的岩石好似灰色的长廊;在大坝溃决口的下方,可以看到在原来的河床上冲出的深槽以及大面积的石滩,一派洪荒景象;横跨易贡藏布两岸的天然大坝,溃坝后已被切成两半,但在保留下来的堆积体表面,原来的锥状土丘群、冒沙坑仍然清晰可见;在札木弄沟口附近的易贡藏布两岸,因碎屑流和冲击波造成的大片森林倒伏带和残桩带还历历在目;在札木弄沟口,可以眺望沟内山崩以后山峰被削去大半,形成高差达1020米的大崩塌面的骇人景象……
易贡特大山崩及其连锁灾害发生后,我国研究地质灾害的顶级专家云集于此进行考察,都为这一国内规模最大、类型及过程极为奇特、遗迹保存十分完整的地质灾害事件所震惊,也为这里绝尘脱俗的自然美景所倾倒,从而提出了在此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议,并最终得以实现。
这里的湖泊,多是因冰川泥石流或崩塌滑坡等作用堵塞河流所成
易贡湖这样的湖泊,在易贡地质公园内及藏东南并不鲜见。青藏高原本来就湖泊众多,如星宿群集,但它们的背景与成因却各不相同。广阔高原内部的许多湖泊,是以早期低海拔环境下的浩瀚大湖为基础,在高原隆升和气候干旱化的过程中,经逐步萎缩、分解形成;或者是沿着一些大断裂带,一侧上升形成雄伟的雪峰,一侧沉陷汇水成湖。而藏东南高山峡谷中的湖泊,多是由冰川泥石流或崩塌滑坡等作用堵塞河流而形成,它们像串在项链上的珍珠,连缀相接,显示出典型的藏东南河谷地貌特点。据统计,川藏公路安久拉—鲁郎段就有各类堰塞湖170个,在易贡湖周边比较著名的有古乡湖、然乌湖、帕隆湖、八嘎湖等等。
由通麦沿318国道向东,溯帕隆藏布上行不远,就是古乡湖,它是古乡沟的泥石流堵塞帕隆藏布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当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一部获国际金奖的《泥石流》科教片曾风靡一时,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来易贡前研究有关资料才知道,这部影片正是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提议,在古乡拍摄的。
来到古乡沟沟口,只见在一片巨大的冲积扇内,堆满了巨大的石块。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但现在,已然被泥石流“咬”出了一块缺口。
古乡沟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沟源头有数条冰川悬挂其上。1950年察隅8.6级大地震,在古乡沟源头区引发了空前规模的雪崩、冰崩和岩崩,岩土碎屑物质被大量搬运堆积。到1953年,古乡沟上游河道中的松散碎屑堆积物的厚度已大于40米,从而为泥石流的爆发作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1953年9月,降雨量大且集中,持续的高温又导致冰雪消融,洪水猛烈地冲击着堆积物,古乡泥石流终于在9月23日大规模暴发!古乡一带的农田、村庄、寺庙遭到毁灭性破坏,140余人丧生,直径10—20米的巨石竟像航船一样在泥流中漂浮,大量泥沙物质冲入帕隆藏布,堵江形成古乡湖。而这,不过是拉开了此后古乡泥石流长期演出的序幕。
1953年以来的半个世纪,古乡沟源头区泥石流频频爆发,次数居然有6000余次,其中排出古乡沟外的约600余次,最多时一年竟有85次。常使交通中断。被泥石流搬出古乡沟的固体物质约1亿方,在古乡沟口形成巨大的扇状堆积体。就在2005年7月30日,古乡沟后山冰川又一次暴发,泥石流一冲而下,护堤被毁,河流改道,国道318线320余米路基被冲毁,交通中断。当时泥石流堆积在路面的平均高度达3米、宽20余米,总方量达2万余立方米,致使正准备通行的100余辆车、400余人受阻。古乡泥石流几乎成了川藏线的最大隐患。
但是,只要不是在泥石流发作的季节,古乡湖就温柔宁静。当我来到古乡湖边时,古乡泥石流已处在一个相对停歇期。只见湖畔树影婆娑,湖岸蜿蜒,如一道柔美的曲线。面对此情此景,你怎能想到在它平静背后的恐怖躁动呢。
公园周边集合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群落
由易贡湖上行,经过位于湖尾的易贡乡,转入易贡藏布左岸支流勒曲藏布,便进入了地质公园的巴玉现代冰川景区,这里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着贡普、卡钦、若果三大冰川。在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周边,集合着世界著名的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群落。其中的卡钦冰川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长35公里,也是仅次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音苏盖提冰川(长42公里)和天山托木尔冰川(长36.7公里)的我国第三大冰川,它的冰舌伸入原始森林10公里以上,在冰舌末端附近还形成了一道高约600米的冰瀑布。
只有到过高原见过冰川的人才能领略冰川之美。在巴玉现代冰川景区内的冰川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几乎都有美丽的弧拱构造。弧拱构造大多位于冰川瀑布脚下,是在冰川表面形成的一圈圈凸向下游的弧形条带,黑白相间,就像流水瀑布在下方的水潭中激起的道道涟漪。
关于冰川弧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解释,至今未有定论。我国科学家李吉均认为,冰川弧拱之所以总是出现在冰瀑布脚下,是因为冰川在通过瀑布区的陡坎时,运动速度很快,冰体处于舒张状态,而一旦坠落至坡脚,冰川流速迅速减缓,冰体转为压缩状态,冰川流速的不均匀变化便形成波浪式的弧拱,冰面融水及挟带的碎屑物容易停积充填在凹槽处,而凸起部位较洁净,故形成黑白相间的条带。
区内冰川的另一大看点,就是海洋性冰川的特殊运动类型—跃动冰川。这是我国科学家的新发现。易贡藏布的卡钦冰川、帕隆藏布的米堆冰川、南迦巴瓦的则隆弄冰川都曾出现过跃动。
冰川的跃动很可能与区内极为陡峭的山地地形有关,由于这里的沟谷坡降通常很大,冰川体也类似于一种潜在的滑坡体。平时它慢慢蠕动,一旦它的应力积累达到临界点,或者受地震影响时,就会突然失稳,快速滑动跃进。
冰川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圣洁美丽的,但是一旦发生跃动,其结果就是一场灾难。1950年8月15日,察隅发生8.6级大地震时,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被震裂成6段沿着山谷向下跃进,最下面的一段冰川体不仅摧毁了则隆弄沟口的直白村,造成97人罹难,还冲入雅鲁藏布江,形成高达数十米的冰坝。1969年9月2日,则隆弄冰川再次发生跃动,并冲入雅鲁藏布江,令汹涌澎湃的雅鲁藏布江断流了一天。
则隆弄冰川最近又发生一次跃动,那是1984年,当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张文敬和北京地理研究所杨逸畴两位教授正好在这里进行科学考察,亲眼目睹了则隆弄冰川的威力:成千上万吨的冰体向下滚动。所幸的是,这次冰川没有抵达雅鲁藏布江,因此也没能造成灾害,不过有了这么一次经历,两位科学家认为则隆弄冰川的跃动是有周期性的,大约15到20年一回,因此下一回的跃动很可能就在21世纪的头十年内发生。
若果冰川上留下二战驼峰航线的传奇
卡钦冰川北侧的若果冰川,也有着显赫的声名,这是因为二战驼峰航线在此留下的传奇。
传奇是在1993年9月17日被几个藏民揭开的。那一天,易贡乡的村民次仁桑珠、西绕群培、罗松、索巴和白玛郎加等5人登上若果冰川附近的小山包打猎,他们惊异地发现这片山包上到处散布着飞机的残片,于是搜集了一些手枪、降落伞绳、氧气筒等物品便匆匆返回报告乡政府。
消息令人震惊。10月2日,由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公安部门以及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赶到现场,在若果冰川脚下设立了大本营。经搜寻,飞机残骸落在长约300米、宽约100米的范围内,发现的物品包括:机翼、发动机、轮胎、起落架、机用发报机、螺旋桨叶片、丝织地图,以及飞行员的衣服、小说、用中文写有“美国人来华助战”的碎布片、在印度加尔各答进餐时的票据等。发现的三具遗体中有一具较为完整,工作人员把每一件残骸都一一包好、编号、登记和实地拍摄,并攀越悬崖峭壁将其运到大本营。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是二战时期美军飞机的残骸,如此大量的驼峰航线遗物在西藏境内还是首次发现。
在得到中国外交部的通报后,12月7日,美国专家组就抵达拉萨,对飞机残骸和尸骨进行了技术鉴定。经过甄别,美方发现这是1944年1月5日从昆明返回印度的一架C-47运输机,机上有以纳尼尔为首的5名飞行员,为此请求中方帮助寻找另两位飞行员的遗骸。
1994年9月17日,由中美联合组队的调查组再次来到易贡的若果冰川,历尽艰辛之后,他们在失事现场周围的冰雪中找到了另两具遗骸。五位空中英雄在栖身念青唐古拉莽莽群山50个春秋后,终于魂归故里。此后的1999年和2000年,在易贡以南的米林县丹娘乡的盖西比、里龙乡的朗贡,又相继发现了驼峰航线的美军飞机残骸。
从地图上看,易贡、米林都在驼峰航线西起点印度阿萨姆的北偏西方向,与处在东北和东南方向的目的地—四川、云南似乎南辕北辙,即使要绕行以避开日军飞机的拦击,这个弯也绕得太大了。也许是当飞机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时,因险恶的气候与地形而偏离了方向。
易贡,在藏语中意为“美丽”。这片深藏在藏东南峡谷中的秘境,饱含着地球运转的天工伟力。冰峰翠湖,给人以宁静与慰藉;而山崩洪流,又带来难以掌控的不安和恐惧。它是如此变幻莫测。2005年6月27日,当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志碑在通麦镇竖立起来时,我希望,它不仅是对这座天然地质博物馆的标识与提示,还应该让人们在面对自然的奇妙和瑰丽时,深怀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