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1-1-4 17:00 编辑
缘在天台 2010年8月25日下午,天依然炎热,天台县人民政府的报告厅里,气氛也很热烈。“天台山人文大讲堂”在人们的期待中又一次开讲了。 主讲的是来自的普陀山的净旻法师,他也首创了人文大讲堂开办以来出家人走上讲台的历史。这位曾经在复旦、香港理工等高校说法的年轻法师主讲的题目是“佛教与人生”。他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坚持”(即建筑、汉服、繁体字)说起,一下子就将佛教带到人们身边,进而说些生活中的故事,从佛教的角度阐明人生哲理。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净旻法师没有讲稿,内容也似乎都是信手拈来,可台下的一千多名听众却是鸦雀无声,被他的演讲感染了。其实,这是净旻法师第二次面对天台的僧众演讲。三个月前在高明讲寺,净旻法师就向众人宣讲天台宗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大意,也是这样的一种淡定的神态,也是这样一个亲切而温和的话语。当县委统战部的陈政明部长向众人告示,净旻法师已经成为天台山高明讲寺首座时,全场掌声四起。 天台的百姓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年轻僧人充满了亲人一般的热情。结缘天台山,也许从净旻出家那起,就已经在他的心里萌发。 一 20年前,一位23岁的后生在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依悟道长老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此后,净旻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长老座下受三坛大戒,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进修班。2000年承嗣香港观宗寺觉光大师法脉,成为天台教观第47代弟子。 说起自己的师父悟道长老,净旻法师内心充满敬意。这位已故的佛教大师,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驻锡天台宗祖庭国清讲寺,追随天台宗座主静权法师十年,专研天台教观,出任天台宗佛学研究社辅讲,曾任天台山国清讲寺首座、普陀山普济禅寺首座、浙江新昌大佛寺方丈等职。 对于一个传承天台宗法脉的弟子来说,天台山就是心中的圣地,来到天台山就有回归故里的感觉。5月10日下午,阳光很好,重建的高明讲寺大雄宝殿显得特别高敞。殿前鲜红的横幅上写着:启建宣讲“《妙法莲华经》大意”法会。大殿前的平台上,遮阳的红黄蓝白等色彩斑斓的布幔,在风中摇曳。这是高明讲寺复兴30多年来第一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说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香客、居士、僧人等在彩幔下就坐。在高明讲寺监院了文法师的主持下,远道而来的净旻法师与寺僧们焚香巡礼,然后端坐在大殿正中宣讲《法华大意》。“昙花一现”、“天花乱坠”,净旻法师从这两个与《法华经》有关的成语开始说起,“在佛教中‘莲花’寓意‘法华’。从古到今,佛门一直推崇经中之王《法华经》……” 阳光和熙、微风轻吹,幽溪涓涓,话语娓娓,人们静静地坐在这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里聆听净旻法师的演讲,历史也仿佛在这一刻叠加在一起。 1400多年前,智者大师坐在佛陇山岗向弟子讲《净名经》,一阵风将他面前的经页吹散,在捡拾经页时,智者大师突然发现眼前这块幽深的平洼地正是建寺的好地方,于是在此建寺说法,高明寺就成了他在天台山创立的十二道场之一;400年前,天台宗第三十代传人、被誉为“天台宗中兴之祖”的传灯大师来到这里,面对一片废墟的高明寺,他奔波了十年,使这座古刹焕然一新,建楞严坛,开坛说法,一时僧众如云,使天台宗再一次振兴,高明寺成为当时誉满大江南北的佛教圣地;近代的佛学大师兴慈从华顶峰的茅篷下来,在高明寺说法,声震四座,后名享江南;…… 高明讲寺,一个“讲”字,显示它的资深与高雅。 净旻法师的话语声在午后的阳光里流淌着,在这一个午后,在高明讲寺,“《法华》大意宣讲法会”在这一瞬间已经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凝成了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定格。 二 这是佛历2554年8月24日晚,月色很好,高明寺住持了文法师还伫立在寺前的小石桥上。一辆面包车停在寺前,从车上下来的一位高大身影,就是三个月前在高明寺宣讲《法华》的净旻法师。 净旻法师这次造访是应允来高明讲寺聘任首座。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又是天台宗始祖智者大师亲手创立、古往今来众多高僧大德都在这里留下佳话的一座古刹,在它走向兴盛之际,需要颇有影响的大师来弘扬天台宗的思想,延续天台宗的法脉。 在方丈室里,了文法师沏茶与净旻法师促膝相谈。话题自然离不开净旻法师的师父悟道长老。悟老与高明寺也有着许多的渊源,不仅他的恩师静权大师曾在高明寺说法,他自己与高明寺前住持慧觉法师也是交情颇深。了文法师曾将自己师父、高明寺原住持慧觉法师与悟道法师的合影作为礼物赠与净旻法师。了文法师对净旻法师说,早在五年前,悟老还与他通过电话,说不久要来高明寺,可是不几日就听到老人家圆寂了……。一想起这事,了文法师不由得有些遗憾。而今,他的弟子净旻法师来到高明寺,不仅来说法,而且还应允担任高明寺的首座,似乎在延续他师父的念想。说起师父,净旻法师也是一脸的崇敬与自豪,师父的梵行高洁也成了他追寻的目标。 翌日凌晨,月光皎洁,大殿里的鼓声响了,寺僧们披衣来到大殿,发现高大的净旻法师早已在大殿门外等候了。了文法师将净旻法师引到大殿右上首的位置。早课开始,一阵唱诵过后,在净旻法师的引领下,众僧随着法师在大殿缓缓绕佛诵念……。 天渐渐亮了,在客堂门口挂着一个牌,牌上写着:奉常住之命恭请净旻大师为首座。 三 从高明寺下山,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绕着,两旁是又高又密的松树,阳光透过松林在公路上投下斑驳的荫影。坐在车上的净旻法师心情很激动,他的激动是因为陈部长要带他去的地方就是梦牵多年的一座天台宗古刹遗址。 多年以前,通过研读台宗史料,净旻法师熟悉了天台山螺溪传教院。这是北宋时天台宗复兴的代表性寺院,可是,几个世纪以来,传教院却淡出了佛教,淡出了天台山。它是怎么消失的?还有遗址吗?还有值得追寻的古迹吗?还能恢复旧观吗? 据明代传灯大师《天台山方外志》记载:传教寺在县东北一十里十一都,宋乾德元年(963)建,五代时僧羲寂于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元年改“定慧院”……。 车子从60省道向左拐向一条水泥路。陈部长告诉净旻法师:“路边的这条溪就是螺溪,传教院不远了。”法师问:“传教院在螺溪边上吗?”“不在,可离得不远。”车子缓缓向山上驰着,终于停了下来。净旻法师下了车,阳光很强烈,他拿把纸扇遮挡在额前。背后山峰很高,两边是缓缓起伏的山峰,中间有一座水塘,远处的山口显得很狭小。净旻法师沿着杂草丛生的小道走到水塘坝上,环顾四周,他的思绪绵绵,目光始终在搜寻着自己曾经想象的情景,天台宗历史上显赫的螺溪道场,如今竟然寻不到一砖一瓦,历史的尘埃将曾经的辉煌荡涤得面目全非。 山上松木葱郁,草丛流水叮咚,在这狭长的山谷里曾经矗立的古刹究竟发生了多少载入佛教史册的故事。公元961年,为寻回在会昌灭法和唐五代战乱中遭劫的天台宗教典,吴越国钱王接受德韶国师的建议,派人带上亲笔信和宝物去日本、高丽访求。 高丽国君委派谛观大师护送台宗教藏奉归中国,并且嘱咐,到时向中国的高僧求解问难,如不能解答,则携教典返回。 谛观将教典护送到天台山,给谛观答问解难的高僧就是天台宗第十五祖羲寂大师。这位高丽护经僧被羲寂精湛的学养所折服,遂拜其为师,追随羲寂十年,直至在螺溪传教院无疾而终。其在传教院编写的《天台四教仪》被后世天台宗奉为入门必读教材,名列“天台四书”。 钱王为羲寂大师扩建传教院,并且赐匾“定慧”,还将从日本、高丽求回的天台宗教典悉数存于此寺,使螺溪传教院成为当时中国的天台宗中心图书馆。 高丽国另一名高僧义通在公元936年入宋,他来到传教院从羲寂大师受学天台圆顿之教,在一百多位同门中位列前茅,声名远扬。他在浙东一带弘法,知礼、遵式等高僧都出其门下,宋太宗封他为“宝云大师”,为天台宗第十六祖。一位异国的僧人却挤身于中国佛教法统嫡嗣之列,这就是传教院留下的一段经典佳话。随后的第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等,将天台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山口那边隐现出有几幢房子,陈部长说,那是一个村子,名叫“传告村”。“传告”、“传教”,在天台方言话中是同一音。也许这个村名使人记起这儿曾有过一座赫赫有名的传教院。这里的村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地下挖出13块碑石。碑石是线刻的“二十诸天”,是当时镶嵌在石塔上的,线条流畅,图像清晰,现存于天台县博物馆内。 在宾馆的会议室里,净旻法师畅谈了修复螺溪传教院的设想:保持现今三面环山的格局,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着重体现台宗文化,建筑应该有灵山宝殿、天台教藏阁、传教讲席、止观堂、台宗开山纪念堂、螺溪茶寮、山居会馆……。这位10余年来一直担任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对佛教建筑有着很深造诣的法师,为复兴传教院已经翻阅了大量史料,对螺溪传教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佛教与人生”讲座结束了。在人们的簇拥下,净旻法师走出县行政大楼,暮色渐浓。 是夜,圆月高悬,净旻法师宿天台宾馆。小溪那边的古树丛中就是天台宗的祖庭国清讲寺。月色中,他如是躺在母亲的怀中,十分的安宁。虽然这些年他弘法四方,常住于海浪拍岸的普陀山,可是在他心目中,天台山就是他的精神故乡,因为他是天台宗第47代传法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