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4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山方外志》(考订本)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2:0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12-23 08:27 编辑

《天台山方外志》序

        我不大贊成給古籍標點,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倘若舊學根底不深,即已標點的古籍,恐怕也難讀透,徒事翻書而已。于是,慮者又耗損半生精力,將古籍譯成白話,姑不論信雅,這種替人吃飯的活計,居然成一時之學術風尚?!甚可怪也。但在會讀古書者眼里,卻無大裨益,一者開卷了然,不勞他人從旁圈點,二者其學問,恰從點書中來。或者說,不經句讀這一步,是談不上讀古書的。
    所以,孫德謙先生說:“学者喜读古书,惟当细心点读,读一书而得一书之用,则善矣。……不达用点之法,且有失解之患”,而“句读既明,而义理亦不难得矣。盖用点为分,于上下文不致误为牵连,则书之义理,必能了然也。”
    基於此,當有人建議將《台州四庫》或《台州四庫薈要》標點刊行時,我都一一婉拒,非不能也,不屑為也。这种“皓首窮經”的大業,還是留待有閒之賢者。
    三年前,內子奚珍珍欲治舊學,朝夕叩問,因授之《說文》,然後經、史,于是標點句讀,便成日課。這冊點校本《天台山方外志》就是這樣產生的。近年來,我沉淪俗物,無暇細檢,頗負內子之殷望,乃請臨海楊世學兄代為審定。

    《方外志》的作者是明末中興天台宗的功臣傳燈(1554—1628)大師,俗姓葉,號無盡,世稱幽溪大師,浙江衢州人。早年習染儒學,因讀佛書,得悟人生無常,遂依賢映庵禪师出家,后從百松學天台教法。萬曆十五年(1587)卜居幽溪高明寺。當時高明寺已頹敗不堪,在他的奔走下,得以重建,并成為弘傳台教之中心。在那個時代,禪宗日益蹈入偏空,傳燈為了弘揚大乘菩薩道,四處弘法,闡述性具思想,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挽頹波于既倒,使天台一宗復振,厥功至偉。崇禎元年(1628)示寂,春秋七十有五。其生平著述甚富,傳者有《性善惡論》六卷、《淨土生無生論》、《楞嚴經玄義》四卷、《楞嚴經圓通疏》十卷、《阿彌陀經略解園中鈔》二卷、《維摩經無我疏》十二卷、《天台傳佛心印記注》二卷、《淨土法語》、《觀經圖頌》及《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幽溪别志》十六卷諸書。除染翰內典外,對於詩格,傳燈也頗有造詣,如《和斗潭八詠》,文辭潔雅,沖容淡宕,詩云:
      愛此圩上居,面面臨潮水;時有清氣來,差差文章起。(圩上觀瀾)
      南山鄉卿雲,水深不可涉;招手蓑笠翁,假我木蘭楫。(沙頭漁渡)
      波心通海眼,絲綸千尺長;君且莫收釣,明月在滄浪。(後溪釣月)
      曉起趨黃犢,有事在南畝;阱彼隴頭云,樂矣歷山叟。(南畝耕雲)
      何人與論心,自撫無弦琴;獨有君子竹,擊節稱知音。(竹屋鳴琴)
      古今棋一抨,勝負何足算;但取橘中樂,猶愈樹下鍛。(柳塘對奕)
      禪剎白雲封,禪僧總不知;有時從定起,如吟出格詩。(禪剎雲封)
      閉戶常讀書,不知雪已積;雪霽月復來,室中生盧白。(書憲雪霽)

     《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是浙江天台山的宗教史地資料集。不僅輯錄釋家人物,兼采神仙、道士、隱士以及相關藝文等。創修于萬曆二十九年(1601),成于萬曆三十一(1603)年。南圖有萬曆三十一年原刻本,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都十六冊,世所罕見,較為通行者為光緒二十年(1894)佛隴真覺寺敏曦法師的重刊本,當時僅印三百部,流通不廣。《四庫全書》據浙江汪啓淑家藏本存目。據孫殿起《販書偶記續編》記載,孫氏亦有萬曆三十一年幽溪講堂刊本。此外,尚有民國十一年(1922)上海集雲軒八冊鉛印本,至于1985年台灣《中國佛寺史志匯刊》及1996年揚州《中國佛寺志叢刊》所采,皆以敏曦本影印。《明史》卷九十七藝文志,著錄“僧傳燈《天台山志》二十九卷”,書名及卷數均誤。今內子所點,即以敏曦刻本為底本,間核他書,參以己意。

    全書分二十門∶(1)山名考。 (2)山源考。 (3)山體考。 (4)形勝考。 (5)山寺考,也含堂、觀、宮、道院、道庵等。 (6)聖僧考,列隱顯二門。隱門但列石橋方廣寺和赤城支提山二處,顯門則自東晉曇猷尊者起著錄二十八人。 (7)祖師考,列天台十七代祖師之略傳,上自龍樹,下至法智,其中有未必居於此山,然以傳承而列入者。 (8)台教考,略列教觀大綱及教觀目錄。 (9)高僧考,著錄教宗、禪宗、蓮宗高僧多人,兼錄居士二人。 (10)神仙考,錄神仙、道士多人。 (11)隱士考,錄隱士及僑寓者。 (12)神明考,錄護伽藍神、龍神、土穀神祇。 (13)金湯考,列錄有力之護法王公大臣多人。 (14)盛典考,具錄帝室王公對智顗之親施。 (15)靈異考,錄釋、道二教之靈異傳聞。 (16)塔廟考,依時代序錄佛塔十三處,後附祖塔二十六處及墳墓等,以備通考。 (17)古蹟考,共錄六十七處。 (18)碑刻考,分三類,計碑六十七處、手書四種、岩鐫十七處。 (19)異產考,分類紀天台之特產。 (20)文章考,依文體而分敕、書、疏、序、記、碑、塔銘、行狀、傳、贊、賦、詩、跋等類。

    首有王孫熙、虞淳熙、屠隆、顧起元及傳燈自序。大抵以卷標門目,又各門以“考”題名,體例簡略,記述頗為詳備。紀曉嵐《四庫提要》說:“天台山自孫綽作賦以來,登臨題詠,翰墨流傳,已多見於地志。此書……出自釋家之手,述梵蹟者為多,與專志山川者體例稍殊。故別題曰《方外志》焉。”具言之,即異于郡邑山水寺志,在記述上宜詳山水而略城鄉,詳釋道而略儒門,這是體例之故。後來,錢塘嚴傑以之為病,慾仿范成大《吳郡志》的體例,進行重訂,就有些任己意而废人言了。

    大體來說,此書保存了不少珍貴史料,如《山寺考》中,詳載諸寺之興衰,大都親察碑文古蹟,經實地考證後才記錄的。又如《文章考》中輯錄宋之瑞《天台圖經序》、範理《天台要覽序》、范吉《天台縣志序》和李素《天台勝紀序》等,原書均已遺佚,其序文均賴以保存。當然,該書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內容繁蕪猥雜,間出荒誕之事,同時“所採僅在一縣之內,而山之入於旁縣者,未有所錄”,且“泥於方外,似志釋而非志山”[1],反映在《山體考》一編上,就有些語焉不詳了。此外,所錄藝文,雖然大多是平庸之作,卻也可資校勘。如卷二十八“玉霄峰”條目之下收有皮、陸二人的詩各一首,皆未標明題目。其中,皮氏詩云:“青冥向上玉霄峰,元始先生戴紫蓉。曉案瓊文光洞壑,夜壇香氣惹杉松。閒迎仙客來為鶴,靜喚靈符去是龍。仔細捫心無偃骨,欲從師去肯相容?”此詩同於《全唐詩》卷六一四皮氏之《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只是文字略有不同,如“喚”、“仔”二字,《全唐詩》分別作“噀”、“子”,從詩的上下文看,《全唐詩》本作“噀”者是,用水噀靈符乃道教行儀中的法術之一。而“子細”與“仔細”,意一也。所引陸龜蒙詩,見於《全唐詩》卷三二六之《和襲美〈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但兩者文字差異甚大,如《方外志》本的“四萬”、“師在雲間啟竹扉”、“星斗近”、“玉壇”、“雪壑長披”、“聞說靈壇富芝草,何須重問首陽薇”,《全唐詩》分別作“一萬”、“師在浮雲端掩扉”、“星斗大”、“風前”、“雪後應披”、“南望煙霞空再拜,欲將飛魂問靈威”,意思大有不同。如此種種,或為傳燈任意潤色,還是傳本各異,都有待考證。這些在內子的校訂本中都有詳盡的按語。[2]

     《方外志》流傳至乾隆年間,已經版本不全,“又半為后人竄雜”,已非完書。乾隆丁亥(1767),僧化霖曾經請齊召南刪益,作《天台山方外志要》,次年夏,稿未定而召南病逝。但就是這部未定稿的十卷本《志要》,卻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行了,雖然經過齊召南胞弟齊世南的校訂,改正了一些訛字脫句,但體例仍不協一,內容也欠精審,間有漏誤。所以,嘉慶二年(1797)阮元督學浙江時,又命陳韶、嚴傑重訂,增為十二卷。大抵以《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赤城志》、梁《高僧传》、唐《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诸书、订讹补阙,以成完书。阮元重訂本刊行于嘉慶七年(1802),竹纸线装,凡四冊,书内山水版画刊刻粗细有序,布局精致,乃天台釋靈在所繪。

     以上是《天台方外志》及流亞的大致情況,狃于所见,還望識者教我。是為序。



                                                                                                                                                             鄭鳴謙
                                                                                                                                                           2010年冬至


[1]張聯元《天台山全志自序》)

[2]附言之,現在天台人盛傳《瓊台》(“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碧玉連環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青衣約我遊瓊台,琪木花芳九葉開。天風飄香不點地,千片萬片絕塵埃。我來正當重九後,笑把煙霞俱抖數。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龍蛇空自走。”)一詩是李白手筆,但考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卻沒有這首詩,明朝傳燈的《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也未輯入此詩,但意外的在清張聯元《天台山全志》中出現了,但《全志》未註明出處,故此詩是否李白所作,尚屬可疑。不過,成書于至正丁未年(1367)之《天台山志》(一卷,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錄此詩為《題桐栢觀》:“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蒼島月。托高遠登覽,直下見瞑渤。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鼇沒。風濤常洶湧,神怪何翕忽。觀其跡無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龍樓鳳閣留不住,飛騰直欲天台去。碧玉連環八面山,山中亦有人行處。青衣約我遊瓊臺,琪木花芳九葉開。天風飄香不點地,千片萬片絕塵埃。我來正當重九後,笑把姻霞俱抖擻。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龍蛇空自走。”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2 12:18:11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2 12:35:56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
地板
发表于 2010-12-22 14:59:24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
二两肉醉卅年 发表于 2010-12-22 12:35



我也看不来
5#
发表于 2010-12-22 18:26:23 | 只看该作者
懂与不懂并不重要     不过身为一个天台人   对于天台宗(除智者大师外)有着巨大影响的幽溪大师是应有所了解的
6#
发表于 2010-12-22 21:37:10 | 只看该作者
济公被神化,为啥楼上的没
7#
发表于 2010-12-22 21:38:47 | 只看该作者
     我想买一套
8#
发表于 2010-12-23 00:55:51 | 只看该作者
不可不读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7:06: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12-23 07:46 编辑

天台山方外志   
                天台山幽溪沙門傳燈撰   

                天台奚珍珍  校訂  
                臨海楊世學  審閱

   序
聞之地有得人以傳,人有藉地以傳,有其地,有其人;或不抱傳世心,行傳世事,地仍不傳,人亦隨之湮沒,良可慨已!天台為浙省名勝,智者大師定慧塔院在焉,宋祥符間始改為真覺寺。山川靈秀,物產菁英,披奇攬勝者,題詠備矣。千百年來廢興不一,我朝咸同間,赭寇竄逆,浙台地當要衝,戎馬蹂躪,干戈擾攘,寺遂燬於一炬,時事使然爾。然大師靈爽式憑,鬼神呵護,可證天心重道,而我敏曦師繼起矣。曦為大師四十世孫,肇當年衣缽,示後學津梁。光緒六年,奮圖興築,越九載寺成。後賈餘勇籌刻《天台續志》,自有明萬歷迄今,垂三百年事。奔走江淮,集貲鳩工,非有志者事竟成哉?余不能無感焉!世有擁厚資、憑先業,風塵轉徙,幻影倏成,奚屑力任艱辛、備盛事以傳其人?固無論也,其或乎剙門楣盛名,虛享娛游,晚歲幽忽以終,其人又安在耶?嗟夫!曦師一衲子耳,青年勵志,白首窮經,同志延之講解,恆孜孜不倦。平生布衣疏食,跋涉山川,年六十有四慨然曰:某倦於遊矣,將竣山志以終老乎!曦師行乎哉!天台寺多僧眾,何獨任此巨力成此鉅功也?其山崔巍而巉峩,其人磊落而英多,是之謂與!書成,用補數言簡端,至其表惠禪門,固別有可久可傳者在!時為光緒十八年,歲次壬辰十月,誥授振威將軍前署湖南衡州協鎮壯勇巴圖魯兼襲雲騎尉壽春韓殿爵頓首撰書
佛法從來不立文字,自智祖以五時八教接人度世,而後天台別為一宗,葢由博會冥披,研精至理,適鼓其極,而實則與達磨大師旨歸仍同而不異。余嘗讀祖語錄,至「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語輙狂惑,不得其解。後讀湛堂和尚與大慧禪師所說「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話頭,乃始豁然打失布袋,爾時心中之樂,誠有微妙不可思議者,信古人之不我誑也。敏師深通經教,冥振元風,杖履經行,諸方共仰。昔人嘗謂韶國師是智祖後身,燈公又國師轉世。以理推測,師得無為燈公再來耶?善乎燈公之言曰:「能忘乎山乃見夫道,能忘乎道乃見夫山。」此其所以作為志書,搜羅宏富,隨文證義,舉重若輕,良由心體虛明,行所無事。今敏師為之重刻,振錫一唱,歡動諸天;喜捨法財,人人恐後;彈指之頃,告厥成功;承接法流,作將來眼。詎非所謂如水入水、如印印泥哉?余世夢乍醒,結習未盡,比者過宿真覺,瞻禮祖庭,悲戀之深,非可言喻。洎乎舟過百步,蓬牕無事,取祖別傳讀之,忽覺神風洒然被體,更若法華三昧登時現前,豈荷雲慈密相授記乎?劣器下根,常恐失墜,乃蒙敏師愍其愚鈍,時出一指來相提攜。適會書成,又命檢校作序,爰呈所解,附託人天,夫豈敢以文字言哉?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也!時在光緒癸巳十月朔,受菩薩戒優婆塞弟子始豐張邁並書
重刻天台方外志叙
余以光緒己卯游天台,遍攬石梁、華頂、桐柏、桃源諸勝,於高明觀貝葉梵書,於大慈獲《修禪道場碑》,於方廣閱內府藏經,而求明釋傳燈《方外志》不可得,僅得化霖《志要》以歸。其時智者墖院以頹廢不治,為慨然者久之。後官京師,得徐靈府《天台山記》及燈公《幽溪別志》,而《方外志》迄未得也。去歲奉諱家居,天台敏曦上人來訪,出智者大師傳印本,言墖院幸告成,又得《方外志》原書將付刊,乞為序。余聞之合十贊歎,喜台宗之將復振為有人矣。嘗攷燈公此書成於萬曆癸卯,錢希言稱其學識高出道流,甚有禪藻。《四庫提要》亦言撰自釋家,故稱述梵跡為多,與專志山川者有別。葢彼自用彼法,詎必以史家地志繩之乎哉?今曦公既復墖院,為山中巨觀,而又重刻是書,所謂慧力過人,能振其宗風者,故不辭而為之叙。歲在昭陽大芒駱七月既望,現掌四川道監察御史前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黃巖楊晨書於京邸
天台山方外志序
夫中國名山有七,而五嶽為尊。天台山,其南嶽之佐理乎。昔大禹治水,會天下諸侯於於越,乃封其山為南鎮。當是時,置甌閩為蠻夷之地,舟車阻絕,疑天台者大禹未之至,至則不封於越而封天台矣。余昔讀孫興公賦,彷彿名山倒影於重溟之上,旁薄於霄漢之間,足與五嶽七山埓;後得剖符兹邑,即津津色喜與名山有緣,得為地道主焉。爰自蒞任以來,雖公事旁午,簿書積案,未嘗不握如意拄頰,望霞標而耳瀑布。至於美景良辰,則又攜一二文學,或采真於石梁,或覽勝於華頂,或登桐柏禮夷、齊之像,或過楢溪弔顧歡之宅,一觴一詠,信可樂也。第名山洞府為仙釋之都會,其中必多異人,若白道猷、葛孝先諸君者,求之於今,余非異人,固未易知人之異;求之於古,余將誰質?質之山靈,山靈無言;質之邑乘,邑乘不詳。余終將誰質哉?乃山僧無盡法師示余以《方外志》,其敘事該、稽古博、究理深,為文則求諸辭達而已,不以奇衒人,釋氏固其所長,仙宗亦復傍綜,久住名山,而形勝固伊家中物,左提右挈,東指西撝,若登鴻臚而陳俎豆。余喜斯志先得我心,乃趣命剞劂以補邑乘之未備。余觀古今著述,互有詳畧,為各有所主也。夫邑乘志方內者也,佛氏仙宗不妨聊爾並志;志方外者也,玄風釋理宜加詳焉,兩者並行而不相害。故知斯志又邑乘之佐理也,因為之序。賜進士第北京大理寺左評事前知天台縣事雲間王孫熙書於台嶽官舍
天台山外志序
職方氏曰:余守方內名嶽,蓋有天台山焉。上應泰符,下禋星鳥;黃潤為德,青祇建元;金土聚斗而陵衍沉,太乙升堦而爵祿降;宛弢躔次,正襲紘維矣。是以閭閻詠其克遜,里俗識以始豐。花縣松關七篇之諭,美棠陰琪木五字之歌歡。若乃賈直舒文屈忠江孝,唐興秀而章俊,天姥鬱其生楨,超超往田,攘攘倚巿,域中多戀,興公憐之,使吾有力負之而趨,超不踰矩,矩周其山也。然而元聖忘山忘道,遊化於茲,闡士泯色泯空,唱導於此,福庭隱岳,斯以稱焉。恆河既覩琉璃,皇基詎非佛國?由夫纓絡自纏,鳧舄束綦;蟯客黃甯,安知革表?算米鹽於塵窌,侈延旒於賁墉,誰決愚籠,必逢智印。有大導師燈公者,天宮蜚譽,婺宿開祥,枚引百松,葉榮雙樹,光幢繼日,寺翳景而高明德,瓶注雲溪,伏流而幽隱,眾仰足行經藏,人呼皮裏法華。太末道賓愈方袍之平叔,勝果淨梵兼鍮鉢之言公。道得智者膏腴,近住神僊窟宅。代興才子,矢結金蘭;國學儒英,請揮玉塵。楚鴻,寶中之寶;善逝,天中之天。雖三觀之內融,曾一時之外學,雲雨慈味,笙簧道聲。在山言山,山是新伊中點;知幻離幻,幻成志外別傳。萃五界於貫華,總八峯於一軸。分章二十,十法以之成乘;取策二三,三教因之合轍。每馳神而運思,復遠寄以冥搜,拓邑志之廣輪,設圖經之彩繪。正名軒牒,溯源達池。語本則山王之印文生,採勝則妙德之冠影涉。行滿飛錫,處處仁祠;道岸披圖,人人賢位。禪波合派於星海,祖堂大袷於台垣。陵再來而孔釋併,韶應化而宗教一,載培桐柏,引配苾蒭。右弼左玄,金庭是集僊之都會;歡溪察嶺,玉京假天隱以衡門。王侯屹峙金湯,羽飛儼陳甲胄。衛我教也,綸音表而摩霄;成汝名也,金聲流而擲地。人非昔而蹟在,神不滅而塔懸,以至《酉陽》之〈諾臯〉,爰及庚除之唐述,《齊諧》薈志,慧皎異科,太陽之草長生,菩提之樹攝念,莫不花生筠管,藜燦藤箋。執珠盤於秇壇,傾銀河於口海。吐玄亭之白鳳,禦福三台;驅相宅之青烏,恥名一行。若陳吳,若宋謝,空揭霞標;若邕綽,若理中,虛張帆彩。遙連越乘,內折魯儒,家有譜而野有謀,近者知而遠者曉,記載以來,此為大方矣。爾其毋越牧俎,罔侵予宮,語必烟霞,人惟出世固已。爇麟香而屏穢,操犀導以辟埃。然虎落時開,鹿柴不守,咲司馬過橋之悔,嗤阮客還家之悲,漫云朿足洗腸,聊復招手饒舌。亦以鶴林神訓,綴萬剎於珂毫;龍樹靈文,洞干璣於珍網。示一家性具之旨,超孫生妙有之談。斯則赤縣赤城,並落硯池之蟣罟;天堦天柱,同含毛穎之兔塵。巖岫徹于巿朝,在外無外;廛廬通于寺觀,即方離方。瑤丘掩丹丘之房,應真入養真之境。瓊臺方廣,英玄而象移;芝草娑羅,正倫澁而味變。孤竹竟貪九州僕射,南嶽須成五通僊人。黃門一開,惠虛偏行乎中道;玉局三降,寶瓊忍折乎幔幢。陰巖之石能回,國清之竈可破,是為塵塵三昧,字字真如。六合版圖,咸收冊府;五車經史,盡入石渠矣。何妨名越岑為佛隴,名呂山為東蒼,又何妨指一山為天台,指一寺為國清,如最澄之歸日本,若甯賁之適會稽耶?嗟乎!太虛寥廓,真智靡涯,職方於此索途,燈公於此遺照,敘固非我,志亦非他,華藏遮外而納安明於芥舟,靈圉毀方而入玄真於珠口。太史之圭奚測?司空之度應捐。權示桑欽括水泉於緗帙,幻同伯禹攝山海於金經,末裔由此衣傳,傾都為之紙貴矣!萬厯癸卯法華三昧道場期滿日,菩薩戒弟子進士天官司勳大夫前職方郎武林虞淳熙和南書
天台山方外志序
天台山者,上應三台星得名,列於道書洞天福地,為東南一大名勝。按釋氏教宗則自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傳之四明尊者,是為教觀。禪宗則自雲居韶國師以祕密心印授永明壽禪師,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是為宗門。又五百應真行化此山,方廣寺在有無縹緲間,土人時聞鐘磬梵唄聲隱隱從地中出,高僧曇公曾一至其處,聖賢嫌其腸穢不得留,出而洗腸於澗,至今有曇華亭在石梁旁,為應真舊蹟。而彌陀一化現國清為豐干,文殊、普賢兩化現,一為寒山、拾得,一為戒闍黎、周七娘,應變無方,多所開化,賢聖先後託迹,稱三寶地。按:僊宗自周靈王太子晉僊去,奉上帝命治桐柏宮,實主此山,其後劉晨、阮肇採藥入桃源洞,遇僊子度世,唐司馬子微隱此山,受度黃眉公,證太乙生人之果,至宋張紫陽真人大闡悟真之旨,化度羣真,終於佛氏,滅度茶毘而收舍利,玄風丕振。又稱神僊地,山形秀出,華頂為最高處,其山多名都洞府,神峯秀嶺,幽溪絕壑,寶剎精藍,琳宮道院,嘉樹修竹,靈藥瑤草,在在有之,以故王逸少、許玄度輩結伴從剡溪入茲山采真焉。孫興公作天台山賦,鉅麗哉,頗盡靈秀之觀矣。邇者法師無盡燈公,以上智夙德為百松玅峯師高足,遠紹台宗,卓錫佛隴,愛此山秀拔神奇,遂抽靈心、發藻思作《天台山志》,志佛蹟僊蹤,名區勝壤亦既囊括臚列,纖悉靡遺,且氣格森嚴,辭華宛畼,掩文人之筆,奪秇林之采,而又發明宗教究極旨歸,上繼佛隴之風,下振百松之緒,作人天之耳目,為道俗之津梁,旁及僊宗,研討同異,歸趨寶所,羽翼台傳,不知者以為名山之志,知者謂是教觀之文。自古山經地志多出文士之手,彼其止習辭華,罔究大道,文藻雖盛,玄風蔑如,乃至淨衲高緇,非不精通佛理,或長於講演,短於筆札,惟師禪觀既深,文心復鬯,粲然鴻麗成一家言,文章家取而藏之名山,佛門中且取而庋之函部也。嗟夫!台宗自四明師示寂後,幾乎泯泯,狂禪之徒輒詆台教為煩瑣,余謂科條似煩,旨歸則要,眾星拱辰,百川會海,如以台教為煩,則《華嚴》八十一卷科條次第不更煩乎?天幸百松振之,幽溪復大振之,而窮公闡發於句甬,介公揚詡於虎林,於是天台之宗煥然,揭日月於重朗,盛矣盛矣!是志也,紹先賢則光接慧炬,開後學則智爍羣昏,酬山靈則勒石懸崖,傳文苑則永垂竹素,是志之善物也。世傳韶國師為智師後身,以去來無礙之理論之,安知韶公之後不復為盡老耶?志成問序於余,余夙稟教盡老,得聞五時八教之旨,夢寐名山,託之神遊之日久,烏得無言,要以附志青雲而不朽,匪特山神首肻,亦或如來之所印可也。峕萬歷乙巳仲春朔,娑羅居士屠隆緯真甫篹於天中天室
天台山方外志序
史莫良于志,天地人物禮樂刑名,至奧渺夥賾矣。然而圖諜度數存焉,虛可稽也,實可錄也,苟擅三長,甯欪四善哉?志莫良于山,紀載之難有數端焉。猨栖熊館,鳥道蛇盤,蠟屐從所未經,樵斧繇來罕到,即有幽奇,何緣覯覿?雁宕徑辟于宋年,黃海道登于明代,非其驗與,故真見難詳。自昌黎慟哭于落雁之峰,王陽迥馭于羊腸之阪,文人墨客往往心快臥游,具窮濟勝,丹椒翠,月磴天崖,秪標異于登高眺遠之篇,間問奇于牧竪蕘夫之口,言之若夢,槩乎有聞信耳。既非任目逾舛,山之真形從是遯矣,故傳聞難據,時易世移,陵虛谷實,嘑隨方改,字以俗訛。石翳蘚中,疇睹神清之洞;門濳水底,詎窺小有之天?或古有而今亡,或此非而彼是,文士疑而莫質,野老而不知,辨而析焉良未易矣,故攷証難精。經丘尋壑,別引勝流,攬木援藟,必資曠日。而或輶軒之駕,恨束馬之未能;杖屨以遊,虞贏糧之不繼。非倥偬而靡暇,綴錄即悵望,而無力篹言,徒遙想于冥搜,曷散懷于奮藻,故結撰難富兼而有之者,其惟無盡大師之志天台乎?師以法中龍象坐大道場,以舌上珠璣作大佛事,隘舊志之未廣,懼靈蹟之無徵,折竹晨編,然松暝寫,緝為山志數十萬言,自山名以訖文章,有涉茲山者,罔不采其故實,掇彼菁華,至台教之真文,高人之遺韻,尤加詳焉。頃以請藏金陵,屬余為序,余受而卒業,嚮之所難,今之所易,可謂冥通地絡,濳鏡山靈,勒遐貫于清都,垂宏模于法界者矣。蓋其住山三紀,振錫千峯,徧尋不死之庭,畢踐無人之境,有勝必窮,無險不陟,與夫目薦未奇、耳剽多妄者異矣。而又蘿封之字普入搜羅,樹挂之錢咸資考索,且日探月歷,神畫形摸,以故琪樹金松,同檢桐君之籙,墨池茶圃,雙甄管子之題,鉅細不遺,名實無爽,又何有攷之未精,撰焉未備者乎?嗟乎!覽應邵之記,如禪岱宗;披王履之圖,若臨僊掌。猶曰地以文奇,境因語麗耳。至若道元之注《水經》,旁洽異書;靈運之賦山居,廣陳奇物。千載而下,等諷詠于登陟,嫓簡冊于丹青,志而若斯,斯已偉矣,師之天台,庶幾是乎!若夫精詮教觀,弘闡宗風,霏法雨于松樞,霔慈雲于蘿愰,花飄座側,樂鼓空中,斯又地靈以人傑,逾章山笥與海藏同久者也。彼楊衒常記伽藍,慧遠曾經廬阜,厥稱著矣,豈如斯志,名寄區中,理存方外,將使絕粒茹芝之客默引瑤梯,餐風味道之儔羣登寶筏者哉!萬歷壬子仲秋日,賜進士及第南京國子監司業前翰林院國史編修記注起居編纂章奏江甯友人顧起元撰
天台山方外志序
夫志猶史也,亦傳也,有天下之史,一國之史、一縣之史、一家之史,有僧史、僊史、高士之史、名山之史,史雖不同,所以記言記事一也。漢明以來,佛教東漸,三寶事蹟,班班可紀,故太史有左右之官,僧錄亦設左右之職。矧山林碩德,著述猶多,若梁慧皎法師、唐道宣律師、宋僧統贊甯之《高僧傳》,宋道原禪師之《傳燈錄》,駙馬李遵勗之《廣燈錄》,惟白禪師之《續燈錄》,四明盤公之《佛祖統紀》,以至《釋氏通鑑》、《佛祖通載》、《僧史略》、《釋氏稽古略》之類,曰教、曰禪、曰律,人齊七眾,門備十科,矯矯人龍,翼翼義虎,有一言之悟人必書之,有一行之合道必書之,其啟迪後昆,弘範時俗,功德可勝言哉!天台山者,域內之名區,東方之聖境也,地靈人傑,先靈於老釋,後傑於儒宗,僊風綿邈資始於軒商,佛法秘藏肇基於方廣,正言緇門著蹟,則爰自東晉曇猷棲神、蕭梁定光顯聖。洎我陳隋智者大師立宗命教,因山為家,海內之宗事佛法者,必以台教為司南,降唐及宋元至我皇明,師資相繼千有餘年,無論天下教黌之盛,即兹山流衍,考諸僧史,不減數百餘人,與夫禪門則韶踵躅白沙,皆法門之梁棟,教鼎之鹽梅,名言懿德膾灸人口,豈不以此山泉石足以疏練神明、產育聖賢而然耶?然則山因人顯,人以山名,山已有志,人胡可略?舊為是志者,謂釋老非志所急,故存而不書,或書而不詳。然有世間法、出世間法,達人大觀無可不可,若分門立戶,不啻冰炭,宜其目為天地間之尤物也。今之所志亦謂世間法,非出世之所急,故存而不書,非若冰炭之相視也,為縣志已備,故不復疣贅。云志之為類者凡二十,始於山之名,終於山之文章。蓋名者實之賓也,微名無以顯實,首以山名考。緣名求實,形勝雖山之實質,源又山之起祖,次以來源考。形勝與山,其猶影響,山之形聲,乃吾心之靈覺也,次以山體考。有形聲矣,影響從之,次以形勝考。依形勝以建名剎,次以山寺考。石梁方廣,赤城支提,菩薩聖僧,靈宅攸託,次以聖僧考。智者依山而進道,後代繼祖以傳燈,次以祖師考。祖因山而得名,法因山而立目,次以台教考。教得人以弘,人得教以立,次以高僧考。桐柏桃源,洞府在焉,次以神僊考。察嶺歡溪,考槃是宮,次以隱士考。名山勝剎,賴神功為之密護,次以神明考。三寶陰翊世道,藉權貴為之顯持,次以金湯考。歷代奉法者咸有匱遺,如陳宣帝之捐調,隋煬帝之施品,物雖歸化,事尚傳聞,為法門盛事,次以盛典考。石梁之現光現花,佛隴之見橋見雀,同乎見聞,異乎常論,次以靈異考。古佛舍利,奉安高顯,諸祖靈骨,瘞之方墳,次以塔廟考。智者降魔於華頂,壽公入定于天柱,至於一石一泉皆前人之遺蹟,次以古蹟考。人與山名欲同垂于不朽,或刻石以記名,或樹碑而頌德,次以碑刻考。菩提琪樹,靈根託于名山,羅漢怪松,天葩生于勝地,次以異產考。上之王臣以及墨客,或因人而著作,或緣景以紬思,皆有足以光彩名山、憲章人物,次以文章考。發前人之所不發,書前人之所未書,述而不作以成一家之書,名曰《天台山方外志》,蓋取異于縣志之所略爾,觀者請以此意恕之。皇明萬歷,歲在辛丑孟冬癸未之吉,太末釋無盡傳燈命筆于天台之幽溪講堂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07:5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12-23 07:56 编辑

天台山方外志目
韓將軍序
始豐張序
翰林院楊序
王邑侯序
虞司勳序
屠儀部序
翰林院顧序
幽溪燈序
第一卷
山名考第一
山源考第二
山體考第三
第二卷
形勝考第四
山(五十三處)
第三卷
峰(三十三處)
巖(二十九處)
嶺(四十處)
洞(八處)
石(十處)
溪(二十五處)
潭(二十處)
湖(八處)
塘(三處)
井(九處)
泉(十處)
池(三處)
第四卷
山寺考第五
寺(六十二所)
院(九所)
庵(十四所)
蓮社(一所)
道場(二所)
堂(二所)
觀(五所)
宮(五所)
道院(十二所)
道庵(三所)
第五卷
聖僧考第六
隱(二處)
顯(二十一人)
補遺(七人)
第六卷
祖師考第七(一十七人)
第七卷
台教考第八
教觀大綱
教門(十八條)
觀門(九條)
清規(二條)
教觀書目(共六十三人,書三百部)
石室藏書(儒部四十一種,仙部十九種,志部十一種)
第八卷
高僧考第九
教宗(五十八人)
禪宗(五十七人)
蓮宗(十四人)
律宗(人)
第九卷
神仙考第十
神仙(三十六人)
道士(三十七人)
第十卷
隱士考第十一
隱士(五十人)
僑寓(二十三人)
神明考第十二
護伽藍神(二人)
龍神(十人)
土谷神祇(十七人)
第十一卷
金湯考第十三(七十七人)
第十二卷
盛典考第十四(二十五事)
靈異考第十五
釋(三十四事)
道(三十事)
第十三卷
塔廟考第十六(三十九處)
佛塔(一十三處)
祖塔(二十六處)
墳墓
古蹟考第十七(六十七處)
碑刻考第十八
碑(六十七處)
手書(四種)
巖鐫(十四人)
異產考第十九
食(十六種)
木(五種)
杖(三種)
花(五種)
草(四種)
獸(十三種)
禽(十四種)
藥(七十九種)
石(三種)
第十四卷
文章考第二十
敕(十五首)
第十五卷
書(二十二首)
第十六卷
書(三十三首)
第十七卷
書(二十九首)
第十八卷
疏(十二首)
第十九卷
序(三十一首)
第二十卷
記(十六首)
第二十一卷
記(十六首)
第二十二卷
記(首)
第二十三卷
碑(六首)
第二十四卷
塔銘(五首)
行狀(一首)
傳(一首)
第二十五卷
贊(十三首)
第二十六卷
賦(四首)
第二十七卷
詩(賦景)
天台山(四十二首)
第二十八卷
國清寺(二十八首)
赤城(二十四首)
佛隴諸寺(九首)
華頂(十三首)
石梁橋(三十三首)
萬年寺(一十二首)
玉霄峰(三首)
桐柏宮(三十八首)
瓊臺(二十三首)
第二十九卷
桃源洞(三十三首)
護國寺(七首)
寒巖(十六首)
明巖(六首)
雜詩(九首)
曹文晦八景(八首)
第三十卷
寄贈(六十首)
佛隴曦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6 08:23 , Processed in 1.1110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