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ao-AB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您来当评委--南宗五祖大PK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2-5 22:55:49 | 只看该作者
这 佛像做的。。。太没水准了
22#
发表于 2010-2-5 22:58:42 | 只看该作者
悲剧了
23#
发表于 2010-2-5 23:02:48 | 只看该作者
上上楼那为...你晓得不拉  这个又不是佛像...这个是神仙啊.....................
24#
发表于 2010-2-5 23:04:54 | 只看该作者
B组。这 仙像做的太不形象了!!!
25#
发表于 2010-2-5 23:14:07 | 只看该作者
有的人实实在在,兢兢业业。而有的人不务正业,投机取巧。用手段只能遭人谩骂,用水平受人称赞。
26#
发表于 2010-2-5 23:14:13 | 只看该作者
不会吧!天台佛教城就这个水平,也配叫天台佛教城,有没有搞错。
不会是李鬼吧!
27#
发表于 2010-2-5 23:26:14 | 只看该作者
要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宫的神像做的成B组的样子,这不是往自己脸上摸黑。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4:54:41 | 只看该作者

南宗五祖 --人物介绍

南宗五祖 --人物简介

张伯端(南宗第一祖)
元丰五年(1082年),张伯端在百步(今临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
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
    注: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临海人。道教南宗的开祖,也即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临海县志》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说张伯端“……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曰:‘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经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梵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张伯端坐累谪岭南兵籍后,由于官场无望,遂在“晚年浪迹云水(今广东乐昌县),访求大道”。治平年间(1064~1067年),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帐下,典机要”。熙宁二年(1069年),陆介夫改知成都,张伯端随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陆介夫死后,张伯端失去依托,遂“自成都归于故山”。回临海后,“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因丹法“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学者多为“逐名利”,遂萌发著书之意,于熙宁八年(1076年)在临海著成是书,使有缘者能“寻文解义”,有所心得。张伯端著成《悟真篇》后,再次离开临海,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在红梅阁,他又成《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其后,张伯端再次出山,“转秦陇”,及后,张伯端在陕西的凤州(今陕西凤县)、阶州(今甘肃武都)传道时,因得罪凤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窜”,被判流放,解送边塞。至邠州境内,会大雪阻于乡村酒肆,巧遇石泰。石泰见张伯端被解差押送,乃询问其来历,张伯端据实相告。石泰便与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门,经与太守交涉,终于作出了免于流放的判决。张伯端获释后,始忆其师曾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语。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使之成为嫡系传人。离开石泰后,遵陆介夫遗嘱,往荆南(今湖北江陵)得转运使马处厚资助并又将《悟真篇》“授之”,“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今陕西紫阳县紫阳洞)修炼”。最后,张伯端回到临海隐居,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号。并亲撰《道观碑文》,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海,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宫,各建“紫阳道观”一所,用以祀祠张伯端。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了彻于“性海心源”的究竟。说“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又云“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身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石泰(南宗第二祖)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 八月十五日,功成尸解,寿享137岁。
    留颂一首云:“雷破泥丸穴,真象驾火龙,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过了两年,又有人在罗浮山见到石泰,证明他已成仙。
 注:石泰(公元1022 - 1158) 字得之,号杏林,一号翠玄子。北宋末南宋初常州(今属江苏)人。以缝纫为业,自称“素慕真宗,遍游胜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 天性仁慈,经常以医药救人,而且不受酬报。只愿病愈栽一杏树,年月久了,杏树成林,人们因此称他为石杏林。后来遇到张伯端,得以传授金丹大道。石泰得诀之后,潜心修炼,道成,作《还源篇》 行世。后救济贫弱,传道于薛道光。

薛道光(南宗第三祖)
    光宗绍熙二年(1191)道成,享年114岁。
    留有颂云:“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原不在西边。”
    注:薛道光(1078一1191) 名式,又号道源。陕府鸡足山人.本系僧人,法名紫贤,人称毗陵禅师.曾经云游长安,留居开福寺,参长老修岩,又参高僧如环.因观桔槔开悟,呈颂曰:"轧轧相从响发时,不从他得豁然知。桔槔说尽无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二老颇为赞赏。自此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机锋敏捷,宗说兼通。鉴于六祖慧能悟性之后,还要再求黄梅传法,思悟金丹修命之本必有秘传,绝非个人智慧所能测度,于是尽力寻访。
  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06)冬天,薛道光住在眉县青镇(即今陕西省眉县),在佛寺听讲。遇到从扶风县来的道人石泰,当时已是八十有五的高龄,黑发红颜,神宇非凡,夜里还做针线活计。薛道光知道不是一般人物,就在谈话之中,故意引用张伯端的诗句。石泰有些惊奇,问:""你怎么知道张紫阳?他正是我的老师。"薛道光还不太相信,就举出(悟真篇)中的句子向他请教,石泰看他很诚心,就简略地为其讲解大要。薛道光听后大悟,平日埋藏在腹中的各种疑团,一下打破,如同桶之脱底一般。于是才信石泰是张紫阳的真传弟子,进而叩拜要求收在门下。石泰笑言:"你不怕有叛教的嫌疑吗?"薛道光坚定地回答:"生死大事,如果拘于门户,难道不是自己耽误自己吗?"石泰听后连连点头,并言自从紫阳先师授道以来,将近30年了,今日才遇到可以继承的人。于是传授口诀真要,并告诫他疾往通都大邑,依靠有力者供养修道,自己即退隐于世。从此薛道光弃僧从道,幅巾缝掖,混俗和光,以了性命大事。著有《丹髓歌》、《还丹复命篇》、《悟真篇注》传世,阐发南宗内丹思想。

陈楠(南宗第四祖)
     其所作《罗浮翠虚吟》:“吾将脱形归玉阙,遂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使之深识造化骨。道光真人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指示铅汞两个字,所谓真的玄又玄。辛苦都来只十月,渐渐采取渐凝结,而今通身是白血,已觉四肢无寒热。”
    注:陈泥丸(?一1213),名楠,宇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县《今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以盘拢箍桶为业,其智慧悟性无人知晓。曾作《盘拢颂》说:“终日盘栊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又作《箍桶颂》说:“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可见他的造诣。他虽具备悟性,仍然访求金丹立命之法,以了一身性命全功。后来果遇毗陵禅师《薛道光》亲授“太乙刀圭火符秘诀”,又得黎母山异人传授《景霄大雷琅书》。陈泥丸自得丹诀雷法,以之济世救人。凡遇疾苦,陈泥丸撮土给人,随手而愈,因此人们才叫他陈泥丸。
   宋徽宗政和(111l一1118)中,任道录院事。后归罗浮山,潜修密炼。他身穿满是补丁的衣服,浑身满是尘垢,有时喜欢吃狗肉,喝得烂醉如泥。可是道成法备之后,神通广大。驱狐治病,鞭龙救旱,浮笠济流,点石成金,种种灵异,不可尽述。后来又定居长沙,湖广中人经常要他作诗,陈泥丸随口缕缕说来,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只是不愿亲手去写,也不知是何原因。嘉定四年(1211)四月,赴鹤会于朝阳,管事的人嫌他肮脏,让他坐在门外,陈泥丸走到外面危桥之上,坐下便沉入水中淹毙。当时葛尉去湖南省亲,又在宁乡见到陈泥丸,时在四月十四日,可见他的淹死只是一场游戏。
   陈泥丸传道于琼山白玉蟾,白玉蟾对老师很孝敬,每当他外出时,就随侍在他左右。宁宗嘉定壬申(1212)八月秋,他在罗浮山作《翠虚吟》说:“吾将脱形归玉阙,遂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使其深识造化骨。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辛苦都来只十月,渐渐采取渐凝结。而今通神(身)是白血,已觉四季无寒热。”已有脱形归化之意。嘉定六年(1213)陈泥丸解化于漳州梁山,年寿不详。其弟子较著名者有白玉蟾、鞠九思、沙蛰虚等人。撰有《罗浮翠虚吟》、《紫庭经》、《丹基归一论》并《金丹歌诀》等,后集为《翠虚篇》。

白玉蟾(南宗第五祖)

金丹
  佛与众生共—家,一毫头上现河沙。九还七返鱼游网,四谛三空兔入罾。混沌何年曾结子,虚宅昨夜复生花。阿谁鼎内寻丹药,枯木岩前月影斜。

冲举
  自从踏著涅槃门,一枕清风几万年。弱水蓬莱虽有路,释迦弥勒正参禅,谁将枯木岩前地,放出落花啼鸟天。两个泥牛斗入海,至今消息尚茫然。

参同
  道人家在海之南,来访庐山老万庵。露柱灯笼同请举,憎堂佛殿总和南。山河大地自群动,蠢动含灵共一龛。齑里鱼淹未死,此香炷向活瞿昙。
   《必竟恁地歌》曰:“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即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诞。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竭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日月软如绵。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
   注: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武夷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29#
发表于 2010-2-7 21:09:34 | 只看该作者
D组是哪里做的?怎么都一个表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4 00:30 , Processed in 1.0781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