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德中:天台茅園張氏三逸門風源遠流長(代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19: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度予亭 于 2015-12-21 21:38 编辑

                                    天台茅園張氏三逸門風源遠流長
                                                    代序
                                                                                    張德中
        今年中秋節前,我收到紹棟同志寄來的三本書,《張文郁侍郎公集》、《度予亭集新編》(打印稿)和《天台張文郁文化研究文集》。他在信裡說:第二本書是他編纂的新書,想請我寫篇序,並希望能在年底前完稿。對此,我義不容辭,應該盡力而為。我是地道茅園人,父輩分家後,我們租住在城內華光巷十三號院子內,与张文郁旧居隔墙相鄰,出大門就是華光廟,我家後門就是通向度予亭的小路。這兩處是我和兒時小夥伴們課餘嬉戲的地方。高高祖張文郁侍郎公是我仰慕的大官、好官,常常引以為榮,我認識僅止於此,我要把這次寫序作為尋根的好機會。於是,我集中精力閱讀這沉甸甸的三本書。轉眼到了十一月初,總算看完一遍,開始構思,準備動筆。十一月十四日,紹棟同志專程來滬看望我,帶來他為《度予亭集新編》寫的“序言”和“跋”,這可是“及時雨”呀!
        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遠祖張文郁太素公“已仕而逸”,子元聲九夏公“將仕而逸”,孫亨梧菊人公“未仕而逸”,祖孫三代皆入清不仕,高風亮節,為人所欽敬,故有“天台張氏三逸”之名。在閱讀中,我瞭解了許多史實和掌故,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遠祖太素公的家訓和隨之而來的三逸門風。我國自古重視教育,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撰寫《顏氏家訓》,開家庭教育之先河,令人耳目一新。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爭相仿效,影響世道人心的家訓傑作代有所出。我認為太素公的家訓高尚嚴謹,細緻入微,頗具特色,與之相比,毫不遜色。太素公立有“六諭直解”:一、孝敬父母。二、尊敬長上。三、和睦鄉里。四、教訓子孫。五、各安生理。六、無作非為。每條下都有詳細說明。他的“勸族長教訓子孫”一文長達八百餘言,“理家法言”七十八句。另有“箴言二則”,前一為:“吾看吾台城與鄉,都從心上決興亡。存心積德多悠久,培以詩書禮義長。更見機謀用不得,幾遭橫禍慘非常。兒孫牢把吾言記,休犯天條學稚狂。”後一則為訓誡子孫莫懶散過日,蹉跎時光。不但如此,太素公還對兒子元聲九夏公、孫亨梧菊人公進行詩教。
      詩曰:
      與三兒元聲:“教子書香求世德,養親壽豈笑斑衣。古琴靜裏調清韻,好鳥枝頭和息機。”
      題三兒元聲扇頭:“無官一身輕,有子萬事足。靜裏誦四箴,閑來琴一曲。”
      與孫亨梧:“關好心腸讀好書,濟人利物日唏噓。聞雞起舞燈窗下,坐待扶桑照我廬。”
      題孫亨梧扇頭:“丹心思浴日,只手志擎天。不學終無術,殷勤問聖賢。”
      太素公愛護兒孫的親情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九夏公著有《度予亭草》、《桐柏草》、《養疴吟》和《兵燹拾餘》,獲得時人高度評價。《養疴吟》燼餘是九夏公晚年的深到之作,內有兩首關於清明的詩。
      《清明以病不得拜先壟》:“先人丘壟傍仙源,火冷清明省墓門。卻恨養疴玄鳥月,空懷展禮白雲村。松楸日長哀抔土,雨露春深帶淚痕。翹首不堪聽杜宇,蕭蕭鼓角欲黃昏。”
      《清明》:“三度清明未謁坟,躇躕西望淚紛紛。頻繁爨下堪供祀,俎豆筵前憶薦葷。石馬風嘶寒隴樹,杜鵑血濺染山雲。仙源共說春仍好,予獨傷心不忍聞。”
      詩人對先祖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令人感動。
      菊人公立有家訓《八反歌》,選其二則:
      一、“兒曹出千言,君聽常不厭。父母或開口,便說多閑管。非閑管,心掛牽,皓首高年多諳練。勸君須聽老人言,莫教乳口爭長短。”
      二、“親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兒有一分孝,君就揚其名。待親暗,待子明,誰識高堂愛子心。勸君漫言兒曹孝,兒曹樣子在君身。”
      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
      菊人公著有《感物吟》、《省身篇》、《宛鳴草》、《瓊台草》等,不下數十萬言。《感物吟》凡五卷,詩八十一首,掌故、傳說、引證等等無數,洋洋大觀,堪稱一絕。其內容大抵緣情賦物,以禽魚草木之微寫君父友朋之大,不假造作,引人入勝。
      天台茅園張氏自侍郎公始,至今已傳承十六世。張氏家訓代代相傳,蔚然成風,培育了眾多優秀人才,為家族爭光,為社會造福,作出了貢獻。《度予亭集新編·卷後篇》中錄有五十多位太素公裔孫,他們在文學、國學、教育、書畫、科技、從政等等領域各有成就,他們都是努力踐行家訓,弘揚門風的代表。這裡我想舉兩位來說說。一位是張燮道玉坡公(一八六四-一九四七)。他編輯出版了《度予亭三逸遺集》,重印了《感物吟》,成績斐然。他在《五十初度言懷》中寫道:“短鬢篷鬆巳艾年,壯心既了俗仍牽。分陰足惜嗟駒隙,幻夢方酣醉蝶眠。無過敢云希孔聖,知非且自愧蘧賢。何時尋得清閒境,攜仗登高晤老禪。”詩的意境高超,娓娓動聽,似在向祖先彙報。另一位是本書編纂者張紹棟同志。他事業有成,創業有色;晚年傾心張文郁文化研究,牽頭籌辦成立“天台張文郁文化研究會”,並任首屆會長。重編出版《度予亭三逸遺集》,編纂出版《張文郁侍郎公集》,他編纂的《度予亭集新編》又將於明年初問世,成果累累,對於天台張文郁文化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此可見,天台茅園張氏三逸門風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它是天台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將伴隨天台的母親河始豐溪,川流不息,匯入東海。
                                                                二0一五年十二月於上海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3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3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21:39:3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介绍
張德中(一九二九-  ),浙江天台茅園人,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從事教育工作四十餘年。歷任浙江省天台初級師範學校校長、天台中學副校長(主持工作)、杭州大學外語系副主任、杭州大學外事處處長、華東師範大學外語教學部主任、英語語文學教授等職,兼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首屆理事、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首屆理事,是浙江省天台中學、天台山文化研究會和上海市振興天台聯誼會顧問。著有《一得集》等書,發表《論美國的“寒山熱”》、《珠聯璧合的〈山間馬道鋪路石與寒山詩集〉》、《一本名為〈寒山〉的美國暢銷書》、《赤松〈寒山詩〉述譯》、《一本別開生面的美國〈寒山詩〉——解讀斯塔姆布勒〈邂逅寒山〉》、《寒山與斯奈德禪詩賞析》等論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22 23:29:09 | 只看该作者
张老可谓研究寒山西渐的资深学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08:5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度予亭 于 2015-12-23 09:05 编辑

      张德中先生早年任职天台初级师范学校校长、天台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校长是当时的县长张鸿云),后来到杭州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从事外语教学和行政工作,晚年研究寒山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和传播,对天台山文化研究作出贡献。
    张先生不仅是我在天台中学读书时的校长,还是我的长辈(高两辈)。据他讲少年时他曾住我家的隔壁,后来出去工作搬走了。我比他小11岁,因此没有印象,在天中读书时也没有单独接触过。但他母亲我小时候经常去她家,给我的印象很深,和蔼亲切,我叫她太婆。据我父母亲讲,解放初在我们家最困难时常常接济我们,特别是在解决我父亲工作问题上给予很大帮助,始终难忘,无以报答,非常惭愧。
    我於11月14日专程前往上海拜望张先生,请教他为《度予亭集新编》作序一事,他欣然同意,并非常开心。特别令人高兴的是他身体很好,记忆力很好,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中午在他家师母用天台特色美食“肉圆腐麦饼”招待我,感到非常亲切。衷心祝愿先生和师母健康快乐,长命百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6 17:03 , Processed in 1.0830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