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影间的那山那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09:1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影间的那山那水

    天台山的美景能入画,于是,就有了历代画家水墨丹青的抒情,天台山的风光更能入诗,也就有了历代诗人的一咏一吟,因为有了这些文人墨客的感叹,天台山的山水更显风韵。天台山的美景同样也宜入镜,镜头中的景色,就是摄影人眼中的风景,那一幅幅定格于镜头中的照片也就是摄影人对天台山山水所作的个人诠释。近年来,天台活跃着一大批摄影人,他们走遍了天台的山山水水,感悟着天台山风光的美丽与天台山文化的博大。当他们将自己多年来所拍摄下来的照片,精心挑选,按某一主题汇编成册时,那就是一本本精美的摄影集了。读这些摄影集不但是读者与摄影人的交流,更是他们共同认识天台山文化的过程。书桌上放着几本摄影集,这是天台摄影界近十几年来所出版的作品集。窗外春色宜人,此时翻读这些精美的摄影集,着实是一种享受。

   《天台山》 天台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

    “赤城霞起以建标。”是孙绰千年之前游天台山时的感慨。赤城山如彩霞般的山岩,高耸于天际,因为有了这行诗句,赤城山也就成为天台山的标志。当万道霞光,透过千年的光阴,散落在这本《天台山》摄影集时,赤城霞竟化为了满天的云彩,绚丽而多彩,山上的梁妃塔在一片霞色中浮现,感受着霞光中的那份灿烂。这便是《天台山》封面赤城霞的诗情画意。
    《天台山》摄影集以全方位的视角介绍了天台山文化。以“山如莲花水韵韵”为主题,展示了天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虽然天台的景观为人们所熟知,但是通过镜头所呈现出的山水之美有着另一种魅力。天台山作为佛宗道源的圣地,有着特殊的地位,“佛国仙山的灵光”一节,所表达的是千年来佛教天台宗的深刻影响和道教南宗的深厚内涵。“泥土瓦砾间的异彩”展示的则是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人情。这些虽然只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部分,但从中人们能领略到天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能欣赏到天台山的神山秀水。
    以摄影集的形式对外宣传天台山风光与文化,《天台山》画册无疑是开了先河,《天台山》第一个版本《天台山画册》编印于1986年,是台州第一本摄影集。至今,《天台山》已出了四个版本,四个不同时期版本的画册不但见证了人们对天台山文化渐渐加深的认识,更见证了天台摄影人摄影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影集是越出越精美。最初二个版本的摄影者以外请的摄影师为主,而后二个版本《天台山》的作品则出自天台的摄影人了,他们对家乡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参与四本摄影集拍摄的摄影师除了上海的赖克里、刘治平,丽水的吴品禾,天台的摄影师有张杨勇、高弘奇、陈虹、张根山、高峻平、将冰之、戴军斌、范旭初等。
    许多外地人就是从这几本摄影集开始了对天台山文化的认识,这些极富震撼力的照片,让许多不了解天台山的人们将他们的目光停留在了这风光秀丽的山水,产生了走进这片山水的愿望。对于天台本地人,这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家乡文化的视角,在看了《天台山》之后,那些不太熟悉的风光,那些不曾知道的民俗,也会变得格外的亲切,因为对于生于斯,生于斯的天台人而言,这方山水的文化正是养育自己的土壤。
    天台山宛如一朵莲花开在清幽的佛海,那纯净的花瓣又如赤城霞中的朵朵云彩,这般的绚烂,难怪诗人们会有“乞取天台一片云”的愿望。

    《国清讲寺》 主编:陈虹  摄影:高弘奇
    公元598年,当国清寺建成时,它是不会知道1400年之后,有人会以摄影集的形式来讲述这座寺院漫长的历史。1400年的晨钟暮鼓回荡在岁月的空间,日复一日的钟声有着不同的生命感悟,日复一日的暮鼓也有着感悟中的回音。这一切最终都落在了这三本《国清讲寺》的每帧照片之中了,这是千年的修炼,也是千年的感悟。
“国清寺”三字刻在大殿屋檐下的石匾上,在时光的深处隐隐约约,仿佛书写着国清寺1400年的兴衰,那是历代大师们终身弘教的精神写照。殿前那点点香火,或明或暗,那是历代大师们心心相印,薪尽火传的故事细节。首页这帧作品的气氛决定了此书的格调。
   作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和根本道场,国清寺的每一幢亭**宇都显露着大家之气,作为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每一尊佛像都透着一份庄严。摄影集中的大雄宝殿、雨花殿和妙法堂所表达的正是属于千年古刹的那份大气,这是千年的佛法在这座寺院的沉淀。在法雨的滋润下,寺院中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佛性,梅亭上的那株隋梅千年来听了僧侣们的诵经,那句句的经文渗入了苍劲的树枝,每年初春,花开的声音仿佛都是一句经文,结出的每一枚青果都是一粒佛珠。这份佛性渗透于作者的每一个镜头之中。
作为全面介绍国清寺的摄影集,佛事活动和僧侣生活是本书的另一部分内容。佛门内外是不同的两个世界,门外是凡夫俗子的世俗生活,槛内则是佛国的圣地。这种让凡人感到陌生的生活,有着他们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份平和,那份宁静,也只有读了此书之后,才能感受得到。
    夕阳照在山上的那方岩石上,柳公权书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字,深深地刻在岩石之中,岁月的风雨模糊了苍劲的字迹,唯有千年的法雨依然轻轻地落在每一朵梅花之中。

      《高明讲寺》 主编:陈虹  摄影:高弘奇
    那是智者大师入天台山不久的一个秋日,佛陇上秋高气爽,大师讲述着净名经,微风吹来,扬起了经书,经页随风飘向山涧,寻经页而去,竟来到了一条清幽的山溪,风息经坠,眼前的山色让智者大师心动。之后不久,在这条山溪旁就多了一座寺院,这就是现在的高明寺,当时称幽溪道场。在寺建成后不久的一个月夜,站在幽溪旁的智者大师有所感悟,于是,写下了“幽溪”二字。
    看到刻于岩石上的“幽溪”二字,是在《高明讲寺》这本摄影集中,这已是千年之后了。千年之后的高明寺虽已不是旧时的楼宇了,但青山绿水依旧,清幽的神韵依旧。深山中的寺院看来似乎都相似,但在作者的镜头中却处处体现出高明寺独特的意境,那就是一个“幽”字。如此幽深的寺院,也只有宁静的画面才显它的深远,简洁的构图方显它的朴素。
    幽溪雪瀑所表达的正是这动中有静的境界,千年的时光仿佛凝固在雪瀑之中了,流淌了千年的智慧也在这一瞬间化为水雾,弥漫于每一块溪石之上。并不是每一位摄影人都能抵达高明寺的心灵深处,只有真正感悟了它的人,才有与这座千年古寺对话的机遇,读此书中的作品,让人时时感到作者与古寺在光影间的私语。
    高明寺的钟声,回荡在清幽的山谷。不知这空旷的钟声曾触动了多少人的灵魂,那是人们心底人性与佛性的交织与振荡。钟声抖落的是凡人的俗念,留下的是佛国的清静。《高明讲寺》这本书也很静、很幽。

      《圣地天台山》 高弘奇著
    “圣地”二字足已说明天台山在弘奇心中的地位。“从山间飘拂的云雾中,从寺宇隐约的钟声里,他一步一步地加深了对天台山的情感和对天台山文化的理解,这种情感和理解,又逐渐化为他摄影创作的源泉,天台山已成为他心中的圣地”。这是本书序言中,陈虹所写的几行字。面对着心中的圣地,那份敬重之情,只有走遍了天台的山山水水,阅读前人所留下的诗句与书画,将自己情感融入家乡的山水之中,才会油然而生,才会发自内心。正是有了对天台山的这份热爱和理解,才有了摄影集中那一幅幅充满情感的作品。
    弘奇的摄影作品是美的,这是一种大美、真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弘奇理解这种不言的真正含义,当山水中的平和之境和自然之态在他的眼前相遇时,镜头中所浮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真,纯净而自然。弘奇的摄影作品有唯美的意味,如果说唯美只是一味追求外在的美的话,那么,作品就会显得浮浅,可贵的是唯美在弘奇的心中是一种境界,在作品中是一种品位,正是有了这种境界才使得作品更显内含。
   《圣地天台山》包涵了山水与宗教两大部分的内容,自然的山水与人文的宗教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当年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就得益于天台山水的灵性,而天台宗的盛兴,又使得天台山文化更加的丰厚。这种感受在此书封面的那幅作品中表达得恰如其分,智者大师说法处的磐石静立于白云之下,这是佛教天台宗的基石。远去的是大师的身影,留下的是大师的智慧,如白云般的流动,又如磐石般的坚定。可以说作者是找到了天台山风光摄影与宗教摄影的契合点。
学人高汉先生看了《圣地天台山》之后,有如下的感慨:“所作堪当弘奇入圣四字:弘者,大也,画面景观之广阔、丰满、状美,超乎寻常;奇者,破平庸而近圣境,令人仿佛身在其中。他以镜头游刃于天人之际,融人文于造化,化自然为人文,得种种高雅妙境,不是摄影艺术下了大苦功者不能办”。高汉先生并坦言弘奇对家山的热爱、对天台山文化的理解和对真善美的刻苦追求,都深深地震撼了他。
    其实,看过《圣地天台山》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有与高汉先生同样的感受,它不但震撼视觉,更震撼心灵。

     《天台山》 戴军斌著
    用一本小册子来表现天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戴军斌的这本《天台山》摄影集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用“山水神秀,佛宗道源”八个字来浓缩天台山文化是作者所选择的视角,从无数的摄影作品中,选出得意之作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里所说的得意不但指满意的光影与构图,更指作品所传递的丰厚的文化精神。
    在风光中感受人文精神是这本书的特点。华顶山云雾间的花开花落只是大自然中的一景,但花影间的太白读书堂与葛仙茗圃却多了一些历史的细节;寒山原本也是一座普通的山,因寒山子数十年的隐居,在翠竹与山岩上刻下了行行诗句,这座山就多了一丝禅意;石梁飞瀑的气韵在无数诗人的笔下流成了行行诗句,在书法家的题刻中成为另一种奇观。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作品意境。
    当香火在雨花殿前点燃时,火光间闪耀的不只是大师们那充满智慧的微笑,更是天台宗教义的薪火相传,那是数代大师们的大智大慧使得殿前的那柱香火如此的光亮,又这般的不动声色。作者深知天台宗的传承不但依靠一座座庙宇来完成,僧侣们修禅的身影和虔诚的诵经使得这种传承格外的形象与生动。摄影集中那一幅幅反映僧侣日常生活的照片,让我们领略到了深奥的天台宗也有亲近和平常的一面。
    书尾页上,那朵莲花开得真艳,艳丽中让人感到的是清净与博大,这恰好是天台山文化的真谛。

      《华顶山上的彩霞》戴军斌著
    这是一本与花有关的摄影集。这朵花就是盛开于天台华顶山上的云锦杜鹃,戴军斌称此花为彩霞。这片彩霞宛如华顶山中的一幅水墨丹青,在四季的光阴间徐徐展开。云锦杜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风姿,各领风骚。于是乎,就有了此书的三个部分:春夏云锦、秋冬云锦和水墨云锦。
    光影中的花朵总是美丽的,尤其在阳光明媚的春季。云锦杜鹃盛开于每年的五月,那时华顶山正是新茶飘香的时节,杜鹃花就有了绿茶的清香,这是超凡脱俗的清新,杜鹃花也如云彩般的绚丽,这是诗情画意的仙境。只有陶醉于花海的摄影人,才能在虚实的光影间,将朵朵杜鹃花拍得生机盎然,也只有沉溺于杜鹃花的美丽时,方才知道镜头中的每一朵小花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
    花落有声间,一个新的生命又悄悄孕蕾于枝头。秋冬的杜鹃林虽没有了春天的繁花似锦,却有着山林间清净的静美,那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姿势,那是一种安谧平和的气氛。雪就这样轻轻地落在枝叶上,杜鹃的花蕾的就在纯净的雪花下,漫漫生长。水雾顺着山风,凝固在杜鹃树的一个侧面,宛如银色的花朵,透过那苍劲的树枝,仿佛能看到幽深的过去,那是几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僧人种下第一株云锦杜鹃时的场景。
    云锦杜鹃,在梵语中为沙椤树,所开的花就叫和尚花,华顶寺就在杜鹃林的不远处,沉溺于梵音的杜鹃林,无端地多了一份禅意。这丝禅意渗入作者的镜头,留在了《华顶山上的彩霞》的光影间了。

     《琼台仙谷》戴军斌著
    如果说翠绿是这条山谷外在风貌的话,那么清幽就是它内在的品质了。当戴军斌无数次走过这条山谷时,他一定是无数次被山谷中碧绿的溪水所打动,也一定是无数次被光滑的岩石所吸引。柔和的溪水日夜流淌在坚硬的溪石上,这一块块原本粗糙的岩石最终也光滑如水了,这也是修道的一种方式,如同摄影这门手艺。如果没有这无数次的打动,就不会有《琼台仙谷》中那一幅幅作品中的真挚,也一定会少了真挚中的一份理解。
    琼台的魅力在于它的仙气,桐柏宫当年就在山谷的东侧,这是道教南宗的发源地。当年道士修道的身影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静观山谷中云卷云舒的瞬间,感悟着生命的真谛。不知不觉中,岁月间所酿成的这番仙气成为了琼台的活力所在,这是“一道山水与道源相融的峡谷仙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作者将这种感慨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镜头之中,于是乎,摄影集中的作品也就多了一份云雾中的仙气,此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引入那人间美景。正是有了作者对琼台的真情感悟,才有了镜头与山水对话的细节。
    这原本是一条普通的山谷,因为融入了道教的感悟,流出了诗人的感慨,刻入了墨客的赞叹,也就显得不普通了。《琼台仙谷》让山谷的魅力更加的直观,又让这种不普通返回普通,这是一个摄影人的境界。

      《天台山古桥》谢旅志著
    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走遍天台的所有古桥?需要多大热情才能将走过的古桥摄入镜头?《天台山古桥》这本摄影集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246座古桥建于不同的时代,位于天台不同的角落,是谢旅志用了七个年头将它们汇聚在了这本书中,此书是至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天台山古桥的影像资料。天台山风格各异的桥梁,以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主题编入的《天台山古桥》一书,古桥的风姿尽收眼底。
    桥虽千姿百态,但朴实无华则是天台古桥的本质。从自然的石桥到岩石相垒的拱桥,都无法回避这种品质。石拱桥是天台村落与山野最为常见的桥梁,石或取自溪水之中,或采自山中的岩层,当能工巧匠们将这一块块石头垒成半圆的拱形时,一座石桥就建成了。在随便哪一个月夜,当石桥的半圆倒映在溪水中时,那便是生活中的圆圆满满了。
    天台的桥又是充满智慧的桥,从九遮山的牮桥到深山中的桥棚,处处可感受到造桥人的聪明才智。这只是三块常见的石条,依靠左右两块条石的支撑,中间的那块条石就牢牢地被支撑住了,这就是牮桥。搭建在村口的那座木桥总是太轻,容易被风吹垮,不知是哪一位能人想到了要在桥上盖一个棚子,这既能增加桥的自重,又能为路人避风挡雨。再在桥栏旁安上简单的木凳,就成为了村民们纳凉和摘日头的场所了,村里人都叫它为桥棚。
    如此简单的桥,也只有朴实的人才会想到,溪水中打几个木桩,桩上钉几块木板,就是一座木桥了,以前的始丰溪上也不知有过多少座这样的木桥。将几块岩石在浅水中排到对岸也就是磴步桥了。
    那一个个刻于桥石中的桥名,在岁月的风雨中,已斑驳不清了。宝福桥、永安桥、七星桥、月弓桥,这些桥名,或高雅,或平俗,但都包涵着建桥人的祝愿。桥是老了,但有关桥的故事,人们还常能听老人讲起。那是建桥时与某一位高人有关的一个情节,那是这座桥名的由来,那也是某一位修行人的乐好施。有了这些故事,桥就不单单是一座能渡人过溪的桥,桥还有隐于背后的生命活力。
    天台的桥也就是故乡桥,桥的那端有熟识的家人站在村口的那株樟树之下,也有家中的那条小黄狗伏在门口的那个石凳旁。这样的桥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那是对家乡的思念,那是对童年的回忆。看着《天台山古桥》,仿佛又回到了梦中的家乡。

                                                           2009-5-23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8-5 09:2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9-8-5 09:27:57 | 只看该作者
精品文化大汇集,共襄盛举啊。
板凳
发表于 2009-8-5 11:12:09 | 只看该作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惟余敬畏与欢喜。
爱天台山的有心人更多些就更好了。
地板
发表于 2009-8-5 11:23:37 | 只看该作者
天台山古桥现在哪里能找到
5#
发表于 2009-8-5 11:24:31 | 只看该作者
发现这几本书自己一本也没有收哇,赶紧按图索骥去搜集下
6#
发表于 2009-8-5 11:36:46 | 只看该作者
蓝色那本宣传册我有
7#
发表于 2009-8-5 11:43:54 | 只看该作者
有图有真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发表于 2009-8-7 09:34:5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可惜没什么兴趣
9#
发表于 2009-8-8 00:09: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09-8-8 10:08:30 | 只看该作者
俺有一本天台山
白色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6 04:27 , Processed in 1.1381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