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6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泉石上流——忆林美文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0:0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7年的秋日,林老师成为我的英语老师,30多年过去了,与林老师的这段师生情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77年我刚入天台中学高一学习,那年天中高一的新生特别多,共有14个班。当时文革结束了,高考也恢复,整个社会显露出一种新的活力。开学一个月后,林老师成为了我们的英语老师,我们学生只知道林老师是右派,而且知道右派是黑五类的环分子。因当时天中缺少英语老师,而将已回家务农的林老师从老家温岭请回,林老师右派的平反却是在二年之后,也就是说当时林老师是戴着右派的帽子给我们上课的。


    记得刚来的林老师很瘦,个头也不高。那件白色的土布对襟秋衫印象特别的深,记得多处还打了补丁,一条蓝色咔叽裤,一双解放鞋都已洗得有点发白了,看来是有些年头了,但洗得是干干净净,从林老师当时的服装中,我们可以感到回家务农的这八年,林老师生活的艰难,只是当时我们学生没能感觉到这一点,倒觉得林老师更像一位老农。但上起课来的林老师马上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几节课下来,林老师的英语征服了我们。上课时精神抖擞,温文尔雅,让我们觉得林老师身上有着一种特别的东西在吸引着我们,那是那个年代已久违了的那份儒雅之气。


    渐渐地,学生中有的人称林老师为“林相”了,旧时天中的学生都称先生为“相”,大概是将先生二字读得快一点,就连读成“相”了,但到我辈时,已没人这样称老师了,但文革结束后,深受学生敬重的老师,学生私下还是称“相”的,不知当时林老师是否知道他的学生一声“林相”包涵着的不单是对他的敬重,更是一位老师尊严的重拾。现在想来这份尊严对于林老师来讲,已失去太久了,已有点陌生了,那时的林老师的确有理由精神焕发。


    大概给我们上了一个月左右的课,那天,林老师穿了一身新衣服,走进教室。一套蓝色的咔中山装,一双黑色皮鞋,看起来挺精神的。中山装的风纪扣也扣得笔服,我们明显的感到林老师有点不自在,或许,这样正规的服饰,林老师已好几年没有穿过了。渐渐地,有的学生开始总结出林老师的一些特点,林老师走起路来是四方台步,有时还会哼上几句小曲,几个玩皮的学生在大礼堂的过廊上,学着林老师的台步,但显得别扭,没有林老师走起来那样的有风度,我们也曾想听出林老师到底哼的是哪段曲子,但最终没有学生说得出,那肯定是不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曲子。上课时,嘴中说着流利的英语,双眼总是用力的一眨一眨,似乎,一句句的英语都是用双眼眨出来的,读起课文来总是极有**,绘声绘色。


    记得高一课文中有高玉宝故事的一课,那天林老师给我们朗读课文时,全班同学是悄然无声,整个教室只有林老师的朗读声,当读到高玉宝的“stop thief ,stop thief.”一句时,只见林老师踮着双脚,抬起右手,指着前方,读得干脆有力。这句话,这种姿势,课后我们都模仿了许多次,这篇课文也是我们读得再流利的一篇了。记得那天课堂上,林老师让我们全班齐读这篇课文,全班读起来都是林老师的那种腔调,尤其是“stop thief.”那句经典句子,当时全班同学都忍住不笑,倒是林老师自己笑起来了。30多年过去,有时,几个同学在一起,还会说起这堂课的细节。


    林老师英语的粉笔字写得好,我们学生都是佩服的,特别是带点圆体的字母,连写起来,倒是潇潇洒洒,上课板书时,林老师总是踮着脚,尽可能写得高一点,好让我们都看得见。不知什么时候,同学之间都流传着林老师毛笔字好得不得了的说法,并有几个故事作为证据。

   
    其一说得是,当年林老师被错划为右派,从天台中学下放到平桥中学,并被迫写检查。但每次林老师的检讨书贴出,第二天肯定会消失,那是平中的学生在夜间偷偷地撕下,拿回去当字帖用了。这件事,在林老师平中的同事韦彦铎老师《腊叶》一文中得到证实,看来此事并非虚构。也有人注意到了文革时期,平中的大字报一概是林老师的字体,文革中,受迫害与排挤的林老师肯定没有想到,那些批判他的大字报竟都是他的字体。


    另有一个传说,文革后期,林老师再次受到错误的处理,被开除工职,回老家温岭务农。林老师靠的是写对联,卖对联度了艰难的8年时间。去年也曾问过林老师此事,林老师说确有这回事。当时在温岭生产队参加劳动,他只有三分的工分,三分的工分几乎是连饭都吃不饱的,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饿死,于是,他就想到了写字。温岭在春节和办喜事时,都有挂对联的习俗,于是,闲日在家写好对联,然后,市日的时候,赶集到大溪、泽国等镇设摊卖对联。林老师还说他的对联生意比别的摊要好,因为他的字比其它人写得好,说到此处时,林老师竟大笑起来,得意得像一位孩子。

    有关林老师毛笔字写得好的传说,不久就有机会得到了证实。那天课后,在高中部大礼堂的讲台上,林老师在写毛笔字,许多学生围在四周。整瓶的墨汁倒在小脸盆上,地上铺着宣纸,笔则是用竹箨扎成,这样写字的场面让我们激动。每当林老师写完一个字,大家都喝彩。其实,那时林老师写的是什么字,我们也没看懂,只感到是狂草。

    这些是林老师回天中后第一年,在东湖高中部时我的一些记忆,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天台中学分成了一中与二中,东湖的高中部成为了天台二中,而城内的天中成为了天台一中,我们原来的14个班级,一部分进入了一中,另一部进入了二中。我有幸与林老师一起分在一中,并继续成为林老师的学生,当时高中是二年制,为了参加当年的高考,学校专门为考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小班,林老师不但担任了文科班的英语课程,还是英语小班的任课老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英语小班,林老师亲自劝说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参加英语小班,并多次到同学的家中,做家长的工作。那年,高二年级的教室在大礼堂后面的那幢小楼,我们文科班就在二楼东北角的那个教室,而英语小班就在二楼中间的那个小教室。

    小教室只有一个开间,英语小班也就10个左右的学生,所以上课时,与林老师交流的机会就比较多。从高二开始,我们发现林老师上课时,多带了一件东西,那就是一只紫沙茶壶。每天早读的时候,林老师来得比我们早,站在教室的门口,手中捂着那只紫沙茶壶,看我们都来齐了,就先领读一下单字和课文,然后,让我们自己读。此时,林老师手捂茶壶,迈着四方步,偶然喝上一口茶,在教室内转,每当听到我们有读错的时候,会停下步来,纠正错误,这个样子,倒真像旧时私塾的老先生,又像一位文绉绉的书生。

    那一年,特别让我们敬佩的是林老师编写的那本英语单词用法讲义。当时,同学们手头连一本英语词典都没有,而林老师将当年英语考纲的单词,编写了一本讲义。讲义中包括了单词的读音、词性、词义以及相关的例句,这本讲义不但在天中受到欢迎,据说台州地区的许多中学也都翻印了这本讲义。这本50多页的讲义都是林老师亲自刻在蜡纸上,再油印出来的,正不知道当年林老师是怎样编成这本讲义的,当时他手头也是没有什么可参考的资料,许多书籍在文革数次抄家中都被抄走了。许多例句,林老师肯定是自己回忆回来的,或许还有一些是自己造的。也正不知道这50多页的蜡纸,林老师花了多少个夜晚,在孤灯下一笔一笔地刻写。这些,我们学生是无法感受得到的,只知道这本讲义非常的有用,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我是随时将这本讲义放在书包中,时时翻读的。高中阶段的资料很少保存至今,而林老师的这本讲义,却一直舍不得丢掉,还放在书房里,似乎保存着高中时期的一段记忆,更保存着与林老师的一段温馨记忆。

    79年考上大学之后,每年假期回家,都会访林老师。在带完我们这一届不久,林老师也调到县教研室,当时林老师就住在教委的三楼宿舍里。宿舍是十多平方的斗室,进门横铺着一张床,一张旧式写字台临窗横放着,案上的那只茶壶很熟识了,每次去,总看到写字台上的砚台还养着墨汁,可见平日林老师还在练书法,依墙的是一只竹制的书架,架上零乱地放着一些书。平时去,都是林老师一人在家,记得有一次去的时候,宿舍里还有四五位与林老师年龄相仿的老人,只见他们手中各持一只酒盅,或坐在椅上,或坐在床沿上,几位老先生依次背诵古诗文,每背完一首,就喝上一盅。这样的场景于我辈是非常的陌生了,而对于老师这一辈则是习以为常了。那天,我只能坐在床角上,听着,看着,当时我才深深的感到,我辈的学问与老师一辈是没法比的。记得林老师背了几段古文,抑扬顿挫间,有几份得意,这让我看到了林老师另外的一种风貌,儒雅而博学。这样的雅集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林老师的斗室中,让我偶然地遇见了,还真让我开了眼界,见识了前辈的真风雅。

    在我大学毕业之后的一个夏日,同往常一样,再次走上那个木楼梯,再次敲响林老师宿舍的门。那次与林老师谈起了外国文学,谈到了英国的诗歌,没想到林老师大学毕业时,曾翻译了许多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可惜在文革抄家时大多遗失了,林老师感叹自己所收藏的英美文学的书一本都没有留下,还真想重新读一读这些作品。当时一些英美文学的原作选入了新的大学教材,英美文学英文本也能买到一些了。在这次访林老师之后,几次去沪出差,也为林老师选购了一些英美文学的书籍,每次给林老师寄去,都非常高兴,因为能为老师做了一件事,同样也为林老师能重读旧时喜欢的作品而高兴。每次在寄出书不久,总能收到林老师从邮局寄来的书款,书款中总是包含了邮资,一分不少。这就是林老师处事的原则,做事十分的仔细,认真。

    倒是近年来,去看望林老师的次数少了,每次在南门大桥上,看到林老师手提着菜篮,迈着四方步,总感到欣慰,林老师一生坎坷,终能安享晚年,也是他的福分。因为爱好书法,喜作楹联,生活也显得充实,2003年结集的自印本《纪梦庐杂存》一书收集了诗词、译诗、楹联、散文和书画等五部分内容,反映了其坎坷一生的艺术创作和心灵历程。每次赠书与人,林老师总是签上名,铃上朱印,用纸将书包好,然后用一条红丝线将书系好,每位收到书的人都能感受到林老师的这番细心。曾问过林老师纪梦庐斋名的意思,林老师只说当时为了印这本书而起的斋名,出这本书时,林老师86岁了,人生如梦是一位老人的感叹,只是林老师的人生之梦有着太多的曲折。

    石泉是林老师的笔名,岩石中流出的泉水,自然而清纯,也曾问过林老师,石泉是否取自王维的“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林老师没有正面回答,只说很多古人也曾用这个笔名。细细想来,林老师的一生也恰似石上的清泉,清澈而淡雅。

                                                                                    200964于林老师仙逝二七。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9-12 10:3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9-6-4 10:54:33 | 只看该作者
闲云情深意重
板凳
发表于 2009-6-4 11:36:35 | 只看该作者
情深意切
地板
发表于 2009-6-4 12:00:52 | 只看该作者
林师公寿高而多难,亦多传奇
师道可敬啊
5#
发表于 2009-6-4 12:36:23 | 只看该作者
一日为师
6#
发表于 2009-6-5 07:33:57 | 只看该作者
好,不忘师恩!我敬重各位街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08:33:49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想写点文字,

忆忆与林老师的师生缘,

非得等老师走了,才肯动笔,

正是书生人情纸半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00:33 , Processed in 1.0623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