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2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老乡吴雁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4:3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台老乡吴雁泽

       出门在外,能遇到老乡,是一件幸事,如是遇见的是自己久已敬仰的人,更是一种幸福。   
       今年3月,我作为“济公传说”保护地的代表,来到诸暨市,参加第三届“西施文化节”的“传说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文化节开幕式是安排在离市区20多公里的镇子上,代表们驱车前往。进入会场,我发现主席台上坐着一位圆脸大眼,身材魁梧的人,这不就是吴雁泽吗?我惊喜端起相机朝着他拍照,他发现我的举止,微笑着冲我招了招手,显得十分的亲切。
       开幕式搞得很隆重,可纷纷叠叠涌进脑海里的,尽是关于这位艺术大家的记忆。
30多年前,当时我还是一名知青,在农村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天的傍晚,我端着饭碗,在屋檐下的广播里,第一次听到了吴雁泽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声透亮而悠远,整个身心都仿佛随着的那高亢的歌声,在廖阔的蓝天上无拘无束地翱翔。这世上还有这么美的男高音!由此我也记住了他的名字。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多少年来,凡是听到他的歌声,总会不自主地伫立,总会神心飘然。他演唱的《乌苏里船歌》、《草原之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清江放排》、《手捧红枣想念周总理》、《啊,我的太阳》、《星星索》、《三套车》等等,都是那么的令人神往。1985年他被《人民音乐》列为中国当代十大歌唱家之一。1993年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民族声乐艺术家之一”。1995年11月,他获得第三届金唱片奖。
2006年的“春晚”,他与戴玉强、阿宝一起,用民族、美声、原生态共同演绎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再一次显示了他那年轻的音色和明亮的高音。而后,中央台“艺术人生”专为吴雁泽做了名曰“一生放歌”的专题,主持人朱军称他是“一位年轻的老歌唱家”。
……
        开幕式后,文化节组委会安排去参加“三贤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因为来往路途较远,我们早到的代表在后面的茶室待命。我突然发现吴雁泽就坐在身后,就转过身去温和地向他问好,怯怯地提出,能否与他拍张合影。他爽快地答应了。
       浙江省文化厅的杨厅长向他介绍了我,当他听说我来自浙江的天台时,眼睛一亮,然后说,我的老家也是天台的。我惊讶得有些说不出话来,还有这样的事,真的吗?他又说,我的上五代,也就是太祖公就是天台出来的。当年太祖公是贩丝绸到了山东,在淄博安了家。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告诉我们说,我们的先祖在浙江天台。
        我告诉他,吴姓在天台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氏族,宋代出了一位名叫吴咏的先人,编写出世界上的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因为避难而改姓陈。天台的吴氏族人还成立了《全芳备祖》研究会,今年元旦,还召开了宗族亲友大会,拟编撰出版《吴氏春秋》……
       开馆仪式后,参观“三贤纪念馆”,诸暨市打造文化亮点,为古代的三位杰出的画家,即元代的王冕、元末明初的杨维桢、明末清初的陈洪绶等“三贤”建起了这座纪念馆。当他面对那一幅幅古代画家的作品时,神情庄重,赞叹不已,说,这才是艺术!是真正的艺术!我国古代有这样优秀的东西,应该好好地宣传。当看到杨维桢的专版时,我告诉他,这位画家还在我们故乡天台做过知县呢。他笑了。不知他对陌生而又熟悉的天台是何样的情感。
       转日大早,组委会安排我们去“千柱屋”参观,吴雁泽先生没有一同前往。一打问,原来他被邀请去了“人文大讲堂”,为诸暨市的领导干部作了一个“音乐与人生”的演讲。中午,陪同就餐的诸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说,吴老师的演讲十分的精彩。因为没有听到他的演讲,颇有些遗憾。
        天台的吴氏族人们听说吴雁泽的先辈从天台而出,几次与吴雁泽先生通电话。吴先生的记忆只是童年吴氏家庭的大人们口耳相传,也不记得那位离乡飘泊的太祖公叫什么名字,而且离家多年,也没有仔细查过族谱。在他的记忆里,只是一句上代流传下来的话,尽管熟悉,可是他却一次也没有到过“天台”。
       天台的吴氏族人又忙着在族谱里翻阅查找,因为从清代中后期,有许多吴氏先人外出未归,而且也没有注明去了山东淄博,或许是到了别的什么地方。而后又转辗去了山东,也许这个谜底要留到以后来揭了。
       照推算,也就是在200年前,一位天台的吴姓后生背着行囊,踏上了去他乡谋生的路。也许他不知道,这一去就是一个永远的离别,最后,他在山东的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一个名叫“河北南村”的地方落下了脚,也许他在这里的丝绸经营有了一定的规模,当时的山东,也是全国著名的丝绸商贸集散地。时光荏冉,岁月如梭,这位从天台山走出去的后生,已经是头发花白,身躯佝偻。他脚步蹒跚地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不由地朝南边望了望,一阵风儿吹来,一片枯叶落在脚前,他缓缓地拾起,回到家,面对满口山东音的儿孙,说了一句儿孙们谁也没听懂的天台方言,尔后,接着说,我们是从浙江天台过来的,我们的祖先在那里,那里有青山绿水。小孙子很天真,说,那我们回天台吧!老爷爷笑了,生得那么舒心,然后说,那里没有丝绸。这个吴姓的家庭永远记住了“天台”这个地方,因为在天台有他们的祖坟,有着许多与他们同样血缘的亲人。
      1940年3月的某个清晨,在河北南村吴姓大家里,奶奶在梦中见到一只大雁落在屋顶。当天,一个男娃儿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成为中国最著名歌唱家之一的吴雁泽。那时,他的父亲已经是当地一位小名气的外科医生,父亲特别希望他子承父业,他也顺利地考取了山东一所医学院。当一切的一切按照预设的轨迹顺理成章地发展时,一张不起眼的招生广告突然颠覆了一切,让本该握手术刀的吴雁泽踏上了音乐的道路。拿到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吴雁泽在大明湖畔闲逛,看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简章,点燃了这位热爱唱歌年轻人心中的憧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他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济南的考试,最终被录取了。村里人到处传诵:“老吴家出了一个状元!”
       吴雁泽身着白色对襟小褂、脚穿“千层底”鞋,离开山东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里,这位没有接触钢琴,不懂五线谱,带一口山东腔的吴雁泽,凭着一股子执着和勤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在恩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男高音从G到High C的飞跃,唱出了像天鹅绒一样的柔美音色。1964年他调到武汉歌剧院,转年夏天,他在湖北版《东方红》演出中唱《赞歌》,周总理看了演出,对这年轻的歌唱家很赞赏,约他第二天去他下榻东湖再唱一次《赞歌》。在武汉这28年,也是他歌唱事业最为辉煌时期,他走遍了全省72个县市,深入民间汲取文化精华、体验生活的丰富、积累音乐素材。许多他的歌曲依然传唱至今。1992年他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身兼数职的他,坚持“能唱多久就唱多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他一次次站在舞台上放歌,一次一次地用声音呈现出蓝天白云般的明净和高亢。
       我们离开诸暨时,去向这位艺德高尚的老乡吴雁泽告别。他连忙向他的夫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钢琴家林西琳介绍说:这是我的老乡,天台的。我邀请他和夫人林老师一起有时间回到故乡看看,他欣然答应了。这一次幸福的邂逅,还有第二次吗?但是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在天台相聚!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8-12-25 14: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8-12-25 16:23:27 | 只看该作者
面对满口山东音的儿孙,说了一句儿孙们谁也没听懂的天台方言,尔后,接着说,我们是从浙江天台过来的,我们的祖先在那里,那里有青山绿水。小孙子很天真,说,那我们回天台吧!
-------------------------
板凳
发表于 2008-12-25 17:26:1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往上查几代也是天台的。天下也真是很小。千把年前许多天台人的祖宗也是山东河南过来的。
地板
发表于 2008-12-25 18:24:12 | 只看该作者
都是中国人
5#
发表于 2008-12-25 20:57:35 | 只看该作者
应该邀请吴雁泽回老家看看。
6#
发表于 2008-12-27 17:27: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题材不错,文化部门应该把他请来。既然他肯认祖归宗,还是属于天台人。
7#
发表于 2008-12-27 22:30:52 |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演唱得这么好的歌唱家,竟能认天台是老乡,有意思
8#
发表于 2008-12-31 18:21:27 | 只看该作者
在外的天台人对家乡的情感不是一代二代能完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05:20 , Processed in 1.0887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