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似水流年</I>在2005-11-19 20:41:33的发言:</B><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人越长越大,仿佛心境也越来越浮躁了!大学刚毕业的几年里,常常还在寝室里就着暖暖的台灯,游走在书海里,忘却外面的热闹。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脑,生活还是因为有一架子的书籍和一抽屉的音乐带子饱满着,没有别的贪恋。一本好书往往可以消磨好几个夜晚,</FONT></DIV>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呵呵,你也是个理想主义者。</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也许这就是成长,在成长中我们活得越来越现实,也许人生原本就是如此,只是内心深处我们要永保一颗童心,那样看世界才会美丽。</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有人曾这样写道:</FON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的开始就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粗拙地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具有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很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到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地圆熟了,对于人生浙浙抱了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慈和的态度;以后便到了衰老的时候,内分泌腺减少它们的活动,如果人们对老年有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而照这种观念去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个时期在我们的心目中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光闪灭了,一个人永远长眠不再醒了。我们应该能够体验出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应该能够像欣赏大交响曲那样,欣赏人生的主要题旨,欣赏它的冲突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莎士比亚曾在他关于人生七阶段文章里,把这个观念更明了地表现出来,许多中国作家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莎士比亚永远不曾变成很虔诚的人,也不曾对宗教表示多大的关怀,这是可怪的。我想这便是他伟大的地方。他在大体上把人生当做人生看,正如他不打扰他的戏剧的人物一样,他也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一般配置和组织。莎士比亚和大自然本身一样,这是我们对一位作家或思想家最大的称赞。他仅是活于世界上,观察人生,而终于跑开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9 22:55: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