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一缕红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9: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一缕红霞

      30年过去了,我的心中总是抹不去那一缕红霞。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30年前,也就是1978年的秋天里,准确地说是那年9月里的一天,我和我从小一起同班的一个同学走在平桥中学的校园里,我们刚吃过晚饭,离晚自习还有些时间,饭后散步,我们自然而然地散到了平中那靠西即原大门口入口处的操场。我们望着还不是很熟悉的校园,我们在谈今后的打算。
      已有些秋意的黄昏格外的美丽,望着西边因落日而染红的西天,一缕缕红霞在飞……我们的心是忐忑不安的,事实上十四、五岁的我们能有什么打算,我们的谈话其实是少年的我们在遮掩等待另一张入学通知书的焦虑的心情。
        那些日子里来,我们一直是在等待着天意的安排。1978年是共和国恢复夏季高考的第一年,几乎所有的初中、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历届生包括适龄社会青年都参加了高考,招生比例是百分之一左右,我俩是初中应届毕业生,报考了中专,已经过了笔试录取、体检、政审程序,就等候着命运的发落,据说笔试录取后还有1/3的人要淘汰,所以当已有人接到大中专录取通知书后,我们的心情更是焦虑。
       几天后,我的中专录取通知书来了,是浙江金华粮食学校,不是我志愿填报的学校,他的却没有来。于是我离开了平中,他继续留下来读高中。几年后,我怀揣着中专的毕业文凭回到了故乡,参加了工作,他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工作。几年后,他也调回到了故乡,命运给青梅竹马的我们是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凭以及不同的工作。
我知道,直至过去了许多年,熟悉我的过去的老师和同学都在替我惋惜,我也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有一个心结:我始终不明白,1978年给予我的天边的那一缕红霞究竟是旭日的灿烂还是落日的辉煌。在1978年里,我的确是幸运的,甚至是辉煌的。在那年的四月,在全县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我荣获了初二年级段竞赛第一名,继而参加了全县三好学生大会并上台发言。在那年七月我以初中应届生参加了初高中混考的高考,并以超过录取线很多的成绩被录取,从一名农村少年成为了国家干部。
       1978年,那的确是一个浪漫的岁月,也是一个激进的岁月。继全国首次召开科技大会后,我国首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大中专招生从原来政治素质第一转向知识素质第一,从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到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等一系列围绕着提高科技知识的教育改革……。当时,国家刚从十年动乱中恢复秩序,浪漫主义盛行,各行各业都掀起了新的“大跃进”,教育也不例外。继全县中学生语数竞赛后,我从名不见传的农家学子一下子被树为全县的明星学生,我所在的学校——张思中学也成为了全县的典型学校,教育部门动员全县各地学校都到张思中学去参观取经……我也被赋予了一些特权,免试进入重点高中。当时全县有两所重点高中,天台中学和平桥中学,我是平桥人,也就挑选了平桥中学。进入平中后,我又以数理化全部第一成为学校尖子班里的尖子生,所以当中专的录取通知书来后,平中的校长和老师们几次到我家,力劝我父母让我留下来读高中,他们甚至夸下海口说:“你的儿子留下来,我们保证他考上重点大学”。无奈我是出生在贫穷的家庭,当时的中专已是看得见的“铁饭碗”,全部统包的,就象现在到部队当兵一样,更何况我就读的粮校毕业后将进入粮食部门,在当时又是屈指可数的好单位。于是我的父母就把我送到了中专……
       30年弹指灰间地过去了,在这30年里,我也听厌了“如果你不去上中专,你肯定能上清华、北大”的惋叹之话。命运不会有如果。但是,当14岁的少年的我同18、9岁甚至20几岁的大同学坐在同一教室读书时,当17岁的我走向社会,被分配到基层粮管所看守粮食仓库,当一个人面对着杂草丛生象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一样的若大的粮库,想到自己一生就要这样孤独地度过时,我也曾哭过,怨过;当我想参军想再读书,离开原单位,单位里领导却说在我们这里中专就是高学历,还读什么书,不同意我在职脱产教育时,我也曾恨过,恨自己命运这么地不济。在那些年月里,我甚至悲观过,甚至也共鸣过路遥的《人生》观:“人生的道路尽管漫长,但是紧要处就只那么几步,一步就可能是一生”。当我在乡下东奔西跑,忙东忙西还是一场空时,我也曾迷茫过、放弃过。因为学历就是一个出身,一张名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一直重视学历的社会,中专已从高学历转为低学历,我没有一张好名片,就很难与人一起喝咖啡了。但更多的,我还是努力地调整好自己心态,努力地做好工作。不是会计专业的我为适应粮食部门的需要我把珠算学到5级6级水平,数理化逻辑思维见长的我,为适应新的岗位,重新学习原来先天不足的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才从看守仓库的保管员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有用之人。直至今年,我甚至还出了四本书。回顾我的人生经历,让我读懂了《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人生如豆》、《命运不会让你吃亏》等感悟人生的文章。
       郭德纲曾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他21岁那年从外地来到北京拜师学艺,却四处碰壁。不久之后,他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小俱乐部,靠在街头卖艺混口饭吃。那时候,他住在北京的郊区,从住处到市中心足足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为了省钱,他连公交车也舍不得坐,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穿梭,每天的行程都需要花费4、5个小时。可尽管如此,他从来没耽误一次学艺或是演出。可命运似乎总爱和努力的人开玩笑,失败一次次降临,成功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有一次,他仍像平时一样练习到深夜才骑着自行车回家。可刚骑出没多远,他就突然发现自行车的链子掉了下来。午夜的街道上,公交车已经停运,而且他也没钱打的。第二天下午还有一场重要的演出,他脚一跺,牙一咬,把自行车扔在路边,硬着头皮向郊外的出租屋走了回去。正值秋雨绵绵的季节,天色微微发亮的时候他才浑身上下湿漉漉地回到住处,头晕目眩的他一头栽倒在床上,发起了高烧,他心里清楚,这样下去非出事不可。于是,勉强支撑起身体,翻箱倒柜地找出一个破传呼机,拿到街上卖了10多块钱,买了两个馒头和几包感冒药,硬是挺了过去。当他下午面色蜡黄地赶到演出地点的时候,他的搭档吓了一跳,连忙问他出了什么事,他笑着说了昨晚的遭遇。看着他憔悴的面庞,搭档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轻轻拍了拍他肩,什么也没说,搀扶着他走上了前台。几年以后,郭德纲已经红透了大江南北,有记者把他当年的这些故事挖掘出来,问他为什么能坚持到现在?他微笑着回答:“我小的时候家里穷,那时候在学校一下雨别的孩子就站在教室里等伞,可我知道我家没伞啊,所以我就顶着雨往家跑,没伞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像我们这样没背景、没家境、没关系、没金钱的,一无所有的人,你还不拼命工作,拼命奔跑,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葡萄牙籍作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常说“人生如豆”。他说他的成功是当年在豆浆铺里的那一闪念,改变了他的处世观念,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是一所很有名气的高中的毕业生,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了,在一家小有名气的日报社当记者。但两年后,他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记者,也确实没有做出什么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自然成了第一个被裁员的目标。他一脸茫然地坐在豆浆铺的餐桌前,桌上的鲜豆浆早已凉了……中午时分,开这家豆浆铺的老人过来问他:“先生,你还需要什么服务吗?”他抬头看了老人一眼,觉得他慈眉善目,突然心血来潮地对老人说:“我想找个人说说话,你愿意陪我坐一会儿吗?”老人足足听他诉说了半个多小时后说:“我只是个卖豆浆的,除了做豆浆,其他什么也不懂,我就跟你说说豆浆吧。”“豆浆是用黄豆磨成的。而磨豆浆的黄豆其实是我在市场上没卖掉的,于是我把它们磨成了豆浆。一大半豆浆卖出去了,我把剩下的豆浆做成豆腐,让老婆拿到市场上去卖。那些豆腐也不可能全部卖完,于是我又把剩下的豆腐腌制成腐乳。经历多次变换,最终我把黄豆变着法子全部销售出去了。其实,我的黄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改变,我只是在销售的时候让它们改变了面目而已。”听了老人的话,他豁然开朗。是啊,黄豆可以变成豆浆、豆腐,再变成腐乳,自己怎么就不能变一变呢?此后,他辗转于各个行业。最后,他拿起笔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我也曾看过邓为写的《命运不会让你吃亏》的文章,邓为说:“我大学刚毕业在一家私立医院工作,每天做的事就是在计算机前输入大夫的方剂,统计他们的工作量,有时候给老大夫抄方,工作很琐碎。这简直和几个大专生干的工作是一样的,虽然工资比他们高点,但心里总有一种空荡荡的失落感。有次,和几个同学到外面吃饭,有点惆怅的我自然喝多了,听完我带着酒气的怨言,饭店和我还算熟悉的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年轻人,我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初中毕业后,我家里比较穷,没上学了,就去学厨师。我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被招聘到一家饭店,结果人家不缺厨师,只能让我去端菜。我也没有怨言,一边端菜,一边观察别的厨师的作品,一些学校里没有学过的菜系和花样,我很快就学会了。饭店忙的时候,我也去后厨帮忙,不过工资还是端菜的工资。’他接着说:‘你说,当时我要是不干端盘子的活,我连填饱肚子都难。不过,后来,当有个厨师辞职后,我给老板建议让我试一试,结果比那个辞职的厨师水平还高。而且,因为有端菜的经历,我还对客人喜欢的菜肴比较了解,后来,饭店的菜系和品种都是按照我的设计来的。我在那家饭店干了五年,挣了将近15万元,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用这笔钱,我现在开了这家饭店。’老板接着说:‘你干的活一点也不吃亏。你想想,你统计老大夫的方剂,你就能了解他们治病的一些绝招,你给老大夫抄方,也是在学习他们一生经验的总结。要知道,这对你都是无价之宝啊!’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你看似‘吃亏’的那部分,命运会在更高更远的地方给你以补偿”。
        他们的经历也许我都有,这些的经历都说明了一个永远的真理:“其实生活才是最后的高考,高考不是救世主,真正改变命运还是靠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至目前,我对30年前那场高考革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高考革命30年后,国家对教育界反复提重视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尽管一场高考能够改变许多人的一时的命运,但真正改变命运的还是要靠改变自己生活的态度。所以,教育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更要重视素质教育。时至今日,我才读懂了78年的那一缕红霞,它既不是旭日的灿烂,也不是落日的辉煌,它只是一片云,飘荡在空中,尽管它折射着太阳的光芒,但它不是太阳,它只会给人带来一时的美丽,而不能给人带来永远的美丽。那一场高考的革命,就是一缕红霞。尽管它推动时代的进步,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但它不是太阳,它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前进。高考尽管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但没有考上的也不能气馁,命运终究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考上大学只是手里有把伞,没有伞,同样也会成功。所以有时我也在思考,命运没有亏待我,即使当时我留下来读高中,即使我就能考上了清华,那给予我的只是一身漂亮的衣裳,一张闪光的名片而已。而如果我因为有了漂亮的外衣,沉浸在自我美丽之中,不去努力,不去奋斗,不去拼命地奔跑,同样会被社会淘汰。
       回首过去,我最想告诉大家的:高考不是每个人的唯一出路,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读书的好与差与命运的好与差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读书好的要珍爱自己,读书差一些也没有关系,总要有人差的,要学会对待生活态度,学会为生命奔跑才是最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陈邦杰 于 2008-5-5 19:16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08-5-5 23:05:26 | 只看该作者
在报纸上刊登了
MS还有楼主的PP呀
板凳
发表于 2008-5-6 09:57:18 | 只看该作者
邦杰的文章,一定要顶,生活经历加上感悟,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地板
发表于 2008-5-6 22:41:21 | 只看该作者
能在78年就考上中专,算不错的了。那时农家子弟为了早点跳出农门,大多选择上中专。而当时企事业单位晋升工资不讲究文凭。主要是凭工龄、资历。而且中专毕业也算是高学历了,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5#
发表于 2008-5-8 09:49:46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8错,进入内心

很喜欢人生如豆的话语.

人民群众好象豆子,落在山上就是山上的豆子,石头缝里的干瘪的豆子.
落在平原里也是茁壮的豆子,高大的豆子.
这就是宿命.

可以炒豆吃,可以做豆浆豆腐.
但一些豆子当了饲料.
这也是宿命

关键是豆子要生长,要结出豆荚.
文学可能就是这样的豆荚.
6#
发表于 2008-5-8 23:11:30 | 只看该作者
陈老师好,这篇估计是发《周末》的吧,可惜那期刚好没到位手上,能在这里看到,也算一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00:19 , Processed in 1.0695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