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5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天天台》开设“陆蠡百年祭系列报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7:5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蠡百年祭系列报道之一:

                时光带不走的记忆:金子心肠铮铮铁骨
——写在陆蠡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是陆蠡在其名作《囚绿记》中的一段文字,一位对小小的常春藤就有如此细腻感觉的人,一位对绿色这么热爱的人,其心灵想必是纯洁的。是的,今天我要说的就是陆蠡。天台在民国时期曾经出过三位各有千秋的文人,一位是诗人王以仁,一位是文学家许杰,另一位就是陆蠡。

        有人说陆蠡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有人说他是坚贞的爱国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这么多称谓恐怕是陆蠡生前所没有想到的。撇开这一长串的名号,我看到的是陆蠡水银般纯净的心灵和大山般坚韧的性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陆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这个世界上文章写得好的人有不少,但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却不多,而陆蠡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学问与人品同样高尚的散文家。这一点从他的三本散文集里可以看出来,《海星》是纯净又略显青涩的,《海星》一文中那个为了摘取星星献给哥哥与母亲而死去的小男孩让我们想起了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爱在陆蠡的笔下不再局限于个人风月而是更为广博的情感,没有一颗质朴的心又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文字?出版于1938年的《竹刀》开始在艺术创作上走向成熟,并逐渐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在所有陆蠡的作品中,《竹刀》是留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全文虽然没有出现天台两字,但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这就是讲我们天台人的故事么,讲得太传神了。故乡天台山让陆蠡的文章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沈从文的凤凰,汪曾祺的高邮,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还有陆蠡的天台呢?而从《囚绿记》开始,他的创作视线扩大了,不仅把目光对准了底层民众也更多地关注祖国的危难,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身处“孤岛”的陆蠡与祖国命运共生存同呼吸,与时代风云更贴近了。这种深藏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在1942年的被捕事件中,和后来他在敌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是相一致的。


    1942
年的上海危机四伏,陆蠡正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坚守在文化岗位上依然出版着抗日书籍,同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21日临刑,陆蠡年仅34岁的命运在此戛然而止。

        在陆蠡百年诞辰的今天,我走进了位于平桥镇岩头下村的陆蠡故居,与这颗高尚的灵魂亲密接触。春日的暖阳很好,平桥镇早已不是陆蠡笔下的平桥,小桥流水炊烟被繁华的商店、宽阔的大街和美丽的广场与高楼所取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寻找着陆蠡的踪迹。我问了几个当地村民,知道陆蠡的人不多,即使有也是语焉不详,陆蠡是惯于寂寞的,但在乡人眼中的这种遗忘总归是一种遗憾。几番寻觅,在一位当地人的导引下,我终于见了到故居,这是一座极其普通的三合院,院子里木制门窗破败荒草丛生,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地苍凉,或许是运气好,在走访过程中,我遇见了一位陆蠡的亲戚,且称她为张婆婆吧,她称陆蠡为大伯,张婆婆一听我是寻访陆蠡的,便热情地当起了向导,她指着院落中的几处房间说:“这间房子据说是陆蠡当年出生的地方,还有那间房子听说我大伯小时候就在那里读书,他读书好可是出了名的。”顺着张婆婆的目光,几间门窗紧锁的房子赫然在目,“每年都有好多人来这里,有天台的还有杭州上海的,他们都像你一样来拍照片,故居要是能够修复也好啊。”张婆婆见我拍照片在一旁说道。

        告别张婆婆,从故居另一侧大门走出,在不经意的回眸中,我突然发现大门的墙壁上爬满了藤萝状的绿色植物,一如倾泻的绿色瀑布把偌大的石壁占得满满的,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陆蠡藤?只是主人已经不在了,自1922年陆蠡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就开始了他走南闯北的生活,在他34岁的短暂生涯中,他虽然不是一个伟人,却用自己的行为颠覆了中国知识分子只会用笔杆呐喊的形象,证明了一个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在天地间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在他离去后的这些年来,每年总有人或写文章或拜谒故居来纪念他,在这些纪念文章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陆蠡高尚人格的仰慕与尊敬,这也正是他时至今日仍被后人记起的原因。他的朋友巴金先生在《怀陆圣泉》一文中这样写道:“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绍兴有鲁迅,海宁有徐志摩,天台人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爱国文人兼战士陆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他的台州式的硬气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文字和精神是留给我们天台人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记取陆蠡记取爱国情操,记取陆蠡记取纯净的心灵,在物质年代保留一分纯真。他的感人事迹与文学创作正在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去宣扬,修复故居,建造纪念馆已经刻不容缓,并以此让更多的人去认识陆蠡了解陆蠡,我们有理由相信并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纪念陆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陆蠡不是寂寞的,在我们天台同仁纪念他的同时,上海巴金文学馆也发起了纪念陆蠡的行动。为此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先生。

       记者:请介绍一下巴金文学馆的具体情况,如什么时候建立的?其活动宗旨是什么?

       周:巴金文学馆(www.bjwxg.cn)是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的官方网站,它于20061017日即巴金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开通,其主要宗旨是通过网络媒介加强巴金先生的读者、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平台,交流学术信息,研讨学术问题和开展相关的活动。虽然我们以巴金的内容为主,但并不仅限于此,我们还关注巴金先生的同时代作家、学者,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关于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的学术网站。

    记者:为什么想到纪念陆蠡?

    周:在“巴金文学馆”上纪念陆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熟悉两位前辈生平的朋友都知道,他们两个人不但是有着共同信仰的好朋友,巴金可以说是陆蠡文学上的知音,陆蠡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都是经巴金之手送到读者面前的,所以黄源先生曾说:“我认识圣泉比巴金早,受益于圣泉也比巴金多,但陆蠡的散文列入优秀作家之林,完全是巴金的眼力,在译文上也是这样。”由此,不难看到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友谊。陆蠡去世后,巴金先生曾写下《怀陆圣泉》一文,文中赞扬与陆蠡的交往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这可以说是非常恳切的评价。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网站来纪念一位前辈作家就更是顺理成章了。

     记者:你们推出的陆蠡纪念专集包括了哪些内容?除此之外还将准备哪些活动来纪念他?

     周:我们这个纪念专集主要有二部分,一部分是介绍陆蠡的一些优秀散文,让大家通过文字来认识这个人;另一部分是汇集各种关于陆蠡的介绍、研究文章等,为那些对陆蠡和他的创作感兴趣的人提供相对完整的资料。至于其他的活动,要看网友们的反应来决定,不排除搞一点小型的座谈会之类,但这个座谈会其实也是读书会,因为对于一个作家最好的纪念就是读他的作品,作家远去了,但他的作品仍然被阅读着,那他就获得了永生。

     记者:请谈谈你对陆蠡的评价?

   周:尽管他的作品不多,但毫无疑问陆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散文家,眼光锐利的批评家刘西渭(即李健吾)曾说他的作品“在现代中国散文里面,有些篇耐人一读再读。”我多年前读过他的名篇《囚绿记》,当时就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所感染所吸引,最近重读,这种感觉还是新鲜如初。通过文字,陆蠡给我的印象是孤独、寂寞的一个人,但他的孤独和寂寞不是小情小调的伤怀感身那种,而是有大爱的人,他既看到了生命中无可奈何的一面,同时又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仍然渴望仍然有信念,哪怕失败了,但这种向上的信念却通过他真诚、坦率的文字传达给人。如同《海星》中那个手捧贝壳要摘取星星的孩子,虽然最终的结局是葬身大海,可是他要摘取星星给哥哥、给母亲这个美好的心愿却永在,为了实现这个心愿而努力的过程也会打动人,这些都能看到陆蠡心中的理念和对生命的执著。可以说,陆蠡、巴金,还有他们同时代作家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人生,这样的作家会同那些能够感知他们心灵的人一起前进。当然,在当今时代,需要拔高我们的生命境界才有资格与他们同行。

                                                                       (陈  翥)


资料来源:天台新闻网www.ttxw.cn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5-5 18:01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7:58:17 | 只看该作者

陆蠡百年祭系列报道之二:


              我们为什么热爱陆蠡

                                 文/陈翥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同样可以适用于陆蠡。一个作家的生命在于他的文字的延续和流传,每一个读者对此都有自己的解读,时隔多年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在读陆蠡的文章?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热爱陆蠡不远千里前来拜访他的故居?那么陆蠡在普罗大众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对他的作品有研究的民间人士,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编者按


     坚贞的爱国者不应该被忘记

    在进行陆蠡诞辰百年的采访中,记者有机会找到一位巴金和李尧林家族的后人。尊重他不在报上使用真实姓名的愿望,我们在本文中以“李先生”称呼他。


       记者:你好!

       李先生:你好!

       记者:能够联系上你真是不容易啊,那么请你说说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陆蠡感兴趣的?

       李先生:是这样的,巴金(本名李尧棠)和李尧林(笔名李林)是我的爷爷的四弟和三弟,我分别称他们为四爷爷、三爷爷。他们二位与陆蠡先生有生死之交。他们不仅曾经并肩从事过翻译和出版工作。巴金先生从孤岛上海转移到后方的时候,把患病留在上海的三哥李林托付给留守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陆蠡先生。关于陆蠡我最初是从巴金纪念他的文章里得知的,巴金先生在文中描述了陆蠡和李林在码头为他依惜送别的感人情节。那个年代的那种共生死同命运的感情让我很感动。

       记者:据说你通过网络买了不少他的作品?

      李先生:我很早就出国了,无法经常逛书店。现在能在网络上购买就方便多了,我也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收藏他的作品,现有包括他的散文集、翻译作品也有10多本了,有不同版本如40年代、30年代的都有。

       记者:能谈谈对他文章的看法吗?

       李先生:因为事务繁忙,我看得不多,不过他翻译的关于屠格涅夫的作品非常优秀,读起来也是很流畅,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记者:有人说一个作家的生命是用文章来延续的,但也有些作家的人格魅力似乎更加可贵,你觉得呢?

       李先生:陆蠡的文字因为年代和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局限,让现在的年轻人来读多少会存在一点代沟,但我认为他的民族气节是不应该让后人忘记的。我对文化生活出版社有一定的感情,陆蠡那种勇于担当,不畏强暴的精神是少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文化人来说,他是个人格高尚的人,是一个坚贞的爱国者。有不少作家是用生命来实现自己的信仰,陆蠡正是这样的人。那个时代有像周作人那种丧失气节为日本侵略者做事的文人,也有写出《色·戒》这种无耻汉奸文学的作家。对比起来,陆蠡先生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民族气节不是特别可贵吗?现在《色·戒》上映,一些人,包括一些媒体,只见裸体不见汉奸,在这个时刻纪念陆蠡的英雄气概,不是特别有意义吗?

     记者:今年是陆蠡诞辰一百周年,你觉得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合纪念他?

     李先生:首先是修复故居,可以专门设立一个陈列室,让人们来了解他的爱国事迹,甚至可以以此成立一个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这不仅是文化投资更是历史投资,这样一位真正的爱国作家值得铭记。同时还可以编辑重印他的作品,他的书出得远远不够多。如果你们这里准备搞一个关于他作品的展览室,我可以把你们没有的版本捐给你们。我想这样的纪念方式,陆蠡地下有灵的话也会感到欣慰的。

       记者:你觉得纪念陆蠡对天台有什么积极作用吗?

       李先生:现在不少大城市不大会去搞这样的活动,天台虽然是小城市,但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支持你,天台出了陆蠡值得去纪念。小城市有小的好处,完全可以把文化的东西做精做细。我在海外旅行,经常看见作家故居被保护,改建为博物馆或者陈列室。


        纪念陆蠡的最好方式:读他的散文

    记者:你好!闲云老师,早就听说你很喜欢陆蠡的文章,你当初是怎么知道他的?

       闲云: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我看到他的一张照片,他的眼睛特别单纯,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被打动了。系统地看他的书是从去年开始的。

       记者:你对他的文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闲云:他的文字有二点非常明显,一是他写的多为自己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特别是对小生命的珍惜,如在《蟋蟀》、《八哥》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纯净。二是故乡在他的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虽然文章里没有出现“天台”两字,但笔下的风土人情一看就是天台的。

       记者:有人说他的文章视野太狭隘,这样的文章不够分量。

       闲云:这不是没有分量,而是一种风格,比如《竹刀》一文是对天台人的性格特点最准确的描写,天台人特别是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了非常有感觉。

       记者:天台有三个文人比较有名,他们分别是陆蠡、王以仁、许杰,你觉得陆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闲云:王是个内心浪漫的人,他的文章更多的是自我情感的宣泄,许杰的散文远不如陆蠡来得细腻婉约。陆蠡英年早逝,他的真正创作时间只有7年,远没有达到文学创作的高峰。

       记者:有人说他是散文家,有人说他是爱国主义者?你觉得呢?

       闲云:他首先是一位散文家、翻译家,其次才是烈士。我最喜欢他的《竹刀》和《溪》,刚好体现了天台的山和水的特质。

       记者:你觉得现在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闲云:一个作家的生命在于他的文字,纪念他首先要了解他,这就要多读他的散文,现在有很多人没有真正读懂他的文章,却去写对他的评论,这对于他其实是一种悲哀。

          (闲云,天台某中学教师)


     陆蠡告诉我———诚恳做人 勤奋写作


    记者: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你对陆蠡这样喜爱?要知道中国优秀的作家那么多。

       肖毛:你难以想象陆蠡曾经给我多少感动,我读他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书可读,陆蠡的名字也几乎没人提起,我是偶然买到他的书,从此便对他的文字开始痴迷。

  记者:你是怎么接触到他的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肖毛:198823日,当时我还在念书,我去哈尔滨的古籍书店,发现有些打折的中外图书,其中有几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文学丛刊本。其中的一本恰好是《海星》,我把这几本书买回来,开始阅读,读了《海星》,我就被陆蠡震撼。

  记者:哪点感动了你?

  肖毛:为了爱,孩子居然淹死在大海里面,这是最崇高的精神,这说明陆蠡有金子般的心,甘愿为了爱而献身,而他的爱是广义的,是对世间所有美好的爱,因为他要把贝壳献给哥哥和母亲。他宁可为理想和自由而死,也要保持纯真的童心。

       记者:可是你不觉得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很难生存吗?总得有什么来支撑着他吧?

       肖毛:信念和爱情,对文学和真理的信念,在他短短的30多岁中,却学习过英语和法语,还自学了俄语,日文和世界语,如没有对文学的执着信念,他不会学得那么刻苦,他写文章,编辑刊物,也都是出于对文学的爱。

       记者:对于陆蠡,他让你最难以忘怀的是哪一点?

       肖毛:他的坚韧个性就如竹子,宁折不弯,陆蠡就是竹刀。更重要的是他面对日本人所表现出非凡的勇气,比上阵杀敌的士兵更令人敬佩。世故这两个字,对于陆蠡完全无效,他是清溪,容不得半点渣滓。

       记者:正因为这个,所以他的文字总是那么清新,你后来又买了他的哪些书?

       肖毛:出版过的,我都买到了。他的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浙江文艺版的《陆蠡散文全编》1995,《海星》是广东人民版1981,《囚绿记》是中国文联版1992年的排印本,我还买到百花版1992年的《陆蠡散文选集》。他翻译的书有拉马丁的《葛莱齐拉》,三联版1991,另外两种是屠格涅夫的《烟》和《罗亭》。

       记者:你不觉得现在的书是越来越多,但可以读的却是越来越少?

       肖毛:是的,但他的文字很值得回味,这从《囚绿记》中可以看得出来。无论鲁迅、朱自清的散文,茨威格的小说,英、法国的诗歌及随笔,写实或者象征的手法,凡是能够吸取并化为自用的精华,陆蠡都采撷进去了。虽然有人嫌陆蠡的视野不够开阔,可是,我更愿意将它们看作对陆蠡的一种褒奖。谁能将身边琐事写得比一般的史诗还要动人,下笔又如此真切?无论其人其文,他都那么优秀,我们却不记得他,宣传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记者:那么他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肖毛:首先表现在写作上,求真,求实,务必要表达纯粹的感情,不写不疼不痒的东西,其次是为人,诚恳做人,勤奋写作,这就是陆蠡告诉我的。


(
肖毛,来自哈尔滨,自1985年起,撰文200多万字。译文近70万字,目前出版译作:《伊索寓言—鸟虫篇》、《伊索寓言—百兽篇》(春风文艺)、《佛兰德斯的狗》(十月文艺)等。)

资料来源:天台新闻网www.ttxw.cn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5-5 18:04 编辑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8:00:13 | 只看该作者

陆蠡百年祭系列报道之三:

     意境优美 辞章清丽——陈思和谈陆蠡

   编者按:关于纪念陆蠡的系列报道在此暂告一段落,崇高的灵魂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在这个匆忙得来不及感受的年代,重读陆蠡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日益浮躁的心灵得以找到一个休憩的空间,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天台曾经有过这样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和爱国志士。在此借用伟大诗人洛尔加的几段诗句献给陆蠡:“因为你已长眠。没有人认识你。没有。而我为你歌唱。为了子孙我歌唱你的优雅风范。歌唱你所理解的炉火纯青。歌唱你对死的胃口和对其吻的品尝。歌唱你那勇猛的喜悦下的悲哀。这要好久,可能的话,才会诞生一个险境中如此真实丰富的安德露西亚人,我用呻吟之词歌唱他的优雅,我记住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


意境优美  辞章清丽——陈思和谈陆蠡

/

   记者:您如何评价陆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陈思和:我觉得三十年代是现代散文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代。那时的散文以抒情为主,以辞章的优美为特征,结构精致而短小,几乎接近了诗歌与散文的融合。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散文诗朝散文形式发展了一步。源头可能是鲁迅的散文诗。代表作有何其芳的《画梦录》等。陆蠡的散文属于这个流派中比较接近现实的一类。与其相似的还有丽尼、方令孺等。巴金散文有一部分也属于此类。

      记者:有人说他是散文家有人说他是翻译家有人说他是烈士?您觉得他的身份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陈思和:陆蠡首先是散文家,以散文著称。翻译是他的第二个身份,主要是英文翻译。(他是用英文翻译屠格涅夫作品的)。烈士当然也是,他死于日本人的手下。

      记者:据说您曾经是他的邻居您能够讲讲这段故事吗?

      陈思和:我不是他的邻居。80年代初读大学的时候,我写研究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论文,曾经访问了许多文生社老人,包括陆蠡当初的新婚太太,了解了陆蠡的很多故事。好像吴朗西先生与他们一家的感情很好。是吴先生介绍我去采访的。

      记者:您对他的认识最初是从哪里得知的?他的文章与为人哪一点最打动您?

     陈思和:据认识陆蠡的人都说,陆蠡的心灵非常美,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海星》里的作品都是在泉州教中学时,写在黑板报上的文章,给中学生共享的。因为写得美,后来才出版了。陆蠡的散文格调清新,意境美好。到了后来,《竹刀》等又写出了一点浙东人的硬气。我觉得越到后来越好。

      记者:在《海藻集》一书中您说文学是一种缘,是什么样的缘分让您对他有所研究,同时您对他的研究主要是哪一方面的?

     陈思和:我没有研究过陆蠡,只是当时研究文化生活出版社时,涉及到陆蠡,写过一些与陆蠡有关的内容。但我读过陆蠡所有的散文和译文。喜欢这个单纯而心灵美好的作家。

     记者: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他的《竹刀》和《囚绿记》,不厚,然而沉重,尤其是后两本,在现代中国散文里面,有些篇耐人一读再读。”那么你觉得他与同时代的那些散文家相比,他的散文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陈思和:陆蠡的散文在当时有一个不自觉的流派,主要特征是意境优美,辞章清丽,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像丽尼、方令孺、甚至何其芳,都有这样的特点。与乡土派的朴实厚重不太一样。与鲁迅、周作人的也不同。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当代文学批评。)


资料来源:天台新闻网www.ttxw.cn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5-5 18:06 编辑 ]
地板
发表于 2008-5-5 19:52:06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辛苦
小陈同学还是很认真的么!
5#
发表于 2008-5-5 21:22:22 | 只看该作者
有创意,“陈者羽”敬业的。

[ 本帖最后由 海 于 2008-5-5 21:24 编辑 ]
6#
发表于 2008-5-6 10:01:14 | 只看该作者
陈翥的功课做的很有深度,有耐心,有思想,下了大功夫。就是上后司街不太积极,还要劳闲云之力转贴,实在不应该,批评一下。
7#
发表于 2008-5-6 18:15:41 | 只看该作者
小陈同志是该批评了
8#
发表于 2008-5-6 22:30:40 | 只看该作者
经过群众的监督和鞭策,小陈同志今天下午主动找到我,含蓄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表示本周末来杭州请大家吃饭表示歉意,对此我欣然表示接受!
9#
发表于 2008-5-9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小陈是个好同志。
三篇采访,各具体态。看过多次了,不错。
第四篇如果不下苦功夫,难免会与前面重复。
这是要注意的。
10#
发表于 2008-5-12 08:47:23 | 只看该作者
可惜陈同志为了逃避楚留香的苦苦追逼(主要是追那顿饭)
居然11点30分,讲座一结束,连饭都不敢吃
直接回天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7 19:23 , Processed in 1.1032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