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0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在《天台道藏》编成之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00:5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台道藏》,主要以正统《道藏》、《续道藏》及《藏外道书》等为底本,简体标点、提要(至于具体分析,则另见拙著《台学通史》有关章节),间下注释,裁作30册,近500万言。
       这部书从辑录到标读,断断续续竟用了三年。这在我古籍校阅史中,无疑是例外的。据说现在的天台学术研究已够,应该付诸兜售,为经济服务了,私意总觉不妥。一则学术本与功利无关;二则在过去20多年的所谓研究中,除了几位先生如朱封鳌、叶哲明、周   琦、曾其海等外,大都是做史志工作,鲜有涉义理者,他们无非是将旧县志的文言翻成白话,然后东拼西凑,搀杂一些莫名的“史料”,便下起自我陶然的结论了。这实在是聪明的办法,或可谓某种文化,但与学术无关。但在讲究效率的时下,捷径是人所企愿的,且以为必有。即便有吧,脱离了根据而凿空高论,恐怕只有神仙才能明白吧。空中的楼阁,确也有过,却是沙漠中的幻影。然而巧舌如簧,随它吧,我已厌倦讨论,所谓“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井蛙不可语于海,拘于虚也;曲士不可语于道,束于教也。”
       年前一病,耽搁了很多事。却也因之获得不少友朋的帮助,倘非他们的督促、勉励和援手,单就这六百言的文字录入,恐怕也要废却我半年时间。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信然。
       人生朝露,粲然恒远。
       死生病苦,何尤何怨。
       接下来,愚仍将肆力于台州历代典籍的收集校读。目前已编成《天台佛藏》七百余万言、《天台儒藏》二千三百余万言,但是校读,却只进行了不及十分之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郑鸣谦

                                                                                                         2008年4月10日


《天台儒藏》书目(1)       养拙堂藏本

《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二十卷  宋·董楷撰。
《学易记》九卷  宋·李简撰。
《周易通义》二十卷、《周易或问》五十卷、《周易释蒙》五卷、《周易发例》三卷  宋·黄超然撰。
《河图洛书说》 元·牟楷撰。
《周易爻变义蕴》四卷 元·陈应润撰。
《学易记》五卷  明·金亨撰。
《周易传义存疑》一卷  明·应大猷撰。
《周易义丛》十六卷、《周易发蒙集解》、《易纬》无卷数  明·叶良佩撰。
《易原》一卷  明·陈锡撰。
《易经原古》明·黄绾撰。
《易律通解》八卷清·沈光邦撰。
《三易发凡》一卷清·金鹰扬撰。
《易经古本证解》十二卷清·华祝撰。
《书集传发挥》十卷  明·朱右撰。
《禹贡凡例》二卷 明·朱右撰。
《尚书直指》六卷   明·徐善述撰。
《书经提要》四卷  明·章陬撰。
《读书恰  明·叶良佩撰。
《洪范图解》一卷  明·叶良佩撰。
《尚书注疏考证》一卷  清·齐召南撰。
《禹贡条辨》  清·张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辑本》五卷  清·洪颐煊辑。
.《书序考异》一卷  清·王咏霓撰。
《书序答问》一卷  清·王咏霓撰。
《郑注禹贡引地理志释》一卷 清·王舟瑶撰。
《国风尊经》一卷 明·陶宗仪撰。
《毛诗证读》五卷、《读诗或问》一卷  清·戚学标撰。
《毛诗汉宋酌解》三十卷、《卷首》一卷  清·张撰。
《诗古义后案》十八卷  清·赵佩茳撰。
《周礼故书疏证》六卷  清·宋世荦撰。
《周礼杂表》一卷  清·柯镇岷撰。
《内外服制通释》八卷  宋·车垓撰。
《释奠考》一卷  清·洪若皋撰。
《仪礼古今疏证》二卷  清·宋世荦撰。
《礼经宫室答问》二卷  清·洪颐煊撰。
《礼记注疏考证》一卷  清·齐召南撰。
《孔子三朝记注》七卷、《目录》一卷  清·洪颐煊撰。
《夏小正疏义》四卷、《释音》一卷、《异字记》一卷  清·洪震煊撰。
《夏小正注》一卷 清·黄濬撰。
《夏小正纠戴》一卷 清·张丽生撰。
《礼记通释》八十卷、《大戴礼记集注》十三卷、《叙录》一卷  民国·戴礼撰。
《求古录礼说》十五卷、《补遗》一卷  清·金鹗撰。
《家礼从宜》四卷清·吴观周撰。
《春秋建正辨》一卷 元·牟楷撰。
《春秋左传注疏考证》一卷清·齐召南撰。
《春秋公羊传注疏考证》一卷清·齐召南撰。
《春秋谷梁传注疏考证》一卷清·齐召南撰。
《春秋三传考义》十四卷  清·林琨撰。
《春秋比事》、《春秋四传求是》  清·汪度撰。
《春秋纬史集传》四十卷  陈省钦撰。
《春秋历朝金鉴录》十二卷  清·陈省钦撰。
《公羊传正解》三十卷清·陈省钦撰。
《左传讲义》一卷  清·凌鸿图撰。
《读左姓名小识》 民国·褚传诰撰。
《谷梁逸礼考证》一卷  民国·王舟瑶撰。
《论语注》一卷  南朝齐·顾欢撰。
《中庸集解》二卷、《中庸辑略》二卷  宋·石塾撰。
《论语纪蒙》六卷、《孟子纪蒙》十四卷  宋·陈耆卿撰。
《四书便蒙》六卷 清·王士俊撰。
《四书学海》二十卷 清·张贞宫撰。
《大学订解》一卷、《中庸订解》一卷 清·周鉴撰。
《四书偶谈内编》二卷、《外编》一卷、《四书续谈内编》二卷、《外编》一卷  清·戚学标撰。
《四书正义》八卷 清·金鹗撰。
《论语井观》二卷 清·黄濬撰。
《四书偶评》九卷 清·黄濬撰。
《四书求是》、《四书补注》 清·汪度撰。
《中庸指掌》 清·陈燮撰。
《四书亿》 清·李芳春撰。
《中庸传谱》一卷 清·李穋撰。
《四书求是录》一卷 清·郭应奎撰。
《大学质疑》清·张廷琛撰。
《四书鉴》清·林丙修撰。
《四书特见》 清·徐传瑗撰。
《孝经述注》一卷  明·项霦撰。
《孝经集注》一卷 明·陈选撰。
《孝经郑注补证》一卷  清·洪颐煊撰。
《孝经古注》二卷 清·管名辑。
《敦说楼诂经杂记》二册 清·李春枝撰。
《经义纲领》六册  清·周楷模撰。
《经说偶存》六卷  清·王棻撰。
《枕经阁经解》一卷 清·黄岩·夏干楹撰。
《林氏经解》一卷 清·林元鼎撰。
《群经算学考》二卷 清·黄方庆撰。
《群经大义述》一卷 民国·王舟瑶撰。
《周官、孟子异义疏证》一卷,民国·王舟瑶撰。
《有那居经说》六卷  民国·罗藻新撰。
《易律通解》八卷  清·沈光邦撰。
《诗韵异同考》二卷  清·洪瞻陛撰。
《六书古训》十五卷   清·王棻撰。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8-4-14 01:4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01:20:37 | 只看该作者
附例:

金刚錍   
      唐 天台沙门湛然述 (大正藏 No. 1932 )  郑鸣谦 点校

○提要
《金刚錍》一卷,或名《金刚錍论》、《金錍论》,天台第九祖湛然述也。“金刚錍”或“金錍”语出《大般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原指良医为盲人动眼角膜手术所用的锐刀,引申为开启众生迷惑之心眼。本论重点论述了“无情有性”说。全文从假借梦境与野客的问答着手,从《涅槃经》的“佛性如空”说起,对于“瓦石非佛性”说则引经中其他的佛性说加以驳斥,依据天台教理“法、报、应三身应具足佛性”的立场,力主无情也有佛性。后半部分则提出有关佛性、无情、唯心、众生、佛土、成道、真如、譬喻、观心等四十六项问答,示以观道、教义,理具三千的天台教行。

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自滥沾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恐不了之徒为苦行,大教斯立功在于兹。万派之通途,众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行之所期,若是而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曾于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已,恍焉如睡,不觉寱云无情有性,仍于睡梦忽见一人云:“仆野客也。”容仪粗犷,进退不恒,逼前平立,谓余曰:“向来忽闻无情有性,仁所述耶?”余曰:“然。”
客曰:“仆忝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后极唱究竟之谈,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情有耶?”
余曰:“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然以教分大、小,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客曰:“涅槃部大,云何并列?”
余曰:“以子不闲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今且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符经宗。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文亦以虚空譬之,故三十一《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次,迦叶问云:‘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答迦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由佛果答。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法喻不齐。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
  先顺问云:“为非涅槃说为涅槃?”非涅槃者,谓有为烦恼。“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于虚空”,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三。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迦叶云:“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佛于此后,舍喻从法,广明涅槃不同虚空。若涅槃不同,余二亦异。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佛后复云:“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涅槃、如来有证有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佛言此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之。世言身内,何殊心所?复次,外道言“虚空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身内,何殊色法,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有云次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刹那时运。有云“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者空实。”佛言:“若言空者,有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无故。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有云:“作法如去舍等。”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即同作法。有云“无碍处”。佛言:“有分,有具余处无故。”世言身内,余处则无。有云“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二如羊相触,三如二指已合。”世言“身内,如二指合。”有云:“如器中空”。世言“身内,何异器中?”有云:“所指之处。”佛言:“则有方面。”世言“身中岂非方面?”佛总结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故此一十邪计虚空非佛性喻,是无常故,三世摄故,虚空异彼,遍一切处。此违迦叶问,复宗符空,以喻正因。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朋于邪空?云何乃以智断果上缘、了佛性,以难正因?如来是智果,涅槃是断果,故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所以迦叶难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世人多引《涅槃》为难,故广引之以杜余论。子应不见《涅槃》之文,空敩世人瓦石之妨,缘、了难正,殊不相应。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况复以空譬正、缘、了犹局,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此乃涅槃带权门说。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若顿教实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欲示众生本有正性,且云正遍犹如虚空,欲赴末代以顺迦叶,岂非迦叶知机设疑?故佛覆实述权缘、了。此子不知教之权实,故《涅槃》中佛性之言,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若云“此是果德,众生有此果性”者,果性身土何不沾于瓦石等耶?又若许因有果性者,世何但云“十方诸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不云“生、佛亦同法身、力、无畏等”,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性种也。若言“但有果地法身性”者,何故经云十方、无畏乃至相好。又复经中,阐提等人四句辩性。子云众生有性,为何众生有何等性,瓦石为复无四句耶?又第六第九及三十二,皆以杂血五味用对凡夫、三乘及佛,何故佛性在人差降不同。又二十七云:“若修八正即见佛性”,《婆沙》、《俱舍》悉有八正,乃至诸经咸有道品,为修何八正,见何佛性?故子不知佛性进否。
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
余曰:“众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遍,《涅槃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别初心闻正亦局,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闻无情无,依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又复一代已多显顿,如《华严》中依、正不二,普贤普眼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法华》本末实相皆如,《涅槃》唯防像、末谬执,分正、缘、了、别指方隅。若执实迷权,尚失于实,执权迷实,则权、实俱迷。验子尚昧,小乘由心,故暗大教心外无境。”
客曰:“《涅槃》岂唯兼带说耶?”
余曰:“约部通云一切兼带,部中品内或实或权,如申迦叶难,别为末代一机而已,则权、实并明。若一向权,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若一向实,如三点、二鸟、三慈、十德等。他皆准知,不可具述。如云色常,色言岂不收于一切依、正,何故制空令局限耶?此世人不知教之权实,如二乘人处处闻大,尚至《法华》方信己性,悔来至此,财非己有。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闻开权已,方云‘口生、化生有分’,故《涅槃》中犹恐未来一分有情,不信己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断,示令知有及以不断,岂部内诸文全无顿耶?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理壅故,于性中点示体遍、傍遮,偏指清净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在?他不见之空,论无情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旨,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己心之有无也。故知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耶?以共造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已如前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螂乎?何殊井蛙乎?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此乃事理相对以说。若唯从理,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为西,只可云东处无西,终不得云西处无东。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情性合譬,思之可知,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于是野客恭退,奂跪而咨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泛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离能觉耶?”
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
余曰:“子为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是则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若同真如,诸教不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若在无情,但名法性非佛性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于无性又云无修能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既真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否也。
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华严》又云:‘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一故也。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于果。所以因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得理、证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佛等性。而诸教之中诸名互立。《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故,失体遍。又云遍者,以由烦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故知,不识佛性遍者,良由不知烦恼性遍故,唯心之言岂唯真心,子尚不知烦恼心遍,安能了知生死色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耶?能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复次,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大患也。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脱等。’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已理合释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遍虚空’,又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已。又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犹业力造,造遍三界。又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已。又有二种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遍三界;又知诸法体性即真,若次第乘故非所拟。子闻是已,亦合薄知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而云正中三因种遍、修遍、果遍;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犹未决。”
余曰:“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果、自他、依正,观于己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阅诸教大旨,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余欲开导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于子。子若能晓余之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

下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01:26:33 | 只看该作者
菌谱  宋陈仁玉撰       郑鸣谦  标点
提要
  《菌谱》一卷,宋陈仁玉撰。仁玉字碧栖,台州仙居人。擢进士第。开庆中官礼部郎中,浙东提刑,入直敷文阁。嘉定中重刊《赵清献集》,其序即仁玉所作。其事迹则无考矣。是编成于淳佑乙巳。前有自序。案叶梦得《避暑录话》曰:四明、温、台山谷之间多产菌。又周密《癸辛杂识》曰:天台所出桐蕈,味极珍,然致远必渍以麻油,色味未免顿减。诸谢皆台人,尤嗜此品,乃并舁桐木以致之,旋摘以供馔。是南宋时台州之菌为食单所重,故仁玉此谱备述其土产之名品。曰合蕈,曰稠膏蕈,曰栗壳蕈,曰松蕈,曰竹蕈,曰麦蕈,曰玉蕈,曰黄蕈,曰紫蕈,曰四季蕈,曰鹅膏蕈,凡十一种。各详所生之地,所采之时,与其形状色味,然不及桐蕈,则未喻其故也。案《尔雅•释草》曰:中馗菌。郭璞注曰:地蕈也。《吕氏春秋》称和之美者,越骆之菌。是菌自古入食品。然为物颇微,类事者多不之及。陈景沂《全芳备祖》仅载二条。存此一编,亦博物之一端也。末附解毒之法,以苦茗白矾匀新水咽之,与张华《博物志》、陶宏景《本草注》以地浆治之者法又不同,可以互相参证,亦有裨于医疗焉。  
 
菌谱
  芝、菌,皆气出也。灵华三秀,称瑞尚矣。朝菌晦朔,庄生讪之。至若俦其食品,古则未闻。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羣彚仙居介台括丛山入天仙灵所,宫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芼之。固黎苋之至腴,莼葵之上瑞,比或以羞王公登玉食自有此山卽有此菌未有此遇也。遇不遇无预菌事,繄欲尽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作《菌谱》。

  淳佑乙巳秋九月山人陈仁玉序
  
○合蕈
  邑极西韦羌山,高夐秀异,寒极雪收,林木坚瘦。春气微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菌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芗韵味发釡鬲,闻百步外。葢菌多种例柔美皆无香。独合蕈香与味称,虽灵芝天花无是也。非全德耶,宜特尊之以冠诸菌。合蕈始名,旧传昔尝上进,标以台蕈。上遥见误读,因承误云。数十年来旣充苞贡,山獠得善价。率曝干以售,罕获生致。邑孟溪山中亦同时产,惟蕈柄高无香气,土人以是别于韦羌焉。

○稠膏蕈
  邑西北孟溪山,窅邃深莫测。秋中山气重,霏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蓓为菌花,戢戢多生山絶顶高树杪。初如蘂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胜。已乃伞张大几掌,味顿渝矣。春时亦间生不能多,稠膏得名,土人谓稠木膏液所生耳。合蕈他邦犹或有之,此菌独此邑此山所产,故尤可贵。鬻法当徐下鼎渖,伺涫沸漉起。谨勿七挠,挠则涎腥不可食。性参和众味而特全于酒,烹齐旣调,温厚滑甘,雉尾莼不足道也。或欲致远,则复汤蒸熟贮之瓶罂,然其味去出山远矣。
 
○栗殻蕈
  寒气至,稠膏将尽。栗殻蕈者,则其续也,尚有典刑焉。
  
○松蕈
  生松荫,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松叶与脂、伏灵、琥珀皆松裔也。昔之遁山服食求长年者,舍松焉依。人有病溲浊不禁者,偶掇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
  
○竹蕈
  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而菌为北阮矣。
  
○麦蕈
  多生溪边沙壤松土中,俗名麦丹蕈。未详,味殊美絶,类北方藦菇,蕈品最优银。
  
○玉蕈
  生山中初寒时,色洁皙可爱,故谥为玉。然作羮■〈微,口代几〉韧,俗名寒蒲蕈。
  
○黄蕈
  丛生山中栀,郁黄色。俗名黄纉蕈,又有名黄■〈犭屯〉者,殊峭硬有味。
  
○紫蕈
  赪紫色,亦山中产。俗名紫富蕈,品为下。
  
○四季蕈
  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麄峭,不入品。
  
○鹅膏蕈
  生髙山,状类鹅子,久乃伞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然与杜蕈相乱。杜蕈者,生土中,俗言毒蠚,气所成,食之杀人。甚美,有恶,宜在所黜。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解之。宜以苦茗杂白矾勺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因着之,俾山居者享其美而远其害,此谱外意也。
地板
发表于 2008-4-14 08:13:39 | 只看该作者
仰止!
5#
发表于 2008-4-14 11:23:12 | 只看该作者
大蒜这几年多点开花啊,效率高的
6#
发表于 2008-4-14 20:19:18 | 只看该作者
偶只看懂了第一段 和楼主的上网时间,
希望楼主以后这个时间都在困觉.
7#
发表于 2008-4-14 22:17:0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样的
8#
发表于 2008-4-14 22:33:15 | 只看该作者
相着头痛
9#
发表于 2008-4-15 00:31:27 | 只看该作者
大工程总算完成,祝贺一下!
10#
发表于 2008-4-16 10:13:41 | 只看该作者
500万字,够我看一辈子了。
昨晚看饮冰室全集,哈,5页未到就眼镜打架了。

[ 本帖最后由 ascom 于 2008-4-16 10:1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00:17 , Processed in 1.0706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