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灵溪既是溪名,又是村名。村因溪而得名,但现在人们说起灵溪多指这座村庄了。两条山溪环村而过,村民称之为“大溪”与“小溪”,两条山溪在村口的灵水桥下汇合,一路向西而去。旧时的灵溪村是十分幽静而隐蔽的,狭窄的村口在茂密的树林掩蔽之下,让路人感觉不到穿过树林,里面会是一个如此大的村庄。过了灵水桥,向左折数十米就是旧日灵溪的村口了,村口原建有过街楼,楼中供着文昌,小溪也就从这儿转身与大溪相汇合,转弯处的河床上有一块岩石,十分的像龙,龙头朝着灵溪村,村民们相信这条龙能给灵溪带来风调雨顺,溪边石栏上的“石龙暮雨”还依稀可辨。</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两条山溪环绕灵溪村,同样有二条老街与之呼应,村里人称它们为“前街”与“后街”。就从村口的过街楼分开了两条老街,这两条老街在当时是天台东乡最为繁华的商业街,灵溪也成为了东乡的商业重镇。旧时的前街不仅热闹,而且浓缩了江南山村的所有精华,现在想来都是诗意十足,前门面对着繁华的大街,打开后门则就是那条清澈的小溪,几步石阶伸出后水门,当溪水悠悠地漫过石阶时,就溢出了流水人家的所有韵味,前门要价的热闹与后门溪水的清静就这样交融在一起,灵溪老街与江南水乡相比,有着另一种风韵,它不仅有着江南水乡那种水的缠绵,更有着山村的那种野性,而所有的这一切,现在已消失了许多,原来的商店有的倒塌了,有的着火了,留下的只是零碎地守在原来的位置上,已很难寻得整段的商铺了。小溪的部分河床已被水泥板所覆盖,于是,原先的种韵味也都深藏于水泥板之下了。但只要略加想象,或许我们能还能还原旧日灵溪街的风貌。</P>
<P>
<P> 漫步在灵溪的老街上,需细细地品,慢慢地看,不经意间,就会有一些陈迹残影从眼前掠过。路旁左右相对的一双石柱原来是可以上木板的,据说是为了阻止狗头虫进入村庄,狗头虫是天台人的土讲,其实就是野狼,如今如此的巷间木门已成为了一个古迹了。老房子间有一条悠长而细窄的小弄,只容一个通过。村里人称之为“女墙弄”,当村里有戏班做戏时,这条弄堂则专供女人们行走,男人是走不得的,至于这一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在村中老人口中也有多种的说法,或是女人在节庆时节走不得大道,所以只能走这条小弄,或是出于对女人的保护。旧时看戏往往是妇女带着小孩一起前往的,出于对小孩的爱护可能更加地可信。</P>
<P>
<P> 灵溪作为东乡的大村,悠远的历史与繁华的市镇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风格各异的院落,或败落了,或倒塌了,但让后人感到它们曾经有过的生活气息。景聚楼中还居住着原先主人的后代,这座曾出过秀才的宅院,虽然是只一个四合院的建筑,但由于是四弄堂建构而显得不同寻常,四弄堂建筑是当地最完整的四合院,宅院的四角分另有四个天井,四个水门,打开水门则是四条小弄,所以在宅院的正门两则分别有两个水门,大门的门额上刻着“素位安贞”四字,而左右两则的水门上分另为“入孝”与“出弟”。两侧的高墙上,分另有“福”、“禄”二字的灰雕。有关景聚楼的一切大概只有从这些眉额中才能细细地品出。</P>
<P>
<P> 灵溪也与一般大村一样都会拥有一些三推九明堂的建筑,村中的“新三推”在建筑风格上也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在大门内则边上的那座惜纸亭,倒让后人感到汗颜。古人深深地敬畏文字,对于与文字有关的所有都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文字不只是传递着信息,它同样显露着一个人的学问与身份,于是,用来承载一个人学识的纸张也就同样成为了学识的化身,如此,纸在人们的心中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地位与价值。自己用过的纸张,是不能随意乱丢的,在路旁看到的纸片,一律都得拾起,同样放入门旁的这座惜纸亭,当夕阳的那抹余晖淡淡地映着雅致的纸亭时,房子的主人就点燃了亭中的纸张,纸片就如此在亭间飞舞,隐含于其中的那些文字,随着那缕青烟飘出了宅院,望着远去的青烟,主人在文字的净化中感到一丝的欣慰,在古人的心文字就是如此地神圣,纸张就是这般的高贵。惜纸亭还是院中,但只是一种摆设了,望着古朴的惜纸亭,只觉得有着一种莫名的心慌。</P>
<P>
<P> 村中的两条老街上也保存着好几座宗祠,规模也不是特别的雄伟的那种,有的已经倒塌了,从遗址中人们也难感到原先的那份肃穆,有的已装饰一新,让人更感觉不到宗祠的那种庄严的气氛了。前街中那座“松享公祠”倒还保留着原先的那份韵味,据说整座宗祠由一株柏树建成。当初,村民们从下湾砍下这株柏树时,就有着一种莫名地激动,面对着由八人才能合抱的大树,人们就决定用这株树来建造一所宗祠,整座宗祠的木材全取自这一株柏树,大殿内那四根木柱就是这株柏树破成四分而成了,粗的做了梁,细的也梢成了椽,锯成了木板的柏树自然也就做成了门窗,然后请细木工匠雕刻了飞禽走兽于梁枋之上,人物戏文于门窗之间,当最后将那张“松享公祠”的木匾挂于大门之上时,宗祠的气氛也就忽然间生成了。站在宗祠中,人们仿佛置身于一株树中,整座宗祠如同一株有生命的树,深深地扎根于灵溪的这座村中,每一枝节都迎风沐雨,充满生机,为后人遮阳避风。也就在这株树下后,人们懂得了家族的生命力在于齐心协力,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树中的一叶,有着各自的生命。</P>
<P>
<P> 某一种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村中正月十四状元游街的习俗也没有人能说清源于何时了,人们有各种方式度过正月十四,但灵溪状元游街则独一无二。灵溪在这一天同天台其它的地方一样,也是家家户户挂灯笼,也是赶道地,吃糊懒废,但它别致的状元游街的节目在此之后。状元有文武之分,于是那些有着文武才能的村民就分成两组,分别扮成武状元和文状元,首先亮相的自然是心急的武状元,南拳的表现与狮子班狂舞的热闹场面,总是让大人和小孩前簇后拥,穿街走巷中总能得到村民的喝彩。当月亮渐渐升高时,武状元们也就结束了表现,此时大人们也会催促着孩子们上床睡觉了。于是,月光下的灵溪村又恢复了平日的那种安静,就在孩子们渐渐地进入梦乡时,村中的文状元们从前街的那座松享公祠出发了,一路上,乐声悠扬,那都是天台的一些民间曲调,是村民们所耳熟的旋律,此时,月光如水,溪水淙淙,乐声就如此合着水声,回荡于夜空皓月间。二胡的沉郁,笛子的清脆,琵琶的缠绵,都舒缓地在巷间流淌。慢慢地那旋律轻轻地穿过窗户,在孩子的脸上拂过,于是孩子的梦中也有了晃晃忽忽的乐声,若隐若现的月色。那似雾似梦似流影的乐声悠扬而清远,而这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梦中。第二天,当人们打开大门时却发现树梢已经飘来了绿的颜色,田野上泛起了青青的娇柔,莫非是昨晚的乐曲吹开这春的序幕。</P>
<P>
<P>
<P>
<P> 据说菩提树是充满佛性的树,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开的悟,如此菩提树也就更加蒙上了一种神圣的色彩。天台作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自然也适应于此树的生长,菩提子有草、木两种,而木本菩提唯天台山所特有,于是就有了“天台山菩提”的说法了。在传灯法师的《天台山方外志》上对于此树有如下的描述:“树如柿,花亦大同。未结蕊先乃别抽一叶,长指半许,阔两指,色白而光润;乃结蕊于叶下,日则覆子以蔽秽,夜则捧子以承露。秋社后取子为珠。十百中必有一二如罗汉者,谓之佛头。他处所产则无之。”灵溪也占了这份佛性,村中的这株古菩提树每年还是如期开花,秋日也是结果于树梢,菩提子光洁温润,中心天生一孔,绳线串过就成了一串佛珠了,如此纯洁的果子作为佛珠大概是最适合不过了的。</P>
<P>
<P> 灵溪村是衰老了,只有幽幽小巷内的那缕夕阳依旧照在残墙上,晃动着昨日繁华的影子。灵溪村是幽静得很了,只有台门前的老人向路人讲述旧时的故事。</P>
<P>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2>灵水桥见证了灵溪村昨日的一切。</FONT></P>
<P>
<P></P>
<P><FONT color=#0909f7></FONT></P>
<P><FONT color=#0909f7>村口的文昌阁消失了,龙山书院的门楼掩映于古樟的绿荫之下。</FONT></P>
<P></P>
<P><FONT color=#0909f7></FONT></P>
<P><FONT color=#0909f7> 现在的前街冷清得很了。</FONT></P>
<P><FONT color=#0909f7></FONT></P>
<P><FONT color=#0909f7>景聚楼那份大家之气保存至今。</FONT></P>
<P><FONT color=#0909f7></FONT></P>
<P><FONT color=#0909f7>
<P></FONT>
<P>
<P>
<P><FONT color=#0909f7>院内的那座惜纸亭静静地立于门后。</FONT></P><FONT color=#0909f7>
<P></FONT></P>
<P><FONT color=#0000ff></FONT></P>
<P><FONT color=#0000ff></FONT></P>
<P><FONT color=#0000ff>
<P></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1 8:50: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