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道中国和谐天下—首届新昌·中华茶道节将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4:1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以“茶道中国,和谐天下”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暨新昌·中华茶道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新昌县委书记何加顺透露,由新昌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本届茶道节将于今年秋季在浙江新昌举行,并倡议发起申请“茶道”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茶道之源在剡溪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作为茶文化中最精华的“茶道文化”却一直被误以为起源于日本,甚至韩国。为此,以陈放为代表的民间茶文化专家,联合中国国内众多茶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学、考古学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探讨,历时一年之久,终于探究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区域)这一创新性课题。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是山水的宠儿。《剡录》说茶是“水石之灵”,“剡茶声誉,唐已著”。故此,古之剡溪,即今之新昌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名茶圣地。

  新昌隶属浙江省绍兴市,其境内风光旖旎,胜景众多,这里有“江南敦煌”之称的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央视影视基地)、闻名古今的沃洲湖、天姥山等300多个自然和人文景观。对此,白居易有诗赞誉:“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目”。

  的确,由于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位置,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带气候,山高水长、云缭雾绕的环境使新昌成为了名茶诞生的“摇篮”。像大佛龙井、大佛玉龙、十九峰龙井、沃州龙井、天姥仙、罗坑山、天姥峰茶、望海云雾、新昌雪芽、安山碧玉等一大批名茶早已是享誉海内外。这里自古就是“贡茶之乡”。1995年,新昌还特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据了解,茶叶产业是新昌农业第一支柱产业,新昌现有茶园10万亩,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5%,更有10万茶农、茶商活跃于全国各地,为发展茶叶经济、弘扬茶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昌——中国茶道之源”

  十大理由
  “茶道”二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朴素的哲学奥秘,其形而下为茶,其形而上为道。故此,“茶道”既包含物质之“茶”,又暗含精神之“道”,成为“茶道之源”自然也必须是“茶之源”和“道之源”的结合体。一些人所谓的“茶道”源于日本,简直就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因为日本的茶叶最早引进于中国,其茶文化、茶艺业根源于中国,只是日本继承和表现出来的“茶道”文化比较完整而误导了许多人。

  茶道之源在中国,但为什么最终落脚点在古之剡溪,今之新昌呢?

  新昌具有极为久远的产茶历史

  有史料记载,新昌产茶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生产的剡茶已经名声在外。但从新昌出土的硅化木来推断,在1.5亿至3亿年前,新昌就已经是丛林茂密,这里有野生茶生长的历史可能比只有3000万陆地气候的西南地区更早。而且就在新昌附近的会稽山跨湖桥遗址中,出土了距今近8000年左右的茶树籽,这更强有力的佐证了剡溪流域也应该是茶叶的发源地。

  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

  从各种史料上探索发现,“茶道”二字的出现,以及茶道意境的完整描述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高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似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壅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在这里,从茶叶、茶具、泡茶、煮茶、茶饮方式、茶境、茶舞、茶道等方面,诗僧皎然已完整地勾画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与神韵,这里一饮乃养身,二饮乃养心,三饮达到体道悟道的境界,从茶道之源到饮茶修道、饮茶本道(饮茶即道)已系统地道出了茶道的真缔,比日本人使用“茶道”一词早了800多年。

  越中、剡溪是魏晋六朝文化之中心

  虽然皎然最早直接点出“茶道”,但是茶道的形成并不是源于唐朝,而要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时逢北方战乱,名不见经传的越中、剡溪却由于特殊的自然、文化环境使其成为了魏晋六朝的文化中心。而在此形成的“魏晋风骨”文化也成为了隋唐文明的源泉。

  首开“佛茶之风”先河

  新昌是“佛教中国化”的大本营。魏晋时期,以支遁(支道林)、竺道潜等为首的18高僧在剡中石城(新昌旧称)、沃州、兴善寺一带讲经传教,在此不仅开辟了江南佛教之事业,而且他们还煎茶品茗悟禅,清谈佛玄,探究佛理,开创般若修禅之“佛茶之风”。唐僧皎然一生追崇支遁般若佛宗,继承并发扬了“佛茶之道”,如此为其感悟茶之“道”、茶之“禅”的境界,并为最先提出“茶道”奠定了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陆羽、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茶道大家以及日本茶道的形成。

  首创“道茶文化”之气象

  新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道源深厚,道脉绵长。早在魏晋之时著名高道如葛洪、许迈、顾欢、褚伯玉、王羲之等来此炼丹修道,唐代上清派名道司马承祯、吴筠、贺知章、李白等也相继入剡寻经修道,道观遍布剡中,洞天福地亦有第十洞天、第十五、第十六、第六十福地,如此非比寻常。加上剡溪亦为著名茶叶种植基地,他们把道家的许多理念、精神与茶文化结合,开创了中国“道茶文化”之气象。

  “唐诗之路”的精华催生“儒学茶道”

  在唐朝时期,有号称苏李、沈宋、鲍谢、温李、元白、三俊、三绝、三罗、三包、四杰、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位著名诗人先后游学至浙东剡溪,期间留下了众多遗迹和不朽诗章,由此而走出了一条绝无仅有的“唐诗之路”。诗与茶是唐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并互为影响。据专家考证,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元慎、刘长卿、刘禹锡、陆羽、皎然、皇甫冉、罗隐、齐已、贯休、皮日休、陆龟蒙等许多著名诗人,他们对茶文化都有所探讨,亦留有茶诗名篇,白居易一人就有50首,可以说这里也是名副其实的“儒学茶道”、“儒茶文化”或“文士茶道”的发祥地。

  古越青瓷国之精品,为剡茗茶道至良器

  “好马配好鞍,好茶需好器”;“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所以要成为“茶道之源”还必需有良瓷茶器来支撑。

  有史考证,古越大地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全国瓷业中心。越窑从生产原始青瓷的商朝开始,经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了2000余年的陶瓷文明,历代享有盛誉。茶圣陆羽称,越州的瓷与剡溪的茶叶都为国之上品。

  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

  秀丽的山水才能孕育出上品的好茶,才能激荡茶人、文人的情怀。而沃州山、沃洲湖、天姥山、十九峰等剡溪上游的万千风光使千百文人墨客为之入迷、为之陶醉。当然也激发了亦佛亦道亦儒、亦诗亦茶的皎然、陆羽、李季兰,特别是皎然,他向来就推崇其先祖谢灵运在这儿开创的“山水文风”,由此这里的山山水水成为了茶道产生的“催化剂”和灵感之源。

  历史悠久、传承不断、内容丰富的民俗茶文化

  茶道的诞生,必然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氛围做基础,新昌的茶文化历史以及有关茶的民俗、民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这里的“六月霜茶”曾经有解救大禹将士中暑的动人传说,而且在如今的新昌方言中“药与茶”的发音也是不分的,大概这也是历史信息的孑遗。就连茶圣陆羽的名字,有传也由来于新昌方言“落雨”之说,这在佛教界的经文著作中早已形成定论。

  另外,在汉代的《神异记》中也有关于丹丘子发现瀑布仙茗的故事。东晋末刘敬叔所撰《异苑》载:剡县陈务妻“好茗饮”,常“以茶祭祀”。这不仅说明了在东晋时期(甚至更早),新昌就已经流行了“茶祭”;而且表明那时妇女都已经饮茶,如此可知魏晋时期这里已经形成了“全民饮茶之风”。除此,如今的新昌还保留有“茶宴”、“茶汤”、“茶礼”、“以茶供佛”、“以茶会友”、“茶祭”、“茶药”、“茶亭”等许许多多的历史悠久的礼仪、风俗。

  丰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诞生的精神土壤

  新昌不仅有一大洞天,三大福地,而且自古就是“神仙故事弥漫之地”,我国最古老的爱情神话故事“刘阮遇仙”——《刘阮入天台》就诞生于天姥山脚下。这个故事引来无数文人雅士来追寻探究,皎然祖先谢灵运开道寻仙,李白效谢探仙等故事给皎然、陆羽也会有启发。因为,正是由于他们孜孜不断对神仙境界的追求,才使长久积累的茶文化从量变顿悟提升到质变,由此诞生“茶道”。

  除了受神仙文化的影响,剡溪、沃州、天姥,不但是高僧、高道、诗人集结的地方,也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这儿集结有书法家、画家、诗人、散文家、道士、高僧、政治家、旅游家。由此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十八名士的道友之情;以支道林、竺道潜等为首的十八高僧佛缘之情;“唐诗之路”上的诗词之情;还有皎然和陆羽之间的师友情(皎然是茶圣陆羽著作《茶经》的导师和物质供给者)、陆羽与李季兰的传奇爱情等共同构筑了绵绵不断的道情、佛情、诗情、士情、友情、爱情、茶情……由此成为了“茶道”诞生的精神土壤。

  综上可知,山、水、瓷三位一体共同成就了剡溪名茶;儒、释、道融合贯通一起汇成了中华茶道。由此,在古之剡溪,今之新昌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新昌——中国茶道之源”之历史地位。

  迎接中华茶道节到来

  据悉,为迎接中华茶道节的到来,有关方面还将在新昌筹建:1.中华茶道园(包括选址于茶道祖山,修建茶道祖碑、茶道祖庭、茶道长廊、皎然草堂等);2.“世界茶博园”(建设多种名茶集中的绿色茶园,修建世界茶博园——茶道长廊等);3.恢复支遁“佛茶神风”、支遁墓、第一茶舍、第一茶亭;4.建设大唐茶坞、天姥茶炉;5.建立中国茶道村等。

  另外,在软件方面还将成立“新昌·中华茶道研究会”;组织并培训“大唐茶道”表演队;成立“茶哥、茶妹茶帮队”;邀请各方面专家设计和编排“采茶盛典仪式”、“采茶舞”;公开征集茶仙子(茶妹子)为“茶道中国·和行天下”活动形象代言人;征集并评选“采茶歌”、“茶诗”、“茶文”;还有利用国内外重大活动,组织各种茶道献礼活动;时机成熟后,还将倡导和发起申请“茶道”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沙发
发表于 2007-12-7 14:20:07 | 只看该作者
佩服新昌的创意!
即使没评下来
对新昌而言
已经赚足了眼球
这就是水平!
板凳
发表于 2007-12-7 14:25:16 | 只看该作者
不过话又说回来
有效事情不去做
永远没有可能
只要去做了
有些事情比偶们想象中的要简单的多
别的不说
就说顾家工艺
去年刚刚拿到杭州名牌
按惯例要先拿浙江名牌
但是公司没有墨守成规
直接申报中国名牌
今年9月份
照样拿到了中国名牌
还有
像国家免检的产品
一般人认为沙发这种手工生产为主的
比较困难
但是
顾家工艺还是去申报了
现在
也通过了审批
所以说
要去做,才会有出路!
地板
发表于 2007-12-8 06:16:34 | 只看该作者

比新昌有资格申请的地方多了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7年5月21日13:26)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茶道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茶道”,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他最后直接说到:“茶道是道教的化身”。日本茶道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

  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

  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

  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

  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5#
发表于 2007-12-8 11:16:14 | 只看该作者
天台看样子被新昌压着了,别说茶文化,就佛教文化也被压了,最近新昌获得浙江旅游的金名片,获得的理由就是 佛教文化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1:29:06 | 只看该作者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经济发达社会开明的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必然要领先于其他相对落后地区。
身边的例子太多了,只有地区经纪发展了,社会才会进步,自然文化建设会更上层楼。
看看杭州,多少有钱,就拿钱砸文化项目了。
7#
发表于 2007-12-9 12:52:5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一点也没味道。
天台么,我现在我懒得说。
要有大战略,大眼光,才能有大作为。
8#
发表于 2007-12-9 12:56:54 | 只看该作者
天台现在是出不起钱,有钱就好办事,开个发布会,搞个高层论坛,请些专家论证,都是简单子事。

比如 和合论坛,比你这茶道更有意思吧。
9#
发表于 2007-12-10 09:1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突然的自我 于 2007-12-8 11:16 发表
天台看样子被新昌压着了,别说茶文化,就佛教文化也被压了,最近新昌获得浙江旅游的金名片,获得的理由就是 佛教文化

天台的政府部门都给来看看了,中国的历史证明落后就得受压迫,天台的经济搞不上去说什么也没有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6 21:43 , Processed in 1.0586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