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01: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作者:王曙光 </P>
<P>
<FONT size=4>    对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最具亲和力、最有安全感、最自由的地方,是真正属于"我"的地方。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
    那么,什么是家庭环境?有的父母认为,父母的言行不就是家庭环境吗?其实不然,家庭环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总的来说,家庭中一切的人、事、物都可纳入家庭环境的范畴。一般来说,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家庭物质环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吃穿住行所需要的一切。家庭精神环境指孩子意识、思维、心理、情感等精神活动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要素,包括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以及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这些非物质的精神环境称为家庭氛围。
    家庭物质环境好,当然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但与家庭氛围相比,后者涵盖的范围和影响要大得多。要让孩子有"家"的感觉,并不在于家有多大,家有多富,而在于家里是否洋溢着一种人文的气息,父母的身上是否充满着这样的气息。
    更准确地说,家是氛围而非房屋。</FONT><FONT color=#0000ff><B>
</B></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ff><B>一、 给孩子爱的氛围 </B></FONT>
    要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普遍存在的缺陷的话,"爱的缺失"是一大问题。有不少家长瞪大了眼睛问:"我对孩子还不够爱吗?咱小时候得到了什么?"此话不假。问题在于,今天的家庭,宠爱、溺爱比比皆是,而理性的、科学的爱却很少。"会爱",应当成为家长补课的重要内容。
    孩子为什么喜欢过节?因为在节日里,他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你给他买礼物也好,让他玩也好,都是重视他的表现。而要准确地体现这种重视,关键在于家长必须理性地认识"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长有理由和责任每天给孩子营造节日的气氛。
    可惜在一年里,往往只有一天是属于孩子的。
    中国人现在经常听到"学习型社会"这个名词,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重视学习了,包括学着做家长。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培训班都以传授方法为主,而家长们也很欢迎这种"现开销"的学习,以为管用--孩子不肯吃饭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不讨人喜欢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有可以套用的解决的方法。但是,家长们却忽视了一点:没有方法是不行的,只模仿方法也是万万不行的!
    中国有太多的家庭只是从形式上组合而成,缺乏未成年人最需要的家庭内涵--家是一个爱的整体。
    我们的家长需要从"爱的整体"去认识家的意义。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让他感受人格上的重视,享受有原则的爱。如果要判断一个家庭是否对孩子合适,就看是否给足了孩子合适的爱。
    拥有爱心和平和之心。
    说到爱心,有一条新闻让我震惊:一条小狗在大街上被撞伤了,另一条素不相识的狗居然不顾车来车往,守卫在受伤的狗身边,一直到有人把受伤的狗送到医院,这条狗还跟到了医院。在人情渐冷的今天,尤其需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爱心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在家庭中,既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爱心的熏陶,也需要把爱心与科学结合,关注地球的资源、环境,让孩子从小就怀有博大之心。要让孩子拥有爱心,需要家长自己充满爱,对孩子一如既往地爱,并且,让孩子学会传播和分享爱。有些家庭,父母自己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孩子耳濡目染,他怎能充满爱心呢?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爱得无原则,爱得自私,这种爱的结果,不会结出美好的心灵之果,相反,只会酿成今后的苦果。
    说到平和,这是目前极难得的一种心态。我以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在因竞争导致的焦虑、浮躁的状态下,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太功利的目标衡量自己的行为,宠辱不惊,低调做人,高效做事,是今日家庭非常需要的一种文化氛围。
    在此,我引用一位家长的描述:北欧的小学不鼓励学生之间彼此竞争,而更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主要看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是不是比以往有所进步;家长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量,有着很理性的看法,认为这种数量比较毫无意义,学生时代的成绩也并不能构成判断其未来品质与能力的依据。学校里,培养学生仁爱之心、善良之情怀、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亲自动手操作的生活本领,要有应对类似地震、失火等灾害的能力等,这些内容远胜于对学习和考试成绩本身的考量。此等平和氛围,是否是我们今天之急需?
    在平和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能释放心理压力,从容地面对学习和做人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稳步走出人生之路,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
    形成爱的合力。
    家庭中,爱的合力源于父母双方教育理念的一致。有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父亲有父亲的理念,母亲有母亲的理念。这种分歧导致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母间经常出现争执。比如,孩子究竟读文科好还是读理科好?父亲说让孩子接自己的班,当工程师,当然是读理科;母亲说孩子对数理化不太有兴趣,作文倒写得不错,不如读文科有出息。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家里针锋相对,不欢相伴,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可见,没有理念不行,理念不统一也不行。
    有时,我碰到找我做裁判的家长,在激烈争执的父母旁边,还有一脸茫然的孩子。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让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而是不要让孩子介入到这样的争论当中。因为,无论谁"取胜",可能都不是孩子自己的需要和选择。
    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妈妈不要"吵架",这更重要。
    有什么方法解决理念上的不一致呢?
    理念本身需要商量。两种本身都不错的理念,需要商量什么时候、如何用在孩子身上。如果意见不统一,可以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来做判断,比如孩子对数理化已经有兴趣了,并且学习效果也不错,那么争论也就不需要了--完全可以让孩子产生"像爸爸那样当工程师"的愿望。如果孩子确实对数理化没有兴趣,或者还没有到感兴趣的阶段,经过适当的引导后也没有太大作用,那就不妨再等一等,千万不要急着在文理之间选择--不是工程师就是作家……
    未成年人在学习上会有阶段性表现,阶段只是暂时的,孩子身上的阶段性差异是正常的现象。家长通过对孩子的进一步观察,一定能求得理念上的统一,因为这时的你掌握了认识孩子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专家的传授更符合实际。
</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ff><B>二、 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氛围
    </B></FONT>未成年人的学习特别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家庭的学习氛围是他最直接的"染缸"。父母如果以学习为负担,千方百计为这样的"减负"寻找借口,"今朝有酒今朝醉",你还指望你的孩子日后学有所成吗?
    我敬重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被称为"日本发展心理学第一人"的藤永保先生这样告诫父母:把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有无归咎于教师之前,首先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给孩子带来最大影响的成人究竟是谁?"对孩子来说,他最亲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榜样的人,归根结底还是父母,特别是母亲。所以,在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或者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看到每年高考甚至中考前,那么多家长给孩子"进补"(从增强营养到家教辅导,甚至有家长请了五个家教老师围着孩子转),我就想,家长的好学和会学比其他因素都重要。对孩子来说,真正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就看你想不想承担。
    家庭是行为养成的学校。
    家长既好学又会学,成为"学习型家长",是保证孩子拥有良好素质的重要因素。我曾经在给家长讲课时说过,"成人的一切行为对儿童来说,都是教育的说明书"。那么,家庭教育的教科书有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大部分内容来自于家庭环境。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庭环境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价值判断、亲和指数以及学习指向。也许有人会补充很多其他因素,但我以为上面这些形成了基本的家庭环境。当然,它包括了科学知识。
    在今天,很少有家长会有意识地系统地构建家庭教育的教科书,相反,多半是零散的自由行为,想到了就自己学一学,对孩子抓一抓,缺乏系统性。在中西方的教育比较中,"系统缺乏"是我们的一大弱项。即使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家庭,今天也面临着"传统的家规家教早已不见踪影,现代的教育不知何谓真谛"的困惑。由此,希望真正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都来编一编自己的教材,这既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成人成长的需要。家庭教育不是把学校教育搬回家来,不是把老师请回家来辅导功课,而是把家庭变为学校,一所行为养成的学校。
    把孩子当学习伙伴。
    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包括自己家里,我们也可以把孩子当成学习伙伴来看待。以前的家长经常把学习当成孩子的任务,他们习惯于布置任务、检查孩子的学习。而今天,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建立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是求得共同语言、增长知识、形成兴趣、保持进步的基本手段。在一个家庭,学习也是稳定幸福的要素之一。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学习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所有人都面临着信息的更迭,很多东西很快就会落后。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知识结构,家长也许该向孩子学习很多。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需要提醒的是,学习伙伴更注重关系的建立,而不是在学习的量上有多大的负担,正如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出的: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是人类对自身发展问题的研究。联系到一种新型家庭关系的产生,我们有理由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而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B><FONT color=#0000ff>三、 为孩子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FONT></B>
    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一旦从心理上占有了孩子,就会在行动中要求孩子围着大人的指挥棒转,包办孩子的一切。如此,造成孩子对大人的依附性太强,成为"长不大的一代"。而这一切,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反映出严重的后果。
    "小鬼当家",培养孩子独立性。
    孩子普遍表现出心理、人格、能力上的独立性欠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谓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成年人今后要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学会独立。资料表明,有66.89%的杰出青年在童年时代就非常喜欢自己独立做事情。而据专家调查,今天的孩子有20.4%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容易依赖别人";28%的孩子"很少帮助家长干活";15.1%的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缺乏独立性,是因为家长这把"保护伞"实在太大了。家长的保护伞一方面是今天优越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则是错位的"爱心情结"。参加高考的学生,其准考证不是经家长几次三番检查后放在最保险的地方,就是由老师统一保管,进考场时统一发放,以免丢失。其他如钢笔、铅笔、手表,也是家长全部包办。在走向大学之前,连这点能力都不具备,谈何成人?
    为此,我多次提出让未成年人尝试"小鬼当家",让他们从生活自理开始,学会拥有自己。孩子的劳动锻炼越多,其独立性也越强。家务中的"务",何尝不是一门课?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还需要独立思考、分析,经受挫折,才能收获成功。可惜的是,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时间应当全部用在学习上,而他们认为的学习,竟是"做作业"!
    孩子既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又是功课的奴隶。没有自由,何来独立?而没有独立,又何来自由?
    以上两项的缺失,使得孩子永远长不大。
    宁可缺钱,不可缺平等交流。
    我观察过许多有主见、心智良好、比较成熟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几乎都与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关。在家里,他们年龄虽小,但具有独立的地位,能对各种家庭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家长也非常注意营造平等的氛围,即使孩子很小,对有些问题还不足以正确判断,但父母还是让孩子发表意见,让他产生表达的欲望。我觉得,这样的家长深谙了家庭教育的真谛。
    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鲍姆琳特提出了三种父母抚养方式: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的父母觉得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的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专制型的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容易的,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专制型,家长非常有尊严和权威。而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以为应当在权威性中,加大"威"的比重,减轻"权"的分量。家长成为孩子心目中有威信的朋友,这是最重要的。也可以在宽容型中,加上有意识的导向--始终不忘架起沟通的桥梁并且把握方向。
    在沟通中,要注意保持足够的时间。沟通是平等交流的基础,是基本手段,如果连时间都不能保证,很难想像平等交流如何产生。不少孩子犯错误,其原因就是与父母缺乏必要的沟通。父母因为忙或者对孩子不够关心,造成孩子心理闭锁,既无法感受家庭的亲情温暖,又无法进行困惑告知,由此走上歧路。"我渴望交流,我渴望爱!"这是一个走进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孩子发出的心声。
    有钱而没有"闲"(时间)的家长对孩子来说,会形同路人。
    在家庭中,一旦平等交流成为习惯,你就能收获比金钱更有价值的财富--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有主见的孩子,并且,全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些的得到,不需要钱,仅仅付出你们的时间和真诚就可以了。</FONT> </P>
<P align=left><FONT size=4>     <B>主题备忘</B>
    ·"会爱",应当成为父母补课的重要内容。
    ·多让"小鬼当家",这是教科书以外最重要的教学。
    ·平和的家庭气氛是社会过度竞争最有效的减压阀。
    ·父母的兴趣爱好、行为、价值判断、亲和指数、学习指向是构成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
    ·学习关系是新型家庭关系的重要基础。
    ·没有自由,何来独立?没有独立,又何来自由--孩子长不大的根由。
    ·在家庭生活中,宁可缺钱,不可缺平等交流。
    ·让孩子及时进行"困惑告知"。
    ·有钱而无时间的家长对孩子来说,会形同路人。</FONT></P>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01:45: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对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最具亲和力、最有安全感、最自由的地方,是真正属于"我"的地方。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5 01:20 , Processed in 1.0651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