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的民间艺术能成为旅游资源吗?
在当今旅游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今天,关于天台的民间文化与旅游结合这一话题,也越来热闹起来。把当地的民间文化纳入旅游的行列,在全国各地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长江三峡游中可以听一听老汉来一曲船工号子;在陕北北窑洞前看一看安塞腰鼓在欢快地擂响;在美丽的丽江古城里欣赏一眼“纳西古乐”表演……
天台的民间文化可谓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2005年,我县的"济公传说"和"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全国首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其中“寒山拾得传说”、“天台玻璃雕刻”等四项列入了第二批省级名录;“天台玻璃雕刻”正在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3项,列入县级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的27项。在2006年的全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共普查出240项,列台州各县市前茅。作为一个山区小县,有如此之多的文化遗产,是相当惊人的。
天台县的民间文化,大都是原生态的,在流传的千百年间,已经打上天台烙印。它们在村里、乡里、县里有重大喜庆活动时才“抛头露面”一回,除了一些手工技艺(如“干漆夹苎”、“玻璃雕刻”)之外,那些具有独特魅力的表演性的民间文化,几乎没有与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目前的情况看,天台的民间文化与天台的旅游可以说是两条道上跑的车,各奔各的路,这里有天台的自然景观特别突出的原因,也有重视不够的原因。我们清楚地看到,天台的旅游还基本停留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局面,旅游的外延没有彻底打开,给游客参与的内容太单一,从而导致“回头客”不多、在天台山滞留的时间不长的遗憾,因此,把天台的民间文化纳入旅游的洪流已迫在眉睫。
要使天台的民间文化纳入旅游的行列,首先要看清我们的优势,我们的长处,民间的文化也不是都能转化为旅游的资源,有的还需打造,有的要推陈出新。其次,天台的“乡村游”、“农家乐”正越来越爱到人们的青睐,也为天台民间文化的挖掘、创新,融入到旅游的怀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乡村游”、“农家乐”的自然景观相对不是特别重要,更多的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感受当地的田园风光,而民间文化是一个地方老百姓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到一个地方感受这一方人们的生活情趣,也是应允了游客的心理需求。游客来到这里,不仅仅只是吃几只土鸡、尝几口新鲜蔬菜,同时还有精神享受,在村里的晒场,可以表演我们的舞马、大鱼船、舞龙、舞狮子、武术、车灯、十八锣、三盘铳,唱唱我们的道情、打莲厢、莲子行、花鼓,游客们也一定能在这土得掉渣的歌舞里,享受到在别的地方享受不到的乐趣。因此我们要支持发展“农家乐”的村子,积极推出自己的民间文化,参与到旅游中来。从客观上讲,旅游为民间文化开辟了一条生路,而民间文化也能为旅游摇旗呐喊,为旅游的更上一层楼推波助澜。
把民间文化纳入旅游,不仅丰富当地旅游的内涵,增加旅游项目,还能加深游客对当地民土人情、文化习俗的了解,更深层次地提示本地的文化魅力;其次,能延长游客在本地的旅游的进程,滞留更多的时间,带动与旅游相关的经济(如交通、住宿、购物等)的繁荣与发展;第三是文化旅游与自然景观的旅游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互相和谐地发展,使旅客在游自然景观的同时,触摸一下天台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7-9-20 13: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