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有一座地藏寺,供奉地藏菩萨,称之九华地藏寺。而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的山巅有一座寺院,叫天台寺。两座寺院并没什么特别的关联,只是都供奉地藏菩萨,始建天台山地藏寺的高僧来自于九华山。
对于天台人来说,地藏寺是十分的偏远,到过的人不多。它居天台最西北的顶端,濒临新昌县,隶属白鹤镇,可是距镇点白鹤殿也有30多里。在寺东北的山冈立有一座石碑,这是台州与绍兴的界碑。
一
从松关岭驱车上来,路一直在山巅盘旋,眺望远方,一道道山峰,在云中若隐若现,一直到天边。近处的山上是规则不一梯田,秋后的田里显得很整洁,只有稻垛。在林中隐现的村舍里,远远地只听到几声狗叫,道旁的坑沟,泉水流潺。
作为天台山的古刹,地藏寺却鲜为人知。在天台山历代的史志中,只有清代齐召南的《天台山方外志要》中才出现关于地藏寺的文字。“地藏寺,县西北七十里腾空岭上。乾隆间,僧佩先结茅施茶接众,首创大殿。今僧慧修继之。苦志营建,遂成丛席”,此后编撰的《天台县志》记载:“地藏寺,传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将地藏寺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二百多年。
地藏寺的东边是一湾水塘,水很丰盈,一亩有余,这就是放生池。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这么大的一口水塘,今人惊叹。相传,当年也就是因为这一湾水塘,才有了如今的地藏寺。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冬天,雪下的很大。九华山的一位高僧领着弟子,戴着笠帽,身披僧袍,拄着拐杖,在茫茫的雪天一路向东。他要在天台山建一座供奉地藏菩萨的寺院。师徒们深一脚下浅一脚,在白雪皑皑的山涧跋涉着。当他们翻过山冈,呈现在眼前的是三面环山的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口水塘,如同一轮明月镶嵌在山林间水面上不仅没有结冰,竟然冉着雾气。而此时,风也和缓,雪花也稀少,薄薄的雾气在苍翠的林间无言地飘浮着。法师环顾四周,池塘边的山岩,如是两只守护的坐狮。对面的山冈如是一条卧龙,东边的山峦层层叠嶂,不禁对天长叹:“好一块风水宝地”,柱杖用力往地上一蹬,兴奋地对弟子说:“就在这里吧!”。这就是今天的地藏寺。
地藏寺外矗立起一座石牌坊,两边刻有对联:“天性不忍慈心宽厚如大地,台山有幸法缘邃密是秘藏”,这是一副藏头藏尾联,头二字是“天台”,后二字是“地藏”,也向世人昭示地藏寺的渊源,也成为天台山惟一的在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地藏菩萨的寺院。
地藏菩萨,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受世人敬仰。在《地藏十轮经》中以“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称其名为地藏。因该菩萨“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豪言,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本愿经》又说,释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为幽冥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地藏寺的山门的圆拱门马头墙,与天台山其它的寺院山门建筑迥然不同,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样式,也许是想通过山门的建筑昭然这座寺院与九华山的渊源。数百年来,寺院屡经兴衰,可山门依旧保持始初的模样。
二
地藏寺前有一条石铺的古道,如今稀有人走,道旁草深树茂。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4月18日午后,大旅行家徐霞客翻过万年寺后的山岭,至腾空山,过牛牯岭,就是踏着这条古道,出天台,入新昌,结束了他在天台山的旅程。只是在他的游记中,对道旁的这座寺院只字未提。或许当时的地藏寺十分的简朴,简朴得与普通的山野农家没什么差别。
明末,曾东渡日本传法的佛教黄檗宗第七代弟子释道宗来到地藏寺,留下了一首为《地藏寺》:“漫夸九子占池阳,尽许山中挂隐囊。十笏地如蜂聚蜜,一瓢水似蔗流浆。云眠大壑机犹活,鸟近宵钟性亦良。今日阇黎新拄杖,兼将六字压诸方。”诗中尽藏禅锋,可是对地藏寺的景观却没有描述。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89年农历二月廿二日的午后,天还有些寒冷,民国著名的居士高鹤年在万年寺用过斋,便向地藏寺而来,翻过万年寺后的山峰,天地豁然开朗,山径几乎是在山巅上延伸,四周群峰低卧,远处可望天边。终于,一座黄墙黑瓦的小寺庙立于一湾池塘边,平静的水面倒影着寺院的围墙,在寺外菜地里做活的僧人,见山门外有来人,立刻放下锄头,上前迎了上去。寒暄几句后,僧人请高鹤年进寺。高鹤年摘下笠帽,在门外草垛蹲掉鞋上的泥巴,然后进寺。
在高鹤年的眼中,与其说是寺院,不如说是一座四合院。山门直对是大殿,两边是斋堂和寮房,高鹤年进了大殿,在地藏菩萨前燃上一支香,僧人轻轻地敲了铜磬。拜完菩萨,僧人引他进斋堂,端上一碗刚泡的茶水。
午后的阳光透进小窗,高鹤年仔细打量着斋堂,也就是是农家的灶堂,墙角堆着蕃莳,也许这就是寺僧过冬的食粮。寺僧说,地藏寺居山高路偏,只有菩萨寿日或斋日,才有香客上来,寺外有地,自已种点,生活也能过得去。
高鹤年问,去清凉寺还有多少路?僧人答,从山冈翻过去十五里就是。你从万年寺过来也是十五里,地藏寺居中。寺前这条石径,是古代的驿道,上山不足百米就是牛牯岭,就是新昌县的地界。
眼见天色不早,高鹤年起身,合十告辞,僧人将他送至山冈。
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藏寺守僧有两位,法名释定足、释慎益。那时,各地纷纷重修寺院,他们也为地藏寺的寺钟化缘到一笔钱,钱款不多,只能制作一座铁铸的钟。在江西省宁都县青塘一家生产农具的厂,他们订制了这座寺钟。当时地藏寺不通公路,离地藏寺最近的公路站点,也就是新昌县的横渡桥。而从横渡桥到地藏寺也要30多里,而且全是山路,只能雇人扛。
这是一次令人至今想起都十分震撼的历程。公元1987年正月的一天。天刚放亮,几位壮汉抬着寺钟,跟着释定足、释慎益从横渡桥上路了。太阳出来了,在崇山峻岭的的小径上,几位壮汉抬着铁钟,跟着两位僧人,汗流浃背。遇陡峭的台阶,只得前拖后推,太阳渐渐从东方移到西边,他们还在抬着,到达地藏寺时,天已黑尽。如今这座高80公分、直径60公分的铁钟,仍静静立在寺内的地藏殿内。钟外镌刻着:“闻钟声,烦恼轻;愿藏佛,度众生。”这是地藏寺的释定足、释慎益在佛历2530年,完成的一项壮举。当钟声在山间回荡时,也预示着地藏寺重兴的开始。
此后,地藏寺有一名老僧,法名释悟其。上世纪末,有一位尼姑来到地藏寺,法名释云君,继为住持。她是缙云人,在当地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太。为了延续地藏寺的法脉,她甘心来到偏远的山上小寺,不想这一守,就是漫长的十六年。
2005年秋,尼姑释月祥来到天台的白鹤镇,她要去的地方就是地藏寺,遵照云君师太信中的嘱托,她在镇上买了一副床架,乘车到了塘头殿,下了车就是走山路,对于身材不高的而又挑着床架的释月祥来说,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行程。陡峭的石阶碰撞着床架,几次连床架带人掀翻在地。到达地藏寺时,她久久坐在凳子上,不住地捶着两条腿。
地藏殿由于连年失修,殿顶漏雨,殿柱的牛腿布满虫蛀。释月祥决定整修地藏殿。她四处奔波,在众善信徒帮助下,2007年初夏,地藏殿焕然一新,也迎来了它落成后的第一堂法会。释月祥想以法会的形式,以示庆贺。这天一大早,山门外突然来了几位僧人,月祥赶紧出来迎接。几位僧人自称来自九华山无相寺,其中一位身材消瘦、戴着眼镜的僧人,就是九华山无相寺住持释果富。月祥有些惊讶,举办落成法会,她并没有邀请九华山的高僧,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释果富告诉她,半月前,地藏菩萨就托梦给他,说天台山地藏寺将要重光,故不请自来贺喜。众人一听,欣喜万分,忙入殿礼拜。
随后,月祥又重建山门、天王殿,两边建起二层厢房。寺外建石牌坊,整修放生池,并从村民赎回田地,自己耕种。每年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寿日,农历六月、七月,地藏寺都要举办一堂冥阳两利水陆普度大斋法会。四方赶来信众有数百人,夜晚经声阵阵,地藏殿内灯火闪烁。
这日是初一,地藏寺的居士们早早地将斋食供在地藏殿,殿内莲花座上的的地藏菩萨手持禅印,慈祥的俯视着,两边供奉的是十殿阎王。四方赶来礼拜的信士们,点香燃烛。寺外的放生池,碧波微澜,这座神奇的水塘,承载着一座古寺的过去,也将延续着古寺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