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7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山古刹散记寒岩寺,数声残磬度溪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5: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5-1-21 08:11 编辑

寒岩寺,数声残磬度溪风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的四月初六清早,徐霞客在明岩寺用完斋,开始了他在天台的第五天行程。他要去的地方是寒岩,与许多来天台山游览的文人一样,去寒岩洞,或是寒岩寺,都是因为内心的寒山情结。一丛从桃花在村舍间映亮,燕子在麦地上掠过,风中荡漾着一丝丝暖意,裹含着浓浓的草青味。这位大旅行家在这样一幅田园风光中,沿着十里铁甲龙脚下小径,匆匆向寒岩寺赶去。
       如果时光倒回到1400年前,在寒岩山脚会遇见这样一个人。他头戴桦皮帽,脚踏大木屐,似疯似颠,且笑且歌。夜晚在山上的洞中禅坐,白日里在山林中徜徉,时而仰天大笑,时而念念有词,有人在树干上、岩石上发现他写的诗句,朗朗上口,禅意无穷,便抄了下来。这位奇人不知其姓名,称他“寒山子”。唐朝,是一个诗歌如潮的岁月,诗人多不胜数,可是,如寒山子这样作诗的却是例外。他禅意深远的白话诗,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自然他的隐居地以及那座与他有关的寺院,也一次次触及文人们的雅兴。
       中午,在寒岩寺用过斋。徐霞客上了始丰溪边的竹排,他回眸山坡上的那座黄色的大殿,渐渐地远去了。
       寒岩山上的寒岩洞,是诗人寒山子的隐居地。公元七世纪初,正是盛唐初期,在离长安城不远渭河岸边,一位出身于官宦人家的学子,屡试不第,后便辗转到天台的寒岩山,选择了脱离红尘的神秘而奇特的隐居生活。“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这是寒山子的《寒山闲居》诗句。
       尽管后人称他为诗僧,可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人。他衣衫不整,柱着拐杖,见人就笑,其乐无比。身背着竹筒。他与佛的结缘,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清寺寺僧拾得,寒山与拾得一见如故,志趣相投,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言语。拾得将寺内剩下的饭菜装入竹筒,等寒山来给他带回去。拾得的师父是丰干,一日,他被请去给台州刺史闾丘胤治头痛病时说了一句:“国清寺去就有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就怕你见之不识。”刺史打听僧众,才知道文殊就是寒山,普贤就是拾得,而丰干就是弥勒。后人将这三位尊为菩萨的再世。宋代时起,国清寺里开始建三贤祠,供奉寒山、丰干、拾得。《国清寺志》中将寒山写进“历代名僧”之中。菩萨的再世,与僧人为友,而后又大寺院里被供奉,列入寺志,这一切都将寒山推入僧人的行列。上世纪六十年代,寒山子的诗竟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被嬉皮士奉为偶像,其诗在欧洲风靡一时。
        寒岩洞前的这座寺院最初并不叫寒岩寺。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前907年,寺院落成,初名崇福寺。周显得年间,吴越皇宫的后宫里,有一位美丽的宫女,姓孙,当时的身份是昭仪。这位才华横溢的绝色佳人,十分喜爱寒山子的诗,出于对寒山子的敬仰和崇拜,她将自已所有的积蓄,托人带给寺僧重修寺院。寺僧为表达对孙昭仪的功德敬仰,寺成后,改名圣寿寺。不久,吴越国被大宋所灭,这位孙昭仪也就没有了下落。可在翠竹围涌的圣寿寺却依然安祥平静,梵呗声穿过大殿,与寺后的瀑布交相呼应。
         元代,寺后崖壁上垂下一道瀑布,县城一位文人曹文晦来到之时,正是夕阳西下,瀑布间隐约现出一道彩虹。于是他作了一首“寒岩夕照”的诗:“岩户阴森隔万松,暮云卷尽寺林空。天边渐蚀千峰紫,木杪犹余一缕红。两个归僧开竹院,数声残磬度溪风。凭谁唤起寒山子,共看回光入梵宫。”就此,“寒岩夕照”列入天台八大景之一。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圣寿寺又一次改名,叫“福善寺”。二百年后,在宋《嘉定赤城志》中记载,福善寺有田838亩,有地133亩,有山2799亩,这些数字,可以想象得出,当时这座寺院的富庶。至于正式改为寒岩寺,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最早也是宋嘉定以后的事了。
         关于寒岩寺,清代齐召南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要》有这样一段描述:“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耸秀,水流乱石间,锵如环佩。院宇周匝,并置岩下,窗扉轩户,开阖于烟云紫翠中”。
       明崇祯七年,临海城里的陈函辉得中进士,任靖江县令。因为母亲在怀着他的时候就梦见寒山子,故号小寒山子。他寄情诗情,与大旅行家徐霞客结为终生“石友”。一日,他来到寒岩寺,写下一首《寒岩寺》的诗:“寒山古洞寒山游,今日寒山认得否?就以旧身来旧地,孤臣归去白云留。”
       民国六年,公元1917秋的一个午后,一位身着夹衫、脸庞微胖,蓄着八字胡的中年男人,从张家桐村外的小径,朝寒岩寺赶去。而这位男人就是被《旅行杂志》誉为“中国近代第一旅行家”的蒋叔南。
       眼前山峰直立,气势非凡,终于,黄墙黑瓦的寺院出现在山坡上,山脚有一座小石桥,桥头立一碑,上面写着书‘大界相’三大字。走进山门,寺僧在殿前翻晒谷子,对于这位旅行家的到来,并没表示出特别的热情。蒋叔南看了大殿,上了台阶,来到殿后寒岩洞,洞很宽敞,象一只扁葫芦,地上显得有些潮湿。阳光透射进来,一股暖意弥漫在四周。寺僧走进洞来,在洞角的寒山像前供上一支香。
        在寺僧的引领下,蒋叔南终于在洞壁寻到“寒岩洞天”、“清凉”摩崖,兴奋之余,又打问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潜真洞”三字洞,寺僧一脸的茫然,不甘心的蒋叔南又在洞里寻觅了一遍,可还是无望。
洞口的一块大巨石,蒋叔南想,这就是当年寒山、拾得坐过的宴坐石吧?于是他盘腿而席。洞前不远是一座村庄,鸡犬相闻,绿树掩映,四周是棋盘一般的田畴。
        蒋叔南在寒岩洞前看到的村庄,叫岩前村,百来户人家,以居寒岩洞前而得名。村民皆姓叶,两百年前,从黄水村迁徙至此,村中有一座叶氏宗祠。年年岁岁,伴随着寒岩寺的晨钟暮鼓,村子显得很安逸。
       可令村民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座寺院却在自己眼前消失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寒岩寺里,只有一名僧人,法名“贤宏”,其余都是信士,当地人称他们为“吃素人”。
       当时寒岩寺有山门、大殿,还有五间厢房,寺后的寒岩洞是信士的寮房,女信士居上洞,男信士居下洞。信女“叶凤”是寺内的主持。面对寺外风起云涌的土地改革运动,寺僧与信士都有些茫然,但他们仍旧静心做课修行。一天午后,几位干部模样的人突然来到寒岩寺,将住持叶凤带走了,至于犯了什么大罪,大家都不清楚。寺里的信士也全都叫到一间厢房,一一询问来自那里?何时来寺?在寺里都做些什么?随后,信士开始遣散,他们有的来自新昌、临海,有的是本县的,大都回自己的家乡,最后只有王荷英、徐有秋二人,来自临海,却不愿回老家,最后在岩前村落了脚,成了当地的村民。其实在二人心里,都暗暗存着一个再回寒岩寺的心愿。
        寒岩寺的大殿的诵经声停了,钟鼓声息了。数年后,叶凤回到寒岩寺时,山门大开,大殿空空荡荡,上山做活的村民,进大殿歇脚,说一些笑话,权当成一座路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寒山子的诗远渡重洋,风靡本时,大西洋彼岸掀起了一股热潮,寒山子被嬉皮士尊为鼻祖。可是寒山子的隐居的寒岩山,依然平静,矗立在寒岩洞前的大殿和厢房,孤寂一片。
        1968年夏,“文革”进行得正酣。一天,龙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的干部,押着一帮“四类分子”来到寒岩寺,接着,就是连着几日的拆大殿,每日,岩前的村民都会听到沉重拆毁声,寒岩洞前扬起一团团的尘埃。
      拆下的大殿柱运回了公社,因为殿柱是樟树,后来全做了樟木箱,公社的干部每人都有这样的樟木箱。岩前村村民则将“大雄宝殿”的匾额、还有两块殿柱上缕雕的门神像,抬回了村,存放在祠堂里。
        殿匾反过来搁在四尺凳上,孩子们将它充当乒乓球桌。两块一人多高的门神像搁在祠堂里,许多时候无人问津。一日,村里有一后生将其中的一块搬去做了婚床。又过了一段时间,另一块也不知去向。那时,岩前村里的广播每天中午播放雄壮的革命歌曲。曾在寒岩寺里修行的王荷英站在村前的坡地上,望着倒下的大殿,久久无言。
        许多年以后,背已偻佝的黄荷英面对众人,常说的两句是“三十六岁”、 “五十一岁”,大家知道一个是她离开寒岩寺的时候,再就是寒岩寺大殿拆毁的年份。
        寒岩寺的厄运没有罢休。1970年,始丰溪岸的祥明公社组织人员,来到寒岩洞前,拆了寒岩寺的五间厢房,至此,寒岩洞前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寒岩寺,彻底毁了。
         1973年,国清寺、真觉寺开始整修。而寒岩寺修复却是十年以后。 1983年,北面的明岩洞,已经有僧人在洞中搭起了大殿,香火重燃,洞前立起了寒山大士塔。
         一天,一位操着临海口音的老太太来到寒岩,对众人说,想化缘修复寒岩寺,可当时的寺址,已经是一片茂盛的庄稼地。大家对她的话并在意。随后的时间,她都在外奔波,偶尔来到寒岩村,可是她并不向村里人募资,只是说,到时候,建房要做活时,请大家过来帮忙,做点功德。村里人也不知她姓甚名甚,都叫她“八梅”。
        半年后,八梅带着化缘来的钱,到来岩前村,叫人去帮忙做活,村里人将砖、沙子、水泥等挑抬上去。在寒岩洞的上洞建起了几间厢房,供起佛像,香火重兴,寒岩洞又响起了诵经声。村里的王荷英,也常去寒岩寺,兴致勃勃,不自觉地她把这里当成了娘家。此后,人们把这座建在寒岩洞上洞的二层砖房,称为寒岩寺,一直有僧人和居士相守。
       几年后的一个深秋,天下着小雨。王荷英象往常一样,撑着雨伞,挎着一篮新挖的番莳,去了寒岩洞。往日这个时候,远远地都能听到木鱼声、诵经声,可是这天却出奇的宁静。她加快了脚步。当她推开门,只见八梅已经没了气息,脸上却是一片安祥,佛前的红烛早已燃尽,锅里还有一碗剩下的米饭。岩前村村民将这位做善事的信士安葬了。
       许多人都会将“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的寒山寺,认作与寒山子有什么瓜葛,而寒山寺也不推就这天大的好事,索性就说是寒山子由天台寒岩山来此住持,而得寺名。而真正与寒山子相联系的寒岩寺,却还是一片寂寞。“相对无言尽,青山惜夜阑”(宋洪适《宿寒岩》诗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12 街币 +100 魅力 +1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五哥 + 10 + 5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5-1-20 17:20:43 | 只看该作者
又来一篇,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0 23:28:26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又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再配上画面,就是精彩的电视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1 14:35:46 | 只看该作者
孙老师大作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22 13:04:4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28 13:35:49 | 只看该作者
寒山隐天台,是适得其所。居士再造寒岩寺,亦是适得其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6 16:17 , Processed in 1.0985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