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14-6-13 12:12 编辑
陈艳敏的新书《书与城》(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收录关于读《北漂者心声》的书评 衷心感谢没有谋面的陈艳敏先生对本书的大力推荐。
光明日报对此书的书评 网址
[im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5UQ[BL(6~BS2JV6W}N6[%S.png[/img]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6/09/nw.D110000gmrb_20140609_1-15.htm
与《北漂者心声》有关的文字摘录
《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作为“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分为“书与城”“城与我”两辑。第一辑萃取了众多现当代知名作家羁旅作品中的精华,集中展示名作中的城色;第二辑则是通过作者穿梭于多个城市的亲身感受,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人文景致和文化内涵。
对于家和城,陈艳敏有着更深的依恋,内心的柔软也投射于这本边读、边游、边写的书中。成长在黄河边,奋斗于京城,行走在大江南北,使她的生命中更多了一些关于城市的记忆和遐想。时而感伤,时而新奇,或想念或探索的心情在《书与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读到胡明刚等的《北漂者心声》时,她这样写下自己的感受:“客居,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感情,是生命中昨日与今日无法割舍的联系。一个城市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城市本身,而是和这个城市里许许多多美好的人和事,以及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是这些,构成生命鲜活的内容和意义……生命的内容和意义,亦不是一个城市能够轻易取代的,无论这个城市多么繁华。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然的标尺,指引着我们,不时地回到心灵栖居的地方。” 本套书的介绍 “书文化”系列丛书主要从人、城、生活、艺术等角度全面展示了书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好书对人类的精神滋养:《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传承,展示经典对于人生的恒久魅力,以及灌注于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光辉;《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通过萃取众多作者羁旅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山川景致和人文内涵;《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通过对烹茶煮饭、莳花弄草等生活类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讲述居家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向读者呈现浓郁的生活之美、情趣之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艺术氛围与境界。丛书集纳了作者近二十年的读书评论和阅读感悟,并配以作者本人的国画写意小品,图文并茂。作者长于从众多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又自觉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区别开来,更注重捕捉书中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加以优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在的心得与感受,向读者呈现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给读者传递从容、沉稳、专注状态下的阅读体验。
内容推荐
《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为“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是围绕“书与城”展开的读书随笔。全书分为“书与城”“城与我”两部分,通过萃取众多现当代知名作家羁旅作品中的精华,以及作者穿梭于多个城市的亲身感受,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人文景致和文化内涵。
本书内所涉及图书多为著名作家、学者和出版人的现当代散文经典,作者包括沈从文、汪曾祺、王安忆、叶兆言、木心、蒋勋、舒国治、钱理群、陈平原等,字里行间渗透着高雅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味。
“总有一些城市、一些地方连接着我们的记忆,根植在我们的心中,独特的经历和过往赋予这些地方不可取代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一座城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城市本身,而是和这座城市里许许多多美好的人和事,以及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是这些,构成生命鲜活而生动的内容。 ——陈艳敏”
陈艳敏,中国电子报社副总编。中国新闻学院文学学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硕士,曾获全国“韬奋新苗奖”。历任教师、电视播音员、记者、编导等职,曾在北京外企在线开辟人物访谈专栏,著有专访集《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面对面》和《与22位跨国企业销售总监面对面》。热爱文学写作,在《中国青年报》、《每日新报》读书栏目、《中国之翼》、新华网副刊频道等有随笔作品发表。同时修习国画。
目录
序1第一辑:书与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汪曾祺《汪曾祺游记选集》3
悠闲的文人性情--读汪曾祺《西山客话》10
故乡,生命的源头和起点--读沈从文等《故乡》13
家的记忆,生命的河--读陈子善《河》19
回味名家笔下的老济南--读刘书龙、管萍《名家笔下的老济南》25
上海声色--读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30
上海的文化脉络--读俞天白《哈罗,上海》38
平坦人生和世间百态--读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40
梦回北京--读姜德明《梦回北京》43
为什么是北京--读陈平原《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51
漫谈北京--读钱理群、陈平原等《北京读本》59
南京的精气神--读叶兆言《南京人》67
生于斯,长于斯--读叶曙明《广州往事》77
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读特·官布扎布《蒙古密码》80
西藏,冥定的吸引--读温普林《苦修者的圣地》84
写不完的情思--读阿成等《一个人和一座城市》87
漂泊与回归--读胡明刚、史壹可《北漂者心声》91
设身处地的参与--读闾丘露薇《无"薇"不至》97
任性的游逛--读舒国治《理想的下午》100
纯净的小欢乐--读王盛弘《十三座城市》105
慢慢走,慢慢度--读王盛弘《慢慢走》114
从台北到台南--读江弱水《陆客台湾》118
岛民的自在与自得--读蒋勋等《行走台湾》120
驻地记者的高效与亢奋--读伊乐《行走台湾》127
台湾的三教九流--读方刚《你不知道的台湾地·事·人》129
走马观花--读陈平原《走马观花》131
那时风物--读陈益民《古风犹存》135
旅行的意义--读胡晴舫的《旅人》141
扎根于生命深处的记忆--读张炜《旅行笔记》144
旅居,构成人生大半的风景--读马森《旅者的心情》147
巴黎,寻找大师的足迹--读高远《情怀巴黎》149
日本,"那一刻"的哲思与感触--读赵鑫珊《寻道之旅》153
第二辑:城与我理想的旅行161
旅行,是一种引诱163
诗和远方165
我行我素的行走的乐趣167
北京是我家169
海淀,我的家173
记忆中的日坛175
老街随想179
黄河旧事181
济南潇洒胜江南186
泉与城:再游济南护城河190
浪漫青岛193
上海印象196
广州印象199
三亚印象201
丽江印象204
重庆印象207
沈阳印象210
延安印象212
福州随笔217
杭州邂逅221
感受贵阳225
唐山229
湖与黄石233
来到柳州238
二分无赖是扬州241
"天下第一村"--淄博周村旱码头247
"黄河第一城"--兰州250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254
内蒙行259
感受台北278
诗意新竹302
台湾之行305
印象东京311
鹿儿岛314
福冈317
长滩回望320
后记323
相关内容
在看记录文化人漂泊生活的《北漂者心声》,被采访者谈及当前落脚的这个城市时,大多将它当成了生命中的一个驿站,即使已经在北京买了房,有了自己的“窝”,仿佛还是难以找到精神上的归宿感和依托感,这就象我,虽然在北京待了十三个年头,成了家,也立了业,但在内心的深处,感觉客居,仍然是对自己最恰当的描述。 将“客居”一词用在自己身上,源于偶然的一次网上聊天,问及对方在哪,他说他客居上海,家在北京。听到“客居”一词,顿时受到启发,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难道不是最恰当的吗?这么多年生活在北京,而与故乡,仍然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生命与精神的联系,在北京高楼大厦的空隙里,无数次地完成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从北京回到山东,回到生命之初的那23个年头,去拥抱青春和梦想,拥抱记忆中并未逝去且永不会消逝的岁月,重温亲情、友情和爱。我知道,当有一日回溯生命的时候,引我走向源头的,只有那个叫东明的小县城。也许这就是可以称作“根”的东西?只有根,才能支持着一个人,走向繁茂,永不衰竭。 北京,不正是我客居的城市吗? 客居,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感情,是生命中昨日与今日无法割舍的联系。一个城市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城市本身,而是和这个城市里许许多多的美好的人和事,以及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是这些,构成生命鲜活的内容和意义。当你投入了美好感情的一切不复存在的时候,你客居的城市便没有了依据。 …… 客居,终还会回来。然而回到哪儿去?终又不得而知。漂在北京,也许漂泊,注定了就是一生。 童年,不在北京,那充满了温暖和爱的记忆,和那天堂般单纯无忧的时光,只在姥姥家那个叫郝寨的小村庄和两位伴我长大的老人身边;十五六岁的花样年华,不在北京,那无数个或快乐或忧伤的日子,只在东明一中那个充满梦想的班级里;风华正茂的最好时光,和那朦胧、多情而又纯真的时代,也不在北京,只在那个并不起眼的专科学校……我生命的头23个年头,跟北京没有一丝一缕的联系,如今,生活在这个城市,对于这个城市而言,那23个年头是一片空白,没有色彩,没有表情,没有记忆。 我终于找到何以感到漂泊的原因了,生命,无以替代,生命的内容和意义,亦不是一个城市能够轻易取代的,无论这个城市多么繁华。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然的标尺,这个标尺,会指引着我们,不时地回到心灵栖居的地方。 在客居的城市里,我只想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回来,或者离去。 2006-9-17 不知道什么叫漂泊。不知道,和它相对应的词语应该是什么。 那么多的人,漂泊在这个城市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北漂”,有点文化的,就被称为“文化北漂”。因为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固定的住处,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固定的户口,为了各自所追求的,在城市的边缘漂泊着。 然而有了固定的住所,就不再漂泊了吗?有了固定的职业,就不再漂泊了吗?有了正式的户口,就不再漂泊了吗? 漂泊,是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是与生命有着密切关联的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记忆与展望。那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从此到彼,从过去,到未来。 也许,我们会在脚下的这个城市一直生活下去,然而,它终究不是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家,也不是终极意义上的家,因此内心也没有家的那一份粘执,离开或者守候,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离开了家,或许就已经四海为家了。 因此,我更愿意将这个城市称为客居的城市。或者,只是生命中的一站。 随着时光流转,也许有一日,我无法辨认回家的路,找不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城了,然而我想,那时我也已不再惊慌。
因为随着漂泊,随着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放逐,家,早已驻留在心中了。我想,我们能够于任何的一个时候和任何的一个地方,回归家园。(胡明刚史壹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次)2006-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