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0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地方】照相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0:4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4-2-19 20:49 编辑

      天台照相馆在搬到劳动路之前,一直在红卫街上。在大巷口往西不远处,一排临街的二层楼房,照相馆就在其中的一间。一楼的柜台是开票付钱的地方,后面有木楼梯通往二楼的拍照室。拍照室并不大,一台座机,两只拍摄用灯,墙上挂一块布幕,布幕前放着一条长凳。就是这样简陋的条件在当时也是很不错了的。

       民国时期,天台城里就有四家私营的照相馆,它们是新新、时代、天一和鸿雪。当时的摄影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陈甲林先生的《天台山游览志》一书就有十六张天台山风光的照片,此书出版于民国二十六年,其中署名“李鸿雪”的那几张就出自鸿雪照相馆。在 1958年的公私合营时,这四家私营照相馆合营后,成为了天台照相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照相馆拍个照也不是常事,以拍全家福为多。拍照前总有一番准备,大人吩咐小孩穿上最好的衣服,出门前还得将脸洗干净。到了照相馆,大人坐在木凳的中间,小孩站在后面或旁边。如果小孩子小的话,也会由母亲抱着,或是坐在大脚上。这基本上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全家福。到了文革时期,胸前大都戴有毛主席像章,也有右手握着语录本。

      专为小孩子拍照的机会并不多,百日或够周的照片在那个时代并不流行。照相馆中有几件供小孩拍照的道具,木马就很受欢迎。坐在木马上的孩子双手紧握着马头上的二只把手,开始的时候还会有点害怕,但过了一会也就觉得木马很好玩了。照相馆里有一只摇铃,那是哄那些哭闹小孩的。大人对着小孩摇动着铃,小孩注意力吸引到铃声中,就在停止哭的那一刻,师傅已按下了快门。

      1972年,劳动路的东边新建了一幢三层的高楼,楼就建在印刷厂隔壁。新楼是新开张的天台饭店,但这幢楼的南灿头是天台照相馆,只有一间店面。当时照相馆属于饮服行业,所以天台饭店的新楼就有了照相馆的店面。搬到劳动路的照相馆比起旧的照相馆气派多了。照相馆的大门朝南开,朝西的街面是一个玻璃窗,窗内放着许多放大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照相馆认为拍得比较好,人物照不但有大人,也有小孩,都是城里的人。能上照相馆的柜窗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就像现在的明星,时常被邻居和同事提起。也有一些风光的照片,这些风光照讲究的还是拍摄的水平,桐坑溪水库大坝的照片就挂在柜窗内很长一段时间,那弧形的大坝让人看了都激动。柜窗内的照片都是放大之后,装在镜框中。照相馆的柜窗让小城的人们感受到了大城市的味道。

      从南门进入,迎面的是柜台。在这儿开发票付钱,几天之后,再凭票来取照片。如果是单人照,一般都拍一寸照,几个人合影的话,就拍二寸照。一寸照每张五分,二寸的八分,如果加印,那还得加钱。洗好的照片都用裁刀裁出波浪形的边,很好看,然后在照片的下方会有“天台照相”的钢印,字前还有一个五角星作为装饰。照片放在一只白色的纸袋中,上面写着拍照者的姓名、尺寸和张数。每次去取照片的时候,服务员都会从纸袋中取出照片,确定了照片是你本人才会将照片给你。如果是代取的,也要你自己确认一下,怕是取走了别人的照片。

     一楼南边有楼梯通往二楼,那是拍摄室。新的拍摄室非常宽敞,窗户上挂着金丝绒的窗帘。那台座机上也是盖着一块金丝绒,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拍摄时师傅钻在布下看取景框内所拍摄的人物,在确定了构图之后,再装上底片框。这时要求被拍者不能动了,尤其是不能眨眼,要不然,拍出的照片是闭着眼的,跟睡着一样。

      拍摄室最大的变化还是它的背景,照相馆准备了多幅背景画,这些画都是油画,画框下按有滑轮,拍照者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背景,选好之后,轻轻一拉,一幢背景画就进入了拍摄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家的首选,拍出的照片有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效果。溪头桥也曾作为背景画出现在拍摄室中。

      其实到天台照相馆拍照的机会并不多,初中和高中毕业时,我曾到照相馆拍过二张一寸的毕业照。当时拍毕业照的学生多,拍完之后,二十多天才能拿到照片。那时隔几天就到照相馆去取,但总是被告知还没洗好。我的初中和高中的两次班级毕业合影照也是在天台照相馆拍的,那天同学们都排队来到照相馆,几个班级轮着拍,几位老师坐在中间那一排,女同学蹲在前排,后面站在凳子上的是个头高的男同学。老师要求同学们按个子高低来排,有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总是设法排在一起,那么,照片中两个人就并肩站着了。排好位置之后,师傅做出一些调整,以确保每一个的头不被挡住。在师傅喊一二三时,眼睛是不能眨的,哪怕平时比较调皮的同学,这时也很听话,将双眼睁得大大的。等拿到毕业照,已是暑假。初中毕业照的背景画就是天安门城楼。毕业照的上方也大多写上毕业的学校和届数,高中毕业照上方有着一行字“天台一中高二(3)班七九届毕业合影”。这种合影照也成为了多年之后同学会中传阅的内容。

      朋友之间的合影一般与分离和重逢有关,哪位同学参军或下乡去了,去之前,几位好友会约好去照相馆拍照留念。这时参军者或下乡者大都坐在中间的位置,其他几位好友站在两旁。照片的上方也往往会写上一句豪言壮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在春节外地的朋友回家探亲,也会到照相馆拍张合影照。

      上世纪七十年代,拍照一般都去照相馆。但那时也开始有人借用单位的照相机拍照,后来,也有人自己买起了照相机。120的海鸥牌照相机是当时最流行的机子,胸前挂着相机是很牛的。海鸥相机是双镜头的,在镜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有速度和光圈的调节柄。要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相机,那是一定要问清楚这些数字的作用,朋友通常也只能告诉你,天气好的话,分别调到哪个数字。对于初拍者来说,还真难搞得明白。好在胶卷的包装壳上都有一张供参考的速度和光圈值表,上面分写有晴天、阴天和雨天的数据。

      借好了相机,约几位好友,在家或到国清去拍一次照片也是很高兴的事。一个120胶卷能拍十二或十六张,背后有一个选择的开关,通常都选十二张,因为选十六张的话照片太小。装胶卷也是要事先学好,要不然胶卷暴光或卡片都是麻烦的事。后来也有130的照相机,这种照相机一个胶卷能拍三十二张,但照片比较小,不是很受欢迎。除非将照片放大,那又是花钱的事。胶卷黑色的衬纸也是非常有用的东西,有的人用它来包脚踏车的三角架,那也很时尚。胶卷的芯,中间串一根铁丝,也是小孩滚动的玩具。

      拍好的胶卷送到照相馆去冲洗和印刷,如果有好的照片,也会放大一二张,尤其是130胶卷。后来,也有人买一些显影粉和定影粉自己冲洗胶卷,那得先将房子的窗户用被子遮着,再在灯泡上包上一块红布,才能开始冲洗。自己放大照片通常也只能借单位的放大机,因为放大机不是一般人家能买得起的。那些自己冲洗或放大的照片让另人看的时候,自己都会觉得很了不起。

       那时的照片都是黑白,曾有一个时期,流行一种人工着色的彩色照。照相馆也有为顾客提供这种服务,只是收费较高。拍的是黑白照,然后,在照片上手工着色,使人的肤色和服装都接近本色。这种照片看起来让人觉得怪怪的,好在不久就出现了彩色照片,这种人工着色的照片也没流行太久。

       那时每个家庭的墙上都会有一个玻璃照相框,相框内装着大小不一的照片,有单人照,也有合影照。有的照片放久了,有些发黄,还是放在相框内。每当有客人来,家中的老人也会指着照片,讲讲照片中的那些人,这个相框记载的几乎是一个家庭史。也有的人将照片压在写字台的玻璃台下,将几张照片排出不同的花样,最重要的那张放在玻璃台的中间,然后,周围的照片或排成扇形,或上下排成。但压在玻璃台下的照片也麻烦的时候,一旦怀中的水倒了,那么水就容易渗入玻璃台下的照片,如不及时拿出,擦干,照片就会模糊。这些照片大多来自天台照相馆。

      还有一种专门存放照相的簿,称照相簿。簿内是十多张黑色的硬纸,有一种专门用来固定照片的角,称照相角。这种相角为三角形,是一只二层的小纸袋,表面贴有金色的粉纸。将照片的四个角插入四只照相角中,再在照相角的反面粘上浆糊,贴在照相簿上就可以了。有了彩色照片,照相簿就变成了塑料袋的形式,只要将照片插入袋中就可以。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天台也出现了一些私人照相馆,如迎宾照相馆、海鸥照相馆等。等到彩色照片的出现,天台照相馆的黑白照也就走到了尽头。在天台饭店这幢大楼拆了之后,天台照相馆就从小城中消失了,但现在许多人家的照相簿中的老照片上都还印有“天台照相”的钢印。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 街币 +45 魅力 +4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4 + 45 + 4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0:5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2-20 10:08:05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老照相馆,从这些老照片中,能读出这座城市以往的风采,这就是记录的影响与魅力。

在艺术品收藏领域,老照片已经成为重要的题材,特别是地域性的收集,价格往往不输名人字画。近年欧日海外回流艺术品加剧,带来了很多国外摄影师、传教士拍摄于上世纪晚清民国时期的全国地理山川建筑景观图,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以往的华夏文明,竟然如此璀璨如珠,只可惜一切不可追溯。

恭喜闲云开新专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2-20 11:04:12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老照片,收藏了很多老照片,什么时候拿出来晒晒

点评

扫描下晒到后司街来嘛,十分期待!  发表于 2014-2-20 1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2-20 11:46:53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去劳动路照相馆拍照片是件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1 06:53: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到小学毕业,才去照相馆拍了人生的第一张证件照,一寸黑白,贴在小学毕业证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3-12 10:16:04 | 只看该作者
照片怎么看不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6 16:08 , Processed in 1.0836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