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歌 于 2014-1-21 19:41 编辑
今日洗脸,对镜一照,发现自己的横眉之间,两条竖立的皱纹赫然在目,仔细一看,恰如一个“苦”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岁月沧桑吗?按理说小日子不滋润,也绝对谈不上“苦”啊。 惆怅之下,只见镜中的脸眉毛紧锁,眉峰顿起,中间的沟壑愈发加深,赶忙舒展眉头,沟壑也就浅了许多,于是明白,一切都是眉头惹的祸。李清照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是因为心中悲苦,孤独惆怅缠绕内心,成了终身放不下的心中块垒。说实话,我不是对影自怜之徒,也不是生活困顿之人,生性淡泊,人生大多能随遇而安。常言道:“知足者常乐。”而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是得好好想想这句话了。 想那读书之时,看着同学背着书包,拼命读书,于是寝不能安,食不能甘,也夜以继日,何妨一下楼,希图混一个“进士及第”,以跳出农门,吃得“皇粮”。毕业后,分配到山区,在那里挥洒了七年的青春,看着山里的云展云舒,望着门前的花开花落,幻想着有一天能进城,获得一番作为。进城后,工作、买房、找对象,种种压力,“使我不得开心颜”。结婚后,家庭,孩子又如一张网,我深陷其中,越挣扎束缚得越紧。而今,年已不惑,上老下小,俨然已成家里的主心骨,再也无处依靠。半生下来,似乎从无知足之时,不禁长吁了一口气,抬头看了看镜中人,那紧蹙的眉头上早已是汗水津津了。 终于理解林黛玉那弯“似蹙非蹙”的笼烟眉了,无限的心事,无尽的情感,使她情郁于中而发于外。但“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有人去欣赏,认为很美,以至于有东施效颦。但常人的忧愁,如同浩瀚中一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很少有人希望走进你的内心,读你、懂你。你也终究无法借外力排解心中之忧。严重者如林黛玉忧伤过度生得肺痨,郁郁而终。 也终于理解,寺院中要把弥勒菩萨放在最外面的原因了,他眉开眼笑的样子,是要告诉世人,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放下的,放下了就是真我,放下了就会有大喜乐。可惜我没有明白,我想大部分人也不会明白,王侯将相更不会明白。有些人位极人臣,仍然喊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身处红尘,俗事怎能说了就了呢。惶惑中,翻开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到了林先生的批语,“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我想,佛祖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苏半仙的品性还是值得借鉴的。岁月的流水磨砺了我们的外表,也雕琢了我们的心灵,这颗心应该如美玉般温润,如磐石般坚定,如黄金般高贵。 想到这里,我舒开了眉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