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朋友的努力工作吹号——推荐史壹可的电影《烛光之约》光明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2:4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13-6-3 12:49 编辑

致敬烛光,相约希望——电影《烛光之约》观感
2013-05-29 03:5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胡明刚



  在电影《烛光之约》中,纯洁的爱与情感贯穿始终,这条主线,如同辽阔的海天之间冉冉升起的阳光和霞彩,尤为醒目。电影《烛光之约》的基调是宁静明亮的,海岛校园生活的日常片断,看起来似乎平淡琐碎,但经过编导精心提炼和重构,却紧凑顺畅,一气呵成,神韵斐然,情感饱满,细腻真挚,富有张力。尤其在夜晚的沙滩上,学生们与杨老师遥望大海,点亮蜡烛的片段,烛光与思绪交融,海天一色,光彩艳丽,赋予了诗意的表达。

本版照片均为电影《烛光之约》剧照

  《烛光之约》中的“孩子王”杨爱军老师,来自辽宁大连獐子岛,为乡村教育奉献出青春和生命,他致力于完善素质、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成就事业、成就学生、成就自我三位一体共生和谐的境界。这部电影,不只是讲述一个“生命故事”,而且揭示了人文知识传承的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杨爱军老师与许多乡村中小学教师一样,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社会责任。在边远的山区和海岛,那些像杨爱军那样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把青春以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令每个人心生敬仰。看了《烛光之约》这部电影后,我们自然关注到乡村教育的现状,感到许多地方急需改进,任重而道远!

  所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与电影一样,众多杨爱军的“徒弟”和“女儿”们,最终还是留在海岛,厮守故乡,奉献海岛和乡村的教育事业,让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继续践行赤子与家乡的烛光之约。毋庸讳言,《烛光之约》的每位主创人员都在竭尽心力,出于对文化艺术的虔诚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对教育现实的正视和道德文化的担当、终极的人文关怀,精心打造出一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的佳作。这部电影揭示的不只是一个小岛、一个村庄或一个地域的教育现状,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民根基——乡村教育未来发展的命运。“烛光之约”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蕴藏着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正能量。“烛光之约”,是与幸福快乐的约定,是与光明未来的约定。我们致敬烛光,实际上就是相约希望。


寻找被忽略的关注——与《烛光之约》导演李鹏飞对话时间:2013年05月2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沱 沱

  沱沱:中外电影有许多表现乡村教师题材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你执导的《烛光之约》与同类题材电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李鹏飞:中外同类题材的电影的确很多,比如师生情,或者说表现教师无私奉献的,这也许是同类题材的共性。许多同类的电影都是一些极其特殊状态下的乡村教师故事,而《烛光之约》不同,体现的是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我们所要表现的是教育的精神。这个电影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能够很直接地弘扬正气,追求光明,是教师群体奉献精神的一个缩影。

  沱沱:教师这个词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烛光之约》对于你的意义,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李鹏飞:没有教师就没有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代地传承,教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是根本。我们当下所提倡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每个人有价值的梦想。人在梦想的追求过程中,会有许多阻力,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追求梦想。杨爱军是初中教师。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非常时期,会有许多成长中的困境,就像一棵小树苗一样需要呵护,所以老师对于学生非常重要。杨老师关注处于迷茫时期的孩子,给予很好的引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拯救者。

  《烛光之约》中,我更多的理解是老师和学生的约定。也许一句话,一个行为,能让你产生对未来的期望。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后,你才发现,这是一个约定。杨老师和学生有约定,我跟我的老师也有约定。这种约定,对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实现,作用非常大。

  沱沱:杨爱军这个乡村教师的感动点在哪个方面?《烛光之约》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李鹏飞:杨爱军老师在年轻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家乡,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上千次的家访,是行动上的感动。海岛交通不便,从东到西,距离很远,很不方便。而岛外的家访,更不容易。要帮助困境当中的学生重返校园,这种困境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家庭上的,更多的是来自孩子成长之中的困惑。杨老师能够理解学生的梦想,利用自己的机智,通过一种战术帮助孩子回到课堂,帮他们延续梦想,实现价值。这与老师的理解与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在电影里,杨老师的态度也是我们电影的态度,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

  沱沱: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电影创作,在整个电影创新上有怎样的艺术提升或遗憾?

  李鹏飞:通过一个80分钟长的电影,要把一个人十几年的生命时光表现出来,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做到的是用电影语言从杨老师身上,折射出一个教师群体的崇高与美好。在戏里我们能感觉到杨老师的成长,演员的成长,导演的成长,每个创作者的成长。

  沱沱:杨爱军是从海岛走出来,又回到海岛的教师,在文化层面上来说,这种出发和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李鹏飞:杨爱军出生于辽宁长海獐子岛。师范学院毕业,可以留在大城市,但他选择回到海岛,传承教育。当时在创作上,也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够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回归故乡,贡献力量,表达“呼唤与回归”的主题。教育精神的传承,作用非常大。杨老师的精神,影响了一方人,特别是对教育的态度,让他们理解孩子的梦想与追求。

  沱沱:《烛光之约》就是寻找被忽略的关注吗?

  李鹏飞:《烛光之约》本身有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寻找方式,我们希望形成全社会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中国梦,师生情,寻找中国最美的乡村教师,需要我们更多地寻找被忽略的角落。

  (儿童作家沱沱,原名王慧勤,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教育研究与推介,代表作有《心安是归处》、《虚构的村庄》、童话剧《98点》等)






最美——从电影《烛光之约》谈开去2013-05-29 08:36
来源:光明网          作者宋方金T|T字号:打印

  最近两三年的中国电影欣欣向荣,一扫前些年的阴霾。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超过了170个亿,银幕数增至1.5万块。一向被诟病的中国电影,腰杆确实直了。但是,就在这欣欣向荣的中国电影中,我们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并没有儿童电影或者说是青少年题材的电影。中国电影,要么动刀动枪,要么谈情说爱,1.5万块银幕光影中,没有给青少年留出多少空间。因此,当我看到《烛光之约》的时候,像是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洲,它是关于老师的,关于孩子的,关于信念的。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是最美的。

  《烛光之约》讲的是一个海岛教师坚守岗位的故事。风格朴实、沉静,娓娓道来。这个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取材于大连獐子岛一位老师的真实人生。编剧史壹可和导演李鹏飞能将笔触和镜头对准这些寂寞讲台上的老师,这样的做法令我感动。因为,这样的人,是最美的。

  《烛光之约》中的老师,有很多次机会离开海岛,到外面的世界去,但他都放弃了,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培养出了一批批莘莘学子。在这位老师身上,我们能看到更多乡村老师的影子。我说我们需要《烛光之约》这样的电影,是因为我们需要《烛光之约》里这样充满信念的老师。

  正是千千万万的乡村教师,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空。虽然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社会,但最近三十年来,中国工业飞速发展,高楼大厦以正步走的速度楔入我们的生活,马车、汽车、火车、高铁,一切都变快了。好与坏、美与丑、道德与挣扎、速度与激情,我们停不下来了。我们眼花缭乱,我们还没有辨识出迎面而来的事物是什么便被它紧紧拥抱。无数道路纵横南北东西,洞穿了山河与城乡。无数工厂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机器吼叫,马达轰鸣。每一个村庄都被安上了油门和马力,许多村庄成了空巢,乡村儿童的教育成为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烛光之约》中的老师不允许自己的任何一个学生失学,也不放弃任何一次挽救学生的机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感染了自己的同事,感染了自己的女儿,他们都投身到了乡村教师的行列,继续着他未竟的教育事业。

  一部好电影能从干涸里挖出深井,在断流处引出泉眼,于荒土上长出繁树,自寒冷里取出炉火。《烛光之约》正是这样一部充满爱心的电影,希望它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到青少年电影的拍摄中来,填补这块不该空白的空白。 (作者宋方金 系电视剧编剧)


电影《烛光之约》编剧史壹可:那些年,陪我们一起成长的老师2013-05-29 08:36
来源:光明网         T|T字号:打印

  和导演面对着一碗面条,开始我们只聊各自成长中难以忘怀的老师们。每一个小孩儿长大成人,都是不容易的事儿。我们都可能有过独自发呆、不能言语、在黑暗中想象光明,我们每个人成长中都有愿望、有梦想、有秘密、有孤单、有害怕、有等待、有哭泣……解决所有困惑和矛盾靠的是智慧、真诚和爱,而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那些个智者,不就是我们的老师吗?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温暖阳光。

  音乐学院教我古筝的张景霞老师,她一遍遍让我弹奏她祖父整理的古琴曲《天下同》,不是为了有朝一日登台演出,而是让我明晓天下不在别处;教我素描基础的赵显云老师,是从给我削一根HB铅笔开始的;让我领悟速写神韵的蔡玉水老师通常不说话,他寥寥几笔就会直接把一个人活化给你看;我的书法老师许烈雄隐居在彩云之南,他给我的启发不仅仅是书法非在字里行间;纳西古乐的传承者宣科老师用一曲欢乐颂把我的音乐课一下子就从1234567指引到灵魂深处,他不指挥我的眼泪,却让世间天籁伴我回归……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花碰触另一朵花,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电影的原型人物、獐子岛中学的杨爱军老师,就是其中最爱呼唤的一个,他经常对着大海呼唤他的学生,他划着船到周边的小岛上千次家访,把失学的孩子们一个个给唤回到校园。师范学院毕业,他的档案已经转到了教育局,可他执意要求调到老家獐子岛任教。最有文化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回归的路太长,是因为我们都走得越来越远。

  影片中杨老师的最后一课是在病危中为孩子们讲述——故乡。故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唯一的,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不回去,谁回去?“你们先得走出去,才能再回来。你不认识你的家,出门就容易迷路,你站在哪里,大海都是你的背景。”没有人比他更明白黑夜里那一点光亮的重要。他鼓励孩子们:你也可以成为灯塔,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因为天性和与大自然的和谐,杨老师与他的学生们心灵相约,在生生不息的海岛上,共同完成生命的成长和体验,全世界的纯洁与真诚就在天地间传递,银幕外的心灵在感动之间被唤醒。杨老师,谢谢您。谢谢您也唤醒了我,感谢所有的老师们,和我们一起成长。在寻找杨老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我意外的收获。影像文化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反观自身的机会,它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某些真实,让我们在片刻间默读一下自己的灵魂和生活。

  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诗人瓦雷里曾经站在海边,旁有一块墓地,他说:“这是多好的酬劳啊,我终于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杨爱军老师比诗人瓦雷里更幸运,在獐子岛的海滨墓园,杨老师的墓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电影《烛光之约》的开机仪式选择在獐子岛的海滨墓园,静悄悄的,没有任何人的发言会比大海的涛声、海鸥的盘旋更有力,我们集体向杨老师致敬。

  电影《烛光之约》的原型人物杨爱军曾说:我为自己是一位老师而高兴,我幸福地与学生一起生活,永远拥有年轻的心态;我梦想着,希望自己教过的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有出息。他为此努力着,无悔无怨。我们离我们的梦想还有多远?

    (作者史壹可 系电影《烛光之约》编剧)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3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3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6-3 15:56:2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好电影我们是无缘在商业院线里见到的,大概只能到网上自己去找。
最近都是学校老师的负面新闻,其实好老师也有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6:06:3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电影是公益免费进校园放映,院线放映与否只是天知道了
烛光之约片尾曲  《海岛》
崔恕作词作曲,崔子格演唱http://video.sina.com.cn/v/b/95447655-3226497163.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6-4 08:5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8 03:25 , Processed in 1.0912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