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7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山那村】杨家岙:泳溪岸边的石头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09:2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家岙石屋)

天台苍山顶云雾缭绕,涓涓的山泉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山溪,溪水向东南而流,一折再折,流向隔壁的宁海县,最终流入东海,这条三十里的山溪就叫泳溪,旧时称甬溪,《资治通鉴》称:“楢溪之东有甬溪。”这里的甬溪就是现在的泳溪,因“甬”与“泳”同音,现谐声为泳溪,而楢溪也就是现在的欢溪。
山溪弯弯,两岸翠竹青青,青山绿水间,散落着许多村庄,这其中有几百户的大村,也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当炊烟在溪边的树林间升起时,人们知道这又是一个村庄了。泳溪两岸的村庄现属泳溪乡,乡以溪名。
杨家岙是泳溪源头上的一个自然村。称为杨家岙的村庄却没有一户杨姓的人家,宋朝的杨家岙的确是杨家居住的地方,从宁海九孔塘避难至此的兄弟俩,看到周围有五座山峰环抱,极为隐秘,于是在此安家。
当清朝许氏人家从水南村来此安家时,杨家岙已没有杨姓人居住了。许氏看到这儿山土肥沃,是种粮的地方,于是就住了下来。五座山峰,暗合着五凤朝阳,朝阳庄稼才能生长,朝阳人丁才能兴旺,而这“阳”与“杨”又是同音,所以许氏人家还是称这座山村为杨家岙。虽然,有一段时间,它也称“洋钿岙”,那是因为许氏祖上种田致富,成为了附近村庄最为富有的人家,他们认为此地是洋钿铺地的地方。但是,最终这个山村还是叫它最初的村名——杨家岙。
许氏宗祠就建在村口,那是许氏人家祭祖的地方。对于一个小山村而言,祠堂极有气势,进得祠堂大门,就是戏台,戏台的对面是享堂。祠堂建于民国年间,这毕竟是小山村,建筑朴素而简约,没有雕梁画栋的细致与豪华。在祠堂的旁边有一座小庙,庙前的二株杉树有些年头了,二人合抱的杉树,让人感到了这座山村的悠久,杉树掩蔽下的小庙也显得庄严。村里人称此庙为“箭潭庙”,建于溪边的小庙,因庙前的水潭而得名。庙虽小但很灵验,最初的箭潭庙供奉的是关公,现在是土地公、土地婆等诸神一并供奉。箭潭庙的香火至今还很盛兴,村里的老人相信因为有庙里菩萨的保佑,家里的日子才过得平平安安,田里的庄稼才得以丰收。
站在村口上,望着泳溪岸边的杨家岙,那是一座石头村,山路由溪石铺就,拱桥也是石拱桥,那依山而建的房子自然也是石头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石头就取自于泳溪,那是经溪水数千年的流淌之后的溪石,光润而有灵性。暗黑色的溪石构成了村庄各类建筑,也成为了村庄的底色,这石路、石桥、石屋和溪流、山峰已成为一体,仿佛这一切都是天造地设。
石路就沿着泳溪铺来,它不是城里人选用的鹅卵石,铺出各种吉祥的图案,而是用大块的溪石铺成,如此的石路才能经得起瀑雨的冲击,也能经得起村民沉重脚担的压力。就是石阶也有一定的宽度,让人踏上去感到实在与自然,踏上路边的另一块石头,就能步入溪流,这之间没有刻意的过渡。几片碎石随意地铺在地上,就能通往山上的某一块山田,或是某一个番薯洞了。
杨家岙共有三座石拱桥,跨度并不大的单孔拱桥,是村民是日常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村口的那座桥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桥名——普济桥,不知当年建桥者是请哪一位先生起的名,这座桥的确让村民们生活方便了许多,自从有了桥,进出村庄就不需涉水了,每当山洪爆发也不需担心被洪水冲走,这的确是一座救济村民的桥。建桥的石料自然是取自泳溪,因为就地取材,石拱桥与溪泳也是那样的谐调,桥头的那株杉树有些年头了,与箭潭庙前的那两株是同一时期的。普济桥的栏杆只是几块溪石放在桥的两侧,只是溪石也是造桥人精心挑选的,表面非常的平整,可以让村民们坐在那儿歇脚、聊天,现在的溪石已非常光滑了,时常可见几位老人坐在桥上的石栏上,脚下伏着的是家里的那条小黄狗。
最有特色的自然是杨家岙的石头屋了。石屋的石头就取自泳溪,那是天然的溪石,大的石头竟有数百斤重。通常石头屋的石料会有二种,一种石料是经过石匠的加工,打成长方形的石块,这称为“条石”,用条石砌成的墙体整齐划一。而另一种石料就是未经加石的石块,人称“乱岩”,用乱石砌成的墙体自然而多变,就工艺来说,条石的技术就显得简单得多了,一般的老师都能做,而乱石墙则需较高的工艺,不是所有老师都做得了的,做乱石墙人们不说“砌墙”,而是说“驳墙”,驳墙老师不但凭经验做活,更多的是要有眼力,从一堆乱石中,他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确定需要哪块石头,当石头放入墙中,尺寸形状都是刚好,就是打磨过的石头或许也没有这样的得体。从这个角度来说驳墙老师更象一位园艺师。
驳墙老师也能熟练地驳出窗与门,用乱石驳成出窗口的空间,然后用砖块或条石构成图案简单的石窗,有的人家也用石板打成各种图案的石窗,镶嵌于石墙中。对于老师来说,门头是需花心思的地方,不但左右的墙体在驳得整齐,而门顶的那块长石,是老师精心挑选的,它不但需一定的长度能横跨门框,也需一定的厚度,能承受房子的压力。因为是乱石所驳,所以石头屋的墙体都比较厚,通常有八十公分左右。乱石与乱石之间也不用任何粘合物,但墙体却是非常的坚固,驳墙老师的手艺从外表上看,墙体是否驳得平整,不同形状与大小的乱石的叠放是否合理好看,但真的看一位老师的手艺,则是要在一场大雨之后,雨水不会沿石缝往房子里面灌。这就是说,老师在驳墙时还得注意乱石倾斜的角度,要确保每一条缝隙都不会使雨水流入屋内,就是下数天的大雨,屋内的墙体也是干爽的,这的确是一门细心活。
杨家岙的石头屋都是乱岩墙体,虽然没有多进相联的四合院,但也显得灵巧而实用。现在有的石头屋因没人居住而倒坍了,但墙体还在。这倒让人想起了“屋倒墙不倒”的说法,因石头屋的墙体为乱石驳成,而房子的屋架还是木头构建的,当木质的屋架倒坍之后,乱石的墙体依然还十分地坚固,村中的断垣残壁也成为另一种风景。
当泳溪流过八里之后,南岸有一个称为丰家的村庄,村中的石头屋与杨家岙的石头屋一样的风姿绰绰。丰家村也没有一户人家姓丰了,现在丰家村的居民为胡姓,清康熙年间,胡姓叔侄从县城的东门迁居于此,虽然没有丰姓的人家了,但这个村庄依然沿用丰家的村名。村口的胡氏宗祠已败落得很了,倒是泳溪上的石拱桥修得非常的体面,桥叫德星桥,上通杨家岙村,下达泳溪村。
村中的井头道地极显石头屋的风姿,井头道地是二个并联的道地,为民国初年村中的五兄弟合建,它的建筑格局为山村石头屋的一种特色。按山势它的正面为三层建筑,而其余三面则同在一个平台,为二层建筑,从大门而入,是正面的一层,拾阶而上,为平面的道地。它的布局合理之处在于正面一层的右边为厕所,左边为猪圈,如此的布局,让厕所和猪圈与道地上的住房分开,这在农村显得有点特别。二个道地有走廊相联,但又各自有独立的大门。如此布局的道地村中还有几处,如下新房道地和四片道地。
清康熙年间,泳溪岸边多了一间石头屋,溪石垒成的墙体,茅草的屋顶,别具一格。门楣上挂着一方匾额,上书“泳川草堂”四字。院中的那株梅花盛开的时候,人们看到一位书生坐在梅花下听着山溪的流水声,品茗吟诗。这位书生就是城里东门人陈溥,陈溥(1662——1749),字永叔,号南陔。十岁就能吟诗作赋,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那一年他已五十一岁。在任湖南攸县知县时,他不但努力为百姓减免税赋,还建湘南书院,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训以作文之道,自此攸县文风大盛。喜欢游山玩水的陈溥,在离职回乡之后,他游尽天台的山水,并写下了许多吟诵天台山的诗歌,其中《台山十景诗》诗句清丽,充满了对家乡美景的感慨。
泳溪是他游历天台山时,情有独钟的一条山溪,虽然在天台山它并不著名,但是它的清幽,它的宁静还是吸引了他,于是,他选择了泳溪作为他晚年的隐居处。在泳川草堂,他整理他的诗稿,自订了十卷《泳川文集》和八卷《泳川诗集》,邑人齐召南为此书作序。他的《台山十景诗》就收入在《泳川诗集》中,受陈溥诗句的感染,齐召南也写了《台山十景诗》作和,称:“天台诸景次陈南陔先生韵。”
陈溥在城内东门的住所为“集喜堂”,门前曾立八枝旗杆,那是读书人的风光与体面,而大山深处的泳川草堂则是归隐文人平和与淡然的心境。泳川草堂遗址已不可考了,传说在现泳溪村,它曾是泳溪岸边的别样风景。
泳溪岸边的这些石头屋是这方山水中极为自然的一景,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屋有着村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屋咬着山,山抱着屋,石头屋让人觉得粗犷雄浑,虽没有精雕细刻,也不见轻柔细巧,这种豪放恰好是山里人的性格。屋后的那丛翠竹,墙角的那枝桃花,又让人感到朴素生活的那份温馨。
每一块溪石都有各自的生命,每一间石头屋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泳溪岸边不变的风景。
   
箭潭庙

山路

石窗


石拱桥

石屋

许氏宗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原生态又是一种心情  发表于 2013-3-4 15:15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5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5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3-4 12:38:5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4 14:45:4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闲云老师带给我风景之外的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3-4 14:5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丽的神话 于 2013-3-4 14:54 编辑

好文好景!这样的地方可谓世外桃源了~~~~泳溪村有我同学,多年前去过,没能观察如此细微。楼主娓娓叙述引经据典图文并茂,让人对泳溪杨家岙无限向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3-4 15:06:5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石头去走一趟,看看亲戚。

点评

石头碰着右头堆  发表于 2013-6-15 1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3-4 16:2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13-3-4 18:08 编辑

听说现在驳石头墙的工钱也非常之高,手艺好的老师傅不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3-4 16:56:04 | 只看该作者
泳溪还上过《资治通鉴》,可见名声在外。这个村去过,绕村走了小半圈,味道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3-4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3-4 18:3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4 21:4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8 03:39 , Processed in 1.0732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