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8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古刹散记——方广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4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3-1-25 13:46 编辑


                               方广寺
                                          ——天台古刹散记
      

宋靖中元年,公元1011年,石梁边大兴土木,一座黄墙黑瓦的寺院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叫“方广寺”。可就它诞生的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有“方广寺”的名字了。

    早在唐玄藏去西天取经的200年前,就有一个名叫“法显”的高僧也从印度取经归来,写了一部《西域记》,书里曾这样描述:佛说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
   当时的方广寺是什么样?史志上均无记载。方广寺落成之时,寺内立有一块石碑《天台山石桥铭并序》,而这碑文却是唐元和年间(806-820)一位叫“元孚”的僧人所撰。“混茫未泮,孰为化工;挺埴天台,势负苍穹;厥为石桥,宛如晴虹;……”
   说起石梁与佛教的结缘,早在公元四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是两位中国佛教重量级的人物。


   东晋兴宁年间(363-356),一位来自西域的高僧来到天台山。他就是昙猷大师。
   一天,他在山岗上,听到一种震奋的声音。昙猷不由自主地寻声而去。轰鸣声越来越大,他听出了这是水的吼声。他不顾一切地直奔而去。一座石桥呈现在他的眼前,两崖对峙,一石如苍龙一般架于两崖,梁下瀑布喷涌而下,阵阵扬起的水雾,模糊了他的两眼,也濡湿了他的僧衣,也湿润了他那疲惫的脸庞。
   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水声似乎更响,石桥那边的横石突然洞开,金光一片,一阵悦耳的乐声远远地飘来。石桥也变得平坦,昙猷大师不由自主地走过石桥。只见金光闪烁中,一个个罗汉出现在眼前,或卧或坐,或仰或俯,或立或行,神态迥然,举止非凡……当昙猷大师返回时,回首一望,横石如初。“应真留我遥招手,一堕红尘便隔生”(潘耒诗句)。
昙猷大师在石梁的这一段神奇也写进了《高僧传》。
   在昙猷大师离去后200年之后,石梁又迎来了中国一位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大师智者。他领着众弟子来天台山石梁,在昙猷大师曾经栖身修行的“石桥庵”里,静静地禅悟。智者大师在总结中国南北教义的基础上,以《法华经》为教义根据,创立了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如今,在石梁飞瀑不远的银溪上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法华晨光”四个字,因为天台宗又叫“法华宗”。


   熙宁年间,日僧成寻从大宋学法回到日本,同时也带回一本《参天台五台山记》,在书中他向东瀛岛国传递一个在中国石梁发生的奇异。
   公元1072年的一个春日,一个年轻的僧人来到天台山,他就是日僧“成寻”,此时,山上依稀可见茶农采茶的身影,风中也夹裹着浓浓的茶香。他拜访了国清寺、真觉寺、大慈寺,此时,他正去往石梁方广寺。
    听说日僧来访,方广寺的住持印成忙迎出山门,双手合十。成寻坐在方广寺里客堂里,一位寺僧进来,双手合十,后神色淡定地在他面前坐下来,然后将水缓缓地倒入茶碗,此时,茶碗里的绿茶在沸水的冲力下,渐渐呈现出一朵花纹,这就是“分茶”。成寻啜着寺僧为他呈上的“分茶”,听着屋外的瀑声,觉得十分的惬意。
   次日清晨,天还没亮,听到屋外有些声响,成寻忙起身着衣。
   早餐后,住持印成与成寻一起走进罗汉阁,眼前的一幕让他有些吃惊。烛光中,寺僧们在香案前的桌子上,摆放了五百一十六盏茶碗,寺僧们在每一盏茶碗里拔好茶叶,然后泡上沸水,依次供奉在罗汉前,这就是“供罗汉茶”。此时,一寺僧向住持印成禀告,说:“五百余杯有花纹,茶呈八叶莲花图,实是罗汉显灵瑞之象。” 众僧涌上前去,果然,一盏盏茶碗中,茶叶呈现莲花图案,印成与寺僧连忙俯身礼拜。成寻也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喜泪盈眶,双手合十,伏身礼拜。
   成寻在他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载:“十九日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一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实知罗汉出现,……”
   台州知州葛闳听说方广寺供罗汉茶的灵异之事,带着一群的官员来天台山石梁罗汉阁,煎茶供奉罗汉,果然茶碗中有“茶花数百瓯”,灵瑞再现。葛闳欣喜不已,于是写下一首《罗汉阁煎茶》:“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看。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干。”



     
    大火之后,方广寺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重建。方广寺建 起了应真阁和伫真亭。宋绍熙四年(1193),方广寺再一次重建,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扩建,也确立了上、中、下三寺的格局,即上方广寺在石梁上方的金溪岸边,中方广寺在石梁右侧,而下方广寺在石梁的左下方。
    “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这是古人形容石梁的一副楹联。而最贴切感受这壮观的当为中方广寺。
    南宋景定二年(1261),春雨初霁,万年寺的妙弘法师匆匆赶到石梁,此时,石梁的瀑水比平时汹涌了许多。他在石梁上下眯着眼观察着、思索着。他是受当朝宰相贾似道之托,来中方广寺建筑一座楼亭。贾似道故里为天台皇里溪。他捐资了五万两白银,为他的父亲贾涉修筑一座纪念性的楼亭。落成之际,宰相大人请大家为楼亭起名,正值以茶供奉五百罗汉,茶碗中现出异花,还呈现“大士应供”四字。妙弘道:“昙华(花)亭”,可否?宰相大人随即说了一个字,好。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这是中方广寺昙华亭上一副最经典的长联。
   清康熙年间,几顶轿子来到了石梁,从轿子里下来的是台州知府张联元。寺僧引着他上了昙华亭。坐在昙华亭上,知府大人听瀑品茶,听着随从朗诵那副著名的长联。可是当他听说此亭当初是奸臣贾似道所为,脸色大变,大叹一声:“玷辱名山,无可洗涤”,立即下令将亭中的祀像全都撕毁。
   乾隆年间,天台人在朝为官的齐召南写了一篇《拟易贾像为王忠文铭》,建议在昙华亭里祀挂王忠文画像。
    王忠文即南宋状元王十朋。王十朋是乐清人,绍兴十十七年(1157),在宋高宗主持的殿试擢中头名,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游石梁时,眼前的景物与他曾经的梦境十分相似。他端详石梁畔的一块石碑,从寺里走出一位僧人,对他说,这是你的前身所写。王十朋打问,是谁?答,本寺的首座大和尚严伯威。王十朋望着石碑,思绪万千,于是作了一首诗:天台未到已告知,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写此桥碑。石梁上的石刻“前度又来”说的就是王十朋的事。可是王状元的祀像最终也没能在昙华亭中挂起。
    清道光戊戌年间,昙华亭重建,悬挂的匾额换成了“雨来亭”。
    明天启元年(1621)春的一天,九门提督太监徐贵推开后宫的院门,宫女们叽叽喳喳地从房里跑出来,她们从怀里抖开一个手绢包,是一些碎银,都是她们平时节省下来的,她们要为天台山方广寺一座五百罗汉铜殿而施助。徐贵捧着这些银子捎到五台山的清凉寺,交给一位名叫“如壁”的僧人去铸造。
    转年二月,方广寺的寺僧们涌出山门,迎接五百罗汉铜殿。它长二尺余,高四尺,重檐飞角,不仅其殿瓦、斗拱、殿柱,还有四扇殿门,住持轻轻地打开殿门,只见殿壁上五百罗汉浮雕,个个神态如生。铜殿所用的材料是当时一种特别高级的合金,人称“麻风铜”。
    铜殿立在石梁东侧的蒸饼石,底座为莲花石。每天清晨,中方广寺的僧人端着一盏茶,踱过石梁,点一支香供奉。


    “四山滴翠环初地,一路听泉到上方”是上方广寺一副很有名的楹联,为清武进士朱伦瀚所拟。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阳春三月,一位戴着笠帽柱着藤杖的人,就是循着泉声来到了上方广寺。寺前的金溪流水潺潺,寺后丛篁古木缭绕。
    他走进了山门,寺不是很大,却十分精致,修竹掩映,诵经声声。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法堂、大悲楼、念佛堂、禅堂显得格外的幽深。门楣上的匾额、殿柱的楹联,都是当时的名人文豪墨宝真迹,如阮元、俞樾、钱大昕、齐如南、孙农言、陆润库、翁同和等,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今他惊叹的是,藏经阁上珍藏着一贮雍正赐经文72函,720卷,分装18橱。
    这位就是民国著名的居士高鹤年,他将自己这一段经历也留在他的《名山游访录》中。
    相对中方广寺的瀑声贯耳,下方广寺则显得幽雅的多,寺后树林秀蔚,寺里风和日熙,推开门窗,石梁则是一幅永不消失的山水画。
    也就在高鹤年游访方广寺这年,初夏的一个黄昏,一位中年僧人领着一个少年,从新昌赶到石梁。天色渐暗,少年顾不上多瞅几眼石梁飞瀑,便跟着中年僧人进了下方广寺,叩见了寺里的一位老法师。这位来寺里出家的少年就是兴慈大师,而中年僧人便是他的父亲。次年,他从天台山国清寺从镜法师受具足戒,跟从同环法师学习《愣严经》。1908年,他来到天台山高明寺开讲《金刚经》,震惊四座,之后,他便在东南一带讲经说法,法筵遍于江南,成为近代著名的佛学大师。1919年,兴慈大师回到方广寺,并奉上募来资金,重修上、中、下方广寺。
    1963年春一个夜晚,风雨交加。两个黑影潜到铜亭边,雨声、瀑布声掩没了锯声。凌晨时分,一声巨响,铜亭随着瀑布坠入石梁下的惠泽潭。寺里的僧人赶紧披衣而出。铜亭终于从水潭里打捞上来,可是此后铜亭的命运却是惊心动魄。打捞上来的铜殿,运到县城的废品站,时值“文革”开始,铜殿辗转运到富阳冶炼厂。总算是佛祖蔽佑,就在铜殿将要推入熔炉之际,冶炼厂一位工人有觉悟。他一看铜殿上的小字,得知这是天台山石梁的明代珍品,立即报告当地革委会。天台革委会派人接回,又请工匠对铜殿损坏部分进行修复,1987年,修复的铜殿在离别二十多后,重新回到中方广寺。寺院住持通和法师见到铜殿,激动不已。
    1977年新年刚过不久,大雪纷飞,地上的雪积有一尺多高。上方广寺的僧人早已离去,住在寺里的是竹器厂的几位职工。为了取暖,他们生起了火蹲。这夜的凌晨,火苗透出了殿瓦,火光溶入这一片雪花之中。这座镌刻着文人楹联的古寺,在这个雪夜远去了。如今在寺址上,草丛中的石磉,跨越金溪的石拱桥,仿佛还能诉说这里曾有的香火燎绕。
    下方广寺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由归林职工所居。上世纪八十年代,下方广寺开始修复,寺里五百罗汉堂里的罗汉像,是从国清寺请运过去的,为檀香木雕刻,因为“文革”,而使得部分罗汉像散失,为了补全,请工匠用香樟木重雕。大门外的墙上,镶嵌的“五百罗汉道场”石刻,而在罗汉堂右边竖立了一块《重修下方广寺碑》,敬立者系1989年国清方丈唯觉。
    中方广寺在1958年的5月遭受了一场大火,仅剩厨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方广寺开始修复,二层楼亭又一次重现在世人的眼前,人们还叫它为“昙华亭”。寺门门楣上的“中广方”系沙孟海所题。
    如今的方广寺,就是指中方广寺、下方广寺。1983年,浙江省有14座古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重点寺院,其中有杭州灵隐寺、普陀山的普济寺,宁波的阿育王寺,还有天台山的方广寺。
    如今的昙华亭,地板上铺着僧人禅坐的草席,而四壁却空空如也。昙花,在印度梵语中为“优昙花”、“优昙钵花”,许多人或许并不知晓它当初是何人所建,也不知它此后的命运多舛,只知道它是中方广寺一座楼亭,它有一个带着祥瑞的名字。站在此处,山上古树苍劲,瀑布下的下方广寺,绿树翠竹围合,石梁如苍龙俯卧,从石梁穿行而过的瀑水,日夜不停地重复着岁月的吼声。在吼声中,人们不仅感受到山水的永恒,也感受到一座古寺的永恒。
    石梁的瀑水还在奔泻,方广的传奇也也在延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 街币 +50 魅力 +3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4 + 50 + 3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1-25 11:12:19 | 只看该作者
又见寂然老师的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5 15:4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5 18:43:38 | 只看该作者
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25 20:46: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寂然老师的妙文!老师的文章把我的思绪带回到1957年,那年暑假我遵父命,给中方广寺的主持通严法师送东西,顺便小住一周。一天晚上,我坐在瀑布边的楼上,一边喝茶,一也听游客吹奏洞箫,依稀的星月光照入楼中(那时还没有电灯),耳听风声、水声、箫声,只觉心身灵魂都己净化…此情、此景萦绕在我心中几十年,多次出现在梦景中…再次谢谢寂然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26 00:22:27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老前辈何其幸运,曾在山寺月夜听吹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8 16:40:5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加一些风景的文学描写,把“我”融合进去,与情景和事结合起来则更好,特此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28 16:42:14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扩充到8000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20:35:22 | 只看该作者
胡明刚 发表于 2013-1-28 16:42
可以扩充到8000字

是的,内容太多了,深入下去,是要写到8000多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20:40:57 | 只看该作者
胡明刚 发表于 2013-1-28 16:40
如果加一些风景的文学描写,把“我”融合进去,与情景和事结合起来则更好,特此建议

言之有理。在此文中,笔墨放在方广寺里而避开风景描写,意恐重心偏向风景而冲淡古寺的韵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9 00:46 , Processed in 1.0908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