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凯龙 于 2012-12-3 00:55 编辑
间隔年,Gap Year,空档年,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年轻人们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到远方去旅行,体验与之前环境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有一些年轻人,通过到非政府组织担任志愿者、义工来度过自己的间隔年。 第一次听到“间隔年”,来自《安心的义工旅行》。作者安芯,一个统计精算专业的高材生,从偶然接触“义工旅行”,到长达一年的亲身实践;从单纯的好奇行走拍摄,到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与精神洗礼,逐渐领悟生命的真谛与爱的意义。四川震后小学、西藏志愿者之家、马来西亚有机农场、尼泊尔儿童之家、泰国自闭症中心、印度特里莎修女之家……“一路走来,比起自己的付出,我收获的东西要多得多。” 不知是因安芯的《安心的义工旅行》,还是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自己也想去Gap Year(间隔年)。“让自己调整一段时间,找寻一种新的生活,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满血复活。”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间隔年,但我很想有这么一段属于自己的、可以给青春一点思考的时间。间隔年并不仅仅是很多人所以为的虚度光阴。停留,是为了更好的开始。这或许是我需要“间隔年”的原因。
有的事,现在不做,以后就都不会做了。 看过三遍《转山》,第一遍,大二时看的;第二遍,毕业实习时看的;第三遍,毕业后看的。每次看,心境都有所不同,最大的感触就是“山不转,心在转”……或是因为旅行、做义工,这些都是我所向往及热衷的事情,于是乎,一部电影与间隔年这个话题,看似本无必要的联系,却自然而然地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我想要的间隔年。 我们几乎一直生活在世俗安排的固定模式里,慢慢的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像站在浩瀚的沙漠里,没有了方向,孤立无助。然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追寻那些失去的东西,跳出方格,重走青春! 有那么一段时间非常的无助,不知道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忘了自己想要什么,也或许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整天委屈着自己缩在那么一个小方格里,过着似乎一眼就能忘得到头的生活……我相信这也许是很多人必须经历的生活,因为有很多世俗的固定模式在不断鞭笞着我们朝着这样的路线前行,犹如那拉车的马。也许我的人生也逃不过那世俗的枷锁,但我明白,有的事,现在不做,以后就都不会做了。
间隔年,给青春一点思考时间。 我所理解的间隔年,就是停一停的等待。暂时告别职业生涯,花上一些时间,去实现心中一些常在的梦想,而不必等到年老退休时有心无力;花上一些时间,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让自己看到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花上一些时间,沉下心来做一些思考做一些沉淀,在路上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和真实的社会。
而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间隔年的萌芽。可是,不是每一个萌芽都可以长成小树苗。无论选择旅行、做义工还是其他,都意味着将失去原来的收入,因此,必须去考虑的现实问题来自于,经济上是否已经有足够的积累;或者,在间隔年的过程中,自己又能否找到新的谋生手段,即使收入不高,也可以满足日常的花费。 “体验‘间隔年’不是流浪,不是过放荡的生活,间隔完了最终是要回归自己的生活,我们仅仅是过一段短暂抽离既定生活轨迹的日子而已。” 回过头来,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我已经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间隔年了。含蓄点儿说我现在的生活平淡枯燥,没有悬念而且充满了各种让人烦躁的羁绊,偏激点儿说我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现在的生活,讨厌自己大多数时候在经历着的东西。虽然我总提醒自己我已经足够幸运足够幸福,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人就是如此,各种大大小小的不幸会被不自觉的无限地放大,淹没了幸福,吞噬了自我。我知道生活不会无比的美好,我知道总有困难和坎坷需要克服和经历,我也知道真实就是痛苦和欢乐的混合,但总有一些时候,我想要自由,想抛开一切,想独自去旅行,想行走在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想逃避属于我的责任,想放纵自己,想过纯粹的生活,想不计结果的单纯的思考生活究竟是什么。 或许自己真的没有间隔年了,可是还能不能有间隔月,间隔周呢,我想去旅行,无所谓风景,无所谓地点,无所谓伴侣,无所谓各种繁琐的细节,我只想冲出这一切,给青春一点思考时间,做一回我自己。 我还在等待着奇迹,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间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