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trong>《老子》第二章<br/>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strong><br/> </p><p>直接翻译成白话文如下:<br/><strong>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自然显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的,那么丑陋的事情自然就暴露出来了。有和无在相互对立中得以产生,难和易在相互对应中得以形成,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衬对,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后在相互跟随得以分别。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做顺应人心而不是言语教化。万物生长而不强加限制,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不依赖它,建立了功劳而居功自傲。正因为不限制不占有不依赖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strong></p><p>狂客读解:</p><p> 如果人人以美和善良为美,那丑恶难以容身了。知道丑恶,就越发珍惜美好的事物。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事物自有其差异性存在。万物都有其正反两面,如果世界都是统一的,清一的美,那也是不可能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总试图用自己的言语去说服他人,在别人难以接受时仍喋喋不休。而真正有修养的人是行己所行,聪明的人都知道是非,看到正确的行为自然从中会悟出自己的错误。何必非得以卫道士的嘴脸出现呢。真正有修养的不会随意将事物加以限制,不会对事物产生依赖心理即使自己非常需要非常喜欢。不轻易将物质的东西占为己有,有了功劳也不居功自傲。<br/> 庄子也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人做事都应如此,度非常重要,过尤不及啊。看历史就可知道,汉初张良、韩信同是功臣,结局迥然不同,张良功成身退(史载良入关后,一度学道养性,不问政事),虽居高位,然不居功自傲,摆出无意政治的姿态,故得善终。而韩信因握兵权、功高震主为刘邦所不容。同样,在度的把握上,范蠡、刘基就比文种、徐达等人要明智得多。事情往往都是这样,太在意太想占有的反而会失去,大度些澹泊许就不会失去。为人处事切忌过之,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所谓物极必反啊。这些算是天地循环的规律和处事的盈亏之道。</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4 11:49: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