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山与朝鲜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22: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上</font></p><p><font size="3">&nbsp;  天台山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对日本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外,在中国和朝鲜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四世纪,朝鲜进入了三国时代(即高句丽、新罗、百济,亦称“三韩”)。天台山与朝鲜的友好交流有文献记载的始于东晋的天台名僧支遁。 <br/>  支遁(314—366)字道林,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25岁出家,与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作者)等为挚友。孙绰的《道贤论》把支遁比为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之一向秀,支遁居天台山多年,著有《天台山铭序》。他曾写信给高丽道人,称述剡县(今嵊县)仰山竺潜(法深)的风范(见梁·慧皎《高僧传》卷四)。这显示了天台山与朝鲜民间佛教的来往关系早巳存在。 <br/>  进入南朝后,天台山与朝鲜的交流日趋频繁。当时,朝鲜在中国的留学僧很多。新罗国僧玄光,来陈国观光,志求禅法,谒见天台宗第三祖慧思。密受《法华安乐行义》,俄证《法华三味》,得慧思印可后移锡江南,乘本国舟船,返回新罗。玄光在熊州翁山卓锡结茅,乃成梵刹,化导甚众。在南岳衡山和天台山国请寺的祖师影(肖像)堂内,分别绘有28位高僧的画像,玄光亦占一席之地(《宋高僧传》卷十八)。 <br/>  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 自575年入天台山“创业”已有14个年头,名扬海内。开皇十六年(596),高句丽僧人波若,来江南游方参学。随后来到天台佛陇谒见智者大师,求授禅法。智者对波若远道而来感到非常高兴,他对波若说: “你和天台非常有缘,但学法必须闲居静处,专心一致,华顶峰离佛陇山不远,环境清幽,是修行的好地方。你在那里修炼,必有成功之日。”波若遵智者大师之嘱,在天台华顶晓夜行道十六载,未曾下山,后在国清寺坐化。这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朝鲜僧人来天台求法,并长眠在天台山(《续高僧传》卷十七),他比日本高僧最澄天台求法要早两个多世纪。 <br/>  唐宋两朝,天台山与朝鲜的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唐咸亨五年(674),新罗国王法敏,因招纳高丽叛军攻占百济而得罪了唐朝,唐高宗下令削去法敏官职,由其弟仁问出任新罗王。仁问时任右骁卫员外大将军,封临海郡公。一位朝鲜人封爵台州,又由临海郡公出任新罗王,这也说明天台山与朝鲜交往之密切(《新唐书·东夷传》)。在唐代,又有不少朝鲜僧人来天台求法,并与当地僧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朝鲜僧人功成回国时,天台僧众亦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天台山大慈寺僧法照,曾赋有《送禅师归新罗》诗: <br/>  万里归乡路,随缘不算程。登山百衲敞,过海一杯轻。夜宿依云色,晨斋就水声。何年持贝叶,却到汉家城(见清黄维翰《台山梵响》)。 <br/>  唐景福元年(892),新罗僧道育(?一938)远渡重洋,来天台求法,挂锡平田寺(即万年寺)。他不通汉语,但善晓人意。道育在平田寺修道四十余年,至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春, 《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游览天台石梁桥时,曾与道育同宿于方广寺。晋天福三年(938)十月十日,八十多岁的道育,坐化于天台山平田寺内。平田寺僧将他遗体火化后, “得舍利不可胜数(《宋高僧传》卷二十三)。” <br/>  由于“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天台宗典籍散失殆尽,仅存一些零编断简,残缺不全。而高丽国的天台宗典籍却保存得比较完整。四明僧人子麟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往高丽、百济求取天台教籍,受到高丽国王的热情接待,并遣使李仁日送子麟还吴越(《佛祖统记》卷二十二)。嗣后,吴越王钱(亻叔)(曾任台州刺史)在天台宗第十五祖羲寂的要求下,于宋建隆元年(960)遣使致书以50种宝向高丽求取天台教典。翌年(961),高丽光宗王朝遣高僧谛观奉教典来到天台山。谛观早闻羲寂学识渊博,善解难题,遂往参谒亲闻羲寂讲授教观法门,心悦诚服,就拜其为师。此后,谛观居天台螺溪十年。这位朝鲜人民的友好使者亦坐化于传教寺。他精心撰著的《天台四教仪》一卷,和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一样,今已成为天台宗的经典之作。 </font></p>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22:41: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下&nbsp;</font></p><p><font size="3">与谛观同时的天台宗第十六祖宝云大师义通,也是高丽人。义通(907—988),字惟远, 出身高丽王族,俗姓尹。五代晋天福年间(936—943)游学中国,初到天台居德门下,后至螺溪从羲寂受学,因其精通天台教义,颇受羲寂的器重。《佛祖统记》卷八说羲寂有“传法弟子百余人”, “义通实为高第”。可见义通是羲寂的上首弟子,义通学成之后后,辞师欲由四明(宁波)泛舟归国,为郡守钱惟治(吴越王钱(亻叔)之子)所劝留,从此义通在浙东弘扬天台教观近二十年。天台宗第十七祖知礼和高僧遵式都出于他的门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祖赐所居传教院为“宝云寺”,义通也被称为“宝云大师”。端拱元年(988)十月二十一日,义通圆寂于四明宝云寺。门人将他葬于宁波阿育王寺之西北隅,后来天台宗僧人宗晓,收集义通有关文献资料共20多篇,编成《宝云振祖集》一卷,集于《四明教行录》第七卷内,异国僧人,游学中国。居然成为中国佛教一大宗派的一代宗师,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罕见的。&nbsp; <br/>  前面提到的天台高僧德韶(891—972),既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法眼宗第二祖,也是吴越王钱(亻叔)的“国师”。他积极建议钱(亻叔)遣使新罗,取回天台教典。德韶的高足延寿(904—975)德才兼备,宗风远播。高丽国王仰慕他的才学,遣使致书执弟子礼,并遣僧36人前来受法。这些僧人先后回到高丽,各居一方,于是法眼宗盛行于高丽。 <br/>  朝鲜僧众虽然不断来天台求法,但真正把天台宗传入朝鲜的却是高丽王朝文宗第四义天。义天(1009—1101)俗名王煦,他与高丽名僧智讷并称为“高丽佛教双璧”。11岁出家于灵通寺。宋元丰八年(1085),义天率弟子介寿等来华求法。宋哲宗曾接见了义天等人。当时中国华严宗章疏已经散佚,幸得义天持来,得以复传。义天先至钱塘慧因寺从净源受法,后在天竺寺跟慈辨习天台教义。接着,他游天台佛陇,礼智者大师塔,于元佑元年(1086)携教典经书1000余卷, (据传《寒山子诗》是他带回,今《四部丛刊》里的寒山诗集的版本,亦是据高丽本影印),随其国使回高丽,大力弘扬天台教观。卒赐“大觉国师”,著有《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圆宗文类》等。 <br/>  上述文化交流,都是在佛教界进行,而清代著名学者齐周华的《高丽风俗记》,却记载了两国人民在某种特殊境况下,所进行的颇为风趣的文化交流。 <br/>  齐周华(1698—1766),字巨山,天台人。自幼聪颖绝伦,博览群书。他在《广舆记》里获悉高丽人民虽知书识礼,且与中国同文,但“存在”着“男女共聚,相悦即婚”的“原始风情”。《广舆记》里关于朝鲜风俗民情的描述,使齐周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r/>  清乾隆六年(1741年)初夏,高丽全罗道有艘商船来华贸易,海上遇风暴袭击漂泊辗转至台州。船上共有20多位高丽国商人。台州官府把他们安置在临海天宁寺内(今临海粮食机械厂一带)。20多位高丽商人来到台州,不啻于一个大型“代表团”。齐周华闻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临海天宁寺。想看看高丽商人的风俗习惯,是否与《广舆记》说法相同。高丽商人肤色黝黑,头戴草笠形乌毡大帽,穿着宽袖的衣服。他们吃饭不用筷子而用长约七八寸的铜瓢,都席地而坐,年老者居上,壮者次之,年轻者站在旁边侍候。待老者和壮年人吃毕,年轻者才开始吃饭。 <br/>  有一天,老者命少者去买酒。酒买回后,老者发现酒的斤两不符,众人怀疑是少者所偷吃。开始,少者不肯承认,后在大家批评之下才认错,因此受到杖责。在场的天宁寺僧认为偷吃点酒是件小事,何必如此认真?高丽商人解释道,偷吃酒虽是小事,但偷吃长辈的酒就表示对老者不尊重。并且强词夺理,文过饰非,故遭杖责。 <br/>  时值初夏,天气突热。高丽商人因遇海难,还穿着春天的服装。台州官府特地选取葛布为他们赶制了夏衣,送给他们。高丽商人都受而不穿。这时,送夏衣的官员感到不大高兴。高丽商人马上解释说,我们不是不穿,而是要面谢贵国长官以后再穿。过了三天,临海县令到天宁寺巡礼,高丽商人各俸所赐衣服,排班列队叩谢后,才穿上夏衣。原来,这是高丽的风俗。 <br/>  朝鲜商人中不乏文±,其中有位姓宋的书生,是个秀才。一天,他见僧桌上放着一本齐周华的文集《需郊录》(即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齐周华《名山藏副本》之前称),随手拿起翻阅良久,爱不释手。天宁寺高僧海印禅师见他如此喜欢,就将此书奉送。宋秀才如获至宝, “喜不自胜”。翌日,宋秀才闭门不出,在卧室内“展卷运笔”,作了篇小序: “予以暮春,偶然飘海至台(州),寄寓天宁古寺,得与台之高僧名士会,且并得《需郊录》一卷。潜心展玩,茅塞顿开,恍然如有所得,此真偶然之万幸也。因题曰“偶得集”,以志异云。”这时齐周华手拿《广舆记》,询问宋秀才关于高丽的风俗。当宋秀才看到“男女共聚,相悦即婚”的记载时,立即用手作涂抹状。齐周华问: “贵国风俗是否这样?”宋秀才回答; “不是这样,我们的婚姻大事也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设官取士,亦是重人品而轻文章,举荐者必须是大家所信服的人。” <br/>  两个月后,清朝下旨, 由沿路州县资助路费,把高丽商人送回故国。临行之时,20多位高丽商人在台州官署前跪拜致谢后,登上了回国的路程。天宁寺高僧海印禅师亦赠诗道别。诗序云; “高丽与中国,语音不同,幸书同文也。遂各执纸笔条对,颇知其详。然观日用动静,无一毫苟且, 已群服其礼义矣。巨山(即齐周华)先生闻其风,不远百里相访,时与郡中少曾叶先生、抹云秦先生、若翰蒋先生,同盘桓于敞寺者五日,其风俗之美,无不周知。诚如记(即齐周华的《高丽风俗记》)中所云,无虚词也。予曾以先生(指齐周华)之《需郊录》见赠,而彼喜不自胜,且即能序,予乃复为一绝云:海风送客泊南天,患难堪矜礼义全。为赠《需郊》归故国,巨山文教被朝鲜。” <br/>  齐周华居天宁寺五日,对高丽商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起居饮食,到文笔交谈,他深感高丽民风之淳厚, 《广舆记》之乱真。写下一千二百余言的《高丽风俗记》。通过饮食、盗酒、赐衣、赠书、辞行五件小事,显示出朝鲜人民道德情操与和衷共济的精神! </font></p>
板凳
发表于 2006-11-17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p>学习了^^^^^^</p>
地板
发表于 2006-11-17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朝鲜打糕和我们天台的磨磁异曲同工
5#
发表于 2006-11-17 17:13:00 | 只看该作者
杭州现在街头小巷很多人在卖打糕,就是没尝过,看样子,跟天台麻糍差不多,就是外面裹了层炒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22 17:11 , Processed in 1.0956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