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7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张舞马——天台遗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1:1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2-5-30 08:05 编辑

西张舞马
——天台遗韵
    天台民间,表演舞龙、舞狮子很多,可是舞马却少多。平桥镇西张村的“舞马”,早在解放前就已经名声大噪。
    这是2011年初冬的早晨,西张村的十多位妇女,在张正江的带领下,乘车前往县城,他们带着村里的传统舞蹈“舞马”,去县文化馆,请老师指导。为了县农民文化节闭幕式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展演,西张村的这11位妇女在张正江的召集下,几乎每天晚上这在村大会堂里进行排练。
    西张村位于平桥镇西面,村后是龙山,当地称“枕头山”,有一突兀的山峰,人称“西张桌”,村前有拱翠堤,绿树成荫,村前一片平整肥沃田地,古时称之“大西乡平原”,是天台的产粮区,离村不远就是枫树殿村,逢五、逢十有集市。
    相传,“舞马”是南宋开始的。在街头镇张家桐村有位进士名叫张鲁斋,任襄阳府五品官,膝下有9子1女,9个儿子都在京城为官,人称“九子十尚书”,张家为庆贺大喜,创造出“舞马”这种表演形式,后传至乡间。500年前,张氏族人为避难,迁移到西张村,也将喜庆的“舞马”带到了这里。
    如今,西张村有400多户、1400多人,村中有张氏宗祠、陈氏宗祠,几百年来,张、陈两姓的村民和睦相处。
    民间有“两匹半马”之说,西张舞马就是那“半匹马”。因为它的只有马头、马身,没有马尾,表演时,用竹制的马套套在表演者胸前。马套有黄、红、黑、白四色。由于它以“半匹马”为表演道具,灵巧轻便,载歌载舞。
    “舞马”一般有10人表演,两位“马头”是男子扮演,身着黑衣白裤,头包白巾,手举旗幡;随后的表演者为4男、4女,这四对均为宋代历史人物,赵匡胤与肖金莲骑黄马,吕蒙正与李大嫂骑棕色马,武松与孙二娘骑黑马,赵普与杨妈妈骑白色马,身着戏曲服装,左手握缰绳、右手握马鞭,作骑马状,边唱边舞,伴奏为锣鼓、二胡、笛子、三弦、唢呐,一般也有10人。
    “舞马”讲究舞者队列的穿插和排列,场面热烈。传统的舞步有串鞭花、走十门、龙喷水、绕圆场等,并配有唱曲,内容多为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传统“舞马”唱曲有《十二月花》、《八仙调》、《闹五更》。
     “正月花名是呀元宵,蒙政读书住呀破窑。七岁打虎实大(呀)孝,张飞哧断(呀)胶陵桥。二月花名百草青,……”这是“舞马”的《十二月花》。
    “打扮了去看灯,金钗上头(嗯)乌云两边分,桃红裤子碧纱罗裙,胭脂点水粉用(嗒)了三寸,还得姑娘容,小金莲子(呀)二(呀)二三寸。”这是“舞马”《闹五更》,叙述了姑嫂二人去看花灯的情景。
    《八仙调》配乐是锣鼓,由“马头”念白、领唱,后人接腔:“俺本是汉钟离,钟离道德高,不愿为官在江湖,昆仑山上来得道,仙班为首乐逍遥。俺本是曹国舅,……
   “舞马”虽说归于传统舞蹈,可舞蹈的成份并不是很浓,它最出彩的,除了人物的装扮、就是它的唱曲,曲调十分优美,轻快悠扬,朗朗上口。1961年正月,新中小学的王校长来到西张村“舞马”,一听唱曲就十分喜欢,叹道:这么好听的曲还听过。他对村里人说,要他们到学校将“舞马”曲给学生们教唱,村里人婉言回绝了。
    “文革”以前,西张村每年总要选拔10个俊俏的孩子,参加“舞马”表演。
    1963年的正月初四,西张村“舞马”开场了。与往年一样,先在本村演了几场,后就在张金宗、张式方的带领下,又出村表演了。他们在街头一带,一连演了4天才回来,走村串户,表演的10个孩子,走不动了,就驮在大人肩上“浪浪马”。他们来到一个村子,孩子就套上马套,一阵锣鼓响起,在二胡、笛子声中,“舞马”开始了。
    张正江就是10个孩子之一。天色晚了,西张人就宿在村里的人家。回到村里,13岁的张正江分到了8.25元钱的补贴,这是他少年时一次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第二年春节前,渴望能再演一回“舞马”的张正江没有选中,他的弟弟接替了他的角色。
    “文革”开始后,舞狮子停了,舞龙停了,舞马也停了。1976年,村里的张加柒组织恢复“舞马”,用旧调唱新词。
    1990年冬,西张村老人协会会长张贤尧,将张正江、张宗正、张宗保、张先岳、张年海等人,召集到张氏宗祠,说是要他们坐在一起回忆、并记录下来,恢复西张的“舞马”,毕竟多年未演过了。如今保留下来“舞马”词曲,就是那时搜集、整理的,有《十二月花》、《闹五更》、《上八仙洞》三个调,遗憾的是,还有《梳头》、《老年交》等已经忘了,村里没人还能想起唱词。
    久违的西张村“舞马”一下子受到百姓的欢迎,那一年,还到街头镇参加了文艺汇演,街头镇的人想学“舞马”,西张人没答应。
    1999年,县文化馆的专业干部杨惠芬赴任当时的新中镇宣传委员,在她的组织挖掘下,由西张村老艺人指导的新中小学排练的“舞马”,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民间艺术大会串的巡演。
    2001年开始,西张村出现了两队“舞马”。2004年9月,为庆祝国庆55周年,西张的“舞马”来到平桥镇广场演出。可表演的人不是孩子,而是村里40岁左右的妇女,可村里人还称她们为“新班”。2006年4月,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在张氏宗祠前,“舞马”表演又一次展现,只是这些身穿粉红粉绿的表演的,都已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人称“老班”。
   2007年秋,西张村的“舞马”参加天台县首届农民文化节的基层优秀团队展演,得到了一等奖。2009年6月,“舞马”被列为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张村演过“舞马”的人,有说出许多,因为每年表演的人都不是固定的。
    在西张村村后,有几间不起眼的平房。62岁的张正江就住在这里。虽然他只演过一年的“舞马”,可却深深地印在他心海里。只要说是“舞马”,肯定少不了他。县里、市里常有搞音乐舞蹈的老师下采风,他尽力将自己整理的“舞马”唱词曲谱,交给他们指导。
    他家几代人都演过“舞马”。他父亲就演过,还是扮女相的。他的三个儿子,都演过“舞马”,可是他的孙辈却没有一个演过,他说,现在条件不一样了,过去哪家的孩子选中,觉得很荣耀,没选中还哭着闹着,如今,怎么请都不肯来,学习要紧。
    2010年,张正江被列为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除了种田地,还有“捉漏”的手艺。老屋是砖木结构,盖的是小瓦片,三年两载就要漏雨,因此,叫他上瓦顶整瓦,补瓦片。可是自从接到“舞马”要参加县里汇演的通知以来,他就很少接活,心思几乎都放在“舞马”上。每晚要召集参加表演的妇女排练,他自己去镇上,去县里购置道具,不但人辛苦,还贴车费、手机费。
    2011年12月21日晚,西张村的“舞马”在天台县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展演中亮相了。人们又一次领略了“舞马”的舞蹈和它优美的曲调。张正江却并不十分满意,因为“舞马”在台上只表演了三分钟,没能展示它的全部风采,他希望能将“舞马”全部拍摄下来,以后村里也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1: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寂然 的帖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板凳
发表于 2012-5-23 11:49:33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 在正月的时候看过 记忆中西张舞马窜村走巷 曾经来我村表演过 好像还有耍船节目
地板
发表于 2012-5-23 14:29:15 | 只看该作者
为嘛没有图,我还没见过呢,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见过后来忘记了,反正没啥映像
5#
发表于 2012-5-23 16:55:11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5-23 17:15:10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5-23 21:20:30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5-24 07:26:44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5-24 07:26:56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2-5-24 11:06:52 | 只看该作者
2004年左右,这个节目参加过县里组织的廉政踩街活动。表演者是平桥(好象叫八一什么学校的)的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7 05:25 , Processed in 1.0938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