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6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屋遗韵】状元道地:南国武状元传奇的一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14:3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1-10-25 14:36 编辑


    天台城内东边有一座小山,名妙山。妙山的东侧有一条小巷,叫状元巷。状元巷内有两个状元道地,一个在小巷的南端,另一个在小巷的北端。两个状元道地,记载着一位状元传奇的一生。
    这巷头巷尾的两个道地都是当年状元所生活的居所。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在他当年风光荣耀的背后,曾经付出的艰辛。状元巷曲折而狭窄,从中山东路一直延伸到蓝田叶路。幽深的小巷中,抬头瞬间,就能看到民居墙头“状元巷”的巷牌。数百年的状元巷中,真正的主角却只有一位,那就是当年的武状元——陈桂芬。
    陈桂芬(1848年—1882年),字汝贤,号子香,桂芬是他的榜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日后成就功名,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他就是陈桂芬的祖父——陈杏村。从小陈桂芬就在祖父的影响下,习武强身。每夜,祖父总是用石锁堆在房门前,要想出门需搬动石锁,久而久之,搬动石锁,练出了强壮的臂力。与同伴们比石墩,年少的陈桂芬总是比对手举起更重的石墩。
    小巷南端的状元道地,是陈桂芬童年时代所生活的居所。宅子的主人就是他的祖父陈杏村,这位官至江宁县丞的文人,练就了一身武功。他给这幢宅院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堂名——崇德堂,他知道无任是从文还是从武,“德”应放在首位。崇德堂的匾额,一直挂在中堂,每每习武,这三个字总在陈桂芬的眼前晃动,至于,崇德的意思也多次听祖父说起。正因为有了崇德的背景,才有了日后高尚的武德。
    崇德堂是一幢三合院结构的院落,坐北朝南,门前有一个宽敞的大道地。当年的门楼是十分的讲究,同治七年(1868年),桂芬中得状元后,“状元及第”的直字匾额就挂在门楣的上方。之后的岁月中,这座院宅被称为了“状元第”。只是岁月沧桑,当年状元第的建筑现已全部改建,只留前面的那堵粉墙还保留着宅院最后的记忆,斑驳的墙体露出了乱石。宅院虽然已改建了,但还保留着原来三合院的格局。
    对于陈桂芬,这幢宅院有着太多的记忆,他的整个童年就在这儿度过。记忆中的祖父既严厉又慈爱,有了这份严厉,才有后来的那番成就,也因为这份慈爱,才在他成人之后,懂得如何去爱护他人。在这幢宅院中,他还有一个儿时的好朋友,那就是他的舅舅,虽然舅舅是长辈,但是每次舅舅来到家中,总有教他一些习武的小玩耍,这让他感到既好奇又兴奋。有一年冬日,舅舅来到家中,拿起了陈桂芬手中的铜火笼,只见他上下抛掷着铜火笼,火笼一会儿从他的臂膊下穿过,一会又在他的背后出现,他看得眼花缭乱。这些小玩耍,使他的习武过程中,多了一点乐处。
    另一位影响陈桂芬成长的人就是他的父亲陈凌霄。陈凌霄不但精通射艺,还是制弓能手,陈桂芬的射技就来自父亲的严传身教。天台的孔庙就在不远处的大南门内,孔庙的西边就是当年的射圃堂,射圃堂是人们骑马射箭的训练场地。在那儿,父亲每天教陈桂芬拉弓射箭,为他的射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位于状元巷北端的状元道地就是陈桂芬的父亲陈凌霄所建。这幢宅院现保存得十分完整。北端的状元道地在建造时间上要晚于崇德楼。那是一个丹桂飘香的季节,北端的状元道地刚在建造中。新房上梁时,木匠们唱着上梁歌,糖果与糕点如瑞雨般洒落下来,邻里的孩子们都争抢这些点心,站在道地里的陈凌霄感受着这份喜气。秋风吹过,从小巷深处飘来了一阵桂花的芬芳,淡淡地,清雅地,这让他心旷神怡。古人称应试及第为折桂,此时的这丝桂香是否是一种暗示,暗示着陈家子弟的应考得中,瑞桂楼的楼名从陈凌霄的脑中闪过。当新楼建成之时,“瑞桂楼”的匾额就挂在了正堂,每每望着这方匾额,陈凌霄心中都有一丝暗喜,他在期望着蟾宫折桂那一天的到来。
    新建的瑞桂楼,坐西朝东,为三合院格局的院落,楼高二层,门窗的木雕精致而富有寓意,道地中间有卵石铺就的神鹿的图案,院的东北角至今还存有一口水井。少年陈桂芬就生活在这幢由他父亲建造的宅院中,习武的同时,他也熟读四书五经,并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是每位走上科举之路学子的必修课。少年陈桂芬是深知瑞桂楼楼名的寓意,他知道这不但是他父亲的梦想,也是陈氏家族的期望,只是他与父亲都心照不宣。瑞桂楼似乎又是一种激励,让他一步步接近他自己的梦想。
    同治六年(1867年)的考试中,陈桂芬就显露出他非凡的武功,他中武进士,来自瑞桂楼的考生,取了一个桂芬的榜名。得了进士的陈桂芬更加努力习武,他知道翌年的京城殿试才是他真正展示才华的时候,同治七年(1868年)的秋日,也是桂花盛开的时节,瑞桂楼满楼花香,陈桂芬踏上了去京城的路程,当他走出家门的那条小巷时,他并不知道日后这条小巷将因他这次的殿试而得以更名。
    试场上的陈桂芬踌躇满志,武举会试先考武功,再考文辞。这位出身于江南考生的武功让考官刮目相看,当时的武科基本上为北方人的天下。武功分内外二场,箭、弓、刀和石四项,陈佳芬是志在必得。文场上陈佳芬更是神采飞扬,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更显他的文采,馆阁体默写出的《武经》,黑大圆光,让考官见识了江南才子的风采。
    最终他以文武兼擅而被赐予状元及第。同治七年的武科状元就这样落在了这位江南武士的身上,武科状元是北方考生天下的局面得以改写。或许,出自南方的武状元就会多一份特别,于是,有关这位武状元也就多了一些民间的传说。有一传说,说的是山东考生马存斗不服陈桂芬的夺魁,由妒而恨,寻机比武加害。
    那年的崇德楼和瑞桂楼都挂上了“状元及第”的匾额,这块匾额也同样挂在了陈氏宗祠中。从此民间也称崇德楼为“状元第”,瑞桂楼为“状元新第”,以示区别。两个状元道地所在的小巷也称为“状元巷”。中得状元的那年,陈佳芬才刚满二十,少年得志的他,心中想着建造一座属于他的状元府。
    状元府的图纸也画好了,气派而不失雅致的风格,既符合一位武状元的身份,也能显一位读书人的风情。状元府选址也已确定,就选在崇德楼前面的空坦上,木料和砖瓦也陆续备好,这些建材就放置在小东门外的也是园中。一座全新的状元府就要在小城中出现,似乎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可惜的是陈桂芬不久就离开家乡,去广东上任,状元府的建造就这样搁了下来。陈桂芬似乎也不着急,因为他还年轻,他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营造属于他的状元府,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的早逝,而使状元府永远地留在了那张蓝图之中。
    光绪二年(1876年),在陈桂芬中得武状元的八年之后,他正式走上了仕途。被钦点为头等侍卫加四级,并赏戴花翎,乾清门行走。之后,他被授广东肇庆参将,清朝的参将,为正三品,位次副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在肇庆任参将的八年中,他悉心巡视防区,修筑隘口,当地的防洪工程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同样有一套严格训练士兵的方法,革除军中的陋习,使部队精锐能战。
    在他离任的时候,肇庆百姓舍不得这位好官,于是有了遮道攀辕挽留陈桂芬的动人场面。一方“恩深雨露”的匾额,包含了百姓所有的情感,望着百姓献上的匾额,陈桂芬深感为民办实事的意义,也为他以后的人生之路确定了方向。
    光绪八年(1882年)初春,他升任南雄协镇,协镇为副将官位,可惜的是他上任才半月,就猝死南雄。有关陈桂芬的死因,民间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位南国武状元的英年早逝,使得他没来得极施展他的才华,无论于他本人,还是于他的家乡都是一件遗憾的事情。那一年他只有三十四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与瑞桂楼南侧一墙之隔,曾有一座祠堂,这座祠堂专门祭祀陈桂芬,民间称其为状元祠堂。祠堂坐西朝东,门前立二支旗杆,这是取得功名学子的特权,并有二只石狮守于大门两侧,它规格也能体现出一位武状元的身份,可惜这座专祠现已拆除,改建为民房。

    同为东门陈氏家族的学人陈钟祺对于陈桂芬有这样的评论:“起自草莽,大魁天下,校场走马,既为南人一雪文弱之耻,而金殿挥毫,又为武夫更洗无文之耻。”这一评论可谓中肯。近年,陈氏族人在陈氏宗祠的东边大门前建了一座石质牌坊,以纪念这位族人引以为豪的武状元。“状元及第”四字刻于牌坊的上方,两侧的对联为“力能扛鼎箭可穿杨大魁天下;同治状元南雄协镇望重东南。”从这幅对联中,人们依稀能感受到这位南国武状元传奇的一生。

                                                                                                         2011-10-20


抬头瞬间,就能看到民居墙头“状元巷”的巷牌。


崇德楼只留一堵斑驳的乱石墙。


瑞桂楼就在状元巷的北端。


北端的状元道地记载了武状元传奇的一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5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5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1-10-25 16:19: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武状元赴京赶考的故事,我都听说过好几个精彩版本。
齐召南齐周华后,天台文科不再有人,武科到陈桂芬终于昙花一现,可惜英年早逝。
状元道地因为离东门同学家近,去逛过多次。保留到今天也属不易。
Ps: 闲云老师时有新篇贴上来,给文苑持续而旺盛的活力,感谢!
板凳
发表于 2011-10-25 16:39:58 | 只看该作者
金老师的文章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值得拜读!
地板
发表于 2011-10-25 16:59:43 | 只看该作者
天台乃偏僻山区弹丸之地  历史上名人辈出   
5#
发表于 2011-10-25 17:19:32 | 只看该作者
陈公若不早逝,天台近代史恐将增光添彩。
6#
发表于 2011-10-25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好文章。
7#
发表于 2011-10-25 17:43:07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25 18:55:43 | 只看该作者
永久还念
9#
发表于 2011-10-26 01:19:33 | 只看该作者
半夜里起来继续品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09: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bracadabra 的帖子


    天台的旗杆礅的文礅武夹的现象也能说明这种情况,
    现在民间能看到的基本上是“武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7 09:43 , Processed in 1.0763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