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7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渝西古道走马如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0: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庆市九龙坡走马镇,地处古代巴国的中心。成渝古驿道穿镇而过,留驻了无数来往的商旅,这里也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走马镇原汁原味的故事山歌,草木一样葳蕤,与刘三姐、玛纳斯、江格尔、阿诗玛和新疆木卡姆艺术等一起,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渝西古道走马如歌,我感受巴国文化的丰厚和乡土民风的淳朴,体味来自乡野的温静与宁馨。






走马山岗,感受巴国遗风


    我乘坐的班机降落在山城重庆子夜时分的万家灯火中。此行的目的地是渝西的走马镇。走马古镇原来是巴县(现巴南区)管辖一个乡,1995年被划到九龙坡区的地界。古镇的得名来自境内一条长长的形如跑马的山岗。

    踏进走马镇的村野,漫步在开满油菜花的走马岗上,我显得自在安闲。在岗上行走,身在巴县,西看壁山,东望江津,故有一脚踏三县的说法。在出行之前,我在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中,读到巴人起源的神话:巴人的酋长廪君是伏羲的子孙,原名务相,曾与其他族人比赛投掷宝剑,唯有他的剑牢牢插在洞穴顶上;继而他们驾着泥做的雕花船行于水上,唯有他的船没有散架,因此他被拥戴为巴族的首领。后来他坐着那雕花的土船,到了盐水流经的盐阳之地,一位美丽的盐水女神爱上了他,化成漫天的虫阵阻挡住他的去路,不料被他一箭射死,很是凄凉悲伤。最后廪君来到了这里,坐在石岸上,以竹筹计算着筑城的费用,不想竹片贴在石上如生根一般,廪君以为是伏羲的神谕,巴族因此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在走马岗上亲临其境,听闻巴人故事,更感觉到这里的风物非同一般。伴我行走的走马镇文化干事钟守维,告诉我巴县因巴国而名,走马镇所在的地方本是当年的巴国首都。在离走马岗40公里外的冬笋坝,人们发现巴人的船棺。据说蛇是巴族的图腾,也是龙的儿子,在这里舞龙自然也成了舞蛇。传说后羿袭击历来与巴族友好的夏族,驱逐了夏族的国君太康,并将大象当做夏族的图腾。巴族酋长巴蛇王率众攻打夏族,夏军节节败退,但最后巴蛇王还是被后羿射杀了。这里所流传的巴蛇吞象故事,不是空穴来风。我想,走马岗在历史上应该是蛇虫出没的瘴疠之地吧。

    巴人也叫濮人,能歌善舞,有古代最著名的巴渝舞,在中国舞蹈文化史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武王灭纣时,巴人成了先锋队,在战场中载歌载舞,非常神异,令敌军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汉高祖刘邦将巴渝舞引进宫廷,使之成为皇家礼乐之舞。唐宋时期巴渝舞又演变成踏歌竹枝词转踏等多种文艺形式,据说土家族的摆手舞就带着浓厚的巴渝舞遗风。直到现在,走马镇中还流传这种古老的舞蹈。


古道老街,追忆如水流年

    成渝古驿道沿逶迤的走马岗延伸,穿过开满山花的村庄与铺陈七色的田野,连续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延绵的走马岗通向缙云山脉,那里有一片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道碑,即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政碑、旌表曹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已饱经风雨的磨蚀,给人一片苍凉。德政碑镌刻严正宽平四字,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官德政的期望,也蕴涵了峻险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

    沿坡而上,我路边见到两处摩崖石刻,一曰险设天成,一曰巴县西界,笔画遒劲,浑厚庄重,很感沧桑。我曾听到一个巴族故事: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他慷慨刎颈换取三座城池,并留下这样的话: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让人满怀欷歔。巴将军的墓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离走马古镇也不怎么遥远。

    三道碑所在地界,是九龙坡林场的天然林缓冲区,林木茂密,植被良好。附近有一处摩崖石刻,是清代时官府关于护林的告谕,与遭火焚的慈云寺残迹一起,成为这里独有的珍贵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慈云寺不远,有呈喀斯特地貌的九座山峰,排列如同八卦迷宫,形成天然的八阵图,引得游人寻胜访幽,行走驿道之上,古老的巴国风情,化成了一股山风,无声地远去。

    走马镇是古道上的一个驿站,依山而建。走马一词在当地人口语中,就是赶马。赶马商人行于古道上,带着仆仆的风尘。当商旅一早自重庆城出发,出佛图关,过石桥铺,翻凉风垭,经白市驿,抵达走马镇时刚好是薄暮时分,为竭力躲避山上盗匪的袭击,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在这小镇上的旅舍中歇息,饮马,留宿,洗却一路的风尘,解除行旅的劳顿,经过养精蓄锐之后又披星戴月赶程。古驿道的青石上,留下当年深深的蹄印和车辙,展示着商旅行走的艰辛。
走马古镇雏形于宋代,到明代中叶形成了现在的走马场。者,集市也。开场之日,土特产贸易甚为兴盛,每逢集市之日,行人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古街入口有走马场门楼,上刻对联一副: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路,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相当切时切景。文革时对联被磨去,代之毛主席语录,现在又恢复了旧刻。门楼之内是一片空场,左为戏楼,右为武庙。戏楼建造于清代,现在所见的依然是旧制,构件雕刻精美,旧时经常有川剧演出和故事山歌讲唱,而武庙早已是破败不堪。

    戏楼两层,上为戏台,下为茶楼。这里聚集着一起喝茶、打牌、唱山歌、讲故事的老人,也有不少居民参与其中,其乐融融。镇上有一大批非常活跃的民间故事家和歌手,刘远扬、范明刚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品茶。他们告诉我,在过去,走马镇老街像这样的戏楼就有三座,另有关帝庙、禹王庙、南华宫、文昌宫等,经常举行酬神活动,为民间故事戏剧曲艺表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当今互联网与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冲击下,渐渐沉寂下来。他们为我讲起巴人的故事,唱起古镇旧时旅店招呼客人的歌:楼上楼下客,耳听幺师来交接,各人的草帽衣衫各人晓得,乱摸人家要不得……”,还有街上叫卖的歌谣:黄糕粑来得哦——老头开水,盐搽鸡蛋,芝麻干、豆腐干桂花炒蜜糖唉……”,也讲述当时老街上行走的漂泊艺人如打尺梆梆(唱道情)、打花鼓、打金钱板艺人所唱的小曲,以及抬滑竿(竹竿上捆着竹椅的简易轿子)和打石头的号子,还表演了几段端公(神巫)的歌舞,都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秘味道。   

    山间赶马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在走马古镇的旅舍里,他们聚在一起喝酒放歌饮茶讲故事唱山歌小曲,成为长夜逆旅中的最大乐事。现在老街上的诸多客栈,仍是旧时的老模样,品茶聊天的人更显得自在而悠闲。在老街上行走,不出几步见到一个茶馆,戏楼旁边的一品茶园,传说乾隆皇帝曾经驾临于此品茗呢。
走马镇的明清老街,沿古道两旁而建筑。走马场分上街和下街,驿道两旁所见的都是两层的木石结构民居商铺,或挑出成阁,成过街起楼,富有巴蜀民居的特色。街上漫漶的店铺商号与文革语录标语杂糅在一起,让我感到时光的交替。古镇保存完好的民居院落,如杨家院落、刘家院落、陈家院落、孙家院落,虽然有些破败,但能使人发思古的幽情、追随淳朴的乡风。在刘家院落中看到吾爱吾庐以及被人悉心珍藏的琴堂诗书传家等匾额,以及老舍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我感到乡村古朴而崇高的美。在薄阴的天色中,走马老街老墙、瓦楞与青苔、野蕨在风中默默地对话,仿佛唱着乡土中悠悠的岁月山歌。


农家田头,聆听故事山歌

    因为独特的历史和地域条件,走马镇故事山歌极为兴盛,成为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文化。下里巴人不同于阳春白雪,与官府庙堂无关,与淳朴民风休戚。在这里,载歌载舞的草根艺术,如街巷田头的树木一样葳蕤。我的房东涂安明女士和向导老沈、老陈告诉我,走马镇当地人把讲故事称为冲壳子,当地壳子”“得最多的应该是魏显德老先生,他11岁时随幺叔公魏福禄一起辗转于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曾替人算过命也曾说过评书,同时也在庙宇里宣说过神谕,能讲述民间故事1800余个,演唱民歌400多首,其经典故事载入《中国神话》等诸多权威选本,重庆出版社出版过个人专集,他本人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命名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他的弟弟魏显发,仅上过3年学,16岁被强拉壮丁,奔波于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解放后参加了解放军,能讲1400多个故事,与魏显德一起被誉为中国乡村的格林兄弟。魏显发已于近年去世,在走马新村,我见到了耄耋之年的魏显德与76岁的妻子相依为命。他老眼昏花,耳朵有些背,反应也迟钝了,说话更不活络了。就在本文编发之际,我接到涂安明女士的电话,说他已经去世,我成为最后一位采访他的记者。


    走马镇故事中,有许多巴文化神话及当地风物民俗传说。走马镇流传的几个民间机智人物故事,都脍炙人口。谢冬鸡和安世敏是走马镇社会地位最卑微的类似于阿凡提的小乡民,耿巴县则是清代光绪年间巴县因机智断案清廉公正的县令耿公达,李调元是巴蜀土著的文人才子,他们在民间流传的许多传说总让人忍俊不禁。走马山歌与川江号子不同,与其说,川江号子是水手江流中艰难的呐喊,而走马山歌则是坡上负重的哼唱。走马山歌有一种禾籁(也称和来)的独特形式,是山间庄稼汉所唱的歌,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籁等。高腔禾籁是田间呼唤的歌,平腔是院坝上对大众唱的歌。魏显德曾经唱过:你不起头我起头,犁田要用大牯牛。顺到田坎犁过去,管他对头不对头,非常直爽豪放,也绝无矫情。盘歌就是对歌,主要在当地的赛歌会上演唱,还有罗儿调则是牧童所唱的,最著名的就是《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赶起羊儿啷啷个采哐哐采,上山岗罗喂——,山歌从走马镇唱出,流传全国,原汁原味地聆听,更有无限的纯粹。

      
在走马镇文化中心,钟守维告诉我,走马故事山歌的挖掘归功于1983年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热心民间文化的有识之士,以魏显德为抓手,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就搜集整理了民间故事10915个,记录歌谣1万多首,到目前为止,发现民间文艺家316人,其中祖孙三代和夫妻都是故事家和歌手。除魏显德魏显发兄弟外,能讲5001000个故事的民间文艺家就有10人,能讲100200个故事的就有15人,能唱500首山歌的有2人,已经积累了录音带470盒,文字资料700万字,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和《魏显德民间故事集》和《黄葛树下是我家》等多本专集。1995年,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加藤千代到走马镇进行民间文学采风;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来这里蹲点考察,将采风成果编印出版,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走马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现在走马故事山歌面临传承的紧迫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钟守维说。

驿路观花,古道行板如歌

    走马镇的故事山歌,以及古驿道沿路的淳朴风情,都是这里乡土人文的瑰宝,已经成为得天独厚的资源。钟守维告诉我,现在走马镇已拥有民间故事队1支,山歌队1支,民间文艺家协会1个,计有会员25人。在文艺家最为集中的工农村,成立了专门的民间文艺家分会,100多人热忱参与其中。在当地的中小学生和乡民中,故事山歌的传承培训活动如火如荼,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副主席姜昆专程到走马镇采风后,建议当地政府把这里打造全国特有的故事基地

    三月暮春之际,我行走在走马古驿道上,细雨迷蒙,凉风拂面,金黄的菜花,洁白的梨花,葱绿的麦苗,簇拥的丛树,映衬着三两农家,满目空翠。田园景色朦胧,宛如梦境。古驿道两旁的老街,宁静古朴,环境清雅,引来了众多游人的步履。

    每当节假日,来自重庆城区和附近地区的人们纷至沓来,一睹古镇风貌,感受乡土民情。在这里,走马观花这句成语,焕发了新的生机,赋予新的意义,它也成为走马镇旅游的主打的项目之一,驿路两旁,山花盛开,与古镇的故事山歌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走马古镇盛开的桃花更为引人注目。每年春天三四月间,走马镇附近金马村的桃花山上,桃花盛开,花香弥漫,人头攒动,行旅如云。人们闻桃花香浓,看桃花红艳,感到春色温馨无限。桃花灼灼,山花灿烂,映衬着古道的春日艳阳,人们在千亩桃林中踏青、赏花、留影,真可谓是人面桃花相映红,驻足流连桃花林中,乐而忘归。在走马镇,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至今举办了将近十届,一大批演艺界人士,在这里放歌曼舞。著名歌手蒋大为在桃林中唱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来自马来西亚的歌手阿牛也在这里哼起《桃花朵朵开》,歌手腾格尔和花儿乐队也在这里留下他们神韵独特的歌声,赢得人们的声声喝彩。走马镇的古驿道故事和山歌,因为满山遍野的桃花,充满时代的精神和青春的活力。

    走马观花,且歌且行,花朵芬芳,美不胜收。
    渝西古道走马,行板散漫如歌,我感受到最为深切的乡野田园之美。


[ 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09-8-7 15:4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5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5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9-8-7 10:47:01 | 只看该作者
明刚兄跑重庆耍子去啦。
记得以前在天中时读过一本小说《三峡迷雾》,有关古代虎族的考古故事,也许是巴族的旁支,十分好看。
板凳
发表于 2009-8-7 11:13:58 | 只看该作者

才子就是才子
俺去了好几趟
啥都感觉不出来
地板
发表于 2009-8-7 11:38:17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发点图片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09:00:51 | 只看该作者

重庆是个好地方,有鬼气,这种鬼气与天台山的佛气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那里做足鬼文章.
去了一趟瓷器口.也很不错,到时写篇文章.
有照片.
6#
发表于 2009-8-10 10:48:35 | 只看该作者
哈,期待明刚史的瓷器口。
两年前我也去过,只是觉得旅游商业气氛太浓了,没什么感觉。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9:10:16 | 只看该作者

找破的地方,破的寺院,破的房子,破的江边

8#
发表于 2009-8-23 17:2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9-8-7 10:47 发表
明刚兄跑重庆耍子去啦。
记得以前在天中时读过一本小说《三峡迷雾》,有关古代虎族的考古故事,也许是巴族的旁支,十分好看。
9#
发表于 2009-8-23 17:28: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bracadabra 于 2009-8-7 10:47 发表
明刚兄跑重庆耍子去啦。
记得以前在天中时读过一本小说《三峡迷雾》,有关古代虎族的考古故事,也许是巴族的旁支,十分好看。




史记中记载黄帝与蚩尤之战,所帅虎豹熊罴之类,其实都是族名。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10:19:44 | 只看该作者

谦兄,什么时候到北京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8 08:57 , Processed in 1.0658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