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郑鸣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在天中的日子(连载,更新了)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7-12-6 22:02:30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理。
32#
发表于 2007-12-7 09:08:07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故事还有没有续集啊,怎么没有了,
33#
发表于 2007-12-7 10:51:2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许照杰初中时可是一副毛兔样...
34#
发表于 2007-12-7 10:57:44 | 只看该作者
初中的 时候很多学校都是搞帮派的
35#
发表于 2007-12-8 16:22:41 | 只看该作者
大蒜人呢,接着更新啊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9:06:0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遇到叙述的困难,过去的日子也很凌乱,我曾写过一个集子叫《时光补丁》,大抵类老人闲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大都有头无尾。现在也按叙例,继续唠叨吧。毕竟,我也老了。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12-8 19:09 编辑 ]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1:21:5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阅读史

   
我已不看报纸了,现在的报纸,除日期之外,大都是假的。我在天中时,还偶尔翻翻中青报的“冰点”,因为它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间或还能读到几篇异味的文字,譬如张建伟的《康梁公车未上书》,当时我真以为自己看错了。那篇文章我看了很多遍,近来在他的《温故戊戌年》里重温,真不知还有多少虚假的历史……但去年这个“冰点”,因为刊发类似的翻案文章——《我们是吃狼奶长大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而终于融化、蒸发了。

学校还给摊订了二份当地报纸,我们一般不看,只拿来当废纸包成团,用胶带粘成纸球。下课了,我们聚集到走廊上,过一把足球瘾。球门是教室的前后门,没有出界、犯规一说,球进了,就赢了。所以,往往球滚到某人脚边,就被一大群人给压上了,有的来踢球,有的来踢人,不管球在哪,看到就踢,看到脚也踢。我不懂足球,踢脚几率大于踢球,却被六柳视作故意,他说:“谦哥他不踢球,专踢人。”更猛的是“野人”陈阳,他抢到球,拿在手上,直冲敌阵,手用力向球门一扔,进了!“10:7”赢了……这在一些娴静女子面前,无疑是一项野蛮活动。她们会趁我们不经意,或球进门后,飞快地拣起,一拉窗户,就把它扔进东湖。于是,我们只好重做纸球了……

然而,大多时间,我在看书,这样剩下的空闲一般都交给图书馆或书店了。天台号称文化大县,但翻遍整个县城也找不到象样的书店。新华书店基本不打折扣,要价高,我去也是随便翻翻,并不急着掏钱,倘若真遇见欢喜之书,才会贡献出半旬米粮。那三年,我大概只买过《容斋随笔》、《雅趣四书》、《禅林四书》、《养生四书》、《藏书四记》、《快读四书》这几部,但那一架古籍、社科图书,我多半站着读过。

叶灵凤有篇文字将读书人逛旧书店的好处写全了,他说:

每一个爱书的人,总有爱跑旧书店的习惯。因为旧书店里,你不仅可以买到早些时在新书店里错过了机会,或者因了价钱太贵不曾买到的新书,而且更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一册你搜寻了好久的好书,一部你闻名已旧的名著,一部你从不曾想到世间会有这样一部书存在的僻书。……对于爱书家,旧书店的巡礼不仅可以使你在消费上获得便宜,买到意外的好书,而且可以从饱经风霜的书页中,体验着人生,沉静得如在你自己的书斋中一样”(《旧书店》)

可惜,天台的旧书店,也着实少得可怜,似乎就那么一人在流窜,一会在三桥头,没几天改在临川桥摆摊,现在已搬到人民医院后面的花圈店旁。透过那很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旧书。店主是下岗职工,晚上的时候,一家人挤在一起,在灯下,头碰着头,膝盖碰膝盖的围坐着吃饭。

(……略去一千字,因要核对事实。)

据说,屠本畯到老还手执一卷。人问:“老矣,奚自苦?”本畯曰:“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伸以当忱席,愁寂以当鼓吹,未尝苦也。”这种书渴,随着书柜渐多,念望反而小了,我也终于明白何谓“书非借不能读”也。在1998年,我走出南山之前,只能从村里,渐及邻村,甚至翻过几个山头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借心仪的书籍。但山哈冷岙,蓄书之人毕竟不多,所蓄之书也多神魔演义及武侠言情小说之类,看多了不免生厌。往往这个时候便回头翻检家中几本可怜的红宝书,还有两三残缺不齐的古籍,如《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战国策》等。《战国策》文风恣肆,比起《左传》、《国语》的古朴典雅,它则更显华丽活泼,自由而洒脱,到处透着浪漫气息。他可能是战国时期史官们记录下来的史料和纵横家、策士们用于揣摩、演练口才的文稿,所以当大家风传《演讲与口才》杂志时,我常一笑置之。我系统接触文学其实很晚,大抵在初一下学期。《红楼梦》和琼瑶小说借自前杨村同学杨小敏处。外国文学,却是通过同学汤文辉从他叔叔哪儿搞来的,大都是俄罗斯文学,这可能也是时代之故。这类书并未引起我的兴趣,一是生活经验不曾重叠,二是人名太过冗长,记不住。不过,也总算过目了。

蔡东藩的《中国历代演义》,我整整读了一年。蔡先生坚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坚决反对“语出无稽,事多伪造”,所以,这套书虽挂了“演义”之名,而更接近于叙史,几乎没有虚构的成分在,每回之后的点评文字也一再强调,作者无意于虚构,而重于通俗地重现。文笔比起《三国演义》来,还是文言气重了一些。但和《资治通鉴》比,则又流畅得多了。倘若细校蔡书也不无问题,例如冉闵的苍亭复兴儒学之事就被他歪曲为“遂入邺城,行饮至之礼,群下欢舞”的花天酒地场景,而《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则是:“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另外冉魏覆灭后鲜卑军对河北20余万南逃汉族人民的大屠杀也被他想当然的搬到了石遵在位时李农阻击晋军的349年,其实就算是349年,也不关冉闵的事,因为石遵是有实权的,冉闵在废杀石遵立石鉴后才掌握全部大权。如此种种,终归瑕不掩瑜。蔡先生大概认为《东周列国志》比较完美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也就未再重写。《三国演义》则正如鲁迅所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则近妖”,与史实多有不合,故在《后汉演义》写了以陈寿所著正史《三国志》为据的三国部分。蔡先生的《中国历代演义》加上《东周列国志》,再加上蔡先生《中华全史演义》的远古部分,中国就有了一套自远古至民国初年的历史演义。探史,史学家多以《二十五史》为据。然《二十五史》艰涩难懂,且浩繁厄杂,一般读者望而却步,不敢问津。蔡先生的《中国历代演义》,实在为一般读者了解历史提供了方便。




(谦按,这一段 从〈老拙闲话〉中移过来,上次没写完,这次争取写全些〉)
(未完)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12-9 00:57 编辑 ]
38#
发表于 2007-12-8 21:53:30 | 只看该作者
我前脚走,大蒜后脚进去。
天中往事延续了………………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06:31 | 只看该作者

好象是这样的。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7-12-8 22:49 编辑 ]
40#
发表于 2007-12-8 22:57: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郑鸣谦 于 2007-12-8 21:21 发表
○报纸等

真不知还有多少虚假的历史……但去年这个“冰点”,因为刊发类似的翻案文章--《我们是吃狼奶长大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而终于融化、蒸发了。


哈哈,偶初中开始就已经对中国历史教科书表示怀疑了,尤其是1919年以后的。。。因为个人以为1919年以前真实与否的对现在社会并不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5 22:36 , Processed in 1.0768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