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2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经济形势及趋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近日,中国台湾地区、泰国、匈牙利相继爆发群众性运动和政变。我认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既不是贪腐,也不是施政失误,而是即将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的一个环节。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美国知识经济泡沫破灭、颜色政变,一环扣一环,加上这次的动乱,乃是全球性衰退的预演和不断深化的表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经济衰退处于全球性衰退链相对靠后的位置,似乎可以让人舒一口气。但如果中国经济崩溃,对整个世界而言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况且任何衰退都并非突然到来,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处在严峻的十字路口,甚至沿着危险的道路向前走了好大一段,需要返回头走到十字路口。这就是中国思想界出现轰轰烈烈“反思改革”运动的原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未来局面之复杂、凶险,几乎深不可测。面对极不确定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既不是悲观绝望、坐以待毙,也不是驼鸟心态,而应当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局面的改善。</p><p>&nbsp;&nbsp;&nbsp;&nbsp;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愿意在此发表自己近期对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也许可以对有关人员起到一些参考作用。</p>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nbsp;&nbsp;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本身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耗散性资源。在自由放任的市场体系中,由于贫富分化必然愈演愈烈,市场资源的耗散性尤为明显。在古典经济危机中,当市场资源耗散萎缩到不足以支撑经济循环时,便爆发猛烈的经济危机。人们通过毁弃工业产品,破坏工业生产,以恢复市场平衡。某些国家则通过殖民开拓乃至实行人口灭绝政策解决工业过剩。</p><p>&nbsp;&nbsp;&nbsp; 凯恩斯主张实施积极货币金融政策以及积极就业政策。马克思主义则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托洛茨基提出“不断革命”,毛泽东提出“继续革命”。凡此种种,在经济意义上,实际都含有抑制贫富分化,缓冲市场资源耗散速度的意义。</p><p><br/>&nbsp;&nbsp;&nbsp;&nbsp;实际上,除新自由主义、新制度经济学这类玄学外,任何面对现实的现代经济理论都不能不直接或间接地探讨如何缓解市场萎缩。而在实践上,实施社会保障、不断推动社会公共产品的覆盖面和覆盖深度,已被二战以后的世界六十年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稳定社会、稳定市场的根本举措。<br/>&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 新自由主义主张“小政府、大市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越少越好。新制度经济学则更进一步认为私有化越充分越好(产权越晰,交易费用越低)。此类理论已导致拉美及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陷入经济崩溃、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内战频仍的境地。</p><p><br/>&nbsp;&nbsp;&nbsp; 事实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危机反复发作的历史。在自由市场体制下,此种危机尤为剧烈。只有当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市场本身存在重大缺陷,采取种种措施予以纠正时,经济危机这匹烈马才逐渐有所收敛。在所有的措施中,“强政府、大社会公共产品”、“国家垄断经营某些民生基本品或由政府提供补贴支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政策。君不见,诸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已普惠于每一公民?君不见,发达国家普遍对本国农业实施高额补贴政策?</p><p><br/>&nbsp;&nbsp;&nbsp; 殊为可笑的是,新自由主义者倒打一耙,居然将两极分化归咎于国家垄断经营政策。事实上,国家垄断经营的根本目的之一,恰恰是抑制两极分化、克服市场缺陷。</p><p><br/>&nbsp;&nbsp;&nbsp;&nbsp;可见,为了掩盖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已经口不择言。<br/>当然,国家垄断经营不是没有问题和缺点,但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能使社会倒退至原始资本主义状态。拆散国企、分裂经营、自由竞争,果然那么美妙么?在今天基尼系数已达0.55的中国,就是鬼也不会相信的。</p>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工业产品巨量过剩,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国内市场长期低迷,乃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两极高度分化必然导致市场严重萎缩,中国当前的经济现实不过是再次为此提供了证据材料而已。<br/>当前中国经济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外需(出口高速增长)打点滴维持。衣服、鞋子,以及许许多多消耗人力、消耗资源的产品,什么能换钱,就卖什么。然而, 中国已渐渐步入老龄社会,中国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当我们都变老了,资源被开发一空时,将依靠什么生活呢?<br/>尽管夹杂着“为世界再打工二十年”的不和谐音,我们还是提出了自主创新,这是可喜的一变。综合网上高人的各种论述及个人的一点思考,在此提出以下建议:<br/>1、向美国学习,大幅增加国防开支,通过军工订货,发展国防产业。通过国防产业技术的外溢,发展民用技术。<br/>诺贝尔奖提名东突分子,美国给达赖发奖章,表明增强国防力量极为必要,在道义上对世界人民是有说服力的。<br/>2、大力出口常规武器,与美国展开竞争,抑制美国军火四处泛滥,实际是抑制其核心技术的发展动力。(美国经济之所以至今不倒,关键一点就是由于拥有垄断性的军工技术。故美国对于其他任何国家发展军事工业,都极为敏感。)<br/>3、政府采购优先支持民族产业,应进一步作出硬性规定。(例如规定采购金额中,民族工业品必须占80%以上。)<br/>4、改变国家科技大奖的关注领域。应重点关注那些战略性的核心技术产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例如应高度关注“龙芯”这样的产品),而不应单纯以是否“领先世界”、“独步世界”为标准。科技大奖应少授予那些对国民经济及产业影响不大的科技成果,例如医学成果。<br/>5、为科技自主创新型企业家提供政治舞台,欢迎其参加政协等机构。但要严格限制其他类型的企业管理人员获得过多政治社会荣誉,以防止国家机构沦为资产阶级俱乐部。<br/>6、在中央电视台设立专门的科技频道,经常奖励青少年的科技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诱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br/>7、收缩四处泛滥的论文评奖以及各类科研基金,改事前扶持为事后追捧。产品好的、能占领市场的给予重奖。否则,不奖或少奖。科研基金应集中于:<br/>(1)核心技术追赶项目,如龙芯一类。此类项目国外有成功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少走弯路。不应盲目开发“领先世界”、“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br/>(2)但是对于特别重要的战略性高端技术,可以重金支持,争取领先世界。例如新材料、核聚变技术等。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必将使中国步入科技强国行列。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由此将不断增长,出口比例越来越大。<br/>但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会引起美欧日越来越多的不满,并最终可能发展到三方联合制裁中国。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极可能形成的一种局面。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购买波音和空客暂时缓解同美欧的矛盾,但当成为技术强国的中国不需要购买这些产品时,现实的利益必定会使野兽露出獠牙。我们有很多善良的人甚至包括不少政府官员,经常试图同八国联军强盗的后代讲道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为这样就可以根本解决分歧,未免显得幼稚。道理当然要讲,但决不应抱过多幻想。我们必须有最坏的打算以及相应的对策。<br/>由于需要转移就业的人口数量十分庞大,中国也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必然挤压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与这些国家关系的紧张。未来世界可能出现众多国家敌视中国的局面,中国将很难在世界经济中平稳立足。<br/>假定从现在开始,中国有两亿农业劳动人口转移至其它产业,国际市场可能很难支撑中国旺盛的生产力。因此,中国的转移就业工程很可能遭遇到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赶日超美的心情十分急切,一旦遭遇这种障碍,人民心理必然蒙受巨大阴影。而在人均生活水平上追赶发达国家的渴望,则近于妄想。妄想破灭,可能使人陷入极度迷茫。这对于统一人民的意志十分不利。意识形态陷入混乱,其后果比经济崩溃、发生战争更为严重。因此,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宣传应当审慎低调,要把困难告诉人民,求得人民的理解和认同。若要振奋民族精神,应主要在其它领域寻求素材。例如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
5#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p>目前世界各国农业政策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是欧美模式,二是东亚模式。<br/>欧美模式主张规模化经营,以规模促效益。东亚模式则在保持小农经济的框架下,努力发展农业。<br/>中国要想再转移2亿就业人口,困难极大。转移6亿就业人口,则近于天方夜谭,不切实际。因此,中国必须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亦即选择东亚模式。</p><p>欧美由于工业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少,农民因失地而陷入贫困的情况很少。但奉行欧美模式的第三世界国家,大量农民丧失土地,生活陷入赤贫,贫民窟迅猛增长,社会治安环境极坏。在拉美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br/>如果中国选择欧美模式,那么今天的拉美就是中国的明天。由于中国人口稠密,未来甚至可能还比不上今天的拉美。<br/>但是,我们看到许多新自由主义迷信者鼓吹的政策方向恰恰是欧美模式的翻版。随手翻阅最新经济刊物,都可以或多或少看到以下的政策建议或类似思路的各种建议:<br/>1、土地私有化,让土地通过市场任意流转。<br/>2、大力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br/>3、增加城镇人口,例如大力推进移民建镇,以便促进消费。(因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消费率高。)<br/>4、合并村庄。(因居住地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过重,资金消耗太大。)</p><p>我们不否认上述某些政策建议在有利条件下的合理性,但若作为常规性的政策,大规模推行之,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某些文章,居然以教师爷的口吻,指责东亚农业模式不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甚为可笑!其实,这些文章的作者,不过是些被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洗过脑的无知之徒而已。<br/>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稳定社会,二是扩大内需、保持市场稳定。前者意义更为重大。因为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自由主义抽象、绝对地以经济效益(利润)为准绳,而完全不考虑社会稳定问题,将使经济发展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中国若以欧美模式为范本搞农业经济建设,必将使社会治安陷入极度混乱,乃至爆发大规模动乱。</p><p>如果仅仅是经济学界出现新自由主义思潮,还可以通过学术反思予以纠正。然而现实却是大量政府官员(包括一些高级官员)深中新自由主义之毒。看看他们发表的文章,就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其语言、其思路、其论证方式,全都是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因此,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随时可能转变为政策现实。这多么危险!<br/>由于思想具有相当的顽固性,我们很难指望迷信新自由主义的官员转变观念。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博弈,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利益博弈,其实也有思想根源。中央试图通过开办研讨学习班解决此类问题,实际不能根本解决,地方政府往往依然我行我素。<br/>坏思想比利益博弈对社会的破坏更大。中央可以通过调整利益结构,缓解利益博弈。但要扭转错误思想的影响,则难乎其难。中央开展反商业贿赂运动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惩治腐败,而且可以通过人员的调整,改变政府官员的经济思想结构。后者可能比前者的意义更大。<br/>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加之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的大学毕业生大都不懂得稼穑艰难,普遍存在好高婺远、崇尚玄谈、奉新自由主义为圣经的毛病,当这些人逐渐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后,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破坏将难以估量。因此,中国需要加速推动党政官员的更新换代。一是以更注重社会效益的政绩考核为准,第二应该以是否通过公务员考试为准。后一条标准可以把年轻一代公务员迅速提上重要领导岗位,从而抑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p>
6#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为了缓解转移就业的压力,新农村建设战略必须长期坚持,可能要持续一百年以上。因此,新农村建设政策设计必须具有极为长远的战略深度。<br/>但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行却极为艰难。当前,中国的众多乡村已处于破产状态或濒于破产。农业本身效益低,中国在WTO谈判中对农业让步过多过大,人民币升值,所有这些因素叠加,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着更大规模破产的危险。<br/>当前的农业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世纪之交时农村经济的恶性状态,但并不足以根本扭转局面。新农村建设战略仍然处于规划试验阶段,各地试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地方甚至成为新一轮形象工程竞赛。讲得更加直白一点,现在的农村经济仍在缓缓走向全面破产。<br/>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破产,其含义是经济主体本身不能维持正常运转,并逐渐趋于停止。对农村经济而言,破产意味着债台高筑,永远难以偿还;各类机构纷纷陷入瘫痪;人们纷纷放弃农业,抛荒土地或者使农业处于最原始状态(因买不起化肥等生产资料)。<br/>新农村建设问题很多,困难极大。事实上,学习日韩经验现在也失去了很多条件。(如果十年前开始搞,那情况会好许多。)我个人认为,当前几乎所有建议(包括正规媒体及互联网上的)、所有正在推行的试验,不排除有很多具有重大价值,但基本上来说,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各地新农村建设纷纷陷入巨大困难已提供了证明。这是我个人痛苦思索得出的结论,也许是狂妄之极的谬论。<br/>很多人认识到,仅仅依靠财政补贴支撑,难以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只有依靠金融力量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有效手段的缺失,相应的政策建议可能产生极大问题。例如有人提出大幅定向增发货币,这将可能使通货膨胀迅速激化,导致经济很快走向崩溃。<br/>还有人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这近于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原因是,低效益的农业不可能引起资本的持续关注。即使依靠一时的行政命令或其它某种原因,可以筹集到若干资金,但过后农业发展资金必然再度枯竭。<br/>很长时间里我个人苦苦思索求解办法,最近似乎初步得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我个人认为,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金融创新。其要点是,必须实行两套货币,两套金融系统。即对城乡金融实行一定程度的隔离。以前这种想法还只有模糊的概念,最近看到温铁军教授写作的关于“另类货币”的文,茅塞顿开,思如泉涌。<p><br/></p>
7#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基尼系数的不断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货币不断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这些人又利用货币生息或作为经营资本,从而获得更多货币。而获得能力弱的穷人,货币收入越来越少。这里实际存在剥削。<br/>另类货币的出现,本质上就是绕开剥削,从而建立只属于穷人的金融体系。<br/>温铁军所描述的另类货币,是由少数人发起创制的,由于个人的道德问题,风险很大。实际上,只有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另类货币才能生发异彩。我认为,国家构建一个区别于正规金融系统的专门针对民生的新金融系统,可能会成为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变革。民生金融体系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拟构建的社会大保障系统,从而节省大笔资金,并构成一个稳固的社会危机防护网,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治安,成为支撑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p>温铁军认识到:“中国农村集体化时期的工分票相似于另类货币,工分本则相似于社区信用。再后来,当80年代中国急剧转轨进入市场经济、出现货币严重短缺,在资金利率过高的压力下,农村基层商业部门在农民销售农产品之后出现‘打白条’,并实际上允许农民以‘白条’抵货币购买商品;这也属于另类金融形式。”<br/>实际上,粮票、布票这些票证也是另类货币。中国正是依靠票证制度平稳度过了数十年极其艰难的创业史。包括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数不清的运动、天灾、政策失误,都度过来了。不光是票证,就连正规金融系统本身,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功能都比较单纯,很大一部分在为民生服务。因此,直到七十年代,中国的流通货币量只有270亿元。相对于现在泛货币化的“民有”金融系统,我们似乎可以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金融系统称为“民生金融系统”。<br/>中国的民生金融系统是抗日战争时期于陕甘宁边区建立起来的,主要创建者是陈云,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实际上可以说,国共对决是共产党先在金融领域击溃国民党,然后在军事上战而胜之的。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所建立的是以四大家族垄断为特征的“民有”金融系统。民生与民有两种金融系统各自的基本特点是(当然,区别不是绝对的):<br/>1、民生金融系统着重针对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事项,其它方面很少用货币结算。这当然有经济形态质朴落后的原因,但也有政策原因,例如故意发行票证而不直接用货币结算。<br/>2、民有金融系统,将国民经济的一切方面都货币化,包括土地、房产、古董,乃至于政治交易,统统以货币形式结算。</p><p>显然,民生金融系统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了大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单纯的金融系统逐渐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必须进行改革。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极其重大的失误,政策的主导者不是循序渐进,脚踏实地,而是试图彻底废弃金融系统支撑民生的功能,结果酿成了灾难性的局面。<br/>1988年,赵/紫/阳发动价格闯关改革。陈云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这将摧毁民生金融系统。但陈云未能劝阻成功。价格改革引来物价飞涨,削弱了民生金融系统,并直接导致一年后爆发政治风波。后由于赵下台,价格闯关被抑制,金融系统支撑民生的功能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1990年代后期,地雷阵改革(所谓国企改革、房改、教改、医改)终于彻底摧毁了民生金融系统。结果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持续恶化。<br/>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一下不太引人注目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当时实行改革的理由是国有粮食企业存在巨额亏损,内部贪污挪占十分严重。(不可否认,这是千真万确的。)改革后,国有粮食系统基本被取消,粮食市场转由私人经营。于是,国家向农民直接征收粮食已无必要,改为征收货币税。这一改,导致了以下后果:<br/>1、以前由于国家征收粮食实物税,加上国有粮食企业还需要大量购买粮食(合在一起即称为“粮食征购”),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粮食量很小。粮食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农民多少能得到一些剩余。改革后,进入流通市场的粮食大增,结果价格持续下跌,农民种粮无利可图,甚至经常倒贴。<br/>2、由于改实物税为货币税,一方面导致农民货币收入不断下降(由于上面所述原因造成),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各种搭车式税费暴涨。据统计,各种农业税费中,真正收到国库中的仅占3%!其余97%被层层截留,瓜分!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真可谓苛政猛于虎!<br/>3、严重冲击社会保障。本来,国有粮食企业亏损的很大原因是销售价与收购价的倒挂,而这实际是提供给城镇居民的补贴。由于这一体制能够保障粮食价格,因而实际也是对农业的补贴。可以说,这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生活保障体制(虽然并未贯以“保障”之名)。改革后,这一重要体制被彻底摧毁,以致现在不得不以发放货币的形式搞一个全新的社会保障体制。但是新的保障体制实在太昂贵了,很难铺展开来。</p><p>可以说,很少有人回头研究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所造成的恶果一点也不比房改教改医改轻。它是导致三农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也是导致下岗失业工人悲惨生活的原因之一。<br/>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中,票证经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仿佛是那么古老而不时髦。但是,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难道真的必须全面彻底取消票证,才能赶上时代潮流?难道票证就那么让人痛恨?不说别的,至少粮票还是很有价值的吧?<br/>我认为,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国家似有必要重新研究、试验粮票制度,首先可以将粮票作为社会保障金的一部分发放。尽管这种试验将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旧路也许仍然是一条好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p><br/>
8#
发表于 2006-9-26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p>回家置地,买粮,囤积,社会主义回归农业社会,那我就成了新的天台土财主。</p><p>钞票不值钱了,还是填饱肚子为上策。</p>
9#
发表于 2006-9-26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9-26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p>嘿嘿</p><p>那个穿旗袍的mm说的没错</p><p>大蒜真是忧国忧民啊!</p><p>虽然偶看不懂</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7 00:00 , Processed in 1.1171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