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日报>凌河:遮掩李云龙们的终局犹如数典忘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20:2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深情悱恻的歌,近年来流行于歌坛乐池,尤其是经过改编了的摇滚版,更是脍炙着青少年一代。
  然而“妈妈”讲的“过去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什么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们“围坐”在月色下谷堆旁呢?原来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原本是还有着一大段的,那便是“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吼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这就是“妈妈讲的故事”。然而这“过去的事情”,现在被一刀斩掉了,没有了,所以青少年朋友们全把这支歌唱成欢快的乐章,而不知道它曾浸淫的血和泪。
    关于斩掉“妈妈讲的故事”,舆论之间,是有各种说法的,有说斩得不对的,斩掉了这一段,歌曲就不知所云;也有说斩得好的,祥和年代,何必再去提辛酸往事。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故事”,“并不普遍存在”,“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云云———这就不是对一段歌词的讨论了,而涉及到了我们的历史观这样的问题了。
    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想到了畅销的小说《亮剑》。电视剧《亮剑》,我是看了三遍的,李云龙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迈风格,386旅独立团的“亮剑精神”,乃至李团长略带一点“匪气”的鲜明个性,让我热血沸腾。因为“爱屋及乌”,于是便急切找来小说看,才知道电视剧只是截取了小说从抗战到解放初的一段。那么解放以后,小说中主人公们的命运如何呢?当年晋西北抗日、打蒋军的“铁三角”,丁伟蒙冤下狱,留下了“早知如此,当初不该参加红军”的呼喊,赵刚偕妻服毒自尽,最后是李云龙带着田雨饮弹自杀……最有戏剧的是,李云龙自杀之后,唯有他解放战争中的老对手、后来的“国军”金门司令楚云飞为他悼念。楚司令在“对面”为他播放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并以南宋词人刘克庄的《满江红》为他送行———“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你看,多么惺惺以惜的相知,多么“发人深思”的“反差”?
    难怪人们看了电视剧《亮剑》,要热血沸腾,而再看小说,却不免满腹狐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的斗争,尤其是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竟是“好人打好人”吗?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道路,果真是“早知如此,何苦当初”吗?这又已经是涉及我们的历史观的事儿了。我相信对于从小喝我们军队奶水长大、从部队大院里走出来的作者,对于这种“效果”,这种“读后感”,应是始料不及的,并非他的初衷,只是无意间收获的“跳蚤”吧……
    从一曲歌被腰斩,到一部小说给人错觉,我相信是有助于我们反思一下历史观的。比如说,我们正在进行改革,是否意味着过去的革命就“何苦当初”?我们是要扩大开放,是否意味着过去推翻三座大山就“并无必要”?我们争取祖国统一,是否意味着过去的革命战争就是“好人打好人”?等等,这些近年来有一些混沌的事儿,还是应当按“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本清源,靠历史唯物主义来搞搞清楚。
    我们正在学习十七大报告,胡锦涛同志说的“三个永远铭记”,第一个就是“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伟业,是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等基础上进行的,从而深刻地断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谈不上今天的改革开放。这就是唯物论的历史观,这就是十七大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科学解读,这就是我们对诸如“好人打好人”一类误解的理性回答。我们不能因为要与时俱进,就轻易否定160年来无数志士仁人的前赴后继,否定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抛头洒血。
    我们正在开创未来,我们不能数典忘宗。在云朵里穿行着月亮的和谐时光,我们也不要忘记,更不要无端地否定“妈妈”讲的“过去的事情”……
沙发
发表于 2008-3-28 20:42:25 | 只看该作者


[ 本帖最后由 蓝色柴爿花 于 2008-3-28 20:4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7 04:26 , Processed in 1.0544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