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4">代宇鹰大叔发</font></p><p><font size="4">烂柯山<br/>告别龙游石窟,已是午时。匆匆用过午饭,我们随即驱车去衢州,前往烂柯山揽胜。<br/>烂柯山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距衢州市中心约13 公里,又名石室山、石桥山,西临乌溪江,海拔164 米,其地质构造也与我县的赤城山相仿佛,同属丹霞地貌。<br/>“入山道道通奇观,进洞人人似神仙”的石刻对联,把我们引入神幻的境地。<br/>循着游步道 拾级而上,不一会便来到了烂柯山主峰。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扑入眼帘(如图),教我们目瞪口呆。<br/>山巅如石梁悬空而架,仿佛依山凿成的一座大石桥,跨度达50余米,宛如丹虹凌空,美不胜收。这桥由天然的白垩纪紫色砂砾石胶结而成,既坚硬又耀眼,是世界上丹霞地貌中最大的天生石梁之一,真乃鬼斧神工。明徐应雷《石梁》诗云:“片石嵯峨入望雄,到来仙窟自玲珑。烟霞色拥千峰霭,星斗光分一线通。灵鹊斜飞青汉外,彩虹高跨白云中。天台咫尺堪寻药,更有何人携手同。”石梁下形成一高10米、长31米,宽22米的桥洞,可容纳数千人,唐代杜光庭谓为 “青霞第八洞天”。洞内平坦宽敞,人坐洞中,望洞外松篁苍翠,烟霞缥缈,如入神仙窟穴,浑忘世间俗事。洞底中间,铺有1米见方的青石板324块,石板的交接缝,形成361个交叉点,从而构成一个堪称世界级、世纪级的大棋枰。惜乎建设者不懂棋理,棋枰上散布的几颗大棋子,既非围棋定式、也非围棋死活题,根本不成章法,留下几多遗憾。 <br/>从青霞洞出来,仰望梁上横卧一凹槽,槽上游人如蚁。沿东侧崖壁上小径攀援而上,再匍匐西行十余米,便可见岩上有一裂隙,东西长约30米,最宽处1.5米,最窄处仅0.2米,伏于岩上,向上窥视,可见蓝天成线,故名“一线天”。<br/>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予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这就是烂柯山得名的缘由。唐孟郊曾为之感慨赋诗:“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观棋未偏局,万物皆为空。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宋理学家朱熹亦有《游烂柯山》诗云:“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教采樵客,烂柯不知归。”后人还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在国内外棋刊上仍屡见不鲜。日本高段棋手还常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 用以馈赠亲友。<br/>洞南面的石崖上有一古石亭。为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建,名“日迟亭”。体现了于此游玩,不觉红日西斜,流连忘返的意境。洞壁上还有众多的摩崖石刻,西边石壁上镌刻着“烂柯山洞”,东边石壁上刻有“天生石梁”。此外还有“天造地设”、“青霞第八洞天”、“碧汉长虹”等十余处摩崖石刻或碑刻。<br/>从山顶下来,见山脚黄墙黛瓦的柯山石桥寺。石桥寺建于梁大同七年(541),大概因山顶的石梁桥而命名。寺内的古井,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饮马。寺前有放生池,池旁古樟,老干虬枝、遮天蔽日,其中“五指樟”于齐腰处一下子分出五杈,酷似朝天的五指,堪称奇特。因季节关系和连日天旱,莲池内没有绿水涟漪,鱼跃碧波,莲荷亭亭玉立的美丽,但不难想象,这样的景致在春夏之际肯定是有的。<br/>行过莲池上曲折的小桥,“樵隐岩”三个大字映入眼帘(如图)。这是一个古朴的岩洞,也就是传说中王质遇仙观棋,烂柯而忘归之处。洞门高2米,岩上野藤攀援。洞内宽约60平方米,地面平坦。两尊仙童石像正在洞内对弈,神态自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两位仙童的长相、穿着一模一样,唯有从古人的坐姿可以区分男女,体现了造像者的匠心。美中不足的是,其拈棋子的手势却不像是下围棋的。<br/>烂柯山,近闹市而擅溪壑,以其隐约仙踪,无限秀色在游客心头植下了一片清心树和忘忧草,值得一游。(未完待续)</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 19:54: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