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90|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暨抗战老兵张静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23:4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华强 于 2011-8-31 08:01 编辑

张静
91
诸暨市暨阳路1991
193817岁的时候,我刚在家读了一年高中,因日本人侵占富阳,而到金华中学报考了黄埔军校.先是被位于江西吉安的战干三团录取,19391月左右,学习了半年后,又考到湖南零陵的黄埔军校16期工科,校长是蒋介石,教育长林伯森(广东人),19401月军校毕业,分到四川永川的12补训处,处长成刚,担任少尉排长,408月份到位于西安的陆军大学参谋班特一期培训,参谋班主任是金典戎中将(东北人);418月毕业后回到12补训处;4110月编入远征军66(?)军新39师师部,先后任排长、参谋、连长,当连长是在117团第一营第一连,师部设在云南顺宁,部队基本都是在云南驻防,记得的地名有顺宁、宝山、下关等。42年,曾在一个叫滚弄的地方和日本人打过,那时我是连长,我们防守,日本人的步兵进攻,结果他们也没攻上来。在云南驻守了一年半后,在43年的8月接到通知说我们这批陆大参谋班特一期的培训时间太短,要继续培训,于是我又被招回湖南零陵的工兵学校补训。等到448月毕业后,听说云南的原部队找不到了(应该是打光了),回不去了, 就加入到第五军第二突击总队,总队司令是彭壁生。总队在零陵,但那时湖南已经沦陷,我们只得在湖南、广东、广西等边境的高山里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调到第94军第五师师部任少校参谋,驻地在河北昌黎。后又调到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第一处任少校参谋(在沈阳)。在沈阳时碰到一个我在新39师当排长时排里的一个上等兵,等他45年回国时已经当上连长了,那时战役太惨烈了,干部牺牲的快,老兵直接顶上。没多久调到新6军暂62师任中校参谋,驻地在法库,在铁岭的西面。482月在法库被林彪部队俘虏,在哈尔滨学习了8个月回家。回到家里后就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吃尽苦头,直到78年才摘帽。

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家境还不错。

点评

诸暨抗战老兵是如何发现线索的?  发表于 2011-8-31 14:44
26#
发表于 2011-9-30 19:46:27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当年日军从风陵渡突破黄河防线进入陕西,那战局真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
25#
发表于 2011-9-30 15:05:12 |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9-28 12:44:11 |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8-31 23:58:59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善待老兵
22#
发表于 2011-8-31 23:53:31 | 只看该作者
保卫老兵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3:49:01 | 只看该作者
忆抗日战争——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1941年下半年,我在中骨军校第十七期通信兵科毕业,与同学七人,分发到第十六军,担任着黄河的防守任务,同学们士气激昂,高唱着保卫黄河的歌曲,走进了十六军的通信兵营报到。抗日救亡歌曲鼓舞着中华儿女走上了抗日第一线。
    十六军布防在陕西境内的黄河沿线。与对岸山西省境内的日寇对峙,为防止日寇偷渡黄河,保卫陕西与大西北的安全,我军南起陕西潼关,经朝邑、大荔、合阳等县,至韩城以北,与91军防线相接,任务十分艰苦。在隆冬季节,黄河封冻,任务更为紧张,这时夜间防守重于白天。
我们的通信兵营,有两个有线电连,一个无线电排。有线电连担任着有线电话的通信工作。在作战时,驾设线路困难,且易破坏。而无线通信有着敌人难以破坏和便捷等优点,是当时唯一的先进通信工具。我们无线电排的任务,上与长官部,下与三个师,横与友军的联系,一天24小时轮流值班,从不间断。当时的通信机械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现在无线通信突飞猛进,那时我们仅有一台收报机、一台发报机,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边描述的那样工作。电灯只有大城市里面有,我们的收报机用干电池,发报机是由手摇发电机来发电,由两个士兵摇动发电机,全排士兵轮流着摇,一份电报发出去,摇的人满头大汗。行军时要背着这些笨重的机械跑,到了宿营地,要立即把电台架起来,开始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抗日。
我军部有一个搜索营。其中有两个骑兵连,一个步兵连,是我军唯一的最先进的机动部队。那时军里面没有一辆汽车,军长出巡是骑马或马拉车,部队装备轻武器。搜索营的任务是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我曾奉命带领一个无线电班,配有收、发报机,派属于搜索营,负责通信工作。搜索营流动性大,常年驰骋在漫长的黄河岸上,任务繁重。但是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官兵们都乐而为之。
在黄河的防御线上,更有险要的地方,如潼关地区,陇海铁路大动脉,通过这里,铁路一面防山,一面面河,河的对面是山西敌占区的风凌渡,驻有日军。因地势狭长,河面不宽,这段铁路线就在日军炮火控制之下,因此白天不能开行火车,只有在黑夜里,抱着九死一生的希望,开一趟“冲关车”,而敌人也会用炮火射击,毕竟在黑夜里,命中率较小,可也有不幸的伤亡。为了抗日的需要,交通大动脉的需要,明知风险很大,我们还是要闯这个“鬼门关”。还有一个地方是在韩城,韩城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城市,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故乡有。黄河边上有个龙门,建有龙王庙,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就是这个地方,这里河两岸都是高山,河面很狭,水流其中,十分湍急,真像通过一道门。两边哨兵清晰可见,站岗放哨的士兵,一不小心,就会被对方击毙。
我在黄河沿线驻防有两年多(1941年下半年——1944年上半年)。由于我军的尽忠职守,日寇不得越过黄河一步,因此没有发生过重大战斗,对保卫陕西、大西北的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受到当地人民的称道。我于1944年上半年奉命调到成都军本校“对空通信班”学习,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战友,离开了黄河防地,离开了十六军。不久十六军奉命开赴河南,参加了另一个对日的战斗。
抗战八年,日寇在中国的土地上,惨无人道地屠杀中华人民,中华人民受尽了残害,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终于迎来了1945年的抗日胜利,60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中华民族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历史不能忘记,决不允许日本政府篡改历史。

诸暨市黄埔同学会  杨鸿庆
2005年4月16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3:28:18 | 只看该作者
这三篇文章是富阳日报的记者前些年采访的,现在这些老人已经没多大记忆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3:18:31 | 只看该作者
远征军老兵相见


记者
徐健辉
董广生
朱啸尘



  “老哥,早点认识你就好了。”在本报牵线下,昨日,88岁的徐有根(图左)和93岁的史耀庭(图右)这两个远征军富阳老兵终于见面了,徐有根看着躺在床上的史耀庭感叹不已。


因为严重白内障和精神状态不佳,史耀庭老人说得并不多,但他的手却始终紧紧握住了徐有根的手。
驼峰航线的颠簸、密支那的硝烟、拉姆加的苦练、南坎战场的残酷……当两个富阳远征军老兵的手在百大1302室紧紧相握时,70年前那一幕幕烽火场景似乎再次“展现”在了现场所有人的面前。
老兵们坚强而开心地活着

史耀庭年初在街上摔了一跤后就一直躺在床上,由家人照顾。一进史耀庭的家门,徐有根先伸出手一把握了过去:“老哥,你还好吧?我是新一军30师的,打仗时我叫徐宏强,你是38师的吧?咱们可算见面了。”

    史耀庭睁开了眼,也把手握紧,然后喃喃道:“好,好的。”徐有根笑了起来,“当时在缅甸,我师和他们师,那可是打鬼子的主力。”爽朗的笑声活跃了现场的气氛。

    “我们家这位在后方,做无线电工作,不像您是在前线出生入死。”史耀庭的妻子越南华侨洪彩芬笑呵呵地说。
握着史耀庭的手,徐有根饶有兴致地说起缅甸,说起新一师,说起现在的快乐生活。史耀庭从头到尾只说了“好的”、“很好”等几句话,可他的眼睛始终没有从徐有根的身上挪开过。
参观了史耀庭的家后,徐有根又乐了起来:“我在大源农村活得很开心,现在看到老哥家里条件也很好,照顾的人也很多,我更开心了。”

找到了缺席的第三位老兵    “你们好,我是帮家里的老人来的。他也是远征军。”谈话间,一位女士拿着一叠材料走进了房门:“老人叫董观林,新义人,已去世,留下了这些材料。”

“我知道的,和我老伴一个营的啊!”一听这个名字,史耀庭的妻子洪彩芬喊了出来。
这位董观林又名董昭,1938年因为富阳被日寇侵占,他逃难到了武汉,随后加入了宪兵七团。1942年,董观林随远征军通信兵五团经驼峰航线前往印度,并一直在缅甸战场待到日军失败为止。在1943年,他还和史耀庭一起到越南河内接受日军的投降。
面对又一位逝去的战友,徐有根边看材料边念叨:“可惜了、可惜了!”

    这次聚会,把老兵们的心里话和那些惊心动魄的回忆都发酵了出来。临走前,史耀庭的家人如亲人般握着徐有根老人的手说:“有空就来玩,把我们当亲戚好了。”徐有根连声笑说:“好,要来的!”

老兵诉说当年的烽火岁月
在徐有根、董观林、史耀庭老兵的眼里,远征军,是胜利者。缅甸不是悲苦牺牲的地方,而是中国军人扬威外域,取得胜利的宝地。

驼峰航线    1942年,中国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日军已经占据全部沿海港口,滇越和滇缅公路全面被切断。中国只有靠驼峰航线来接受盟国的援助。董观林老人当时正是坐飞机从这条世界著名的航线到达印度。老人在材料里回忆:“当时要飞越喜马拉雅山才能到达印度。路上还好有部队发送的鞋袜和军毯,不然肯定冻坏了。”
   

密支那战役
时任新编30师89团3营7连2排的副排长徐有根带领着第六班和小炮班空降密支那温毛机场,配合友军,顶住了日军的两轮反扑。战斗中,一颗日本人的子弹在战场上穿过了徐有根的小臂。“我们顶住了,日本人丢掉了机场,也就没了希望,很快就溃败了。”说起这些,徐有根至今仍一脸自豪。
横渡伊洛瓦底河    24天后,徐有根重返战场。当时经历机场保卫战的空降部队只剩他为首的18个士兵。连长就派他们18人横渡伊洛瓦底河,去对岸侦查日军是否已经撤离。徐有根回忆说:“那个河比富春江还宽,我们乘着小皮艇就过去了,结果到离对岸还有几百米的地方时,日本人的机枪响了。”皮艇瞬间被打破,同伴纷纷落水。徐有根知道往回游根本不可能,他就索性向日军阵地游去,最终在一处岸边和几个战友躲过了日本人的机枪。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他们最终又回到了友军营地。
南坎战役
南坎战役时,缅甸日军已成强弩之末。徐有根所在的30师进攻南坎,为的是截断被38师击溃的日军退路。徐有根所部一直在南芋山头坚守阵地,堵截日军。当时,日军已成困兽,更加疯狂强悍。而徐有根等中国远征军也要为胜利做最后一搏,战况很是惨烈。徐有根回忆:“有一次打日本人冲锋,一下就死了两个排长,一个连长。”日军的冲锋虽然凶狠,但此时的中国远征军早已今非昔比。徐有根说:“我记得,当时日军有营地在山下,我们就招呼榴弹炮,飞机狂轰滥炸。等我们打赢后下去一看,到处是日本人的尸体。还有的日军僵硬地坐着,活生生被火炮给震死了。”

越南受降    1945年9月,日本已经投降。史耀庭和董观林一同到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他们当时接收的是日军在越南最大的一座电台。他们所在部队还负责接收其他大型通讯设备和汽车。在此期,史耀庭结实了越南华侨洪彩芬,两人喜结连理。
抗战胜利后,老兵几乎都回到了富阳,史耀庭、董观林当起了老师,徐有根则选择了务农。他们平静地生活着,对于自己的往昔历史,只有在和子女的逗乐中会有只言片语的提起。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3:17:57 | 只看该作者
密支那战役中,子弹穿过他的手臂

最近,《中国远征军》正在热播,本报报道了远征军老兵史耀庭的故事。


我们以为史耀庭是富阳最后的远征军老兵,却没想到,清明假期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编辑部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我公公也是远征军的,他看了报纸后,很想和史耀庭老人见个面,他和他的哥哥史说当年在一个部队里作战”。


老人名叫徐有根,和史耀庭一样,也是大源人。不同的是,史老当年在后方做无线电台接报员,徐有根当年则参与前线作战,身上还留有弹痕。


他媳妇说:“老人家看了报纸后,久久不能平静,希望你们能完成他的心愿。”上午接到电话,记者当天下午就到大源,见到了徐老。


手臂上至今还留有弹痕□记者 何芳芳/文讲述:从大源辗转到印度兰姆迦徐有根生于1924年,出身大源一个裁缝世家,从小就会做点缝纫活。


因家里条件尚可,他读书读到初一。


1940年3月,姐姐要远嫁绍兴,17岁的他陪同姐姐前往。到了绍兴锂渚镇,日本军打到了绍兴,此时,富阳也被日本军攻入,徐有根在锂渚,进退不得。他姐夫在当地的第十预备师司令部当干部,动员他参了军,在收发室当文书。


徐有根个子高大,样貌俊俏,加上有初中文化,文书当了一个月,就被师长选中做了警卫员。他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师长唯一的儿子的安全,但在战争时代,保护一个人的安全责任重大,徐有根怕担当不起,偷偷报考了防空学校。


8月份,他到湖南省沅陵市就读防空学校。


1941年,他在贵阳市防空学校学生队受军事训练及照测器材技术训练。


1942年,他在防空学校一年半期满毕业,分配到四川重庆照测第五队当操纵仪下士,听测上士。


1943年10月,他由防空学校抽调人员加入中国驻印军队,至印度兰姆迦整训。由于当时日军空中势力已经局部削弱,同盟国军占据空军优势,所以他们这批防空人员被编入其他各兵种。徐有根分配在陆军新编30师89团3营7连2排当上士副排长。


他回忆说:“当时,总指挥是美国着名将领史迪威,英国方的总指挥是蒙巴顿,中国的总指挥是郑洞国。武器由英国人提供,吃穿住由美国人出钱,装备比较先进。”


历史:密支那战役驻印军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密支那战役为中日战争中驻印远征军反攻缅甸战役中进行的一次城市进攻作战(1944年4月29日—8月4日),以奇袭开始,以消耗战结束。中美混合支队历时近100天,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并迫使剩余的日军800人退出。


讲述:南坎,最后的作战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乘雨季进行休整扩编,徐有根所在的30师被编入着名将领孙立人率领的新一军。


1944年10月,他们沿密支向南八莫进攻。11月,他所在部队向南坎进攻。在南坎再一次遭遇惨烈的战况。在南芋山头,他们遭遇北上增援的日军,第一次进攻,2个排长、一个连长全部阵亡。徐有根当时是副排长,他用对讲机向营长报告战情,后方派出增援部队,再次进攻。经苦战,最终夺回山头。


之后,他们一路挺进,最后攻打到腊戍,参与驻印军取得胜利的最后阶段战役。


1946年3月,徐有根由缅甸班师回国。


历史:会师芒友,缅北会战胜利1944年10月,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强渡伊洛瓦底江,展开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


1945年1月16日,新38师主力沿芒友公路进击,新30主力围攻老龙山地区之敌。1月27日攻破芒友,滇缅公路全部打通。3月27日,缅北会战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完成了消灭缅北日军,打通中印公路的历史使命。


结语:淡忘往昔峥嵘岁月回国后的五年间,徐有根跟着大部队,辗转贵州、广西、广东、长春、吉林。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有根转入佳木斯一个农场任农机具及油料保管员。1951年转入北安赵光红星农场道路工程队任施工员。


1953年辞职回家,1954年,31岁的徐有根娶了比他小10岁的老婆,1955年开始务农。


在文革期间,因为曾经的身份,被打入“反革命分子”,吃了不少苦头。他说,晚上,别人都在睡觉,他要干活,还连累老婆一起受苦。旁人都劝他老婆跟他离婚,她不离不弃。所以,两口子感情特别好。


这么些年,徐有根过惯了小老百姓的生活,也已淡忘往昔的峥嵘岁月,到今时今日,四个子女都过得很好,老两口身体健康,儿孙满堂,他别无所求。


儿媳妇说,老爷子的心态特别好,从来不抱怨。平日里,看报纸是他最大的爱好,坚持运动是他的口头禅,身上拾掇得干干净净,有修养有素质,家族氛围很和谐。他一直坚持洗冷水脸、冷水澡,自己衣服自己洗,极少生病,就算非要挂盐水,最多挂一瓶,马上见好。最让家人称奇的是,88岁高龄了,他不用眼镜,不用放大镜,轻轻松松地就能将细如发丝的线穿过针孔。


就是这么一个老人家,如果不是《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不是史耀庭的故事见报,恐怕徐有根自己不会谈起往事,身边人,哪怕最亲近的人也不会了解他还有这般不寻常的经历。


儿媳妇说:“这张报纸我们会珍藏,让子子孙孙都记住,他们的祖辈曾经是参加了抗日历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场战争的远征军老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30 18:55 , Processed in 1.0627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