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3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村名文化探究及行政村合并后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3:4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网上翻到一篇老帖,看完觉得对了解天台历史很有意义,先复制如下:
天台村名文化探究及行政村合并后的反思
天台县地名办
近日闲暇,翻看《天台县地名志》,被其文化内涵深深吸引,很值得人们去品味、回味。今列举几条,仅以赤城、始丰、福溪三个街道为例,与人共赏。也为天台县2002-2004年的行政村撤并,对一些村名(地名)的随意性而感到忧患。
一、村名渊源
1、以某一最能体现特征或最具特色的命名。如下堆,位于螺溪东岸,地势低平,系沙石冲积而成,故名。坝头,昔建有栏水坝六座,村居坝头而得名。两头塘,村东山岗有塘,两头均可放水,塘称两头塘,岗称两头塘岗,村以塘得名。陆家桥,村西古有木桥,以村民姓陆,取名陆家桥,村以桥名。玉湖,又名玉湖街,据《天台县志》载,县城西有湖,广百步,长五里许,可灌田百余亩,因水清流如玉,故名玉湖,又称马湖。村居县城通往平镇古大道要冲,有东西向大街,又名玉湖街。墙头曹,据传,早年村前建有多道矮墙,抗暴防兽,村民大多姓曹,故名。前山陈,在赤城山南麓,梁岙东侧的小山侧面,村民姓陈,得名。下松门,其地建村时,松林茂盛,松枝横生,下如门户,故名。坎顶,原名龛顶,以村上(东)方有两座相对圆形小山,形似佛龛而得名,后人误写为坎顶。沙朱头,村位于沙滩冲积扇,俗称沙渚头,谐音演变至此。叶家井,村里有叶家井,以井得名。葛藤湾,地处小山弯,昔盛长葛藤,故名。麻东洋,村居洋畈,村祖曾在此建麻车榨油,故名。箬帽山,因村前有尖圆形的小山,形似箬帽,故名。广济,以境内有广济桥、广济庵、广济门(古城小南门)而得名。花麦地,昔土地贫瘠,多种花麦,故名。两亭巷,据传,早年村东西两端均建有亭台,故名。又因通城关大路穿村而过,南北两山夹峙,狭窄如巷,称两头巷。坑边,源于东横山的大岙坑,从村东分成多条支流,经过全村,居民多在坑边居住,故名。下抱园,因村东有高岗环抱,北有石牛绳山耸立,西南溪地平展,周围树木苍翠,中间秀美如园,故名。鸭子,因村前水潭内有两块石头形似鸭子,故名;又因村内鸭子殿,村名也叫鸭子殿。双连头金,村后山形似两鲢鱼头相连向村边延伸,村居鱼头,村民姓金,故名。莪园,以古时莪蒿丛生得名;又以溪边多茅草,亦称茅园。蟹渚,因侧有蟹山,旁临溪渚得名。响岩,村东耸立一岩,该岩随人呼唤,应答分明,故名。新龙园,村祖原居东横山,据传,在山巅俯视此地,桃红柳绿,景色如画,胜似花园,三面环山如盘龙,即迁居于此;又以村边天德岩古有升龙院(已废)得名。新龙园是升龙院的谐音俗写。
2、以“参照物+方位+姓氏”格式命名。如以临川桥为参照物,得名桥上,以落马桥为参照物,得名桥下。以官塘为参照物,得名官塘。据传,明代东阳县一武官将此塘购去。死后,附近村庄为争夺产权时有斗殴,乾隆六年判为公有塘,称为官塘,村以塘名。官塘在村东半公里,乾隆八年设农村集市,又名官塘市。位于官塘下面的村,叫官塘下。加姓氏得名,分别有官塘张、官塘蔡、官塘徐、官塘娄等。以狮子岩狮子鼻为参照物,得名为鼻下市、鼻下许、鼻下杨、鼻下郑。以道元宫山为参照物,山前为前道元,山后为后道元。以赤城山梁妃塔为参照物,赤城山下,处于洋畈的,叫下洋;地处小山岙,在行政村辖区上方的,叫塔后上岙;村民王姓的,叫塔后下王。
3、以其他之山、岭名或加其方位姓氏得名。如黄泥山头,村处小山头,土黄色,故名。蟹山,村东北山形似蟹,称蟹山,村以山得名。塘下丁,据传,村于明代由山岗丁移民水角塘下,故名;一说村祖姓陈,过继给外祖父丁家,后虽复姓,村名仍带本字。木鱼山,村北小山,状似法器木鱼,称木鱼山,村以山得名。安科,三面环山,形似燕窠,故名,后方言谐音为安科。焦山,在墙头曹北面的焦山上,村以山得名。石塘金,村前有“石塘头潭”,村民姓金,故名。岭下胡,地处横山岭岭下,村民姓有,故名。至于山岭之名,以其方位的村名,不胜其多。如桐柏岭脚、桐柏岭头、岙口、湾里、塘里、大湾、下湾等。
4、以其村所处流域或泥塘名或加其方位、姓氏等命名。如螺溪,本是一条溪流,以智者大师曾于此溪投螺放生而得名。村因村民居住在螺溪西岸,故名。该村唐代即有人定居,今尚有“东丁古里”石碑。小溪,螺溪支流小溪坑东岸,村以溪得名。华塘,村西村北两侧有横塘和下横塘,村因塘得名,方言谐音将“华”与“横”演变成今名。牛轭塘,以村南水塘形弯如牛轭,村以塘名。磨刀坑,因磨刀坑穿村而过,村以坑得名。巧坑,地处巧尖山脚,以村边巧坑得名。滩岭头,位于始丰溪下游西侧,大淡溪之北的突出的溪滩岭头上,故名。大淡裘,地处大淡溪北侧,村民姓裘而得名。大淡吕,大淡溪流经村前,村民姓吕而得名。黄石坑,以村边黄石坑而得名。
5、由坟庵、房屋发展成村,往往以其权属所有或看守者或方位命名。如黄家坑,以村昔有王姓坟庵,坑水源于赤城山麓,称王家坑,后谐音作黄家坑;又传,早年坑中盛长菖蒲,远近来此采购者甚众,故又名菖蒲坑。杏庄,以杏庄庵得名,庵内有巨杏,宋祥符五年及明成化年间,彩鸾来集,羽毛五色,鸣发五音,人以为瑞,又称“集鸾胜地”。许家庵,原系坟庵,村祖许姓在此看坟,久而成村,故名。和尚坟,又名金竹居,村东北的小山坡上,多系国清寺僧坟墓,村由此得名。庵村,以原有庵堂发展成村,故名。三里姜,此地原为姜姓坟庵,俗传,当年方圆三里之内皆为姜姓所有,故名。范庄,以原为范姓庄屋而得名。梅坦,因该村处梅姓人坟坦之前,故名。
6、有些村名派生演变而不知其原义,需了解典故方知其义。如洋头洪,位于螺溪西岸,不是洪姓多居而得名。相传古时,该村地势较低,曾受洪水冲淹,故名。田洋陈,也不是陈姓人聚居,相传过去山洪暴发,溪水横溢,村前一片汪洋,农田沉没水底,俗称田洋沉,后雅化为田洋陈。大户丁,村祖陈姓过继给外祖父丁姓,其外祖父系螺溪大房分迁于此,故名大房丁,后谐音演变为大户丁。何方,据《何方林氏宗谱》载,宋嘉泰年间,台州知府吴英隽曾率家丁来此巡视,晚宿树林中,次早,发现知府不知何方去了,村由此得名。田前张,村北原有一庙,天台人俗称老爷殿,村处殿前,村民姓张,原名殿前张,谐音演变至今。山头下甲,地处小山头之下,居民葛姓最早由下岙葛迁此,原名山头下葛,方言谐音演变至今名。严岭,因下岭的路既狭又陡,原称难岭,后谐音雅化为严岭,村以岭得名。茅导师,因古时有道士,群众尊道士为导师,村民姓茅,故名。里英,北靠虎头岩山脚,山形似老鹰,村建在鹰翅之上,有里外之村,该村居里,叫里鹰,居外的叫外鹰,后将鹰俗简化作英。田思,相传,田畈中心昔建有伽蓝民营企业攻香人朝思暮想上天,故名。田洋金,村前洋畈土壤肥沃,原名脉山头,后俗化成麦山头。破塘,地处山弯之中,地形似锅,原名窝塘,后讹为破塘。百步洋,西靠牛头山,田洋畈狭小,以百步形容,故名。此处早为胡姓居住,曾叫桥头胡。落马桥,据传,桥西有小木桥,昔名司马悔桥,以唐道士司马承祯奉召晋京,至此悔而下马得名。俗又谓,古时骑马者至此必须下马,故名。施米季,城关施姓昔于上海开设“施敏记”木行,其妻在此建在路廊,村由路廊发展而成,以“施敏记”商号得名,“米季”为方言谐音俗写,公界岭,据传,昔塔头寺和尚与桐柏宫道士争山,经官府现场公判划此为界,故名。湖善岙,因地处四面环山的无石岙中,冬暖夏凉,无碎岩乱石,村以岙名,“无石”后谐音雅化为“湖善”。黄姆岙,据陈姓墓志铭记载,墓在丹丘山黄姥岙,岙以汉有丹丘老姥居此采药炼丹而得名。“姥”与“姆”系同音异写。响堂,据《天台县志》载,明永乐年间,东横山南麓名儒徐善述,字好古,因辅导皇太子(仁宗)有功,仁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在他墓前牛山和月山的中间建造享堂,立“皇帝之师”额,命地方官员履行春秋二祭。村由此得名享堂,后俗作响堂。安固,据传,唐黄巢起义时即有人于此定居,村前高椅山与白象山东西对峙,人居其内,即安全又稳固,故名。南门,据传,从前有一县官在山上捕获一盗,喝令押赴南门处斩,押解至此,衙役们因疲劳饥饿,讹称此即南门,就地处决,村以此得名。苦竹,据传刘姓门前古有水竹坦,原名古竹。另有一说,早先天台至临海大路穿村而过,有小街,设有小客栈。宋时朱熹在黄岩为官,一次前来天台拜访徐大受,归途中,徐送朱至此,天色已晚,就说:“晚上只好屈尊苦宿于此”,后称苦宿,不管是“古竹”还是“苦宿”,皆因后人谐音演变为苦竹。
7、有些村名,顺应历史潮流,取名用意鲜明且深刻。如福溪街道光明村,解放前为福溪乡第一、五、六保,1950年为第一、五、六村,合作化时取前途光明之意,为光明农业社,1961年为光明大队,1984年为光明村。星光,合作化时取“星火可以燎原”之意,为星光农业社,1961年改作大队,1984年改村(下文不再赘述)。民主,1961年取发扬民主之意,为民主大队。建明,合作化时取建设光明之意,为建明农业社。新联,合作化时取新兴和联合之意,为新联农业社。友谊,1961年以王家塘、上杨、赖家岙等5自然村取友谊团结之意,为友谊大队。
二、并村反思
2000年12月,全县有19个乡镇1001个行政村。2001年4月,山河乡、丽泽乡并入城关镇,全县为17个乡镇。2001年12月,鹤楼乡并入白鹤镇,屯桥乡、新中镇并入平桥镇,滩岭乡并入城关镇,全县调整为13个乡镇996个行政村。2002年12月,全县996个行政村又调整为584个,与2000年比较,几乎缩减了一半。2003年3月3日,又把城关镇划分为三个街道以三茅溪、始丰溪为界,三茅溪与始丰溪构成的老城区为赤城街道,三茅溪与始丰溪之西,为始丰街道,始丰溪之南为福溪街道。仔细研读584个行政村村名(地名),基本上能尊重历史渊源,重视人文。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1、没有统一规范、缺序。比如上庞村,原有五个行政村,上有(上庞一村简称)、上二、上三、上四、上五,加上上陈袁、田岙合并而成,同在平桥镇,上曹一、上曹二为何不合并为上曹村?而龙一(龙山一村)、龙二、龙三、龙四、龙五,不构成玉湖洪村,没必要称龙一、龙二、龙三、龙四、龙五了。雷峰乡中原崔岙乡有崔三、崔四村,没有崔一、崔二,崔岙、祥和、祥塘三乡合并为雷峰乡,村名维护原状,仍缺崔一、崔二,2002年行政村再合并时,把下山头、石坦两村合并命名为崔一村,而将崔三、崔四、邱家岙合并为崔家村,那个崔一村,似乎更没有必要命名了。
2、命名不慎重,简单化。如石梁镇大屋背、王木坑、下深坑合并为五村,小直溪、葛石研、大道地合并为六村。王木坑村解放前为华峰乡四保,解放后成为五村,后为管理便利,改属大同乡,1984年改为王木坑行政村,辖王木坑、下畈、上王马、滴水岩脚、大湾、田岗岭、燥箕湾、竹园坪等8个自然村。下深坑原属五村大队,1984年分出成立下深坑行政村,大屋背也属五村大队,1984年分出成立大屋背行政村。王木坑曾叫五村,下深坑加大屋背也曾叫五村,彼五村不是此五村,有着混淆历史之嫌。大道地,据传三百年前,村祖童姓从新昌迁此,兄弟三人共住一个大道地,原称童道地,后方言谐音变大道地,1984年成立行政村时辖5个自然村。葛石研,据《葛氏宗谱》载,1071年葛姓祖宗,1074年石姓祖宗先后来此定居,村内设有碾米工具的石碾子,碾后人讹为研。小直溪,位于大岙尖东南山坡,距大同寺约400米,因村东有一条直线的小山溪,故名。那么六村之名源出何因,值得考究,如果三村的自然村相加那成了七村,是不是有了五村之后这一村干脆叫六村呢?整个石梁镇在其他行政村中没有一村、二村、三村和四村之序列。
3、割裂历史,随心所欲。如白鹤镇护国行政村,由治路、普光山、上白岩构成,宝相行政村由上宝相、下宝相、水磨岭头构成。护国寺自然村,原属上宝相,是废弃的寺基。护国寺,建于后周显德四年,旧名般若,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为护国寺,何时废不明。宝相寺,旧名宝国华严院,僧德韶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为宝相寺,何时废不明。白岩寺,唐贞观十年(636)赐号白岩寺,会昌(841-846)中废。咸通二年(861)重建,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改赐妙智寺,明复为白岩寺,何时废不明。治路,附近有护国寺,寺前大路为寺路,村由此得名叫寺路。后因谐音演变为治路。普光山,四面环山,地处桃源坑上游,附近有五代时建的普光寺(已废),山、村均以寺得名。将治路、普光山、上白岩构成护国村,本无可厚非,但将下白岩(因白岩寺,与上白岩有渊源)割裂到三茅村(见下文),有所缺失。而上、下宝相,皆因宝相寺相承,原先将护国寺割归为上宝相,似乎不妥。
4、范围过大,难以统管,各自为政,各种弊端凸显。如白鹤镇三茅村,虽然以民间流传的三茅真君为典,据《台州府志》载,俗传司命三茅君游此,故名。三茅即西汉茅盈、茅固、茅衷,三人学道成功后,后人称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合称“三茅真君”,为道教茅山派的祖师。为纪念“三茅”,把三茅溪两边的中泽、厚泽、溪东、下白岩、长闻、费村、梁村、新楼、山茅头原九个行政村合并为三茅村,而自然村有14个之多,又有104国道分隔,之东为中泽、厚泽、溪东、下白岩,之西为其余村,范围之大,自然村之分散,国道之分隔,带来管理上极大的不便。为管理方便,村委会设一位主任,八位支委分别来自其他八个行政村。九个行政村中,除选上村委会主任的原行政村外,其余行政村又各自选出村委会主任和村委,群众戏称大队长、小队长、大村委、小村委,各自管理自己村。村尽管合并了,但土地、山林、经济等相对独立,有各自为政,各施其责之实。再说,村上有个大学入学通知书什么的,邮递员往往送到村委会驻地就了事,不能说邮递员不尽责,他已经尽责了。可方圆十几里的行政村,这封信的收信人,村民能都认识吗?耽误了时限怎么办?且把下白岩下上白岩割裂,有割裂历史之嫌。
尽管合并后的行政村在村名命名上体现着与时俱进,寄托着乡、镇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比如始丰街道团结村(杨柳河、田洋洪、前洋潘、湖塘殿),白鹤镇三星村(井头、登头、霞徐),三州乡五星村(水澎、岭脚王、柿树岗、田辽、楼基),平桥镇三新村(沸头、长洋徐、长洋周),三合镇四新村(马坑、肩挑、长塘、大寺),街头镇三明村(长丰、桥得、上利),雷峰乡友义村(下自、坎头上、新桥、上徐),南屏乡永和村(韩家、沙岗、杨家山)、日新村(下杜、竹园、雪坑),洪畴镇东山联村(外洋、龙鸣、于家坑)和东新联村(戴家、下林)等都是,但省康庄工程办规定“村村通”是指通到合并后的行政村,其道路补贴、路基和路面工程分别补贴10万元/公里,即天台只有584个村享受这一待遇,还有将近一半的原行政村(合并前)无权享受,这对于山区、半山区的散、小行政村来说,是相当残酷的,也为浙江“村村通”工程留下了不可饶恕的后路症,希望他是成为“星”,希望他团结、友义、永和,也希望他不断带来新发展,能成为现实吗?
20#
发表于 2011-5-9 15:06:28 | 只看该作者
强强强~~,太好了,谢谢











19#
发表于 2011-5-4 23:56:52 | 只看该作者
重要的是,由一些对乡土文化缺乏了解的人,轻率的用行政手段来“裁剪”地名,很容易让一些原本有故事的地名和历史一起,被人为的湮灭了。

可惜、可悲、可叹。
18#
发表于 2011-5-4 08:45:35 | 只看该作者
这事还真的要叼叼下,老百姓的事不是这样办的
17#
发表于 2011-5-3 18:59:14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5-3 16:55:35 | 只看该作者
恰好,我几个月前还写过一篇关于村名的博文。
15#
发表于 2011-5-3 16:49:0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村村通公路”就是这样来的?
难怪我看到很多村没有通公路也被列入“村村通”,疑惑因此帖被解开!
14#
发表于 2011-5-2 14:39:04 | 只看该作者
未仔细看完   顶!     不过其中出错不少
13#
发表于 2011-5-2 14:11:08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5-2 13:32: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23:54 , Processed in 1.0786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