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0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四庫》工程概況(征求意见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5:4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州四库》工程概况
http://www.zhengmingqian.net/siku/newspage.asp?id=416

一  缘起、意义

       台州自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临海郡至清末,入《台州府志》和各县县志有传的人物共5221人。其中:名宦667人、宦业711人、儒林112人、文苑885人、隐逸308人、方外256人、方技256人,义行358人、一行430人、孝友372人、寓贤280人、其它586人。属台州本籍的4096人(天台 1041人、临海945人、黄岩810人、宁海512人、温岭 405人、仙居261人、玉环122人)。客籍人物1125人。
       台州历代人物(含客籍人物),注重著述和编书,为后世留下大量的精神财富。据民国《台州府志》,选入《四库全书》的著作有114部,1360卷。其中著录者50部,849卷;存目者64部,511卷。“采择之多,亦颇足为台山生色。”除收入《四库全书》外,还有民国《台州府志·艺文志略》所辑历代书目1261部,其中经类169部、史类181部、子类191 部、集类710部。这些著作以儒家文献为主,惜乎亡佚大半。
       实际上,台州历代释、道著作之富,皆不逊儒典。以道家论,据统计:在4565卷的《大宋天宫宝藏》中,录自天台道藏的著述,有1300多卷,占四分之一强;在122卷的《云笈七签》中,录自天台道藏的著述,有30多卷,占四分之一左右。《大宋天宫宝藏》和《云笈七签》是宋代所编的两部全国性道藏巨著。以后,明代所编的《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以及清代所编的《道藏辑要》等,都是以宋代这两部的道藏为蓝本,因而也都包容了相当篇幅的天台道藏的内容。今人郑鸣谦先生校辑《天台道臧》,约800万字,可见一般。又如佛典(以天台宗文献为主),收入《大正藏》约62种,收入《卍新纂续藏经》约75种,两藏收入有关台州文化的著述达千万字。
       尽管台州文献“浩如沧海,郁如邓林”,由于历史原因儒、释、道各家自扫门前雪,而无统摄之概,自然也谈不上系统的整理汇编了。譬如清代临海学者宋世荦父子,自嘉庆初至光绪末,历时近百年,出资汇刻《台州丛书》,所收止于儒家。仙居李镜渠所编《仙居丛书》20册,计67卷,100余万字,亦不及释、道。如此种种,殊不利于台州文化之研究。同时,这批存世文献,有些属稿本(若冯赓雪《金鳌山集》、王舟瑶《台州文征》、范理《丹城稿》等)或抄本(若侯嘉翻《半船集》、郭协寅《石斋文稿》等);有些虽经刊刻,限于数量,现存已寥寥无几;至于《名山藏副本》之类,已是海内“孤本”。这些文献大都深藏秘阁,时愈久远,世更难见。如不及时抢救整理,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这些所剩无几的珍物亦难逃荡然无存的命运。
       有鉴于此,在郑鸣谦先生的呼吁和倡导下,我们决定集蚍蜉之力以撼大树,开展《台州四库》工程的建设。
       这一工程将使我们拥有一部最齐备、最完整的台州历史文献总汇,可以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了解台州文化对于台州人乃至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如韩、日等)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继承并发扬台州文化开放务实、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品格,促进台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二  设想、计划

       编纂《台州四库》是以“台州”为中心,举凡台州历代人物(含客籍人物)之著述及有关台州之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等社会资料之搜求,固无论矣。抑有进者,释之天台宗、道之天台宗(包括唐天台仙派、宋紫阳派及清全真龙门派桐柏支派等),法教广流,宗风远振,其后来著述亦当收入,不然无以明流变也。此其一也。
       第二,所收文献的下限可定在清末。此后文献可考虑有选择地编为“续集”。
       第三,现存“台州”文献,鲜有整理,故以手稿、刻本为主。倘若影印,既省时又省费,而且可以全无错误。但我们认为:除书画之类供人欣赏者除外,凡是给人研究、参考或阅读之书籍,应以“便利”为第一条件。而此所谓“ 便利”,又当是客观的。若我辈学人,检读古书,倘无断句标点,恐非难事,但于大众,却不尽然。我们出书,应以服务大众为要务,为他们着想,并为他们谋便利。由于这一理由,我们宁愿标点排印。关于标点问题,详见下文《编纂条例》。
       第四,在用纸上,与其多花钱仅求外观,不如节省费用多印几本比较有用之书。故本书用纸,只在保存。至于印数,因所费近千万,只能暂定百套。同时,我们会制作可进行全文检索的电子版《台州四库全书》,用于大众普及。
       第五,台州文献是台州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准备多方筹资,建立基金。根据出版规划,造好分期出版预算计划。所有与事人员及单位都将附刻《台州四库》书中,以志盛事也。
       第六,我们将用三年(2008年至2011年)时间推出附有校勘记的繁体竖排标点排印本的《台州四库》精华本,收入台学典籍近500部,约0.4亿字;再用七年(2011年至2017年)时间推出以繁体竖排断句排印本的《台州四库》大全本,收入台学典籍1500余部,约1.5亿字;并在2014年前完成著录近10000部台学典籍《台州四库总目》和多卷本《中国台学史》。
       第七,《台州四库》工程还包括《台学与中华文化研究丛书》三十种,此项目将分成“台学研究”和“台学经典研究”两个系列,将以招标形式,分年分期完成。这些研究课题希望能反映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
       第八,《台州四库》的编纂是一项巨大的学术文化工程,必须国内外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我们计划将这一工程分成若干子项目,由各参与单位(或个人)分别承担,按统一要求来完成。


     三、编纂条例

(一)、选目
一、《台州四库》所收书籍包括:
(一)台州历代人物的著述;(二)与台州有关的文献。
二、收书时限自先秦至一九四九年止。解放后文献可考虑有选择地编为“续集”。

三、《台州四库》按照儒藏、道藏、佛藏、别藏四部分类。各藏文献收入应兼顾地域与宗门,以便推宗明变。我们认为,《台州四库》在分类上应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应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不以传统经、史、子、集四库进行分类,转以儒藏、佛藏、道藏、别藏四部分类。这是因为传统四库分类法有明显的尊儒斥佛贬道之嫌,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故宜并举,不能偏废。同时儒、道、佛三家之外,尚有墨、法、名等百家(四库所谓“子部”)和非传统学科所能涵括一些近代至现代著作,故立别藏以涵之。)
三、对于各书篇目卷次,一仍底本原貌,不割裂,不重编,保持其完整性与独立性。


(二)、底本、校本

一、收集所能见到的各种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弄清版本源流,尽可能选定内容最完整、错误最少、校刻最精的版本作为底本。
二、选择在版本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和校勘价值的两三种版本作为校本。同出一源的版本原则上应该选用祖本或最早的本子,但也可以采用经过后人精校的翻刻本。
三、如果无法取得选定的善本(包括复印本)作为底本,可以用比较易得的版本作工作本,按照善本过录在工作本上,改成与善本完全相同的本子后作为底本,然后进行校勘。
四、底本的序跋及其它附录材料应予完整保留,校本中有价值的类似材料也应酌情收录,并注明出处。
五、如无完整的善本作底本,可选属于同一系统、文字比较好的两个残本互补,合成一个内容完整的底本。
六、关于辑佚。
(1)如果原书就是辑佚本,且有不同的辑本,应在比较不同辑本之后,选择辑佚最全面准确的辑本作底本,然后再与其它辑本校勘,在篇目上拾遗补阙,把底本未辑到的内容补进,补进的部分需要严格注明出处,编于全书的最后,不打乱底本原有编次。
(2)对传世本,原则上不要求补遗。
七、底本无目录者,应补目录;目录篇目阙漏者,应补全;目录与正文篇题不一致者,以及有目而无正文者,保存原貌。以上几种情况,均须在《校点说明》中说明。
八、尽量采用已有的、好的整理本。

(三)、校点说明

一、每本书前都要有一篇校点说明。
二、校点说明应包括作者生平简介(并括注所依据的主要传记材料)、本书内容价值简介、版本源流简介、确定底本校本的说明,以及其它需要向读者交代的内容。篇幅不宜过长,力求言简意赅。
三、版本的全称要准确,用影印本的要写明其底本(如《四部丛刊》影印某某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某某本;《四库全书》现已有两种影印本,应注明影印文渊阁本或影印文津阁本)。校本要拟定简称,以便写校勘记时使用。简称要简明准确。
四、对于一位作者有多种著作收入《台州四库》者,各书校点说明都要写作者生平简介。如其著作在某部类中首次出现,生平简介应相对详细一些;再次出现时,可较为简略。

(四)、校勘

一、《台州四库》出校力求精练、到位,主要做版本对校,且避免做烦琐校勘。
二、校改原则:
(1)底本有误,校本不误者,慎改底本原文,出校说明。
(2)底本、校本两通,文字差异很大者,不改底本原文,出校说明。
(3)底本、校本两通,文字小有差异者(主要指同义词、近义词异文或无关紧要的虚词异文),不出校。
(4)底本不误,校本误者,不出校。
(5)底本原文有疑问,无法解决者,出校说明。
三、尽量参考前人的校勘成果,对其举证和引书进行复核后,充分吸收其正确意见。
四、校勘记文字力求规范,简明扼要,慎断是非。运用校勘用语应符合习惯用法。先举原文中存在异文的字,下面举称各本异同或校改情况。普遍性的问题可在《校点说明》中指出,或在首次出现时说明。
五、校勘记位置在当页之末,注码用圈码。原文(包括正文和注文)中校勘记的注码,放在表示停顿的标点之下。
六、显着的版刻错误,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是非者,如“己”“已”“巳”的混同之类,径改而不出校记。
七、作者原文避本朝名讳及家讳者,一般不改,个别影响理解文义的避讳字,可出校说明。缺笔字则补足笔划。
八、明清人传刻古书避当朝名讳而改,或引用古书而避当朝名讳者,如“桓玄”作“桓元”、“玄怪录”作“元怪录”、“弘治”作“宏治”之类,应据古本及原书回改,可于首见处出校说明,余皆径改,不再一一出校。
九、底本中的异体字、俗体字,不要求统一规范,但尽量用通行的。
十、书中引文与通行本文字不同者,一般不出校,不改动原文。如果引文确实有误,可出校说明。
十一、 对于收入《台州四库》现成的校点本,如果是汇校本或校记较多,可按本体例适当删繁就简。

(五)、标点

一、根据现行标点符号的用法,结合古籍整理的通例,使用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 ))、书名号(《 》)、间隔号(•)等符号进行规范化标点,具体用法可参考《古籍校点释例(初稿)》。
二、尽量少用叹号、分号,不使用省略号、破折号、专名号、着重号、连接号、反诘问号。
三、关于引号。
(1)不使用“”、‘’,而用「」、『』。
(2)原原本本引用者及删略引用者,加冒号、引号,末尾引号内加句号、问号或叹号。
(3)举称大意者,加冒号,不加引号。
(4)部分节引,只加引号。
四、关于书名号。
(1)不使用波浪线,而用《》。
(2)书籍统称不加书名号,如五经、四书、三礼、二十四史等;书籍简称需加书名号,如《毛诗》、《论》《孟》(《论语》和《孟子》)、《说文》等;丛书加书名号,如《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等。
(3)附属于某书的注释之作不加书名号,如传、注、笺或毛传、李(善)注、郑笺等。
(4)《春秋》、《左传》(或《公羊传》、《谷梁传》)加年份的标点,一律作《春秋》某公某年、《左传》(或《公羊传》、《谷梁传》)某公某年,而不把年份前加间隔号标在书名号之内。如但引某公某年文字而略去其前书名者,则某公某年应加书名号,作《某公某年》。
(5)所引篇名后有“篇”字者,须查看原书篇名是否带有“篇”字,如有,则将“篇”字标在书名号内;如无,则将“篇”字标在书名号外。如《论语》原作“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则标为“《论语•学而》篇”、“《论语•为政》篇”;《荀子》原作“劝学篇第一”、“修身篇第二”,则标为“《荀子•劝学篇》”、“《修身篇》”等。
五、对原文补、删文字时,不使用增删符号(方括号、圆括号),一律在校记中说明。
六、以上规定,原则上要求统一。有些细节,可视各书的不同情况在一部书之内统一。

(六)、分段

一、根据文字内容,适当划分段落。
二、划分段落既要顾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要顾及每一段与全篇的关系。一般来讲,记事者(如史书)当以时间或事件的顺序为依据,论说者(如诸子)当以论点层次为依据,抒情者(如诗文)当以感情的发展为依据。段落的划分允许有校点者自己的理解。

(七)、版式

一、版面为繁体竖排。
二、各段另行低两格开始,转行顶格。为了表明内容层次,需要分成大段和小段的,大段与大段之间可空一行。
三、原文中有大段引文(如史文中有长篇诏奏、辞赋、疏议等),可采用另起低四格,转行一律低二格的形式,起讫不必加引号。
四、原书注文排单行小字,加标点。

(八)、 出土文献

一、出土文献,由于性质特殊,按照通行的惯例进行整理。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8-7-4 21:32 编辑 ]
18#
发表于 2008-7-30 14:13:43 | 只看该作者
郑兄成古人未就之业,当以全部精神力量支持,如果近百套丛书面世有价可循,就砸锅卖铁也恭迎一套到家中!
17#
发表于 2008-7-22 23:34:25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意义  预祝事成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4:12: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碓 于 2008-6-19 12:37 发表
精神百分百支持郑老师!


谢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4:1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褚留香 于 2008-6-19 12:21 发表
浩大工程,看来需多分工才能确保顺利完成,志同道合的人现在不好找了吧。



这要看如何选了。如把范围定在天台,能点古书者,尤其是佛经,不出10人。
那么市里呢?省里呢?全国呢?找些人还是比较容易的。
14#
发表于 2008-6-19 12:37:53 | 只看该作者
精神百分百支持郑老师!
13#
发表于 2008-6-19 12:21:43 | 只看该作者
浩大工程,看来需多分工才能确保顺利完成,志同道合的人现在不好找了吧。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2:02: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虎 于 2008-6-18 13:02 发表
源源不断地资金投入是必要条件。




感谢老虎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11#
发表于 2008-6-18 13:02:11 | 只看该作者
源源不断地资金投入是必要条件。
10#
发表于 2008-6-18 00:10:15 | 只看该作者
浩大的工程,需要集众人之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6 00:25 , Processed in 1.6056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