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8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花鼓” 朗树独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22:5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www.ttxw.cn

    “朝度本是满洲人啊,头戴乌尖,腰系啦裙,身穿蓝衫呀花呀袄啊,手拿花扇摇铃铃!手拿花扇摇铃铃!……”,这是越剧?黄梅戏?台州乱弹?都不是,这是咱们天台人的“花鼓”艺术。通常提起天台的“花鼓”,我们会想到白鹤左溪的“花鼓”,其实在三合镇朗树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花鼓”艺术,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罢了。
    朗树村位于三合镇的西南面,全村有630户。朗树村民风淳朴,村民们热情好客。近年来,郎树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自从2002年创建了村级文化俱乐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舞龙队、莲子行、健身球等活动相继开展,特别是百年“花鼓”更是得到了村民的热爱。



“花鼓”之百年风雨历程
    613日上午,记者走进了朗树村,与“花鼓”有了近距离接触。听60多岁的“花鼓”老艺人陈立荣讲述“花鼓”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约是在清朝末年,某日,村里来了一位来自临海大石的“花鼓”艺人,这位艺人叫姚老五,据说就是他手把手教会了当地的村民,并组建了一支本土的花鼓戏班。于是后人就把姚老五奉为创始人。那么朗树“花鼓”与安徽的花鼓戏是否有着关联呢?记者询问了不少老人,他们都不置可否,但从现存的曲目资料来看,很有可能姚老五的“花鼓”最初就是安徽的花鼓戏。作为一种流传在各地乡村的民间曲艺形式,它在流传中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从而发生了变化。据县文化馆的人员介绍,朗树的“花鼓”在不同的年代结合了不同的戏种,如在民国时期就与榧树词调相结合,如今则有带点越剧的风味。
朗树“花鼓”在这百年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几经沉浮。最初“花鼓”只是村民在忙碌了一天后的自娱自乐,也就六七个人凑在一起吹拉弹唱,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具有规范动作的艺术表演形式,词曲创作与演唱风格也日趋完善。据陈立荣老先生回忆,“花鼓”在民国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后这段时间里,曾经几度停演,随后又重新组建,这样的艰难历程至少有两三次。民国时期,朗树“花鼓”曾经兴盛一时,演出时的热闹场面不比过年过节差,不少邻村的村民都会跑过来争相观看。

[ 本帖最后由 六柳 于 2007-12-24 22:5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发表于 2008-1-12 23:20:38 | 只看该作者
可惜名字竟然给错了  纠正下, 应该是 “陈立云” ,不是 “陈立荣”。。  哎,谐音害人阿 呵呵
不过还好影响是不大     ps:猛然发现爷爷的名字好有魄力!! 恩恩
11#
发表于 2008-1-12 23:07:26 | 只看该作者
是我爷爷阿, hoho        您是我世界上最尊敬的人,真为您感到骄傲!!
10#
发表于 2008-1-8 10:01:1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保护
9#
发表于 2008-1-8 09:12:17 | 只看该作者
可敬
8#
发表于 2008-1-7 15:36:59 | 只看该作者
最左边练唱花鼓的好象是我表妹哦!!!!!!!!!!!!
7#
发表于 2007-12-26 17:31:54 | 只看该作者
“到目前为止朗树“花鼓”已经停演20多年了,”怪不得多没听过呢!呵呵!姓陈的应该是前村的人吧!有机会一定回去看看!听听!
6#
发表于 2007-12-25 13:06:50 | 只看该作者
这位陈先生可敬的,独力支撑这份老记忆,否则老早就失传了。
天台如果要搞非物质文化保护,就要拿出实际行动。比如说杭州,对于受保护的民间艺人,都有津贴或者补助,这样才能确保他们有精力去搞自己喜欢的艺术 。
5#
发表于 2007-12-25 11:45: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也!
地板
发表于 2007-12-25 08:29:02 | 只看该作者
珍贵的历史,谢谢挖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9-24 03:28 , Processed in 1.0847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