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9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第一代经济人(连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3:2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www.ttxw.cn;原载1998年8月31日《天台报》

    编者按:改革开放20年来,我县城乡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当年,多少激动人心的往事值得纪念。谁是天台第一个卖布头的?谁是天台第一家摄影个体户?谁是天台第一个私人办厂的……悠悠岁月,大浪淘沙,许多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或许已经改行,或许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可敬可嘉。为此,本报今天推出几个最早“吃螃蟹”者的经历,以飨读者。
    最近,笔者走访了天台城西的梨园小商品市场,但见摊位密布,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一派繁荣景象;踏进市场旁的县工商局大楼,工商干部个个热情,和蔼可亲,管档案的同志打开电脑,一张张个体私营工商户的档案就出现在眼前。好一个现代化管理!陪同的工商干部说:工商局的前身叫“打办”,就是“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是以打击为主的,而后变为限制,最后变成现在的服务,我们工商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是啊,我们的市场就因为这种转变而繁荣,我们的社会也因为这种转变而进步。

第一个卖化纤布头者
    梨园市场的布摊在所有摊位中很典型,也很出众,花红花绿,五光十色,顾客如潮,一派兴旺。谁是第一个卖布头的呢?工商干部说:那是第138号摊位的东门人陈立江。
    陈立江家住城关中山东路46号,改革开放以后,先是跑业务,做橡胶生意,全国各地跑,跑到广东,发现那里的花布很多,都是从韩国、日本等地贩过来的,价钱不贵,却很好看,花红花绿的,化纤轻纺,质地轻软,很适宜女性穿着,外国人喜欢穿,不知中国人是否喜欢穿,特别是天台人敢不敢穿,这倒是个问题。
    80年代初,陈立江就从广东带回少量的化纤花布,丢在道地里,让家乡女子来挑买。可是大家说,看倒蛮好看,买却不敢买,这样大花的布料怎么能穿得出去,又不是外国女人不识难为情。陈立江就把花布做成衣裙,让自己的妻子先穿,再送给亲戚朋友的女人穿。人们看这几个花里胡俏的女人,初看像妖精,真正笑死人,看多了习惯了,反而越看越好看,觉得她们真时髦,显得年轻漂亮又飘逸。于是,大家就试着买点布头,小心翼翼地做成衣裙,穿了几天又不放心,怕外国货有毒,特地送到卫生防疫站去化验。化验结果:无毒。女人们胆大了,隔三差五就到陈立江家打听,有没有新鲜花色。
    陈立江从广东带回天台的花布越来越多,花色也越来越新鲜,吸引了左右远近的女人们,一时门庭若市。有生意头脑的人干脆自己飞抵广东去进货,学样做起花布生意来。
    梨园小商品市场建成后,陈立江投标选准了138号摊位。138谐音“要生发”,陈立江果然发啦,没几年就造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楼。
    1995年夏,金华布浪突然席卷天台城,让同样是卖花布的天台人来了个措手不及,全面惨败。因为陈立江等天台卖布人从广东进来的花布都是真品,要卖20多元1米,而金华人来天台卖的却是次品,仅仅81米。所谓次品也就是整块布料上个别地方花色不匀或有些损伤,消费者买去以后,剪掉缺陷的地方,做成衣裙还不是同真品一样。现代消费者的心理是要求布料花色美观好看,并不要求布料如何牢固,再也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时代了。如果花色过时,哪怕布料再牢固也没人问津。
    经过一番金华布浪的袭击,天台卖布人痛定思痛,再也不千里迢迢到广东去进真品布料了。随着绍兴轻纺城的建成和市场的迅速崛起,凡广东有的花色,绍兴轻纺城中马上也会出现,据说花色品种可以用电脑绘制传递的,绍兴专门有人驻在广东做这项工作。于是,天台卖布人纷纷到绍兴轻纺城去进货,而且专进次品,不要真品。进到天台的布头唱明是次品,价格只要51米,甚至103米,便宜得很,花色都很新鲜好看,深受消费者欢迎。天台人消费观念也变了,穿破就丢,再换新衣,很少有人再穿带补丁的。
    如此低廉的价格,金华人再也不敢花盘钱来天台城卖布了。天台卖布人终于以公平竞争击败了金华布浪。

[ 本帖最后由 六柳 于 2007-12-21 13:26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8-1-11 20:04:47 | 只看该作者
好!
11#
发表于 2008-1-11 19:26: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马甲 于 2007-12-21 20:35 发表
不就是范旭初嘛,看其说的话就不是做生意的料!

不是我,我比他起码少10岁,有一点相似,就是我也不是做生意的料.所以我没选择做生意.
10#
发表于 2007-12-21 20:45:31 | 只看该作者
农民真是百晓!
9#
发表于 2007-12-21 20:35:36 | 只看该作者
不就是范旭初嘛,看其说的话就不是做生意的料!
8#
发表于 2007-12-21 20:27:28 | 只看该作者

对那位第一位搞摄影的非常感兴趣哈!
7#
发表于 2007-12-21 17:21:39 | 只看该作者
强贴
6#
发表于 2007-12-21 16:04:5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3:24: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家家庭筛网厂

    我们天台的筛网业现在已经闻名全国,但天台筛网的创始人是谁呢?大家一致公认:那是平桥镇花市麦杆山村的农民夏鹤松。

    麦杆山人历来以制粉筛为业,从粉筛绢到筛网是一个质的飞跃。突破传统习惯,自办筛网厂的第一个人就是夏鹤松。他14岁学木匠,29岁学烧砖瓦,制粉筛,学一行精一行。于是徒弟带得比别人多几个,生意也比别人做得大一些,“文革”中没过得去,被定性为雇工剥削,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那会儿一次就被罚款800元。

    早在1975年,夏鹤松在外地做手艺时,就发现筛网有相当的销售市场,特别是城市的石油化工,钢铁机械,纺织印染,医药食品,水泥化肥,粮食加工等等,90%的行业都要用到筛网。他萌发了利用做粉筛的传统手艺创办筛网厂的念头,建议村里办筛网厂,由他唱主角。然而好景不长,“一批双打”运动开始后,他就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而批斗,村办筛网厂也随之夭折。

    但是,夏鹤松甲鱼剖肚心不死,利用木匠手艺偷偷自制了一台木制筛网机,在家里办起了“地下黑工厂”。直至1981年,政策放宽,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到偏僻的天台,夏鹤松自筹资金,经工商部门批准办起了全县第一家个体筛网厂。而后,夏鹤松又大办筛网学员培训班,要让乡亲们个个腰上缠万贯。到1985年,全村就冒出了家庭筛网厂23个,队办厂1个,个体联办1个。

    夏鹤松只有小学文化,却非常聪明,肯钻研,懂得三角、几何等中学知识,自己打图样,试着改,改了试,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自己研制成牵筋机、翻丝机、织机和定型烘干机等全套设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效,使筛网的销售价格低于国家牌价40%,质量却比国家的好。他被民间称为“发明家”,一边生产,一边开发新产品。几年来,他先后开发出圆筒网、席型网、人型网、多层网、高强度传动过滤网等10多个新产品,1991年研制成功的ES-91石水专用垫布等2个产品,被省有关部门立项。

    如今,夏鹤松的筛网厂早已移到平桥镇,厂名就叫做“天台鹤松筛网厂”,面貌焕然一新,产值逐年上升。可能是他长于发明,短于挣钱的缘故吧,第一个办筛网厂的他并不是最富有,挣钱明显不如一些后来办厂者多。对此,依然土布衣衫的夏鹤松大度地笑笑:“现在筛网业发展到全国闻名,大家钞票都挣来,我很高兴。”笔者油然想起了伟人的几句诗,不知用此是否妥当——

俏来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完)


[ 本帖最后由 六柳 于 2007-12-21 13:32 编辑 ]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3:24: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私营企业的省代表

    蔡显锐不一定是天台私人办厂第一人,却是浙江省私营企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天台唯一代表,受过省委书记李泽民等领导的接见和合影,自然是我县第一代私营企业主的典型代表。

    蔡显锐头脑灵活,做事却很踏实。他家住我县西部山区小村金满坑,是“砟柴人”出身,在生产队劳动时就曾偷偷跑出去做生意,挨过斗,也进过学习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稍宽之时,蔡显锐立即跑出去做供销员,还买了辆旧车,让儿子跑运输。全村只有他一个人读过初中,他平时喜欢看书写毛笔字。一次,他在《水产杂志》上获悉:国家重点开发沿海经济,养殖业正在兴起,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全国市场上无结网需要量剧增,而整个台州地区却无一家无结网厂。

    蔡显锐毅然决定要创办台州第一家无结网厂。没有成本,他让儿子卖了车,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又叩开一户户亲戚朋友的家门,好不容易凑起了25万元。没有厂房,他求亲托友,几经周折,最后在城关清溪村104国道旁租用了一座三层楼房。没有销售门路,他父子俩去大连、天津、海南,走南闯北,好话讲尽,办法用完,终于签订了50多万元产值的合同。19886月,蔡显锐的无结网厂正式投产,第一批5.6吨无结网片销往辽宁,受到用户好评。

    但恼人的是乡下人进城,位卑人轻,一时得不到扶持。他需要固定资产资金,贷款难;他需要地皮建厂房,征地难。他三移工厂,长期没有自己的厂房,听说上海浦东大开发,就派儿子出去闯天下。他把发展终于伸向大上海,投资60万元,创办了一家有机玻璃公司,让儿子去经营,自己则留在天台坐阵观望。

    正在这时,全省私营企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了。蔡显锐作为我县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会议,受到了省委书记李泽民等领导的接见,省工商局局长还亲自向他敬酒。此后,蔡显锐决定留在家乡发展。家乡还很贫穷,需要一批致富带头人。县委县府领导专门走访他的无结网厂,给予政策优惠,安排地皮,让他建造厂房。

    蔡显锐终于在天台城西建起了自己的厂房,还在104国道旁造起了一幢6层楼。他亲笔书写“天阳楼”三个大字,镶嵌在高楼上。他在“天阳楼”里创办起一家“华夏宾馆”,作为无结网厂的下属企业,任命媳妇为总经理。他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无结网厂的设备更新、业务发展上,最近从韩国进口到5台大型自动织网机,价值人民币200多万元。

    现在的蔡显锐确实是鸟枪换炮了,产品也确有发展前途,但由于家大业大,资金周转非常困难。他盼望银行能够雪中送炭。他说,本企业的资产明显大于银行贷款,如果没有资金周转,前帐将变成死帐;如果银行能够雪中送炭,不但前帐死不了,还会创利,还能招纳下岗工人就业。如今有些企业厂长不把银行贷款放心上,一味出门逃债、躲债,自在逍遥。而蔡显锐却一心想东山再起,办好企业,还清债务,再创税利,堂堂正正做人。

    他这一番心思跟县领导反映后,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府最近出台了开展企业财产抵押贷款的有关政策,蔡显锐的困境可望解决。他还可以再干一番事业,也有力量再创辉煌,来它一个“夕阳红”。

[ 本帖最后由 六柳 于 2007-12-21 13:3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7 13:59 , Processed in 1.0922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