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56|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象天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3:5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台概况  
  天台地处浙东中部,因天台山而得名。东连三门、宁海,西邻磐安,南接临海、仙居,北靠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641个行政村,40个居委会,55.5万人口。天台县历史悠久,秦为东越地,属闽中郡,西汉为回浦县,属会稽郡,东汉为章安县,三国时设始平县,属临海郡,晋改称始丰县,隋唐至宋,曾改称唐兴、天台、台兴,北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县,至今沿袭不变,是立县近1800年的浙东名邑。
  天台水力、风力、矿产、生物等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为5.16万千瓦,居浙江省首位,是全国首批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开发水电资源的潜力很大。投资42亿元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即将建成。境内可开发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有银、铅、锌、钨、铝、稀有金属等。天台盛产石斛、乌药、白术、天麻、三七、黄精、茯苓等名贵药材400多种,有国家森林公园一座。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天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天台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特色鲜明,现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了以橡胶制品、产业用布、工艺美术制品、医药化工保健品、机电仪表、酿酒等六大支柱产业。天台是全国木珠工艺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集散地之一,还是名闻遐迩的橡胶制品之乡。以台州石梁酒业集团、天皇野生植物有限公司、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浙江银轮机械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县GDP达47亿元,财政总收入5.6亿元。2004年全县继续按照“开放的天台、发展的天台、变化的天台”的工作总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立县、产业强县、城市兴县、生态名县”四大战略,实现GDP达52.7亿元,财政总收入确保达6.3亿、力争6.6亿。
  天台山文化积淀深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清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体育、教育事业成绩突出,分别被全国围棋协会和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基础教育质量省综合评估名列台州第一,高考上线人数万人比连续9年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天台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这几年,旧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始丰新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之所以变化那么大,就在于引进外来资本,引入外来竞争者。像赤城大厦、世纪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都是县外资本启动的。交通也日趋完善,104国道横贯全境,“上三”高速公路贯通,天台至上海、杭州、宁波的行程点分别缩短到4小时、2小时、1.5小时,从邻近的路桥机场和海门港到天台也只需一个多小时,天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天台山系仙霞岭中支,其西南与大磐山连成一体,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仙霞岭北支为会稽山和四明山,南支为括苍山,该三支山脉构成浙江东部丘陵。天台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全县土地面积中山区占82.3%,河湖水面占4.02%,河谷平原占13.68%,境内山脉连绵,丘陵起伏,四周群山环抱。东有苍山(海拔1113.4米),西有天柱山(海拔1019.6米),南有大雷山(海拔1144米),北为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总称天台山。整个地势东北、西北、西南较高,东南较低,中部为河谷盆地。始丰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岭。自西向东南蜿蜒横贯本县,全长119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两岸地势低平。
  天台属**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8℃,一月份平均5.1℃,七月份平均28.5℃,极端最低—9.1℃(1967.12.30),极端最高41.7℃(1961.7.23),年无霜期平均232天,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光能充裕。
  天台山是中生代开始隆起的断块山,主要为花岗岩侵入体,节理发育,县崖峭壁,峰峦连绵,山地呈多级结构,而且森林植被比较茂盛,能涵养水源,因而多溪流瀑布,组成以奇山、怪岩、异瀑、幽洞为特色的自然风景景观。
37#
发表于 2007-8-14 09:21:15 |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7-8-13 19:35: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5#
发表于 2007-8-13 19:33: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4#
发表于 2007-8-9 14:38: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者狙击手 于 2007-8-9 14:20 发表
发完了...不够的大家补充..嘿嘿..第一次发贴子..还有点不习惯.


不习惯?已经如此惊人~
由此推断习惯之后……
33#
发表于 2007-8-9 14:28:48 | 只看该作者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4:20:16 | 只看该作者
发完了...不够的大家补充..嘿嘿..第一次发贴子..还有点不习惯.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4:19:41 | 只看该作者
天台也是儒官文士的栖居之地。东吴太常高察隐居天台山麓,南齐顾欢在此开馆授徒,留下了察岭和读书堂遗址、欢岙等系列地名。白居易《沃州山禅院记》列举戴逵、孙绰、王羲之等18位高士名人,他们中间很多人到过天台。王羲之还从天台白云先生学书,留下了黄经洞、墨池遗址和《书诀》;他和支遁、许询遨游九峰传为美谈,也成为台岳三教合一的缩影。
  唐王朝博大宽容,形成了思想信仰比较自由的空气。天台山儒道释文化积淀都十分深厚,又有多姿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对于儒官、高道、名僧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它会与越山剡溪一样成为“唐诗之路”的载体,成为诗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诗句正说出了诗人们的心声。
  幅幅锦屏画,台岳最奇丽
  如果把浙江唐诗之路比作一张张锦绣屏风,天台山是最奇丽的一块;如果把它比作一曲完整的交响乐,台岳则是其中最华彩的乐章。
  据笔者粗略统计,唐人写天台山诗有数百首之多,拙作《天台山诗词曲赋选注》(团结出版社,1994年)收录了87首,包括天台山、石桥、佛陇、国清、桃源、桐柏、琼台、华顶、赤城和寒石山等,即今天台山13个景区中的8个景区,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精华部分。邹志芳先生的《浙江唐诗之路》,全书41个景点207首诗,其中涉及天台山的有13个景点55首诗。涉及剡地(含今嵊州、新昌)的为8个景点41首诗。吕济琛、潘表球先生的《剡中山水诗选》(浙江摄影出版社)则收入剡中、石城、天姥的唐诗25首。二书中的桃源选诗与拙作基本相同。
  李白、孟浩然是二位到天台、剡县的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大家。我们不妨以李白歌中出现的台剡地名统计,作点比较。剡县方面,包括天姥4例、诗句也有1例在内,有关地名共17例,诗名3例,共20例。天台方面,包括华顶、石桥、赤城、国清的地名30例,诗名也有2例,共32例。再以孟浩然开元十八年(730)秋的浙东之旅为例,有关天台地名14例,诗名5例,还不包括族谱中一首写孟湖的七律;而剡县仅2例,均在诗题中。
  上述两种统计,当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它至少表明:唐代诗人尤其是大家,对台岳主要景点游访殆遍,剡地则有几处阙如。值得注意的是东晋孙绰的赋赞和诗仙李白吟诵的重点景物,如石桥、仙都、赤城、华顶、国清、天姥,也正是众多的唐诗题咏。这体现了英雄所见略同和文化的传承性。
  孙赋以“跨穹窿之悬蹬,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描绘举世罕见的天生桥。唐人同样神往之至,以“远登临海桥,横此莓苔石”(韦应物)、“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宋之问)自豪,描绘“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李白)、“瀑布千丈流,如铺链一条”(寒山)的壮观,贵为皇帝的李隆基也要神游撰铭,令王公大臣张说等奉和凑个热闹甚至连桥畔琪树和古松也为诗画家所瞩目:“海上仙山属使君,石桥琪树古来闻。他时画出白团扇,乞取天台一片云”(皎然《送邢台州济》)、“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第三株”(景云《画松》)。
  李白的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旨和是否有实境依据,历来众说纷纭。有的把新昌的莲花峰当作天姥山,竖起“梦游处”之碑,被王季思、方苞所讥嘲。新版《新昌县志》提出天姥位于新昌与天台两县交界的岗陇高地上,不主一峰之说。1988年,我与新闻、旅游界同仁根据唐代徐灵府《天台山记》所载“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迥拔,与天台(华顶)相对,曰天姥峰,下临剡县路,仰望宛在天表”(《明一统志》取此说法),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一石解千古之迹,天姥倚万马之渡——天姥山得名漫议》的文章,认为天姥山即因天台毛里湾村外那尊雍容华贵的天然女神石像而得名,天姥岩所在的峡谷的神奇景观正是李白“梦游”想像的现实基础。此说一出,中央和省市媒体竞相报导,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算是“唐诗之路”的一个热点。
  对台岳的“峻极之状,嘉祥之美”,孙赋早有“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极赞。唐代诗人同样有“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杜甫)、“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寒山)的品评。上世纪80年代,天台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初,浙江省旅游局组织专家和旅行社老总考察浙东唐诗之路,大家普遍认为:天台山国清寺与石梁飞瀑是此次浙东之行景观的最精华部分,“若推销浙东唐诗之路旅行线,这里是最高潮,客人肯定会满意的”。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4:19:16 | 只看该作者
一路唐诗到石梁  
来源:   作者:许尚枢  
  “唐诗之路”,经过众多学者的发掘、考察和论证,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可,但重点多放在新昌县那一段,有“剡溪——唐诗之路”的说法。其实这条诗路的目的地和最精华的部分都是在天台山。对此作点简略的述说。
  群星既荟萃,兴会更无前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天台山地处海隅,“所立冥奥,其路幽迥”,因此尽管它是“山岳之神秀者”,还是“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是佚名《图像》和东晋孙绰的《天台山赋》,第一次把台岳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昭示于世;是南朝宋元嘉六年(429)秋,诗人谢灵运率领数百人从始宁县(县治在今三界)南山出发,伐山开道,构通了越台旅游线。其后,人们在陆路之外,又发现了一条不必迂回百里而可以顺抵天台山的“捷径”。
  唐代诗人们来到江南,大多是乘船走水路……即从淮地的扬州经运河南下,渡钱塘江,从西兴进入浙东,再沿剡溪溯流而上,登上天台的石梁。有的还从临海出海,作为浙江之行的终点。其中剡溪上游,路经黄坛、五马、上海、慈圣,在与大兴坑相接的石梁,登上华顶峰。从新昌到天台慈圣,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可以通竹筏、木排。古时植被繁茂,那里的航道一定更为通畅。从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中,不难看出走的正是一条“越中——剡溪——石桥”的水道。
  据竺岳兵先生统计,有唐一代400多位诗人游历栖居于此,接近收载于《全唐诗》2200余位诗人总数的1/5。当时浙东面积仅全国的1/750,却有这么多诗人遨游吟唱,确实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
  在这些诗人中,既有像青年就入台越、游冶忘归达四年之久的杜甫,和四入浙江、三至越中、二登台岳的李白这样的超级巨星,也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这样的大家,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罗”等名家。他们或溯流而上,或顺水而归,或壮游,或宦游,载酒扬帆,击节高歌,也有终隐于此的,还有60多位本籍骚人,无不尽情赞咏浙东风光,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唐诗中的浙东,范围指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东海以西这一区域,会稽、四明、大盘、天台四山横亘其间,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仅为全国的0.13%。
  以全国之大,却有那么多的诗人特别垂青于浙东弹丸之地,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这里有着独特而巨大的区域文化优势。
  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种下了唐诗之路的基因;生动有趣的舜禹传说,各种仙话故事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六朝时期南北文化交融,浙江成为人文渊薮;谢灵运寻胜问幽,首创山水诗,为后世所仰慕。尤其是天台山,以其文化积淀之深厚而被视为“佛宗仙源,文物之邦”。
  剡溪发源于天台华顶山,夙有“溪连嵊水兴何尽,路转仙源人自迷”之说;三茅溪作为发源于大盘山的始丰溪支流,则因为汉三茅真君留连于此而得名,脍灸人口的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此,自剡入台自古就有一条“仙源之路”,沿途有一系列道教洞天福地:沃州、天姥、赤城、桐柏金庭、司马悔山、灵墟等。汉末葛玄登台山而开拓“仙山”,成为道教符箓派之祖,侄孙葛洪继之,魏夫人创上清派,至唐睿宗为司马随祯建桐柏宫,开道教南宗祖庭之先声,祈仙修道者摩肩接踵而来。
  佛教,早在东汉就传入天台山。东晋时昙猷开拓天台“佛国”,石梁方广成为五百罗汉道场。陈隋之际,智者入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被尊为“东土小释迦”。至唐中叶,遗则盛传牛头禅,创佛窟学;普岸弘扬临济宗,建万年寺。天台寺观棋布、仙释睦居;“千僧万道”,成为浙东宗教中心,中外信士礼拜驻锡者络绎不绝。姜光斗《论唐代浙东的僧诗》中所举17位名僧居住过国清寺和信仰天台宗教义的约占一半,禅宗诗僧天然、法常等,都曾居天台,寒山子居天台寒石山七十年,与国清寺丰干、拾得诗偈往来,更传为吟坛佳话。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14:18:53 | 只看该作者
天文学家释一行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赵子廉  
  国清寺山门外丰干桥畔,有一座题为“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僧而建的。
  一行(67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本名张遂,是唐初或臣张公谨的曾孙,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长安城外玄都观里住着一位博览经史、精通阴阳五行之学的道士尹崇,张遂经常登门请教,学习天文知识。到武则天掌权时,他以学识渊博闻名全国,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为抬高自己身价,多次拉拢他,遭到拒绝。为了专心求学,摆脱纠缠,他更名敬贤,跑到嵩山当了和尚,拜普寂为师,法号一行。后来睿宗即位,请他出山,他也没有同意。开元五年(717)玄宗礼部郎中持重礼和敕令,硬是把他拉到京城来当皇帝的顾问。
  开元九年,鉴于《麟德历》推步渐疏,日蚀不准,需要修订。玄宗令一行研究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一行比较各家历法的长处和短处。根据《周易·系辞》的有关理论,提出新的见解。经过七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五十二卷《大衍历》。
  在主持修编新历的过程中,一行碰到了天文数学上的难题。当他听到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达真高僧精通数学,就不远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来天台求贤访师。到国清寺的那一天,正值大雨过后,来自北山的东涧,雨过流涨,褐黄色的山洪如深山猛虎,咆哮而来。而源于灵芝峰的西涧,则如文静倩女姗姗相迎。当两涧相会于桥下时,由于下游一时难以宣泄,致使东涧向西涧涌去,于是一黄一碧,激荡回环,形成“双涧回澜”的奇观。一行见状,赞叹不已。这时寺内达真正在当众布算,对徒弟说:“今天合当有一位弟子远道前来求算。”接着又说:“门前水西流,弟子该到了。”接着,一行应声撩衣而入,叩头拜师。达真连忙起立,合掌回礼,慨然应允接纳。“一行到此水西流”从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一行主持修编的《大衍历》,共有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不但有年月日的安排,而且有各个节气的昼夜时刻长度,还有日食月食的预报,又指出了正确的太阳运行快慢规律。在计算中使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则为数学史上的创举,为后人准确地推算太阳位置和推算定气方法打了基础。《太衍历》于开元廿一年(733)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一行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很多的。他用铜铁铸造黄道游仪,以此观赏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他又和梁令瓒等设计制造水运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他还主持全国天文大测量,在实际上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一行博学多才,著述甚丰。在《大衍历》外,还有《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又补《魏书·天文志》一卷。在佛学方面,当印度名僧奉善无畏三藏东来时,他曾跟着学习密法,参预翻译《大日经》。在国清学算的同时,与僧众研究用天台宗教理解释密教,建成了密宗教理的完整体系,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804年日僧空海入宋,密宗教理东传日本。后来,日僧为一行建寺纪念。
  《大衍历》初稿完成不久,一行园寂于新丰。玄宗哀痛不已,赐谥“大慧禅师”,葬于铜人之原。而于国清寺立衣冠冢,题曰“唐一行禅师塔”。《高僧传》将他列为唐代第八位高僧。
  建国以后,邮电部发行过一套纪念邮票,将一行与张衡、李时珍、黄道婆列为我国古代四大科学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6 13:20 , Processed in 1.0567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