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2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山那村】张家桐:院中有岩的景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9:0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5-4-8 10:04 编辑


(大塘)

    唐朝的寒山只居寒山一人,静寂的山林,诗人寒山能清晰地听到岩石与翠竹说话的声音。飞流而下的瀑布如飞珠碎玉,夕阳西照,水潭中的碧水折射到岩壁上,映照出绚丽的七彩,在寒山眼中,这斑斓的色彩就是诗句,是大自然雕刻在岩石上的一首诗。居山的日子里,寒山将自己写下的诗涂写在岩石上,也刻在毛竹上。月色中,当竹叶投影于岩石上那行诗句的时候,寒山的诗意就从月色中溢出来了。唐朝的寒山着实是一座诗山。

    寒岩与明岩为寒山的二个洞穴,明末文学家王思任称:“寒岩奇,是诗料,明岩巧,是画料。”二条溪流环抱着寒山,北边有溪丰始,东边有茶溪,在二溪交汇处的山下有一个村庄,称张家桐。张家桐原名张家衕,“衕”为弄堂的意思,俗称张家弄,因此处梧桐成荫,现称张家桐。张家桐村源于宋代张冕的一次寒山游历,看到此处山川秀丽,于是从温州永嘉迁居于寒山脚下,背靠寒山,面朝始丰溪。张冕成为了张家桐村张氏始祖,然而张氏居张家桐只有五世,百年的时间。

    张氏在张家桐盛兴是第四世。张梦锡,字留叔,号鲁斋,登南宋理宗乙未进士,那年是1235年,六年之后的嘉熙四年(1240),初授襄阳府教授,历官通判广德军阶通直郎。然而最让张梦锡自豪的是九个儿子都在朝中做官,女婿也是官员,这就有了九子十为官的说法,后来民间流传成了九子十尚书。虽说做官,但张梦锡的儿子并没有一个官至尚书,长子骥孙也只是评事,其他几个儿子与尚书还是差了好几品。张家桐村在当时已成规模,二里长的街道自西向东分为上张、下张和无字碑张三个地名,无字碑是张梦锡在自家门前立的九子为官无字碑,此碑毁于1963年。民谣所说的“没有三斗米粽,难过张家屋弄”,即说明张家桐狗多,只有用米粽来哄狗,才能经过村中,同时也暗示着张家桐人的霸道。

    或许应验了盛极必衰的古语,正当张梦锡和儿子们仕途顺当之时,不知因何原因,家族惨遭抄戮,族人逃散避难,埋名隐姓。一夜之间,张家桐成为一座空村。在近二百多年时候,张家桐不见炊烟,到处是断垣残壁。在这二百年时间中,张家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无法得知,也未见记载和传说,二百年时间足以消退弥漫于村中的那层不祥。

    现在的张家桐为陈氏所居,已没有一户张姓的人家,但村还是沿用原来的村名。与张家桐隔溪相望的石柱村,是陈氏家族的家园。陈梦常在游寒山时,看到此处土沃、泉甘、山幽,于是由东阳山泽迁居于此,陈梦常成为了石柱陈氏始祖,那是南宋庆元年间。至六世,陈孟珍时常过溪来到张家桐放鸭,在村中桐园的地方,搭起了棚子,白天放鸭于溪中,晚上就在棚中过夜。平日空时,他时常走进空寂的村中,觉得此处靠山面水,起伏的山崖,形如一头犀牛,溪岸田畴平整,一片田园的景色,于是,他决定迁居于此,那是明洪武年间。他没有搬进张家的旧宅,而是在桐园建造了一幢新楼,称星聚堂,取德星聚门之意,贤德之士相聚于此。“堂高数仞,鸟革翼飞。”是《星聚堂题识》中的一行字。星聚楼后有花坛,前建戏台。后为公堂,成为族人商酌公事之所。

    寒山之下的村庄,只有在寒山老佛的庇佑之下,才能兴旺发达。陈孟珍深知这一道理,于是,他在星聚堂旁边建造了一座土地堂,堂内供奉的是寒山老佛。在村民心中,寒山不但是一位诗僧,更是老佛。堂内寒山石像并不是放荡不羁诗僧形象,也不是和合二圣中手执荷花的和蔼可亲,一副端庄的神态更像一尊老佛。土地堂内的寒山老佛石像高五十公分,后来村民又雕了一尊拾得像供于堂内,作为和合二圣的寒山与拾得当然不能分开,拾得为木雕像,神态也是十分端庄。

    寒山老佛非常灵验,村中有一个传说,这尊寒山石像曾被借到庄前村,村民想留住这尊石像,他们雕刻了相同一尊石像,以换取真的石像。在取回石像的前一夜,寒山老佛托梦于村民,说自己脸上有一颗黑痣。第二天,村民看到二尊一模一样的石像,其中,一尊石像的脸上盯着一只苍蝇,村民心中一笑,毫不犹豫地取回了这尊石像,这让庄前村村民傻了眼,他们没想到寒山老佛这样有灵性。真因为有寒山老佛的庇护,才有陈氏家族在张家桐的兴旺发达。

    清朝的江南,许多文人雅士在家园营造园林,以接近山水。垒石构筑假山,理水形成湖泊,当他们陶醉于小桥流水的诗意生活时,没想到张家桐村民在真水山间营造着自己的家园。寒山多奇石,许多岩石就散落在山坡上,村民在大的岩石旁搭建瓦房,天然的岩石就成为了一堵墙或一片屋顶,岩中有屋就成为一道景色。建好的房子,再围上围墙,不意经间一块山岩就立在院中了,真岩比假山更加自然,岩旁植一丛竹或一株芭蕉,这番诗意的确是天然浑成。院内的岩石处处可见,张家桐的冶园根本不用借景,窗前门后随处是景。房与山浑然一体,院与石相得益彰。

    后门山道地建在村庄的最高处,一条山石铺就的小巷通往院中,一步步的石阶让狭隘的小巷多了一份清幽。站在院中,抬头远望是栉比鳞次的瓦房,背后侧是寒山的危岩奇石。几个院子也是高低错落,门窗的雕花极为简洁,柱上的牛脚也是简单的木撑,两侧雕着一些浅浅的图案,或是仙鹿,或是财神,一份吉祥的寓意就流露出来了。

    村里人都说后门山有二个半道地,四合院格局的道地才算得上全个道地,而三合院的道地则只能算半个道地。二个全个道地隔巷相对,一在巷西,一在巷东,道地的大门都面对小巷,拾阶而上,才是台门。巷西的道地村民们称“旧屋”,巷东的道地称“隔街道地”,楼称“皆山楼”。因地处山坡,隔街道地东北角的那间房子为三层,其余均为二层的楼房。与皆山楼相连的还有半个道地,位于全个道地之后,有独立的门头进出,道地后的山坡上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

    在通往后门山道地的那条小巷东边有一座四合院民居,民居坐东朝西,建于清末年间,这幢宅院充分体现了院中有岩的特色。院子的门楼前有一水井,井水清澈甘冽,村民称其为“下水井道地”。门楼的门楣上原来题额,只是难以辨认。进入院内也不见有什么特别之处,过堂前,推开后门,后天井内一块大山岩立在院中,山岩上布满青苔,院中的这块山岩让宅院充满了趣味。宅主陈茂靛,字兆成,生于光绪十年(1884),曾就读于浙江高等巡警学堂。回乡之后,建造了这幢宅院,并取名延喜楼。或许建楼时,陈茂靛并没有意识到这块岩石的巧妙,但在楼建成之后,居家的那些日子中,他一定是感受到了后天井中这块山岩所带来的情趣。

    到民国年间,陈茂靛的儿子陈嘉东在延喜楼东边建造了另一幢楼房,新楼的大门朝东而开。门楣上的石匾刻有“循理家风”四字,字体浑厚。石匾四周饰有祥云,四角刻有蝙蝠,有福到临门的寓意,两侧有二只花瓶,瓶中插有三剑,意为平升三级。六扇木门的雕花也极为精致,人物的图案充满生活情趣。更加别致的是楼前的几块山岩随意的叠加在一起。二块山岩靠在一起,竟引成了一条洞穴小径,小径宽一米不到,穿过这条十多米长的洞穴,竟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四周有天然山岩相围,构成了一个别致的小院,岩上有藤蔓依附,岩旁有芭蕉数丛,如此的园林天然浑成,充满诗意。

    陈嘉东,字国汉,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就读于黄埔军校,之后一直在上海工作,为部队的一位医生。民国时期建成的这幢楼房,他也没有久居。1951年那次回家的结局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时逢土改,家有几亩土地的陈嘉东没能逃脱地主的身份,最终结束了一生,那年他四十四岁。家中的财产也都分掉了,这幢楼房曾作为祥明乡乡公所的办公用房。

    在村的西北边有一幢全村最为完整的四合院,宅院坐北朝南,前厅后堂,两边建有厢房,厢房外侧还有抱屋。大门朝西而开,过抱屋的小天井,进入主院。宅院建于清同治年间,主人陈锡添,字元增,号仁齐,学名作霖,村里人尊称他为“方天相”。陈作霖为咸丰丁巳年贡生,那是1857年,那年他只有十七岁。院中的后代还保存有一块匾额,上书“贡元”二字,落款的时间为“咸丰丁巳年荷月”。清同治六年(1867),蒙左督抚宪赏戴六品军功,那年他也只有二十七岁。对于陈作霖,《陈氏宗谱》中有这样几句赞赏之言:“魏魁伟而超伦,行卓荦而不群,刚以持已,厚以待人。”其中可见他的威武之躯和卓越品质。

    这幢四合院前厅为接官厅,后堂为鼎新楼。接官厅是接待客人的场所,主人特意只建一层,以免楼上家人的行走,会影响到楼下的客人,从这一细节,可见宅主对于客人的敬重。虽说只有一层,但也有二层的层高,与后堂的建筑处于同一高度,所以接官厅显得高大而开气。鼎新楼的楼名是陈作霖自己取的,鼎新意为“去旧更新”。“鼎新楼”的匾额曾挂在二楼的屋檐下,一楼门楣上挂着那方“贡元”的匾额,门前的木柱上也曾挂有一副楹联。鼎新楼之后原有一座花园,称紫竹园,园中掘有一口鱼池,石板栏杆,四角石柱上雕有石狮。鱼池旁植数枝紫竹,竹影在月光中映在清水墙上,竹叶随风吹落鱼池,这番清幽原本是鼎新楼的风韵。发生在院中的那些兴衰沉浮的往事,也因时光的久远而只留片段的情节在宅主的后代口中流传。

    村中的那条街道还是原来的样子,不经意间,路两旁也会有山岩伸出,挡住道路。旧时街道中最狭窄的地方,两岩之间只容一个挑担的通过,后来凿了两边的岩石,才成为现在的宽度。路旁的一块山岩下会有一口水井,供洗涤的石槽就依岩而置,挑水洗衣者的身影就从岩石间晃过。瓦房之间,还有数口池塘,塘很随意,塘岸搁一根旧石柱,既是栏杆,也是石凳,岸边就是一畦菜地。村西头的那口池塘称“大塘”,四块巨大的岩石置于塘中央,一字排列,如同虎牙,村民称它们为两虎排牙,倒是十分形象。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岩石是自然而成,并非人为所置。

    村东头的那口塘称“门前塘”,就是这口平常的池塘引起了画家吴冠中的兴趣。那是1987年的春日,到天台写生的吴冠中无意间来到了张家桐村。眼前的景色让他停下脚步,就在塘边他画下了一张写生稿,前景就是这口门前塘,背景则是寒山屏岩耸峙,一条小路从塘的右侧绕过,通往山坡上的农舍。数株棕榈,都是农家的生活。那次写生,吴冠中留下了一批的写生稿,有后门山的道地,有大塘的那几块岩石,还有寒岩。

    “背靠山岩,建立在高低曲折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隐现于大岩石之间。入村,村里有巨石、池塘、棕榈、野藤……处处入画,因具备块面、点线之多样形式变化,且男女老幼相呼应,老年犊子随处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这是吴冠中《天台行》一文中有关张家桐的几行字。岩中有屋,院内有岩的张家桐在画家吴冠中的笔下别有天台山村的韵味。


(通往后门山的山道)


(后门山道地)


(木撑)


(下水井道地)


(民居门楼)


鼎新楼)

(村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15-4-13 14:0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4-11 21:45:48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有这么长久的历史……传说中的满门抄斩还真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9 08: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4-8 19:1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4-8 15:38:02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没机会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4-8 15:03:07 | 只看该作者
又见闲云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30 14:09 , Processed in 1.0799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