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天台遗韵之一——打十番 [打印本页]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6-9 22:46
标题: 天台遗韵之一——打十番
                                打十番

    民国十八年春的一天深夜,台州府古城的人们已经关门息歇了,忽然从街上传来纡徐绵渺的乐声,乐声轻柔地在宁静的街巷里飘浮着,它沁入了一座座粉墙黛瓦,潜入人们的梦乡。转日一大早,台州府的百姓们打开家门,相互打问的第一句话便是,昨夜听到曲子了吗?是什么曲?这么好听,莫非是天上“仙乐”?
   台州府的百姓们想不到,给他们带来“仙乐”的竟然是来自天台的十几个俊雅的后生。那日傍晚,他们背着乐器在溪头的码头上了木船,沿着始丰溪顺流而下,当他们在台州府东门外上了岸,踏进古街时,人们已经罢灯闭户了。街旁只有几盏灯笼,在夜风中微微摇晃着,长衫飘飘的天台后生,掏出乐器,沿着古街,一边走一边演奏着,……温柔的夜风,柔软的乐曲,天台后生在台州府的古街上演奏一圈之后,又踏上回家的船,飘飘然然的乐声,随着船浆声渐渐远去了。
    被台州府津津乐道的“仙乐”,就是天台的“十番”。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一位在京做翰林的天台人,回乡时带回了十首宫廷乐曲,便在天台流传,后又吸收了天台的道教洞经音乐、词调音乐、民间打击乐等元素,从而形成一种融宫廷音乐与江南丝竹与一体“十番”。音乐的相通在于知音。当典雅的皇宫乐曲在这群山环抱的小县城生下根,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天台人骨子里潜在一种清雅。
    天台人所说的“打十番”,就是用笙、琵琶、二胡、三弦、笛子、箫、钹、高胡、箫、战鼓、苏钹、雀板、碰盅、手锣、四弦胡、扁鼓、小钛锣等乐器、击器演奏轮番演奏十首古曲,这十种曲是《水底鱼》、《折桂令》、《翠妇登楼》、《枫桥夜泊》、《六十四板》、《将军令》、《思春》、《诉怨》、《当仁不让》、《懒画眉》。
    民国初年,在天台城关,十八位才气横溢,气质儒雅,又精通乐器的富家子弟,自发成立了“天台曲艺社”,他们常在一起演奏“十番”、唱词调,除了节庆、迎水、送水、灯会时与鼓亭一起巡演,还到大户人家祝寿堂上、以及婚礼上去演奏。当时在天台城里,有2家“十番”演奏班,俗称大班、小班,在城南的水南村也有“十番”班。一时间,听“十番”成了当时天台人追逐的一种时尚。
    当“仙乐”在台州府的夜空悠扬时,天台曲艺社社长王佐庭的儿子王明朗还只是一个刚懂事的孩子。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的老屋有两个道地,每天,那些风流倜傥的后生就在前道地的中堂吹拉弹唱。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学习拉二胡、弹三弦、吹笛子,十三岁就开始跟随曲艺社去行街演奏“十番”。 从小受“十番”熏陶,又极具音乐天赋的他,大学期间还曾是“平剧研究社”的社长,擅长青衣。
    1993年的春天,在溪岸东路一家院落里,又一次传出“十番”的乐声,这是王明朗先生的家。已经从天台中学退休的王明朗,怀揣着一份对“十番”的炽爱,召集了城里的民乐演奏手,恢复“打十番”。其中的一位银发白须的老先生,名叫齐孝亮,曾是参与早年演奏“十番”的人。为了便于新人传承“十番”。王明朗将父亲原来“上尺工凡”的工尺谱,整理出简谱。这年的6月3日是天台文化旅游节。夜色降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涌上街头,翘首看“台阁”,终于看到了烛光闪烁的鼓亭,也看到了紧跟在鼓亭后面的“打十番”。屈指算来,已有四十多年没有听到了。
    这是一个春日的下午,十多位民间器乐爱好者聚集在东门氏宗祠,排练“十番”。一遍演奏完毕,王明朗先生总要站起身,对着乐手,纠正着某个击器的节奏、声响,或是某种乐器演奏时的疵点,“十番”属民乐合奏,讲究吹打乐与弦乐的配合,对乐手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执着的王先生要使演奏出的“十番”,达到他心中向往的那个意境。
    古雅的“十番”,在古老的祠堂里回荡着,流丽婉转的“十番”不仅给天台人找回一种充满温馨的记忆,也找回了天台人身上特有的那一份优雅。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6-10 17:28 编辑 ]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0-6-9 23:41
夜街且行且奏,何其风雅!天台人曾经如此潇洒,令人感慨。
作者: 五古山人    时间: 2010-6-10 07:49
没听过
作者: 冷飘零    时间: 2010-6-10 08: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0-6-10 09:31
图文保存,流芳后世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6-11 09:53
[attach]93091[/attach]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0-6-11 10:08
标题: 打十番弘扬主旋律,值得表扬。
十八锣歌唱太平盛世,也值得嘉奖。
作者: 晚香嶺    时间: 2010-11-22 23:07
    愿古乐万古流芳
作者: 龙头    时间: 2010-11-28 10:46
原来是天台人自创的交响乐!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0-11-28 17:41
打十番是宣言书
打十番是宣传队
打十番是播种机
作者: 一个人旅行    时间: 2010-11-28 18:20
好像以前有听过,印象不深了
作者: 九九九九    时间: 2010-12-8 23:47
我认识里面其中人,听过(不如说看过更准确),有点怀疑此十番已非彼十番了。总觉得有点“依同百像”的味道。他们甚至有用电声乐器的做法,这是否也算是一种异化?

不怀疑他们的美好初衷,但个人认为,有些东西,真的必须有专业的人士参与,从深层次挖掘整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原作精髓的保真度。没有音乐底蕴的民间人士,仅凭一腔热血,可能会“荒腔走板”的。

如果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拼凑,就将之肯定为真传,那真的就太遗憾了。毕竟自娱和遗产不同。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0-12-9 01:17
做比不做好
草根在做缺乏专业水准的努力,不过那些有音乐底蕴的专业精英都在忙活啥呢?看都没看到吧。
作者: 济公故乡人    时间: 2010-12-13 21:00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