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访韩寒】《独唱团》首期的成功要感谢国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23:4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10-7-12 00:07 编辑

文/咪蒙(女人乃最大)

    1、当初你对这本杂志的设想,比如具有FBI气质、比如最大气,比如公平、公正、自由和有趣,现在看来你认为实现了多少?如果满分是10分,你给它打几分?

   韩寒:其实现在想来,它就应该是一个独立和人文的文艺杂志。只是去年还不好意思提文艺两个字,容易被人嘲笑,文艺青年也不受待见,但是,文艺其实从来没有孤独过。很多人的期望是看见一本杂文的杂志,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一本一百多页的杂文杂志你会看崩溃的,从此以后再也不想看杂文了,也从来没有哪个政权是被杂文写垮的,但文艺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虽然第一期可能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约束和我们自己能力有限有所缺憾,但第二期我相信《独唱团》的团队和作者们会做的更好。
   
    2、如果小区保安、遛鸟老人、性感辣妹分别问你为什么这杂志取名“独唱团”,你怎么答?

   韩寒:我会更热衷于和第三类人群仔细反复地探讨。
   
    3、彭浩翔说《独唱团》就像《滚石》杂志当年于美国出现,注定要改变摇滚音乐的方向,2010年7月6日会成为一个纪念日。而少数80后作家呼吁读者抵制《独唱团》这种“伪文学”,说它虚假造作、无病呻吟,和《非诚勿扰》类似。你怎么看待这些评价?这些正面或负面的声音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此后《独唱团》的走向?

   韩寒:我很喜欢看彭浩翔的电影,是现在少见的有趣而人文的导演,它这么说显然过誉了,我只希望这变成中国最好的一本文艺杂志,文艺不需要改变方向,只要能够完整呈现,就已经是对文艺的贡献了。至于有一些年轻作者抵制这个杂志,我只能说,我有一个媒体工作朋友收到了他们发的新闻通稿,但是那一天,《独唱团》还没有上市,没有人能够买到它们,他们从来没有看过这个杂志,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制造新闻的好机会。但如果他们写出了很好的文字,我们一样会刊登他的作品。

    希望大家不要误会了,真正的年轻作家其实不是那个样子的。我当然喜欢赞扬,也喜欢真正的批评,但千万不要杜撰。有一个批评者说,不能因为审查的原因而忘记了文学的标准,他说得很好,其实真正涉及到尺度的文章也就一两成,还有八成的文章,没有理由不好。风花雪月也要风出水准。

    4、有人说《独唱团》像南非世界杯中的阿根廷,球星云集,但杂乱无章,幸好有一个灵魂人物梅西,所以大家愿意看下一场。你是阿根廷球迷,对这个评价怎么看?你们对杂志的秩序感和节奏感是如何设定的?

    韩寒:是有那么一点,但成为阿根廷和梅西也是一种荣誉,只可惜我们的马拉多纳是相关部门。

    5、《独唱团》不设广告,不接受赞助,不但它却创造了强大的销售记录,以反商业的面貌赢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以后有了刊号,加上广告,读者会产生心理落差,指责纯文艺杂志也商业化了,你们打算如何应对?

    韩寒:所以当初第一期我就想放广告,免得以后有人不舒服,可是我们严格遵守了相关的出版条例,第一期的《独唱团》只作为丛书出版,理论上不能放广告,而且现在的装帧设计也很难插广告。但长远来看,没有广告很困难,我想加点什么印刷工艺,想给好的摄影作者换纸都捉襟见肘,毕竟一本才赚两块多,但一期的稿费和办公成本就要六七十万,也就是说,销售二十多万才能保本。

    6、2天50万本售罄,完全可以期待之后的销量可能改写出版史。有人说,买到《独唱团》运气都变好了,这杂志成了吉祥物;有人拿它当奖品炒作自己的微博,承诺要抽奖送给粉丝;连《独唱团》黄牛党都出现了。这本杂志不一定能制造文艺复兴,但它确实重新刺激了长年性冷感的文艺G点,但它会不会是一场早泄?如果说《独唱团》第一期是饥渴营销,买的是饥渴,第二期你们准备卖什么?

    韩寒:第一期的确是个意外,我们是被饥渴营销的,我也希望早出版,要不然一个月十多万对我来说压力很大,而且拖到了后来,约稿都困难。第一期的成功要感谢国家。但是这只是一个假象,是一场空热闹,第二期和第三期才是真正的体现。我们没想过卖什么。

    7、当购买《独唱团》跟购买ipad或iphone4一样成为时尚,文艺杂志变成时髦装饰、泡妞圣品或装B工具。它和《知音》放在一起争奇斗艳。黑社会小弟和商界大腕都同时在阅读着它。你最不希望哪一类人成为《独唱团》的读者?或者《独唱团》在哪一个场景出现?《独唱团》没有高调宣称自己的读者定位,那么,如果把你心目中的读者设想成一个人,他可能具有何种特质?

    韩寒:无数人问过我,你的读者的定位是怎么样的,我说,我从来没有定位过读者,无论文强还是许文强,都可以读这本杂志,当然,第一期大家是看热闹,留下的才是真正的读者。

    8、所有人问所有人是目前很受欢迎的栏目,这个选择标准是什么?你本人最想问谁什么问题?

    韩寒:我们的选择标准是有趣,但又不光光有趣。我本人最想问余秋雨的助手,余秋雨回国了么?

    9、目前根据豆瓣的调查,最受欢迎的图文还是出自知名人士,你们今后会如何调整名作者和新写手的比例?你曾说不会让杂志中总是出现同一批人,似乎并不想可持续地制造出一批独家的明星作者?

   韩寒:新作者与生俱来,并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闪光。第一期新作者和成名作者的比例大概是7比3左右,以后会维持在这个比例上。但是无论你是新人还是名人,我们在封面上给的字体的大小和稿费是一视同仁的。当然,我希望有好的新作者通过这本杂志被大家所熟知。

    10、为什么没有之前说的250文章?不少人称对此怀有高度期待。

    韩寒:因为这个的容量实在太大了,十本独唱团也印不下。

    11、《独唱团》对作者够义气,给的稿费够高,给的面子够大,还声明“本书的图文责任概由《独唱团》编辑部承担”,这几点都与常规读物不同,想必国内更多人都会以上了《独唱团》为荣,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韩寒:放心,我们是没有潜规则的,也没有什么建议,人在写,人在看。但我的确会更多的为作者和读者考虑,比如第一期有一个人物漫画肖像,很多人都看到过,就是一个裸男拿着枪的,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吧,他的手臂上刻着爱日两个字,因为那是一组漫画故事,爱日是主人公的喜好,他就喜欢乱搞。但是没有了上下文的联系,就很容易被假爱国主义者做文章,在印刷成书的时候我们都疏忽了,直到海报放大了,那两个字才明显的被发现。如果是我一个人,我当然无所谓,但我怕读者和作者受到骚扰,我们追回和销毁了五十万个封面,两万张海报和第一批印刷完的杂志,损失近百万。这就是为什么原本7月1日上市,现在7月6日上市。

     12、如果曹雪芹、李白、鲁迅、莎士比亚、JK罗琳、小S,同时给独唱团投稿,谁胜算更大?

     韩寒:都全部刊登,但鲁迅的肯定通不过审查。
   
     13、《独唱团》首期看上去就是一本公的杂志,比较男性化,以后会做出母的版本么?你说男性改变世界,女性改变男性世界观,那有没有想过如何争取更多女性读者?

     韩寒:作为一本公的杂志,它可以去泡别的母的杂志,然后就有女性读者了。

     14、文艺杂志通常都理直气壮地长得不好看。《独唱团》却非常重视视觉,为什么?跟你个人喜欢摄影有无关联?

    韩寒:是的,但我很抱歉,尤其是对我们第一期图片专题的摄影者严明,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作品,苍凉而荒诞,但是因为是黑白的,而我们的纸张和国内的印刷很难呈现好。我们把大半本杂志的左半部分全都留给了摄影,漫画和美术。这也是文艺特别重要的部分。我希望很多读者重温自己当年文艺青年的岁月,而其实他们一直是。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23:4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10-7-11 23:51 编辑


独唱团:照着封二名册把文学老青年一网打尽

文/今何在

拿到了《独唱团》,从头看到尾。《独唱团》完全不独唱,根本就是大合唱,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愤青精英,媚俗先锋和语言暴力犯,平时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划清界限,现在居然在这个地方都碰上了,好似万圣节的假面舞会,大家惊叫:“原来你老小子也在这里啊”,十分的狂欢。突然有种感觉,那些十年前二十年前曾经是文学青年的现老文学青年们在被男看王霸之气统一大陆女看四十五度华丽忧伤的网络小白们鄙视和无视了许久之后,终于又找到组织了。

我不鄙视文学青年,我自己当年就可以算是文学青年。伙同其它共犯在大学里把班刊系刊校学生会刊上塞满了空虚的愤怒和无聊的感伤,顺便毫无良知的在图书馆书籍的边角写下评论,然后打嘴仗。例如:“本书作者是XX。”“第二十八页的愤青才是XX。”“我最讨厌在书上乱涂的人了,前面各页的XX你们作为大学生不羞愧吗!”

当时没有网络。这种涂鸦行为就成了最早的网络,它同时还出现在课桌上和厕所墙上。当你看到一些东西,你就会想评论,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让人看见。这种欲望起初以破坏的形式进行着,被规则所不容忍。直到网络时代的来临,终于有个地方可以自由的说话而不用先打申请或是投稿等待某些不知在哪里的编辑审批挑选了。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没有哪里可以绝对自由的说话。不过,网络仍然是当你想说点什么时,最好的一个选择,如果你不贪图千字千元的稿费的话。

如果有人为你的言论付钱,那么这是危险的。因为你可能在自觉不自觉中按照了他的喜好来修改你的文字。

韩寒是网络上最受关注的人,但我想他并不认为网络是他的心灵归宿。的确,当你的博客平均每月就会消失几篇时,没有人能在网上找到安全感。

所以韩寒想做杂志,也许因为那才是他的地盘,他可以作主的地方。在那里他来挑选一切,按他的好恶,给他喜欢的观点和文章付钱,把他不喜欢的放进回收站。

这没什么不对,所有主编都是这么干的。虽然这正是韩寒们在没有话语权的时候最厌恶的一件事。自己认为是对的、是好的东西,只是因为手里掌握编缉权的人认为不对不好,所以就得不到见光的机会,或者不得不接受文章被删改后还加注上几条对你思想成熟度健康度的点评。相信文学青年们包括韩寒当年,一篇又一篇向萌芽等刊物们投稿的时候,都在矛盾,不知对那些一条条评点删改自己文章的老师们是该感恩还是夺回稿子愤然而去。

我想韩寒不会去删改别人的文章。他应该也可以容忍在自己的杂志上出现他不喜欢的观点。比起当年的杂志,这已经是值得欣喜的事。但这仍然是一个媳妇熬成婆的故事。这个婆婆也许当年作媳妇时忍气吞声,吃过被婆婆冷面教育的苦,所以现在很开明,但她仍然会忍不住要把她的观点加于她的孩子、她的杂志,只要她还选稿,只要还有选择发表这种形式,这就是必然的。

《独唱团》里我最愿看的是《所有人问所有人》,因为那是最网络精神的一个栏目,所有人都是作者,也最直指现实。我建议独唱团以后用一半篇幅来做这个栏目,用全部我也没意见。

至于其它小说杂文,我去著名文学老不死青年网站榕树下看就行了,那儿论M卖的。而最讽刺的是,当它们登在那里时,还会有点击率和好评吗?韩寒可以伙同榕树下LLM们做一做个这实验。把要出的稿子先塞进去,让读者们来猜一猜,哪些最后能上杂志。看看编缉们是否真的那么代表读者。

这是一个势利的时代,《独唱团》的读者们也不能免俗。文学的价值仍然由曝光率和编缉口味和包装运作决定,而不是文字本身。韩寒若挑出里面最烂的一篇,然后使劲说它好,相信必会有人跟捧。然后把最喜欢的一篇丢到网上某个不被关注角落,它必然烂在那里。

这就是危险所在,韩寒的好恶正在影响你,尤其是当你自己没有标准的时候。于是有的小朋友们难免要按了《独唱团》上文章风格写作,正如他曾经模仿《最小说》的风格去写作。这两种模仿没有什么不同,你都被洗脑了。

韩寒自己的成功,是对“少年作家、反叛个性、不上大学”的争论与炒作,而不是在于《三重门》真的打动了一代人。而韩寒真正的可贵处,也是在于他成名后还能坚持他的个性,敢于说话,敢于面对面实。而不是他的文学得了诺贝尔奖。有些人名气大大,微博粉丝无数,但是永远只谈风花雪月,绝不敢转一个负面的贴子,怕被经纪公司扇耳光,这种人真是出名出得可怜。

这也就导致了《独唱团》的尴尬:它该是少中青年为赋新诗强作愁的文学杂志?还该是各派人物赤膊上阵来战个死活的思想刊物?

韩寒已经做出了选择。所有人都等他当出头鸟,他也因为当出头鸟而得到了名声与期待。但他不能真的硬挺蛮干,不然鸟都没了,还怎么出头?

所以从一期《独唱团》看来,它更象文学青年们的复兴——从供稿群体来看,更像是文学老青年们的复兴。(看看“榕树下”网站的LLM文青王小山和狂马之流多兴奋的作专题就知道啦!)但是也仅此而已。这点韩寒自己也承认。在这本杂志上的众多小说或杂文看似尺度大胆,但是你如果看过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当代》、《十月》等主流文学刊物,你会发现,有嘛区别?当年余华苏童那帮人不也是这么写小说的吗?写得还更好些。要说区别,那么十年二十年前主流文学的尺度可能会更大胆一点,不论在是性上或是在描写残酷社会上。当年的那帮人还更有才华更理想主义更执着文学一些,虽然现在他们老了。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对八十年代的记忆,那个曾经被称作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否看到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作品。其实,《独唱团》更像一本旧古董名录。现在这本杂志上蹦哒的家伙,大多都是那个时代的余孽和余孽后代,他们也正是曾经被网络中成长起来的八零九零后所鄙视的一种人,他们叫文学青年。他们自恋、脆弱、空虚、呻吟、在他们还是青年的时候,他们会讨论哲学,创作诗歌,激渴的寻找卡口带,留长发玩摇滚,很认真写一些现在看起来非常装的文字。

他们曾经被他们的上一代所不能理解,觉得艰苦奋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繁荣时代你们还不满意,当年我们饭都吃不饱靠着理想建设国家,现在你们喝着可乐和啤酒还大喊活得没劲,什么玩艺儿。

他们同样被他们的下一代不能理解,有这时间去赚钱行不行大叔们?什么“骑着单车带你去看夕阳?”连的都舍不得打,滚一边儿去。什么“这世界就是一垃圾场?”那是因为你买不起市中心的房。

所以文学青年们都开始愤恨这个词,你敢说他文学青年,他祝你全家都是文学青年。他们论斤卖了当年买的书,开始把所有的东西标价出售,他们很多人现在都有钱了,但还是觉得心底少了什么。这时他们突然看见了《独唱团》,他们突然明白了心底少了什么。那是开着宝马回去在初恋情人面前兜一圈的梦想。他们当年抛弃了文学,现在他们还要回去再矫情一把,说:这么多年了,我其实从来就没有忘记过你。虽然我现在老婆孩子都有很多,但是我心中最爱的还是你。

所以,想看文学青年吗?想知道八十年代后就灭绝了的恐龙啥模样吗?照着《独唱团》封二名录全抓起来,一个没跑。给点花香就以为春天来了,给一块小奶酪,就傻傻的全出洞了。他们似乎真的以为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希望,真的有种错觉,当年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又回来了。这么多年了,孩子都打酱油了,怎么还老顽童似的学不乖呢?

如果韩寒成为主流,如果批评《独唱团》可能被人民的唾沫淹死,那么时代并没有什么进步。不过是一个主流替代了另一个主流。如果有一天韩寒真的被推崇成鲁迅,当他的小说上了中学课本,当主流话语和狂热粉丝们把他塑造为偶像,再也容不得对他的任何批评和质疑时,那么,离开他,虽然那时候一切已经晚了。

当韩寒是个被围攻的弱者时,我们应该聚集起来,保护他,捍卫他说话的权利,包括捍卫《独唱团》的生存与发行的权利。但当有一天他登上王座,护卫成群,我们最好收敛我们的颂歌。我们要支持一个我们意见的代表的韩寒,而不是一个代表了我们意见的韩寒。

所有人年轻时都曾充满理想,都对现实不满宣称要开创自己的时代。一代又一代,我们热情的簇拥、膜拜那些用**和理想打动我们的人,但当他得到权力的那一天,他就立刻会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从古到今这没有例外。

韩寒成了杂志主编,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他有了团队,他要为他的员工和发行商负责,他必须改变自己,和现实妥协,并且用更圆滑的方式去战斗。他必须尽可能的笼络很多人,不能再童言无忌的说话,因为他得让杂志活下去。审查机构和读者,都是不能得罪的,所以选稿和说话都要慎之又慎,想了又想。

他也终将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活下去会成为他的唯一目标,活下去就是胜利,为了虚无的理想而战死或毁灭只在电影里出现一下就好了,在现实中那不适用。

正如这本现实主义的《独唱团》。它不像新生代前进的号角,更像老文青怀旧的挽歌。

但没必要强加期望给《独唱团》,用一本杂志,当然不可能改变时代。你手中的武器,正是别人当年的武器。有一天当你真的胜利了,你会把这武器授与你的反对者吗?当然不会。因为每个人都会认为:我才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时代才会有真正的文艺复兴?是当独唱变成合唱的一天,是当所有的杂志都消亡的那一天,是当发表文章不用再被审编的那一天。是韩寒永远仅仅代表韩寒所扮演的韩寒本人的那一天。

建议在《独唱团》的封面上印上一句话: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包括韩寒。


板凳
发表于 2010-7-20 16:22:46 | 只看该作者
我来了~~~~~~~~~ 闪人~~~~~~~~~~~~~~~~  
地板
发表于 2010-7-20 16:41:25 | 只看该作者
帮你顶顶吧  
5#
发表于 2010-7-20 16:14:15 | 只看该作者
帮顶  
6#
发表于 2010-7-20 16:20: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哦  
7#
发表于 2010-7-20 16:12:50 | 只看该作者
好啊,,不错、、、、  
8#
发表于 2010-7-20 16:13:1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啊! 一个字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5 16:29 , Processed in 1.0624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