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1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屋遗韵】五世同堂:石榴花下的天伦之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7:3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榴花开了,映红了整条小巷。蓝田塘是天台城内的一条小巷,小巷狭窄而悠长,巷的东南边有一口池塘,就叫蓝田塘,巷以塘名,塘在十多年前就湮塞了,但巷名却留了下来。江南的春末夏初,是蚕豆刚刚饱满的季节,是石榴花初开的季节,也是梅雨开始落在小巷的石子路上的时候,此时蓝田塘也开始涨水了,所有的生命都在这个季节悄悄的生长。梅雨也飘落在巷内东则的那幢民居的院中,院内的那株石榴树,在细雨的滋润下,开着火红的花朵,格外的艳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
 这细雨中的小巷,这小巷中的院落,这院落中的石榴花,也是江南极为平常的一景。那是清嘉庆年间的那个春末,小城的人们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在石榴花的映衬下,时常走在通往县衙的小巷中,人们不知道这位蓝田塘的读书人到底在忙碌着什么。许多年过去了,人们也渐渐地忘记了这位读书人的身影,只有这位读书人心底里还惦记着,他在等待着一张批文,他在期盼着一个喜气洋洋日子的来临。不知石榴花已开了多少回了,也记不得摘过几回石榴了,人们只记得那是咸丰三年的秋日,院中的那株石榴树同往年一样,叶子飘飘,果子摇摇,就在石榴裂开了嘴,露出颗颗暗红的果子时,人们发现蓝田塘这幢普通的民居,改建了门楼,门头镶嵌着一块石碑,碑上那“五世同堂”四个字,让人们知道了为何这一年的石榴花开得格外的红,所结的果子也比往年多了。在之后的岁月中,这幢民居就被称为了“五世同堂”。

 从门头的这方石碑中,我们知道当年石榴花下的那个身影是宅院的主人朱安邦。读书人朱安邦是当年的贡生,当他的孙子朱钟樱出生时,他的奶奶还健在,作为五世同堂的第三代,他就想着将这五世同堂的喜悦化作一份可见的证明。对于五世同堂的家庭给予旌表的习俗始于清乾隆年间,当时规定寿民寿妇年届百岁五世同堂者,照律建坊外,请旨赏给银两,并把高龄颐寿者称为“人瑞”。于是,申报五世同堂的工作就在石榴花盛开的季节开始了,在中国民间的观念中,石榴就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年过百岁的老奶奶,望着院内那株亲手种下的石榴树,心中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自从种下那株石榴树时,似乎在心底里就埋下了一个心愿,希望着朱氏家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申报工作是一次漫长的守望,这种守望是那几年整个朱氏家庭共同的等待,那是喜悦而焦急相加的心情,从县到府,再到省,直至京城,这逐级上报的时光就在石榴花开花落的时间里无声地进行着。咸丰三年(1853年)来自京城的那张钦准的公文,让朱家数年的等待化为了现实,那时的朱氏一家与深秋的石榴一样喜出望外。

 今天,当我们站在五世同堂的门前,看着这块刻着“五世同堂”的石碑,我们已无法猜测当年朱安邦为何没有选择建造一座牌坊,而只是在门头上立了这块石碑。是屋前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建造一座牌坊?显然不是,是没有充足的财才?显然也不是。或许朱安邦更注重一幢宅院的门头,这是一个家族的脸面,从中人们可看到有关这个家族的所有值得的荣耀。就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朱安邦没有在门楣上简单地挂着一块木匾,写上那四个字就了事,他要让这四个字深深地刻在石板上,只有石板才经得起风吹日晒,只有门头上那巨大的石碑才会让所有的路人知道这幢宅院真正的骄傲,他要将这份喜气不但与路人分享,而且将它世代传递下去。我们不得不敬佩宅主当年的选择,如果没有这块石碑,有关这幢宅院的记忆就不会那样的清晰,如果没有这块石碑,有关这宅院的故事也就没有如此的有形和生动。

 150年过去了,院中的那株石榴树也不知在哪一年枯萎了,但五世同堂的这块石碑却完好的保存下来了。岁月间,阳光总是无语地照在门楼的这块石碑上,细雨也是轻轻地敲落在石碑上的每一个字,石碑所经受的所有风雨也都是朱氏家族在以往岁月中的悲与欢、喜与愁。百多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的秋风,也是秋风吹着枝头上石榴的季节,我们站在五世同堂的门楼前,看着这块让这幢宅院荣耀无比的石碑,似乎又看到了朱安邦那喜气洋洋的脸庞。石碑的中间是直体的“五世同堂”四字,右边是立碑的时间“咸丰三年八月”,左边是立碑者的名“贡生朱安邦立”,顶部是“钦褒”二字,石碑的四周刻有龙飞凤舞的纹饰。石碑的两边各有一组砖雕,朵朵祥云间有蝙蝠飞翔。这样的门头着实是五世同堂的一张名片,它不但记载着宅院的荣耀,也记载着宅院的兴衰。

 五世同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正门入口朝西,进门之后,是一幢四合院的民居,整个宅院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宅院的大堂曾是一个家庭的公共场所,现在的大堂虽已没有了格子门,但从其高大而宽敞的气势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当年一个家庭的其乐融融。站着院内的道地间,望着这已显败落的大堂,慢慢地,当年朱氏家族高祖至玄孙五代人同时健在,共居一堂的场景似乎在眼前的大堂内再现。年迈的高祖笑貌满面的坐在堂中间的太师椅上,曾孙玄孙绕膝。儿孙满堂,笑声满堂,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更满足的?大堂后有一小天井,照墙上那“太和翔洽”四字说的真是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相敬相爱。

 南厢房的格子门还十分的完整,六扇木门绦环板上的木雕图案,无意间将当年主人的兴趣与志向留了下来。在这些图案中,那精美的香炉或许是主人最为看重的,炉中旺盛的香火,意味着家族后代的兴旺,炉中那团红火,就是一个家族延绵的希望,这团火不但温暖了家庭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也照亮了家族每个人的心。如果说漫卷的诗书是宅主才华横溢的表露,那么这酒怀就是世俗生活的点缀了,这有诗有酒的日子,也就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生活了。这绸缎则是主人对家财的期望,麒麟与如意为伴,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祝愿,祝愿着好运连绵,万事如意。这些图案的确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宅主的心愿,它是世俗的,却是真实的,它是一种从从容容的心境,一种真真切切的生活。

 在院落的东边,还有一个小院,有一条小弄与主院相连,小院也有一个独立的门头可进出,这幢小院与主院保持着既独立又相连的关系,它是当年主人的书房。对于一位读书人而言,他既喜欢一个大家庭的热闹,也需要一个人的清静,而这幢小院恰好满足了一位读书人的需求。书房有名,曰:“人爵轩”。天爵以德,人爵以禄是古人的观念,“人爵”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主人只所以取这一轩名,说明他看重的是“人爵”,他将读书当官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这也真是实在得很。宅主朱安邦当年也只是一位贡生而已,没有在仕途上走得多远,对于宅主,或许这样更好,这就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感受一个大家庭的温暖,也有更多的精力在人爵轩读几本闲书。

 人爵轩院内花木扶疏,极为幽静。这清静的环境,真是当年主人所刻意营造的,天井的照墙上那“静堪寄幽”与书房后院粉墙上的“静中真趣”相呼应,这二幅题额都没有离开“静”这个字,只有在清静中,才能与先人的思想相通,也只有在清静中,所能观照内心的世界。天井内,那两只当年畜水用于消防的太平缸,依然是满缸的碧水,只是不见了旧年那几尾红鲤鱼,太平缸外则上刻着的荷花不只是制火的寓意,也体现出一位读书人清高的品质,外面的世界已经历了太多的变化,而太平缸内的水依然平静如初。人爵轩中的书生当年是忍受着黄卷青灯下的寂寞和辛苦,还是品味着清风明月间的风雅与清静,我们无法确定,我们只知道,读书的日子多的是憧憬与梦想,读书的日子换来的是知书达理品质,这一切,才使得尊老爱幼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也确保了一个家族拥有强力的凝骤力。

 中年之后,朱安邦弃儒就贾,这位当年的儒商后来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他并没有守着这些财富,做着安居乐业的美梦。朱氏宗谱中记载了这位儒商当年修桥铺路,修文庙,建置考棚的旧事,同样也记录了他在荒年接济贫民的善行,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是那个时代这位儒商的人生理念。这种理念源自一个大家族的和睦相处,当他将家族的概念扩大,那就是家乡了,为家乡做一切能做的事,帮家乡一切需帮的人,就是五世同堂的精神面貌了。

 五世同堂的日子是属于朱氏家族的天伦之乐,也是小城无数个家庭的生活缩影,五世同堂的温暖,自然也就是小城家家户户的温暖了。石榴花依然每年盛开,秋日依然结果于枝头,小城的家家户户也与五世同堂一样,在石榴花的灿烂中度过一个个平常的日子,原本平常的日子,终因石榴的喜气,而多了一丝艳丽和温馨。

    2008-1-11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9-12 10:3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7:37:56 | 只看该作者
■ 这样的门头着实是五世同堂的一张名片,它不但记载着宅院的荣耀,也记载着宅院的兴衰。



(石碑细部)


■“太和翔洽”四字说的真是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相敬相爱。



■ 木门绦环板上的木雕图案,无意间将当年主人的兴趣与志向留了下来




■ 站在院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当年一个家庭的其乐融融。



■外面的世界已经历了太多的变化,而太平缸内的水依然平静如初。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1-17 07:5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7:38:08 | 只看该作者
“老屋遗韵”系列存目:

《夕阳下的张文郁故居》: 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7429&extra=page%3D4

《花楼:蕴含于诗意中的那份灵气》: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8116&extra=page%3D5

《五关里:岁月间那丝清幽的书香》: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8718&extra=page%3D5

《乌门楼许:书写于时光深处的那份孝心》: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9244&extra=page%3D4

《涌江堂:半村半廊的书生梦》: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9848&extra=page%3D2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1-17 07:47 编辑 ]
地板
发表于 2008-1-17 09:26:08 | 只看该作者
天棚金鱼石榴树肥狗白猫胖丫头啊。

[ 本帖最后由 人山人海 于 2008-1-18 23:32 编辑 ]
5#
发表于 2008-1-17 10:10:13 | 只看该作者
闲云出书的话!肯定会畅销的! 我会选择认购!
6#
发表于 2008-1-17 11:33:45 | 只看该作者
肯定会出滴
嘿嘿
7#
发表于 2008-1-17 12:13:3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仿佛不曾老去,它们以它们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火红的石榴尽管枯萎,而留在石碑上的文字却是永久的.
感谢闲云,在寒冷的冬日为我们大家送上这捧火热的石榴.

[ 本帖最后由 江南雨 于 2008-1-17 12:15 编辑 ]
8#
发表于 2008-1-17 13:34:0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谢谢闲云老师,这星期又有去处了。
9#
发表于 2008-1-17 15:31:01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当今,回顾旧时代的人伦精神,尤感失落。
10#
发表于 2008-1-17 16:36:36 | 只看该作者
闲云老师写得好稳,娓娓平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5 18:49 , Processed in 1.0798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