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88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01: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886.</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 11:25:12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7-1-14 01:54:00 | 只看该作者
<p>看了两遍,总算看明白了。</p><p>想起以前我的老领导姜总说过的一句话:“这个舞台是需要你来搭建,然后才让你上台表演的。不是已经搭建好了才让你出来献花的。”当时他对一个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如是说。</p><p>可是很多人都不这样的想的。</p><p>道士不是应该无所欲无所求吗?想想连出家的道士,都希望有一个已经建好的平台来让他们表演,又何况一般凡人呢。</p>
板凳
发表于 2007-1-14 02:03:00 | 只看该作者
<p>这里的桐柏宫指的是鸣鹤观吧?或者现在就干脆指鹤为桐了?</p><p>这种好吃懒做、只想着坐享其成的道士留他何用?和骗吃骗喝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打着一个“宏扬道教”的幌子罢了。碰到了一顿乱棍打出去。</p>
地板
发表于 2007-1-14 02:11: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舞台是需要你来搭建,然后才让你上台表演的。不是已经搭建好了才让你出来献花的。”
5#
发表于 2007-1-14 03:02:00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14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1-14 22:42:00 | 只看该作者
<p>可惜.</p><p>这样的道人们也只是凡人.</p><p>怯怯的问一下:和尚道士尼姑,是一种职业,对吗?</p><p>楼主能否将图片恢复显示?</p>
8#
发表于 2007-1-17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br/><br/>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br/><br/>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br/><br/>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br/><br/>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9#
发表于 2007-1-18 16:57: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 桐柏宫难道现在就依靠老外过日子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29 11:39 , Processed in 1.1908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