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9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文化遗产十人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台文化遗产十人谈
王太龙、陈 政、许尚枢、许世琪、许周纳、孙明辉、张密珍、周则贵、金建荣、郑鸣谦

孙明辉:文化遗产,是指围绕一个地区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积淀,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精神文化力量。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历史遗存、文物,也包括地域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竞技游艺、民俗风情、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
天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素有“浙东名邑”、“文化之邦”之美誉。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地域性文化——天台山文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何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为此,我们邀请了天台部分学者,就天台的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4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27:18 | 只看该作者
一、如何看待天台文化遗产的现状?
王太龙:目前,天台既有国保、省保、县保文物单位,又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有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些既显示着天台先民们创造的辉煌历史,体现着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成为今天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
2003年建立了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从土地出让金中拨出3%作为保护资金,配备专门人员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投入2000多万元,对中山西路老街进行了维修,恢复古街面貌。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26亩的浙江省内县级一流的博物馆,投入使用以来,共收藏文物 569 件,并开展了恐龙蛋骨化石和传统民间民俗文物收藏,举行不同形式的展览。采取了政府拨款、民众赞助、业主参与等多方位保护形式,对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如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了济公故居,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孔庙等。
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项,并对这些国家、省、市、县级的遗产项目制订了相应的保护计划,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重新确定了文保点40多处,制作了民族民间艺术文本240项,并进行了录音、录像等相关工作。同时在非遗普查中普查出线索56000条,共制作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医药、民间体育等十八大类1763个项目的文本。
许尚枢:天台文化遗产的现状可以用“成绩显著、教训不少、任重道远”十二个字来概括。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热心参与,天台于2000年初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街头镇被确定为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县里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对中山西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整,成为一处以经营传统商品为主的老街,集聚了人气,延续了文脉。
天台地上地下文物较为丰富。经过历届各级政府公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从2006年起,天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级2项、省级4项、市级26项、县级60项,四级“非遗”保护名录比较完善,名列全市前茅, 天台佛教城、天台山艺苑、天台济公院被确定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金泉才、汤春甫等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2007年开始,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第三次文物普查,1000多人的“非遗”普查队伍,制作了1673个项目的文本,汇编成18卷;文物普查亦已完成60%的田野调查,新发现古民居、古建筑、古遗址等500多处,成果十分可喜。并且成功地举办了以“弘扬和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出台了《天台县传统文化建设专项扶持办法》,旨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许世琪:天台山文化内涵博大,积淀深厚,因此,天台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天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天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特别是天台文广新局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各级文化部门及社会力量,做了大量工作,工作做得认真、扎实、细致,取得很好的成效。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33 编辑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27:48 | 只看该作者
二、在过去的工作中,天台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取得那些成绩?有那些遗憾与不足?
王太龙:这几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讨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议题,将申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将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和保护意识的宣传作为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共同职责,积极开展“文化遗产”系列宣传活动,群众自觉要求保护的热情高涨,自发组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筹资筹物维修文化遗产的事例屡见不鲜,县文化部门每年接到群众来信来访,要求将当地的文化遗存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呼声不断高涨。
县委县政府也颁布了《天台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恐龙蛋、骨化石保护的通知》《天台县传统文化建设专项扶持办法》,这些法规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制依据和保证。
除县文化主管部门、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单位积极承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外,1998年开始,在全县各文保单位、文保点所在地选择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熟悉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的同志担任义务文保员,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及时准确地上报当地文物保护的各种信息,举报破坏文化遗产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文物收藏和陈列工作进一步加大,开展经常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博物馆、国清寺等已成为了我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一批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精华得以挖掘,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如挖掘佛雕艺术、玻雕艺术,树立我县特色文化产业名牌;组建民乐团,挖掘天台佛教音乐、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和民间音乐,树立我县特色音乐品牌;挖掘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包括平桥舞马、牌门车灯、左溪花鼓、榧树词调、莲子行、台搁、黄水十八锣、九遮三盘铳等,树立了我县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弘扬了民族灿烂文化,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许尚枢:在保护和传承天台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教训也不少。一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的“建设性的破坏”,造成清代台州唯一名臣齐召南的故居、深受周恩来赏识的诗人曹天风的故居、中国现代史标志性人物陈荩民的故居等,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浙东行署的建筑,或夷为平地,或变成商品房,成为永远的遗憾;二是与此相联系的是大量的古建筑构件和古旧家具外流,变成其他县市历史古老、文化积淀深厚诸如“十里红妆”之类的证据;三是天台的历史文化悠久丰富在台州是公认的,但由于我们申报晚,保护不力,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为临海占了先机,它早已成为国家名城而我们省级名城还是第三批,现在提出要申报全国名城真是谈何容易,窃恐省级如听任古建火毁或自然消失亦恐有撤销之虞。
天台历史悠久,在台州最早立县,历史人物众多,寓贤品位高卓,仙道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地位都有很高地位,渗透着儒释道三教因子的民间文化别具一格,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由此造成众多的典章文物,活态文化也呈多向度的发展。要保护、整理、传承、弘扬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首先要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其对于延续中华民族文脉、促进中华文化不断创新、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与推进文化特色强县建设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走出旧社会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就是封建迷信的“左”的思维阴影,加大保护力度。据省文物部门考察,像水南村最大的宗祠完全可以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民国县大堂为全省唯一,保存完整,只可惜失掉了协调环境,恐怕再难批准。四是天台虽然在首次“非遗”申报中旗开得胜,获得国家级2项,在台州独占鳌头,值得骄傲。但仙居、临海后来居上,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数均已超过天台,具有全国影响的“桃源遇仙”传说至今未上国家级或省级,形势颇为严峻。五是天台是欠发达地区,经费的紧缺困绕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如新成立的“非遗”保护中心,一无编制,二无经费,借了“巧妇”作“无米之炊”,实在也是勉为其难了。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成绩,还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树立紧迫感,采取果断措施,加大力度,急起直追,再创辉煌。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34 编辑 ]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28:26 | 只看该作者
三、天台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有那些难题?
陈  政: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而在于多种原因,一是作为文化遗产的建筑,普遍存在诸多的不得因素,如通风采光、安全、生活环境差等,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二是这种传统建筑的许多功能已经褪色,传统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它的居住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矛盾,三是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快速澎胀,建筑用地量也是不断加大,而传统的建筑普遍中占地大,因此拆迁是现代城市必然的趋势;再就是人们对身边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存在一定的距离。
王太龙:一些部门单位文化遗产保护认识不到位,当部门利益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矛盾时,破坏文物或不按《文物法》有关规定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在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古遗迹遭到人为破坏,建设者视文物古迹为建设中的拦路虎、绊脚石,不顾文物管理部门的极力反对,运用先进的现代生产工具铲去了历史的遗迹。一些领导干部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这些破旧的东西还要化大量资金人力去投入,不如转化为现代化建筑,既美观又可谋利,如我县在旧城改造中,齐召南故居、临川庙及“三推九明堂”——曹天风故居、陈荩民故居等被拆除或改建,就是台州保存最完整的天台民国老县堂,也是在天台各方的呼吁下才得以保留,但面临的也是周围现代化高楼的包裹,似井底下的一块孤石。特别是陈荩民故居拆除,所有建筑构件让宁海某收藏者以1万多元低价收购,且在宁海某地按原样复建,目前已成为宁海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吸引了众多领导和专家以及游客前往参观,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不强,一是经常发生破坏文物行为,发现文物或发现破坏文物不主动报告。二是因不懂文物知识,对一些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的文物随意毁损。三是一些文保单位的使用者未经文物部门的批准,未经文物专业人员的指导,擅自改动、拆建、维修,致使文保单位原貌受毁。四是私自贩卖文物,一些群众受微利驱动对一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构件、出土文物、古脊椎动物化石(如恐龙蛋)等卖给宁波等地的非法文物贩子,造成我县大量民间文物流向县外、省外。
我县文物保护委员会机构不明确,既没有在文物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也没有相应的编制、资金和人员,当前由博物馆承担文物行政管理职能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乡镇、村都没有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员,现有文化站和文化员所承担文化遗产保护职能不明确,因此难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网络。
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是各级政府,作为文化遗存众多的天台,由于财政困难,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严重不足。一些文保单位由于无专项维修经费长年得不到维修,出现漏雨、虫蛀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已出现倒塌现象,如陆蠡故居、街头曹宅、五关里古宅等。虽然文物法规定文物由业主维修,但古建筑的修复要求高,维修费用高,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需要政府予以扶持和激励(因为业主对古建筑利用低,修复困难,往往任其自然损坏,有的也欲求修复,但因费用太高而搁浅)。1997年至2002年,县政府高度重视,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切出10万元用于文物维修工作,但2002年后这块资金被取消。2005年人大常委会在文物法执法检查中曾作出决议,要求县政府每年解决10万元的维修经费和10万元的收藏经费,至今尚未落实,致使群众对文保单位维修的呼声很高,而文物主管部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解决落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县文化部门建立了文物监察大队,与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合署,但由于缺乏经费和相应的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以至于执法水平低,执法不到位,再者一些损坏文物的行为往往是县里重点工程建设者而为,执法难度大。同时由于县里缺乏文物保护的协调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如果需要公安、工商、国土、城建等各部门通力协作和群众的普遍参与的就难以实施,打击破坏文物和走私、贩卖文物的行为难以有效开展。
周则贵:我认为古建筑的保护难度最大。抗自然能力较弱是传统建筑的致命弱点,岁月的风刀雨箭决定了古建筑本身的“先天短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已风华不再,如风烛残年,岌岌可危。政府保护经费的“杯水车薪”,再加上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建设性破坏以及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等其它人为因素,使许多优秀古建筑过早地结束生命历程,黯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农村的许多古民居,更如一个个“弃儿”,嗷嗷待哺。
从文物的角度来讲,又首推非国有文物建筑的保护最难。而最大的问题在于非国有建筑一旦列为文物,所有权人在建筑的拆除、修缮、改建、添建及买卖、出租、转让等方面就增加了相应的限制。建筑所有权人权利缩小,义务增加, 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不平衡,加上现代化生活和传统居住场所格格不入的矛盾及古建筑维修费用高等因素,致使所有权人对维修保护的消极甚至抵抗情绪。而政府在文物保护经费上的捉襟见肘,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使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对问题时“英雄气短”,有理说不响,导致许多文物古建筑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许世琪:文化遗产保护在我看来,主要困难有:1、自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国际接轨时间较短,起步晚,光是排查摸底就有相当大的工作量。二是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模糊,认识尚待提高。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天台先辈的创造力,作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一件雕塑作品,就说佛像吧,做成了佛像就是“具像”的物质文化,在制作前的构思、设计、以及制作的手工技艺就是非物质文化,所以,非物质文化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37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29:04 | 只看该作者
四、对天台文化遗产保护有那些新的设想与思考?
王太龙:我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任重道远。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发改、教育、国土、城建、经贸、民宗、旅游等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网络,县里要尽快建立保护机构,核定相应编制,配备专职人员,协调和管理全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乡镇和村级要建立相应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村老人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遗产保护网络。
要坚持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县财政要保证每年不少于各20万元的文物维修保护经费和收藏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要随我县经济发展增长水平而相应增加;县里出台相关政策,对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财政奖励、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调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要把落实责任,严格考核,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经济和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各级领导的工作实绩、年度考核和奖惩等挂钩,同时县、乡镇、村层层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
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不但要将其保存下来,而且要将其深入挖掘,使其成为服务人类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资源。在保护中要充分发挥其在科学研究、旅游经济、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精华,在保护中创新发展,使之与现代人们需求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鲜明,又体现时代精神,为现代人们喜爱的表现形式,既为旅游经济服务,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总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既要成为天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又要为提升天台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积极作用。
张密珍:这里涉及到几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其一,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积累,也是今天的现实,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并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凝固不变的某种对象。因此,对文化遗产,单靠保存不太切实,特别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一元结构或孤立存在,我们很难全部原样地保存下来。要辩证地看待,注重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保存与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守护历史的记忆,也要着眼于现实、寄望于未来;既要立足于对文化遗产原真性和整体性的科学保护,又要服务于当代文化建设的创新拓展。
其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终极目的,也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主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是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其传承、传播过程中就包含着不断地变异与创新。比如:乡村社会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与民间的信仰观念、禁忌、仪式、神话传说等交融在一起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各种碰撞与变迁,其活动方式、内容及其所包涵的文化元素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异和重构;体现农耕文明的乡村传统文化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掺和现代都市文明因素;在以经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传统的民间礼俗和庆典仪式变得简单化、实用化,原有的艺术特色和乡土风味逐渐淡化……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步伐,也不可能阻止现代生活的改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不再与新的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而被淘汰,在历史进程中相继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实现其功能的转化与发展,或以新形式发挥旧功能,或以旧形式实现新功能,整合入现代文化体系之中,变成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通过文化创新在现代生活中承载新的功能,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护,并体现其保护价值与意义。
其三,天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作为有素养的天台人,都必须充分了解天台的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要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使全民参与。在遗产保护主体上争取多方面力量加入,如政府的政策认可、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关注、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证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至于对天台文化遗产的保护设想,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前期普查基础上,通过分析梳理进行合理分类,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深入调查和研究,从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研究价值等方面对天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定位,进而确定保护级别和具体对策措施以及政策处理办法。避免单打独斗和炒冷饭现象。
郑鸣谦: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点有二,一是保存,二是整理。保护目的应止于“保存”,防止它堙灭,而不应延伸至“应用”。因为一涉及应用,就不免会先对“文化遗产”进行甄别衡量,有无用处,有无价值等等,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那么“弃其糟粕”的过程也就是“文化遗产”被毁灭的过程。其次,文化遗产保护虽然不排斥落后文化,但不应保护错误的、伪造的文化,这就需“整理”。整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查缺补正的过程。毋庸讳言,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当前存在着一种文化喧嚣与文化崇拜,“文化”无所不在,什么都要申遗,什么遗址都要保护修复,这其中就包括很多重复与零乱、错误与伪造——《悟真篇》作为“文化遗产”无可置疑,但非要给张伯端造一个故居,那就属于“伪文化遗产”了。
许世琪:文化是动态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智慧结晶,它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甚至有自然淘汰。实际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包括西方文明)冲击,是一个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反映在文化方面则是理智地选取过程,也由此反映保护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38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29:39 | 只看该作者
五、2007年开始,天台县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第三次的文物普查,普查对天台文化遗产保护有何积极意义?
孙明辉:
2007年在全县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次历史以来涉及面最广,内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遗产普查,全县每个行政村都有普查员,普查出线索也是空前的,可谓是丰富多彩,硕果累累。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一共制作了1673个项目的文本,涉及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其它等18个大类。这次普查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县今后申报工作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这次普查使我们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和传承状况、生存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我县的特色文化强县提供了活生生的依据,要建设特色文化,就必须要认清什么是我们特色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特色文化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的普查,对于我们推动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将是功不可没。普查使一些天台古老的民间信仰、民间习俗(如雷峰乡的“囡节”、泳溪乡的“廿八市”、街头镇的“范曾庙会”等等)的相关史料得到了整理。对于了解天台的风土人情,了解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意识,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都是一笔巨大的收获。这次普查的另一个收获,是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一些久违的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展现,如皇都南拳、牌门车灯、左溪花鼓、白鹤大渔船、灵溪的“状元游街” 赤城街道的“摆看桌”等,他们借普查的动力,进行挖掘整理,并在县农民文化节和春节活动中纷纷亮相;普查的还一个收获,是一些传统特色的项目而得到宣传和整理。如屯桥千张、三合大油泡、灵溪的垂面、浙酋的面干等手工技艺的历史、制作流程与传承状况得以整理,并且为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们普查的目的,是为了今后的保护。普查实际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宣传,许多群众在这次普查中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保护的意识。我们许多普查员默默奉献,不仅保证了普查的圆满完成,也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了一支基本队伍。这次参与普查的同志,如村级普查员、乡镇(街道)的普查人员、以及一大批的讲述人、传承人等,都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
张密珍:普查工作开展得很好,对全县的文化遗产作了全面调查、盘清了家底,对遗产的传承状况加以记录,并形成了相关文本材料,可谓成果丰厚,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决策提供极大方便,对于更好的把握天台文化脉络以及查考文化传承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普查和登录在册只是一个基础,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更多人参与。这些普查成果是全民财富,既是大家的共同劳动成果,也是全县人民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不应由某一部门或个人实行控制。相关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从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根本目的出发,充分发挥这些普查成果应有作用,积极主动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与保护的普查成果推向社会大众,应当建立一个天台“非遗”电子数据库,以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志愿者、研究者查阅和交流提供方便,切实有效地促进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周则贵: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的断层,将割断昨天和今天的纽带。传承民族文脉,守护精神家园,是全社会应该共同面对的责任。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其目的在于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我县文物的数量、保存、现状、分布等基本情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为我县的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实际上我感受到,普查过程也是一次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宣传。通过一个村一个村地实地普查,也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家喻户晓。提高了全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0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30:07 | 只看该作者
六、天台老城有着“琵琶城”之誉,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天台老城在中山路、孔庙、花楼等保护过程中,与丽江、平遥古城等文化名城相比,存在着那些差距?如何看待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如何看古建筑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陈 政:
有人说,中国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时期。如今随便步入哪一座城市都能看到尘土飞扬的拆迁工地,都能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天台县旧城改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是人民西路、人民东路,后是工人路,再就是劳动路、赤城路。到了90年代后,旧城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建设与保护是城市建设中必然要碰到的问题,古建筑固然有其历史感,但是,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有许多距离,毕竟都是砖木结构的建筑,采光通风不好,道路狭窄,有的多年失修,下水道堵塞,卫生实施极差,绿化、美化更是无从谈起,在火灾台风面前岌岌湿,居民也盼望政府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作为古建筑,它有文化价值,可老百姓首先是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要居住的舒适,如何使二者统一起来,是现代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
许周纳:天台立县较早,已近18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历史岁月中,天台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古城区,被人们称之为琵琶城,是一座为什么能开八门的小县城,至今尚找不到确切的能开八门的理由。古代封建社会是典制极严的,上下分制,尊贵分明的,开八门据传全国只能二个县城,天台是其中之一。
如果解放初期有文保意识,很大可能我县古城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城。丽江、平遥现状与我县非常相似,可惜,我县古貌已大部分无存。应该说是非常可惜的,所幸,至今尚保留着中山路的大部分遗存老城区内尚还有一部分江南典型的少见的四合院落,北京四合院的规模没有天台大,安徽的四合院尚没有天台完整,“三推九明堂”唯有天台独有,更特别的门窗棂的本工“一根藤”唯全国仅天台有,故宁海收藏者何晓道专收天台门窗和天台四合院建筑格局,他曾将杨莪林整座建筑移往宁海大佳何地方。
天台的孔庙台州市内最大、最完整,以前叫“圣人庙”现已修整,虽不完全,但已基本复原。
中山路,分东西,西段至临川桥已修整,东段还尚未修整,但面貌依旧,风格尚存,只可惜保留了店铺、店后的院落已有一段基本无存。
杏庄路、新华巷,中山西路靠北面后民居的四合院是保存完好,但显破旧不堪,极需修整的现状。围裙临川桥的西段中山路尚完好,但未有积极措施去保护,如同寿堂药铺,是目前台州市唯一的传说中药店,现关闭任其倒塌没有去利用,内存的木雕构件,任其拆毁、移用,据说是体制的改变而无法再传存下去。不知县政府是否知晓。金代道地,赵代道地,五代道地都是较典型的完整院落,及待采取措施。张文郁故居,许杰读书处,“卧雪遗风”等等,也是处于极待修复的现状。
综述以上,平遥古城与我们天台是无法相比,但是天台的特色应保留和弘扬,即使剩下无几,在极少数也应采取措施,更好地用各种手段去保护、去利用。
保护不单是去保住、去护住,我想这是被动的消极的保护,如临川桥,立了一块保护牌子,措施没有,任其破坏,绝不可以。要保护,要我们在修理维护,更重要的是很好继续使用。如果荡然无存的,应向现建成的济公故居学习不久也可成为天台一大特色建筑群体。也就会天台特色,如果再不保护利用,不久天台建筑特色的民居、宗祠、桥梁等等完全消失,那的确对不起祖宗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层了。我们决不能再做上对不起祖宗,下不好交代子孙的事了。
目前,在城东正建城楼,非常好,在城西也应建城楼(通赵门),一些典型古民居再也不能再拆迁了。收取教训,总结经验,将中山路这条已存近二千年古街完整传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琵琶城时代已不复存在了,时代总要前进的,在前进中也应有继承的基础,天台已进入始丰溪时代,城市扩容了,高楼林立了,人们已住进宽敞、舒适的房子了,环境优美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和进步。任何人也阻挡不了,天台的文化传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不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了,所以,传统文化还应去体现。这就是中华民族之文化。
金建荣:现在当人们谈到历史文化名城时,它的所指往往是古城中所留存至今的那些古建筑,包括民居、公共建筑中的祠堂和庙宇等。人们更多注意的是这些古建筑所呈现的外在形式,如它的营造建构,建房风格,以及房屋的一些木构件和石构件。自然,对于建筑这是最直观的面貌。其实,每一幢建筑还有它内在的精神,如当年宅主选择建筑风格时的情趣,从堂名、楼名中,后人们还能感受到当年宅主的精神面貌,在那么漫长的历史中,发生在宅院中的那一件件事情,或平平淡淡,或跌宕起伏,这些或许我们应更加地关注,因为建筑的这些内在精神风貌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也更能呈现它真实的历史。
    从外在来说,天台的民居建筑除了全个道地的四合院和半个道地的三合院之外,最具规模的要数三透九明堂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通常由三进厅堂,两侧建有厢房和小院,门堂套门堂,前后各进都有单独的门楼与外联通。现存于铺前村的张氏三透和街头的曹氏三透总体上都还是完整的,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与倒塌。还有就是四弄堂的建筑风格也是天台民居中的一大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是从四合院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改动,宅院的四角分各有一个天井,和一个水门,打开水门则是四条小弄,这样的风格使得生活的出入更为便利,同一宅院的各户也更有独自的生活空间。现存于桥上的宣武第和灵溪村的景聚楼就是这种风格。由此可见,天台的民居建筑格局既有传统的风格,也有地方的特色。
    作为山城的天台,也具有山城的建筑特色,建筑材料了除了传统上的木结构的砖瓦房之外,还有地域风貌的建筑材料,比如说石板墙、乱石墙、茅草房等。溪头与水南的的石板墙曾与吊脚楼和土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特色民居,但这现象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具有天台民居特色的石板墙忽略了,我们在拆了许多石板墙的老屋时,是否也能考虑一下保留一些?现在天台老城内除了溪头的石板墙之外,后洋陈巷的植桂龙庭民居的石板墙也还是相当完整,城外的水南村与铺前村也还有许多这种风格的民居。乱石墙以前在城内还能见到,现在也不多了,但在一些山村还是随处可见的,只是倒塌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在了解天台民居的时候,首先需知道天台民居的特色在哪里,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也才能知道它的保护意义。
天台的民居基本上是砖木结构,而木结构的房子是非常容易腐烂的,所以每隔数年都需要修缮和更换构件。而天台的民居与国内其它地方一样,近50多年都没有完整地修缮,只是一味地使用,这样超负荷的使用,造成了许多房子都处于倒塌或将要倒塌的状态,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整修又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造成了修还是不修?能修还是不能修的尴尬场面。民居的另一现状就是原先的使用格局已完全破坏,房屋的等级关系与使用的区域原先都有严格的区分,但49年之后,民居的这种区分已彻底消失,一幢民居,住进了多户的人家,久而久之,就引成了大杂院的现状。
     我们现在更多关注的建筑的实用价值,其实,建筑除了其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它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民居的楼名和堂名上,如花楼民居群中的许多楼名都取有“德”字,从中可见对于品德的追求,如其中的慎德楼。乌门楼许的孝友堂,体现的就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家风。五关里的云在堂也符合了文人的那种闲情逸致。张文郁故居的度予亭说的就是当年张文郁为文友祝微谏诤,使其冤案终得到昭雪的故事。通过这些楼名,后人所感受到的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还有就是当年挂到楼中的楹联,这些楹联反映出的是他们的志向的选择,如涌江堂中的那些楹联,“筑室临流,半村半廊;开轩面圃,可读可耕。”如此的楹联不但反映出了民居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样体现了宅主作为一位读书人的情趣。乡间的门楣上还有许多的题额,都无不显示出宅主的精神风貌,“素位安贞”、“居仁由义”等说的都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实,这些文化价值才是一幢民居的活力所在。当我们无法将民居的实体完整地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至少能将它的文化精神继续保留与传承下去。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2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30:59 | 只看该作者
七、地方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台在文献搜集整理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郑鸣谦:
地方文献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文化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象征,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历史沿革、地区现状和风俗民情的真实写照。征集、管理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对于全面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科学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天台素称文献之邦,名流辈出,著述繁富。据统计,浙江全省三国至近代学者著作总量约为11003部,台州学者著作约为四千余部,天台学者著作为1038部,可见天台文献不论在台州,还是浙江,都占有重要一席。这些著述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囊括了佛学、道学、文学、经术、史籍、地志、簿录、武备、医药、天算、艺术、政法、工农等众多领域。各个领域都有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如释家的“天台三大部”,道家的《坐忘论》、《悟真篇》等等。可惜这些文献丧失大半,留传下来的近300种与天台有关的历史文献,将会择要编入《台州四库》。
应该说,我县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如天台图书馆、天台博物馆。但是,由于各个单位在文献收集和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宏观调控,造成天台地方文献在建设上还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在利用上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在文献的管理和揭示上更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为此,建立以网络为基础条件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为挖掘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提供一个共建共享的大平台,对于推动天台经济和文化建设和对外开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建立天台文化大县的一项基础工程。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2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31:22 | 只看该作者
八、文化遗产在当今天台的社会发展中有何推动作用?如何看待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
    许尚枢:
天台的文化遗产富于特色而又包罗万象,它们对天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既有渐移默化的一面,也有显而易见的一面。以济公文化来说,无形的,如济公不畏豪强、扶弱济贫的精神,已经化为台州式的硬气和侠气,流淌在绝大多数天台人的血液中。有形的,如济公千姿百态的形象,通过绘画、雕塑、影视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街头巷尾不时会响起轻快幽默的济公歌。这对激浊扬清、净化社会空气无疑有其积极意义。有形的,如有关济公的遗址和建筑,如济公故居、石寨头济公殿、赤城山济公院和悟月楼,是人们礼拜和观瞻之所。其中永宁村济公故居,地处城区,集朝觐、观光、购物于一体,已经成为国清寺和琼台仙谷以外天台旅游的另一热点。尤其是国务院将天台济公传说列为第十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后,海内外的济公文化又掀热潮。继天台举办济公文化节和召开首届中国济公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后,澳门又举办了国际济公文化节节暨纪念济公成道八百周年系列活动,天台代表团的学术文化和艺术表演赢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赏。所有这一切,进一步确立了天台的济公故里和祖庭地位,提高了天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密切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对进一步打响“济公品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并将继续起着积极的作用。
趁此机会,我想谈一下天台的文化旅游和产业品牌问题。品牌的确定有几条不成文的原则:①本地有突出的资源优势;②外面有很高的知名度;③当代和今后较长时期社会有需求;④能整合本地的主要自然和人文资源。⑤发展产业和对外宣传已有一定基础。天台最突出的资源是佛道文化、生态环境和智者大师、寒山子、紫阳真人和济公等众多名人。后者在宗教界、文学界有很高知名度而以济公为最普及。当今中国逐渐步入小康,健康长寿已经成为国人的最大愿望的执着追求。因此,个人以为,天台应该在神山秀水的生态优势和佛道两教的大背景上突出济公的主题,满足人们孜孜以求的愿望,定位为“佛国济公故里  仙山养生天堂”。就其可行性来说,这一口号也能整合天台的几乎所有主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天台的医药、气功、武术、文学、艺术、武术、饮食和一些特色民俗都可以整合到养生中来。再说历史上出过诸如高清昱151岁、范青云143岁等高寿之最,当代也不乏有叶宗滨107岁这样的老寿星。天台在2006年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又于2007年4月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石梁镇、街头镇、白鹤镇、三州乡、龙溪乡、泳溪乡、南屏乡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材料已经报送到环境保护部。
济公在历代登上舞台的僧人中,是唯一担任主角的高僧,济公的知名度随着多种传媒的宣演已经名扬五大洲。天台山已经成为全球贯注的济公故里和祖庭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足做大做好济公的文章,已经成为摆在天台广大干部和群众面前的大课题。就目前来说,济公院的朝觐观瞻显得单调,济公故居的面积和位置显得狭小和局促,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笔者建议:县领导要下大决心,在赤城山麓启动“济公文化博览园”的建设,做大济公文章;将济公故居东扩,建成济公祖庙,放便县内外信众开展朝觐活动;与杭州、东阳、台湾联营,开拓“济公之旅”专线;采取深入发掘整理和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力度开发诸如已有的济公酒、济公家酿、济公雕塑等食品和旅游产品。旨在健康长寿的活动的养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佛养心而道养身,济公活了81岁,又是个乐天派,因此,上述所有这些策划和建设都要与弘扬“佛国”、“仙山”和“生态名县”的战略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积淀深厚的背景上的一笔浓墨重彩,并突出一个“乐”字。天台的工农业和文化产业也应向生态产品和产业倾斜。如能成功,天台自然会成为人人都向往的人间“天堂”。而当务之急,则要群策群力办好今年6月的国际济公文化旅游节暨济公圆寂八百周年纪念活动,切莫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孙明辉:旅游是追求美与享受的一种文化性活动,其主体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块,文化遗产构成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它既能增加自然景观旅游的内涵,又能拓展当地旅游的外延。如果把自然景观比作一个人的风韵,那么人文景观就是一个人的神韵。
天台旅游产业能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托于天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依托于几千年天台山文化的深厚积淀。天台旅游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与天台山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宣传旅游、要包装旅游,离不开文化,要扩大旅游份额也离不开文化,旅游要创新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宣传做得好与不好,直接会影响到当地旅游发展的后劲。当今“农家乐”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民俗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果将民俗文化融入“农家乐”,推出可参与的传统文化项目,扩大旅游的外延,加深游客对天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了解,更深层次地提升本地的文化魅力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4-22 10:43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10:48:04 | 只看该作者
九、作为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它固有的生态环境,如何看待文化遗产周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
周则贵:
以古建筑为例,用电脑来打个比方,古建筑本身是硬件,而建筑的的周边的生存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就是配件,人文环境就是软件。
我们保护古建筑,不但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建筑本身的结构、形式、形制、装饰等艺术价值,更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建筑而释读和建筑有关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思想、观念等。
目前,我国的古建筑的保护已从以前单一的保护形式逐渐转为建筑及建筑环境、文化内涵并重的保护方式上了。也就是说硬件、配件、软件整体保护,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并重。我觉得,天台在这一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城市中,一座座孤零零的古建筑被钢筋水泥所包围,成为都市丛林中的一个个“孤岛”,历史信息的完整性被无形割绝。农村中,许多人逃离家园,人去楼空,田地荒芜。那种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风土人情早已不再,古村落成了一个没有“人气”的“死城”。这些都使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系统性大打折扣。
孙明辉: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或是一个项目的保护,也包括它的人文环境保护,因为任何文化遗产都与它生存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建筑,如果将它周围的山水割离开来,也就失去了它的韵味。2008年我县的赤城街道被列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6 04:14 , Processed in 1.1079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