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4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访词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08:3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访词调


         上世纪四十年代,“词调”戏在天台城乡的戏台上此起彼伏,甚为蔚观。词调戏班达36个,对于当时只有20多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来说,令人啧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省里为抢救民间艺术,要求各地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戏曲,成立专业剧团。天台词调与新昌高腔、宁海平调、黄岩乱弹一起均列在名单之中。通知下到县里,由于文化馆的干部都到乡下大炼钢铁,没人去抓成立词调剧团的事,“天台词调”终究没能进入专业剧团的行列。

                                                                               一


       说起天台词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当唐明皇在后宫唱戏之际,天台民间就开始流传一种本土曲调。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天台词调出现在清代,受海盐腔、昆腔、东阳腔、调腔等多种声腔的影响,天台词调不断地发展演化,曲牌不断丰富,风格逐渐形成。清同治年间,天台城里有一位名叫“袁国仁”的文人,他参照昆曲对当地民间曲调进行整理,并以词牌为名,称之为“词调”,很快成为天台民间一大剧种。到了民国年间,天台词调如是春天的山花一般,迅速在城乡烂漫起来。
       天台词调主要曲牌有西皮、都子、艺唤、流水、艺黄、三腔,唱腔细腻与高亢并重,在戏剧的不同情节、不同人物身上会有不同的曲牌,与京剧中的曲牌相类似,念白则是天台方言的文字话。
       翻开天台词调上演过剧本,大都是气势磅礴的历史剧,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有《龙虎斗》、《薛刚反唐》、《五虎平西》、《双龙会》、《李陵碑》、《李世民游凤凰山》、《刘秀逃难》、《李广救主》、等,文武戏兼备。如果真的静下心来坐在戏台前,看完天台词调的全部戏文,如是看了一部上千年的中国历史。由于它男女全演,唱腔又是高亢嘹亮,颇有些悲怆之感,与它所表现的历史戏甚为吻合。
        解放后,词调戏班也如潮水一般地退去了,有人说是从嵊县新昌过来越剧班激剧兴起,小女子的扮相,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给以武戏见长的天台词调以极大的冲击。只有东乡的榧树、亭头一带还有词调戏班,因此,许多人称为“榧树词调”或“亭头词调”。

                                                                   二


       这是一个春雨绵绵的下午,我们踏进榧树村。这是一个拥有200多户的大村,是谢氏族人聚居之地,有着“山好水好田好”的美誉。它背靠苍山,面对龙潭溪,这是一条由东向西的溪流。
      走在卵石铺就的村道,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民国初年正月的一天夜晚,村民们忽然听屋外飘来一阵丝竹声,打开门一看,是村里的七个后生,在奏“十番”调,拉二胡的,吹笛子的,……一边走,一边吹拉,悠然自得,风流倜傥,他们全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弟子。后来,这几位后生常凑集在一起,以二胡、三弦、笙、笛子、锣鼓、鼓板伴奏,敞开嗓门唱,人称“词调坐唱班”。在村里有“羊霸头衍圆,高坎头国全”也就是说,谢衍圆、谢国全这二位是当时唱词调的大腕。
       榧树村的“大祠堂”在村的东边。门墙高大,而且是拱圆形的,这是民国时重修过的,明显带有西洋风格,里面的布局却是与其它宗祠一样,三开间正堂,对面是一座古戏台,戏台的后面写着大大的“镜”字,大概是“戏文如镜”的意思。   

       1954年冬天的一天夜里,这座戏台正在上演词调《陈世美》。可是不远处的小祠堂的戏台上,一群在“自学班”学习的小姑娘,在徐老师带领下,排出了一出《前见姑》也上演了。村里人见这些青春四射的小姑娘登台,甚为欣喜,纷纷要求村里的大戏班将这批扮相俊美的小姑娘合并进去。有一位名叫“谢爱宵”的姑娘特有灵性,一双秀气的大眼睛,而且嗓子很好,音域宽广,很快成了名角,还有一位名叫谢小玉的,二人联袂主演的《白蛇传》,村里人至今记忆犹新。
       村里人对这批唱词调的小姑娘寄予厚望,就是婚嫁也不容忍嫁到外村,扬言,谁要是嫁到外村,就将戏箱抬到谁家!意思就是要赔这一戏箱的戏服。小姑娘一见这架势,心也怵了,只好将眼光瞄在本村,这位演过王宝钏、穆桂英、卖花娘子的姑娘,终究选择了本村一个唱小生的后生,美好的姻缘在词调的戏文中成就了。


                                                                 三

       榧树人喜爱戏是有着很深的渊源,村里人能随口说出一些关于唱戏的故事。
       某夜,不远的牌门村正上演《许文信出考》,台上的演员演技差些,观众里开始了闹嚷起来,台前的后生们也开始“闹台前”。一位榧树人见状,忙走到后台,放开嗓子吼了一句:“三天门响——”,台下旋即安静下来。……
       村里的后生扛着锄头走在村道上,或是在田野上就着广阔的天地,都能扯开嗓子来几句;村里的女人做针线,或是抱着孩子哄睡也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天台词调,就连在山坡上放牛的孩子也会唱几句词调。
       说起戏本,村里人总会想起一位名叫“杨杰”的人。60多前,这位不识字的外乡人来到榧树村,向村里人口述戏文,村里学戏的后生姑娘们跟在身边记,一段一段,一场一场,一本一本,村里人不仅给他工资,学戏的人家还轮流侍候他好酒好菜,外加一包香烟
       说起唱腔,不得不提起村里的谢继亿,这位出身富家的才子对戏剧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十多种词调曲牌烂熟于心。每天晚上,他家是最热闹的,他一边拉着二胡,一边教年轻人唱词调,听多了,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唱几句词调。说起表演,有一位名叫杨家麟的,擅长演大花脸,最为出彩的戏是《独角龙》,在台上他的大牙能伸能缩,堪称一绝。

                                                                         四


       清光绪年间,村里有一位名叫“谢梦兰”的,在朝廷作官,告老还乡时带回了自己上朝穿过的两件官袍,一个签筒。爱戏的榧树村人,将现实中真实的官袍、签筒,用作戏中的道具。文革开始了,词调不能演,而且戏服全都要烧毁。村里人心疼这些戏服,有人便出钱买,这些华丽的戏服就这样给村里人收藏了下来,其余的官帽、旗、幡、牌等则拿到大祠堂边上的晒谷场,付诸在大火中。爱看词调戏的村里人,在村里学校的老师的合作下,用词调谱上新词,宣传党的政策,也总算能过过词调的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古装戏开始恢复,村里的唱词调的人也聚集起来,赶排词调戏。村里的谢章爱、谢希金则整理曲谱。恢复的第一出戏是《十五贯》,而后陆续出演了30多出剧目。开始在村里演,后来外村的人来请,最远的演到临海、三门,词调戏班竟然有50多人,有人忙剧务,有人忙服装,从正月初二就开始就出门在外巡演,当村前的麦子黄的时候,词调戏班才兴高采烈地回来。村里的年轻人对唱词调十分羡慕,纷纷要求学戏。
       1982年正月初六,榧树词调剧团在洪畴演出时,有两位从县文化馆赶来的干部,手中提着一只录音机,剧团只得暂停演出,配合录音,一口气录5本戏。此后,老艺人的谢世,年轻人出门谋生,角色不齐,再加上电视等娱乐节目的丰富,使得人们不再追捧词调。那件官袍,说是文物,被博物馆拿去作为藏品,“榧树词调”冷寂了下来。
       如今,在谢氏宗祠的**上,还完好地保存着七大箱的戏服。2007年的秋天,镇上举行老年运动会开幕式,村的老人协会召集了唱词调的人,这些已经做了爷爷奶奶的人,穿上戏服,打上油彩,演了一出《龙虎斗》。可是转年,拉主胡的谢秀华、唱老旦谢秀才、唱老生的谢秀茂三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永远地走了。
       村里一位名叫谢继来的人,他曾是词调剧团的剧务,写写戏名,记录收支,至今他还完好地保留笔记本。这是这有些泛黄笔记本,可却记录了一个乡村戏剧的辉煌。


                                                                       五

        这是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们来到亭头村,一条县城至三合镇的公路,穿过村中,路边的一幢幢新楼房透出主人的富有,这几年村里人在外做橡胶生意,收入可蔚。亭头以古时有一座“燕息亭”而得名,村边也有一条由东向西流的倒溪,汇入始丰溪,亭头村由众多的自然组成,有500多户,近1700多人。以张姓氏族为主。
       在张氏宗祠的二楼,村里几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这里,说起词调,话便多了起来。
       如今村里最早一代的词调艺人全是男班,有张哲仁、张哲、张贤宽等,都已相继离世;剩下还有三人,分别是张贤湖、张哲定、葛金魁。身穿中山装的张贤湖老人,气质儒雅,俨然是一位乡间的先生。他13岁开始学戏,而今,众多的词调曲牌还随口唱出,这位能演小生、老生、武生等,甚至在一本戏中能串多位角色的“全能”词调艺人,7年前为庆祝村里的小学新校舍落成而在村里的戏台上主演了一出《高平关》后,就再也没演过词调。79岁的葛金魁老人是戏班的花旦,他曾主演了《三姐下凡》、《别仙桥》、《宝莲灯》等,当年他在台上俊美的扮相、婀娜的身姿,曾红透了整个东乡,许多小后生为之倾倒,追着看他的戏,还曾发生为他是男人还是女身两人打赌的事。
       上世纪40年代初,亭头村就有演小戏的“花鼓”,“花鼓”为后来能唱大戏的词调提供了肥沃的养分。而教戏的也就是那位名叫“杨杰”的外乡人。当时天台县城、水南村的词调戏班名声已经相当响亮,至今亭头村的老人还能记起水南班中有位唱大花脸的“大婆”,县城里唱小生的洪政、演小旦的“小旦玲”等红角。解放初期,村里女人开始进入词调戏班,“亭头词调”开始名声雀起,演遍了大半个天台,甚至到了临海的大石。
      “文革”时古装戏被打作“封资修”,一位在杭州工作的亭头人瞅见人们在街头点火烧毁戏服,猛然想起自己村的词调戏班,连忙写信给张贤湖,叫村里人赶紧把那些戏服分卖到各家匿藏,可是村里的干部不允许,最后,几大戏箱抬到祠堂外全倒了出来,那日阳光很好,照在绚烂的戏服上,呈现出梦幻一般色彩,这些伴随词调走过无数个春秋的美丽戏服,在村里人默默的注视下化为灰烬。古装戏服没有,可词调还要演,村里的词调戏班又组织起来,移植排出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还送到苍山区作汇报演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古装戏恢复上演,亭头村一下子组织起两个剧团。一个是专演词调的亭头千秋剧团,一个是兼演词调、越剧的苍山越剧团。词调戏的恢复上演的第一出戏是《十五贯》。本村和外村的后生、姑娘也纷纷来到亭头村学戏。亭头的千秋剧团,给外村来的演员发工资,而自己村的人则把工资攒下来置办戏服、道具。
       1979年夏天,亭头的词调剧团做了一件惊人之举,他们把清同治年间发生在天台抗税暴动的“鲁材闹粮”编成了词调《赤城风云》,气势磅礴的“鲁村闹粮”与高亢悠扬的词调融会一体,取得别样的艺术效果。《赤城风云》在各村巡演,天台的戏剧演天台人的故事,可谓是珠联璧合。
       村里的老人们从箱子里取出几十本戏本,有的是小楷写、有的是钢笔抄的,有的腊纸刻印的,从戏本下方注的时间看,有的是解放前,有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刻印本《赤城风云》也赫然其中。在祠堂的一间房里,六大箱的戏服静静地搁在那里,蒙上厚厚地尘土墙角倚着一大捆刀枪等武打用的道具。
       在离开亭头村的时候,我们在村中的戏台前停下,台前的两根石柱上刻着两行字:“世上人台上戏作如是观作如是想,水中月镜中花有的可信有的可疑。”词调的几经兴衰,又给人们作如何观如何想呢?


                                                                六

       黑格尔曾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民族生活的产物。”也就是说一个能诞生戏剧的水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地方。当象征天台文明的词调渐行渐远时,我们又作如何观如何想?今天的榧树村戏台,亭头村戏台,都显得空旷而寂寞,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唱词调了?许多人都记不清了。

[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09-10-10 09:4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5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5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9-10-10 08:53: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板凳
发表于 2009-10-10 09:10:06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学习
地板
发表于 2009-10-10 09:56:45 | 只看该作者
八十年代初,还在城里的戏台看过戏,还知道有这个那个剧团。现在,恐怕剧团和戏台一样都消失在回忆中了吧……看了寂然老师此文,才知道有天台词调这一剧种。希望它能如昆曲般,在将来能有个小小回潮。只是学昆曲演昆曲者众,词调还有几人能唱呢?
5#
发表于 2009-10-11 21:32: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6#
发表于 2009-10-13 15:55:03 | 只看该作者
保护天台本土戏剧。发扬天台戏剧文化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2:19:39 | 只看该作者


榧树村的词调老艺人们聚在一起就会重温词调的那一份悠然.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10-15 12:2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2:20:02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红极一时的名角谢爱宵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10-15 12:3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2:26:47 | 只看该作者


你能想象得出,这就是当年曾红透天台东乡的名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12:30:41 | 只看该作者


亭头村的“全能”的词调艺人张贤湖,眉宇间仍留下些许戏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25 19:28 , Processed in 1.0885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